"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其父皮邏閣在中國唐王朝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公元929年,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

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公元946年,段思英即位,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立位。

段思聰在位17年,段思聰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段思聰卒後,其子段素順立位。

公元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平叛大將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其父皮邏閣在中國唐王朝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公元929年,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

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公元946年,段思英即位,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立位。

段思聰在位17年,段思聰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段思聰卒後,其子段素順立位。

公元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平叛大將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做為,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後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

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公元1044年,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其後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公元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後理時期(公元1096年—公元1253年)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後理國”。

公元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其父皮邏閣在中國唐王朝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公元929年,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

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公元946年,段思英即位,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立位。

段思聰在位17年,段思聰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段思聰卒後,其子段素順立位。

公元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平叛大將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做為,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後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

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公元1044年,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其後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公元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後理時期(公元1096年—公元1253年)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後理國”。

公元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譽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

段譽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儘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繫,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後期

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後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段正興由於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後,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其父皮邏閣在中國唐王朝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公元929年,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

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公元946年,段思英即位,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立位。

段思聰在位17年,段思聰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段思聰卒後,其子段素順立位。

公元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平叛大將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做為,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後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

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公元1044年,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其後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公元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後理時期(公元1096年—公元1253年)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後理國”。

公元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譽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

段譽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儘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繫,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後期

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後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段正興由於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後,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此間,大理國內高氏子弟多次混戰。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五華樓,他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篤信佛法,後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大理亡國

公元1244年,段祥興繼位於多事之秋,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

蒙古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

公元1253年,忽必烈跨過大渡河,抵金沙江,麗江地區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其父皮邏閣在中國唐王朝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公元929年,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

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公元946年,段思英即位,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立位。

段思聰在位17年,段思聰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段思聰卒後,其子段素順立位。

公元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平叛大將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做為,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後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

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公元1044年,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其後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公元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後理時期(公元1096年—公元1253年)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後理國”。

公元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譽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

段譽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儘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繫,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後期

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後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段正興由於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後,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此間,大理國內高氏子弟多次混戰。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五華樓,他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篤信佛法,後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大理亡國

公元1244年,段祥興繼位於多事之秋,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

蒙古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

公元1253年,忽必烈跨過大渡河,抵金沙江,麗江地區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佔了大理都城。

忽必烈以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於是軍民安定。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

公元1254年,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大理國釋儒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其父皮邏閣在中國唐王朝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公元929年,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

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公元946年,段思英即位,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立位。

段思聰在位17年,段思聰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段思聰卒後,其子段素順立位。

公元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平叛大將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做為,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後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

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公元1044年,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其後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公元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後理時期(公元1096年—公元1253年)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後理國”。

公元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譽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

段譽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儘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繫,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後期

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後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段正興由於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後,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此間,大理國內高氏子弟多次混戰。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五華樓,他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篤信佛法,後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大理亡國

公元1244年,段祥興繼位於多事之秋,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

蒙古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

公元1253年,忽必烈跨過大渡河,抵金沙江,麗江地區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佔了大理都城。

忽必烈以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於是軍民安定。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

公元1254年,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大理國釋儒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裡都存在,這裡還是雲南境內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大理國(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

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古城),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前理時期(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

段氏建國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閣羅鳳南詔第五代王,其父皮邏閣在中國唐王朝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公元929年,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國。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

公元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公元946年,段思英即位,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立位。

段思聰在位17年,段思聰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段思聰卒後,其子段素順立位。

公元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平叛大將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做為,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後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

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公元1044年,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其後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公元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後理時期(公元1096年—公元1253年)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後理國”。

公元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段譽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

段譽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儘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繫,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後期

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後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段正興由於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後,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此間,大理國內高氏子弟多次混戰。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五華樓,他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篤信佛法,後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大理亡國

公元1244年,段祥興繼位於多事之秋,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

蒙古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

公元1253年,忽必烈跨過大渡河,抵金沙江,麗江地區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國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佔了大理都城。

忽必烈以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於是軍民安定。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

公元1254年,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大理國釋儒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裡都存在,這裡還是雲南境內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華夏編年表14:“大理”—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