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建設中的六安茶谷,被稱為大別山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大別山 六安瓜片 三農 微六安網 2017-06-12

五百里建設中的六安茶谷,被稱為大別山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五百里建設中的六安茶谷,被稱為大別山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五百里建設中的六安茶谷,被稱為大別山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何為“茶谷”?怎樣“建設”?帶著些許疑問與探究的慾望,我來到了六安古城,走進了山水之間……

建修茶谷只為媒

穀雨前後,皖西茶區相繼步入盛產期, 我們將探訪“茶谷”的入口處,選在了其東大門——舒城縣舒茶鎮。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來此視察,並號召“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舒茶之名由此傳遍中國。

接下來,我們沿著向南、向西、向北,迂迴曲折地行進在舒城、金安、霍山、金寨、裕安等縣區的多條茶谷線路之中,最後一站到了“六安瓜片”的所在地——裕安區獨山鎮,這裡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綠茶的主產區及核心區;這裡有製作“六安瓜片”的龍頭——安徽省六安瓜片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兩千畝茶園的“六安茶谷主題公園”。

“所謂‘茶谷’,首先是其自然屬性。”陪同採訪的六安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高斌說,“六安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產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一批聲名遠播的茶中精品乃至極品,被稱為‘五朵金花’的六安瓜片、霍山黃芽、舒城小蘭花、金寨翠眉、華山銀毫就是其傑出的代表。這是我們的一個大產業。”高斌接著說道,“2014年5月,時任六安市委書記、現任安徽省委常委的孫雲飛,提出建設六安茶谷項目,這是經過長期調研、思考並集體討論後,代表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其目的就是要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實施、帶動、引領、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戰略!”

據六安市農委主任趙權介紹,茶谷規劃面積6千多平方公里,人口160萬;涉及5個縣區、48個鄉鎮,兩個風景區,6座水庫;主幹線總長260公里。

面對如此規模的“茶谷”,儘管一路緊趕慢趕,我們四天也只走訪了約20個鄉鎮;但僅此已令人大開眼界。三年來,六安茶谷累計實施各類項目300多個,投資近70億元,早期收穫已非常可觀。這裡不僅是茶葉谷,而且是生態谷、旅遊谷、富民谷……

碧水清風繞翠微

“這還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偏遠鄉村嗎?”

來到舒城縣“河棚鎮茶文化主題公園”,眼前的風光與景緻令我甚為吃驚。客觀地說,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在此並不稀奇;可公路兩側,大街小巷,村頭莊尾……能有如此乾淨、整潔、清爽的環境,實在難能可貴。

依山而建的“主題公園”,有茶文化展示區、休閒體驗區、茶葉製作加工區和茶園觀光采摘區,其中包括蘭祥園茶葉有限公司的茶園採摘示範基地和育苗科技大棚等。

河棚鎮位於舒城西南山區,是“舒城小蘭花”的主產區之一。該鎮黨委書記許克勝說,近年來,為改善生態環境,他們植樹造林,新增綠化面積(含茶園)2萬多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近80%;清理環境,防治汙染。改變了髒、亂、差現象,山鄉面貌煥然一新。

六安茶谷辦副主任賴紅梅一直奔波在第一線。她認為,皖西地區生態基礎較好,現在,一批森林增長、水源地保護、城鄉環境整治等項目工程,正在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與推進,茶谷面貌日新月異,舒城縣和金安區變化更大。

金安區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為“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畫廊”。這是一條貫穿該區南北、涵蓋六個鄉鎮、連接主要景點的交通要道。沿著這條線路,他們在新增千畝生態茶園,創建10公里森林長廊,完成2萬畝造林綠化的同時,還重點打造了九節十六景,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六安茶谷金安亮點,由此獲得2016年六安茶谷建設“先進縣區”稱號。

更向遊人添美景

縱橫數百里的六安茶谷,原本就是一方極為誘人的旅遊勝地。這裡既有以大別山主峰海拔1777米的白馬尖為代表的一串名山,也有以響洪甸等六大水庫為依託興建的淠史杭綜合利用水利工程為代表的一片秀水;既有以司法鼻祖皋陶的封地、三國名將周瑜的故里等為代表的一批歷史勝蹟,也有以古代文化、佛道文化、紅色文化等為代表的一撥精神遺產。光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就有16個,還有天堂寨和萬佛湖兩個5A級。

茶谷建設不僅促進了旅遊業的迅猛發展,而且這些項目自身也成了“旅遊景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茶谷小鎮”、“茶谷小站”和“茶谷小院”的建設。

以霍山縣大化坪茶谷小鎮為例。該鎮上方為白馬尖,下面不遠處即是佛子嶺和白蓮崖兩大水庫,這裡是“霍山黃芽”的原產地和主產地。

在“茶谷小鎮”建設中,大化坪鎮緊緊圍繞“徽韻茶風”的定位,先後實施了沿河風景帶、綠水長廊、紅色紀念園、陸羽茶文化廣場、濱河大道、映山紅廣場、茶博館、茶文化主題公園等工程,初步形成了面積達2.7平方公里、超6000常駐人口的集鎮格局。今年,第六屆大別山六安山水文化旅遊節暨第三屆六安茶谷開茶節在此舉行,使得大化坪鎮的旅遊業更是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成為“旅遊景點”的還有許多經過改造的茶園。金寨縣“西茶谷主題公園”,就被譽為“茶園仙境”。果然,呈現在眼前的另類“茶園”,真的讓人震撼:藍天之下,綠水之間,隨山就勢,層層疊疊,連綿起伏,一望無際……

“藏”在油坊店鄉面衝村,緊挨著響洪甸水庫的這塊茶園,境內有旅遊碼頭、吊橋、親水棧道和環山步道及休閒長廊,山頭林間有觀景平臺兩處、農家樂4家。這是一個集茶葉生產加工、茶文化休閒體驗、觀光旅遊於一體的茶谷景點。由此,每年有1萬多人前往旅遊,全村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0萬元。

農家借勢好騰飛

“茶谷建設的根本點和落腳點,是要通過發展經濟,引導和幫助農村人口增收、脫貧、致富。”三年前,六安市市長畢小彬提出的這一目標,而今已初步實現。市茶谷辦提供的階段性成果是,茶谷區域內農民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近3年來有13萬多群眾脫掉了貧困的帽子。

方圓6千平方公里的六安茶谷,到處是“青山、綠水和紅色土地”;然而換個角度,也就意味著,到處是“山區、庫區和革命老區”。這也是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到2013年底,僅農村貧困人口就超過22萬人。

自從六安茶谷建設以來,這裡的茶產業得到超常規發展。2016年,六安全市新開闢茶園1.5萬畝,總面積達58萬畝;茶葉總產量2萬多噸,比上年增長12%,綜合產值61億多元,增長14%;茶農人均茶葉收入從2014年的3000多元增至2016年的4000多元,增長幅度達25%。

同時,就業渠道向二三產拓寬。隨著茶谷內一產、二產、三產的融合發展,如今,許多人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活幹。有些農戶則利用“茶谷小站”“茶谷小院”等場所,辦起“農家樂”,發展旅遊業。金寨全縣有近5萬人在做此類工作,響洪甸村就有30多家農家樂,且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

“茶谷建設極大地提高了皖西茶葉的知名度,直接受益的除了茶農,就是茶企了。所以,我們有責任與社會分享這份成果。”

六安茶谷正處於攻堅克難階段,現實情況就像文中四個小題所概括的:

建修茶谷只為媒,碧水清風繞翠微;

更向遊人添美景,農家借勢好騰飛。

我們相信,六安今天的綠水青山,必定成為明天的金山銀山。

金安區東石筍景區一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