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提起安徽,很多人會想到黃山,會想到白牆黛瓦的徽州古城,會想到小橋流水的西遞、宏村,然而,在皖西大別山的崇山峻嶺之間,還有一處風景與黃山媲美、堪稱人間奇蹟的水利樞紐工程——淠史杭灌區。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它猶如一部田野上艱苦卓絕的史詩,歷經十四年修建,承載四十四年的輝煌,到今天依然是皖西皖中1330萬人民的生命之源。這一縱橫皖西、橫貫皖中、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偉大工程,是流淌在大別山區的人間奇蹟。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中外水利專家前往,在新中國治淮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在中國的版圖上,大別山橫貫東西,處在皖鄂交界地、江淮分水嶺的六安地區。地出江淮,東銜吳越,西領荊楚,北接中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這裡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革命戰爭時期,這裡又是紅色搖籃,僅六安就走出了108位將軍。這裡盛產茶葉,六安瓜片、霍山黃芽早在唐代就享譽海外。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然而,歷史上這裡卻也水災頻發,特殊的地形和地處南北氣候帶的氣象條件,使得這裡溝壑縱橫,山巒起伏,不僅山高林密,動植物種類繁多,而且河網密佈,數百條的河流猶如噴張的血脈,在高山峽谷的祕境之間肆意流淌、彙集,有雨即澇,無雨即旱,水來成河,水去成灘。千百年來江淮人民飽受水患之苦。旱時盼水水不來,澇時恨水水不走就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淠史杭灌區是大別山腹地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灌區的總稱,堪稱人間奇蹟,是世界七大灌區之一,與都江堰灌區、河套灌區並稱中國三個特大型灌區,它的建設永遠載入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史冊當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也當之無愧成為大別山豫皖兩省經濟發展的生命之源。在豫東皖西一萬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擔負著兩省14個縣區的工農業生活用水和一千萬畝土地的灌溉重任。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走千走萬,不走淮河兩岸”。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共和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曾在一年中四次批示“治淮”的文件,並於1952年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從那時候起,大別山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治淮工程。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在當時經濟困難,物資匱乏,技術落後的情況下,江淮人民用十字鎬、獨輪車,肩挑手抬,轟轟烈烈開展淮河治理工程,沒有人統計過有多少人蔘加了治淮工程,在這場人民戰爭中,最大的日上工人數超過80萬,六億立方的土石被開挖,如果將這些土石築成一米見方的長堤,足足可以繞地球20圈。這是怎樣的人間奇蹟?又是怎樣一部蕩氣迴腸的田野史詩?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有人說在河流水系圖上,很難找到淮河干流或主河道的影子,如果你將淮河抽象為“一條線”,確實是有些不可能,也有人說,人工河將淮河分割得支離破碎,其實,這正是世世代代江淮人民治理淮河最有力的的佐證。淮河沒有被分割,一條條人工天河將桀驁不馴的淮河水引入萬頃良田,昔日赤地千里今日魚米之鄉。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這一龐大的水利工程構架在大別山岡巒起伏的山水之間,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淠河灌區的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水庫成功攔截了上游燕子河、青龍河、烏雞河等7條支流及數條溪流的來水,縱貫皖西,蜿蜒向北,注入淮河;杭埠河曲折向東,橫貫皖中,注入巢湖,匯入長江;淠河灌區與史河灌區和杭埠河灌區共同組成淠史杭特大型灌區,灌區中的五大水庫響洪甸、佛子嶺、磨子潭、梅山、龍河口五大水庫像鑲嵌在山野中的五大金塊。三大渠首將縱橫交錯的幾十條支流的來水緊緊束縛在群山的懷抱之中,彙集著大別山六千三百五十二平方公里的來水,其中淠河灌區的渠首在橫排頭,史河灌區的渠首在紅石咀,杭埠河灌區的渠首在牛角衝。灌區內渠網縱橫,固定渠道的總長超過2,5萬公里,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21萬多座塘堰、三百八十多座水電站三十九處外水補給站,形成了眾位一體聯合運用,蓄、引、提並舉,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網絡。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位於六安市裕安區蘇家埠南5公里的淠河河道上的橫排頭樞紐工程為淠河灌區渠首,分溢流壩、進水閘、衝沙閘、分流島和船閘等六大部分組成,猶如一把鋒利的長劍,將古老的淠河攔腰截斷。上游的四座水庫佛子嶺、磨子潭和響洪甸水庫、白蓮崖水庫發電後的尾水和1190平方公里的區間來水流到這裡再次被橫排頭大壩攔截,水位再次抬高,逼水上崗,形成一個1.25公頃的煙波浩渺的高山湖海,這就是豐源湖,湖水通過進水閘源源不斷地進入淠河總乾渠,引灌六安,合肥兩市十個縣660萬畝農田。每年七月豐水季節,溢流壩上形成百丈短瀑長練,往上看,碧波萬頃,往下看白浪翻卷,進入淠河古道,滾滾清流經蘇家埠、六安、在壽縣正陽關注入淮河。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站在淠河渠首橫排頭,眼前的豐源湖煙波浩渺,碧波萬頃。遠望群山,近觀眼前,李白筆下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景象宛若再現。不遠處的淠史杭功臣墓寂靜無聲,似乎在默默回憶著往事。向東過“踏浪橋”,便是“飛簷翹角凌霄漢,畫棟雕樑映碧流”的清遠樓,它模仿武漢黃鶴樓的雄姿,樓聳雲天,臨萬頃煙波,遠觀淠河來水,近看古道清流,松濤白鷺,碧水中環。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他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站在橫排頭豐源湖邊,冬日的橫排頭暮靄深深,古老的淠河古道裸露著蒼灘古木,似乎在訴說著那些幾經過去了的往事,分流閘上寫著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豐收之源,那是1964年劉伯承將軍視察橫排頭時的手書,郭沫若曾為橫排頭寫下“排沙析水分清濁,喜見源頭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崗增產萬斤糧”的詩句。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淠史杭水利樞紐工程,為英雄輩出的大別山又增添了一處別樣的人間奇蹟,儘管是隆冬時節,萬木蕭疏,但我的眼前分明展現著一副異彩紛呈的畫卷,那是展示人民力量的豐碑,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體現。

等到來年的春暖花開,邀三五好友,再次前往大別山,賞十里山花爛熳,觀萬頃清湖碧藍。

淠史杭灌區,流淌在大別山深處的人間奇蹟

(本圖文均為今日頭條原創作者、青雲計劃獲得者清水無魚原創,如有轉載,請留言聯繫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