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巴菲特、芒格等事業有成的“聰明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終身學習者。芒格曾說,“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沒什麼比持續學習對我幫助更大的了。”

但是想在21世紀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有點兒難啊!面對的困難太多了……比如很多人會時常自我懷疑,“我怎麼學不進去?”“昨天剛看的書今天就不記得了?”“我是不是沒有學習的基因?”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多人只是沒有了解真正有效的學習技巧,還沒有進門,就被擊退了。今天阿信與大家分享6個你會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送給愛學習的你!

文章來自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


文 | 魏坤琳

01 事業上有建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質

許多朋友是通過《最強大腦》這個節目認識我的,大家看節目以為我是聰明人,但是我更願意把自己定義為“終身學習者”。在生活中,我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前途,不是看一個人是否聰明,而是看他對事物是否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否有強大的學習能力。

我在北大工作,北大嚴進寬出,考進來非常難,所以我經常能在北大看見很多聰明人。但這些聰明人中,有的人畢業後未能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為什麼?

後來,我發現那些在事業上有建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質

他們都是終身學習者,都對知識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渴求。

例如很多國內互聯網大佬,他們雖然身居高位,事務繁忙,但仍在不斷地吸收著當前科技領域的最新知識,一直在學習。

例如著名投資人巴菲特,如果你拿著計時器觀察他,你會發現他醒著的一半時間是在看書,剩下的時間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華的人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有時候是通過打電話,有時候是當面。

巴菲特還有一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智囊。芒格同樣把自己的成就歸結為不斷地學習,他說:“我非常幸運,在讀法學院之前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沒什麼比持續學習對我幫助更大的了。”

這些事業有成的“聰明人”,雖然身處不同領域,卻都把終身學習作為貫穿自己一生的金線

很多年輕人小時候一直是外部驅動,被老師和家長逼著學習,已習慣傳統學校教育,一旦進入大學沒人管,便放鬆下來,學習沒有動力,自然就中斷了。

但其實,學習是乘法,像一條曲線那樣,積累到某個階段會呈指數級突飛猛進。這就是知識增長的複利模式。你的學習就像銀行存款利息一樣,知識增長按複利計算。你在其他領域學到的知識會推動你學習的速度。看似零散的知識之間會產生化學反應,融會貫通,產生出爆炸性創想。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知識增長的複利模式

02 終身學習者的窘境


但在這個時代,想成為終身學習者,還得應對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信息過載,

第二個是學習武器落後。


回想一下,小時候的我們是怎麼獲取信息的?去學校請教老師,去圖書館翻閱書籍,參觀科技館、博物館,還有看電視,很少有人上網吧。現在,我們大多靠一部手機,“一部手機在手,天下知識我有”,獲取信息非常快。

可以看到,第一個階段我們主動向知識的集聚地靠過去,知識就像一盞燈,把我們這些渴望知識的小蟲子吸引過來,不遠萬里穿過黑暗,圍著那知識的光亮飛舞。而現在,我們與知識的角色反轉過來了,只要帶著一部手機,有了手機應用程序、微信公眾號、微博,信息就像一群蚊子一樣嗡嗡嗡地圍著我們打轉,逃都逃不掉。

以前知識匱乏,現在信息過載。以前我們對知識沒有選擇,現在則是選擇太多。當我們無法處理和內化這麼多信息的時候,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掌握,就產生了知識焦慮。

面對如此窘境,手裡的學習武器似乎並不趁手。我們培養起來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是在十多年前的學校教育中獲得的,是面向過去的。面對信息過載時代,我們就像拿著大刀長矛,面對洪流般的坦克,一臉茫然,無能為力。

我們所掌握的學習理念、思維方式,大多來自傳統學校教育,但這些理念和思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在的時代。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一個報道指出,現在的小學生這一代人將來參加工作的時候,人們在今天從事的65%的工作都將不存在。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的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了。

另外,傳統教育方式注重外顯知識的傳授。所謂外顯知識,就是能夠寫在課本上,能夠用文字、圖片展現的知識,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書本知識,但這些知識僅佔人類知識很小的一部分

書本知識有工業化的特點,它的存在就是想把知識體系化,使它們能夠在社會上快速複製,能夠更好地傳遞下去。我們造就人才也希望這樣,一次培養出成千上萬個鄧稼先,但這些書本知識遠遠不足以造就鄧稼先

內隱知識有時相對外顯知識更為重要。它存在於個體經驗之中,例如個人動機、價值觀等,也存在於與他人共享的情境之中,例如學習氛圍、企業文化等。對於這類知識,傳統學校教育雖然隱隱約約地感受到了,經常強調要在實際情境中學習,但是考起試來,內容依然是外顯知識。

03 大腦學習的三大特點


那麼目前看來,我們需要一種可應對信息過載時代的學習方式,一種能在未來持續提供指導的學習方式。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下,我比較認可的是認知科學指導下的學習方式

什麼是認知科學?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是一門研究信息如何在大腦形成以及轉錄的跨領域學科,其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哲學、人工智能、神經科學、學習科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教育學。

如果做一個不恰當的類比,把人腦當成計算機的話,你肯定要輸入大量的信息,然後處理它們,這個處理步驟有些是把信息降維,有些是理解,有些是連接成網絡。除了信息處理,還得輸出。整個信息轉錄的過程,就是認知科學的研究範圍。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認知科學提倡遵從大腦特點學習,那麼大腦學習特點有哪些呢?該如何利用這些特點助力終身學習?

大腦有以下三個特點可被應用到學習上:

第一,大腦永遠想偷懶;

第二,大腦永遠愛新奇,渴求模式;

第三,大多數知識以內隱形式存在。


1 大腦永遠想偷懶

不知大家意識到沒有,我們誇一個學生聰明,常說“這個孩子挺愛動腦筋”,但其實沒有人願意動腦筋,大腦總是喜歡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情況下偷懶

腦科學實驗裡經常會用核磁共振掃描人的大腦,這種技術可以讓我們看到人腦哪些區域處於激活狀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沒有做任何思考任務,大腦的能量消耗也很大。

成人的大腦一般重1.5千克,大概佔體重的2%,卻消耗了整個身體20% 的能量。正因為大腦耗能極大,所以大腦會自動優化效能,會盡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地偷懶,尋找省力的訣竅。

譬如你剛開始學習打羽毛球,主管決策、認知、監控的腦區,也就是你的大腦前額葉,會特別活躍——學習新知識非常耗費大腦能量。

但學習一段時間後,你的動作開始自動化。你把球拋起來,落到某個高度時擊打,大腦會告訴你胳膊揮到什麼程度,並根據落點調整,不斷優化運動,拋球、揮拍、擊球⋯⋯這時再看核磁掃描,以前非常耗能的前額葉腦區活躍度沒那麼高了,與運動有關的其他低耗能腦區開始活躍起來。

這表明,大腦在學會一種運動後會想方設法降低它的能耗。這是大腦愛偷懶在運動學習領域的應用,也適用於其他學習。

大家平時喜歡刷朋友圈和微博就是大腦愛偷懶的一個表現。看有深度的書多難呀,你需要思考,需要理解,大腦耗能高,你就不想看了;刷微博多簡單,手指輕輕一劃,新奇有趣,大腦不需要耗能,你就喜歡做。

大腦愛偷懶還體現在:你不斷囤積電子書,大腦讓你自以為看過了,給你滿足感;你囫圇吞棗看完一本書,大腦讓你以為掌握了書裡的知識,給你虛假的成就感。


2 大腦永遠愛新奇,渴求模式


大腦的第二個特點是好奇

英文專門有一個詞來形容好奇心,叫“novelty seeking”(“追求新奇”)。“novelty seeking”是一種能力,是我們天生的傾向。

大腦還有渴求模式。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格式塔效應”,我們的大腦傾向於在混亂中找到模式擅長找到看似不相關的東西之間的聯繫和規律。

我經常用格式塔效應跟同事開玩笑,說我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但是今天還不能告訴你,快下班了,我先走了。同事好奇心被吊起來,急於補全心中的模式拼圖,就會拽住我說“你趕緊告訴我,要不我今天睡不著覺”。我就不得不告訴他,他就會很滿足。

3大多數知識以內隱形式存在


我們學習的通常是外顯知識,這些知識能夠被表達出來,寫在紙面上。但這些外顯知識永遠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知識不能用語言來表達。

繼續打羽毛球的例子。你若問我為什麼要從那個角度擊球,有時候我說不出來具體原因,因為有些知識是內隱的,即使我的大腦知道,也不一定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人類知識中有大量這樣的內隱知識,知覺的、運動的、知識的⋯⋯還有些知識存在於情景,跟當時的背景和人有關,無法一一言說。還有些數據本身是高維的,但是表達出來就已被降維粗淺化,丟失了很多信息。

04 對付「偷懶的大腦」的四個訣竅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熟知大腦學習的各種特點,再逆向利用,學習效率反而會提升。先說如何對付大腦愛偷懶。


1 儘量下課後記筆記!

我講課的時候經常發現很多同學喜歡做隨堂筆記,然後下課把筆記本一合,就以為自己記住了課堂上學的內容,但其實大腦在偷懶,你寫下並不代表你記住了。

正確的記筆記方法應該是上課時只記幾個要點,下課後找個時間通過回憶把筆記補全。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查閱課本和資料,把這些地方弄懂,同時對課程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重組。這在心理學上叫“必要難度”,同時還利用了“記憶的生成效應”,也就是說,你自己生成的記憶會更加難以忘記。

2011年,貝奇·斯帕羅(Betsy Sparrow)提出“谷歌效應”,是說當我們適應互聯網後,記憶系統發生了深刻變化。

我們平時絕大多數知識不再裝到腦子裡,而是裝在互聯網上,需要什麼東西,搜一下關鍵詞,全出來了。我們並沒有理解這些知識,只是記住了它們被放在哪裡。現在我們常常感嘆自己記憶力下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發達的互聯網讓我們可以直接檢索需要的內容,自己生成記憶的機會減少了。

所以,如果你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是留在淺表,不提取,不和其他記憶連接,就永遠無法記住。儘量間隔提取,形成自己的獨特記憶,這樣更容易記住。


2 考試,考試,還是考試!

說實話,沒有人不討厭考試的。我說考試好,也並不是說我現在的身份是老師,就幫考試說好話,而是認知科學家們說考試好

為什麼呢?因為學習有目標,有指向,記憶會增倍。

我曾經在自己的課上做過實驗,上課前我說今天講的內容非常重要,下一節課我會隨機抽一名學生回答問題。同學們雖然會立刻“哀號”起來,但要面對在全班同學面前複述的巨大壓力時,他們都會開始努力聽課。後來的結果也好得出奇,全班同學的期末成績都有顯著提高。

考試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逼著你去重新梳理知識。如果你問學生,學會了嗎?他肯定說“我學會了”“我記住了”,但是這樣的回答可信嗎?別忘了,大腦會偷懶,會欺騙你。

你以為你學會了,考個試不就知道了?考完試,你做錯的、你不會做的題目就是你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從而可以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練習。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3 切換場景


嘗試做一個小測試:在限定時間內背單詞,第一次是在一個房間裡,第二次是在不同房間裡,兩次的效果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結果是第二次的效果明顯比第一次好。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記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跟情景連在一起的,不同房間的多樣性情景,會產生不同的情景記憶編碼,可以有效提高記憶效率。

4交錯式學習

還以期末考試為例,學生複習科目通常是五六門。一種策略是一直複習一門課直到完全掌握,再複習另一門;另一種策略是把一門課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先複習這門課的一部分,再複習另一門課的一部分,如此交叉複習。

這兩種策略哪一種更好呢?答案仍然是後者。

後者被稱為交錯式學習,是指將某一段學習內容分成若干節段或專題,各部分交替著學習。與這種學習策略相對的是批量式學習。

交錯式學習很好地結合了分散學習和其他促進學習要素的作用,學習者必須不斷克服不同學習內容間的干擾,迫使學習者注意到其中的異同,從而在編碼過程中促成對學習內容更好的表徵,促進學習保持和遷移,是經大量研究證明的有效學習策略。

05 善用大腦的「好奇」


既然大腦天生好奇和喜歡尋求模式,那麼我們就順水推舟,主動為大腦創造好奇與模式,讓大腦為我們服務。

假設這樣一個情景:開學時,老師發給你一套歷史書,三本一千多頁,讓你在這學期把它們學完。你會不會覺得學習變成了記憶,覺得無聊、動力不足?你會不會因為要記的東西太多而心生疲憊?

但是如果老師提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你會不會覺得你的好奇心被勾起來,給了你努力的方向和強烈的目標,讓你產生思考——這個問題涉及地理、制度、政策等原因,你就會主動去看這套書。

開放式提問會給你無窮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我平時也會自己給自己提開放式問題,接著就會翻很多書,看很多人的觀點,然後再綜合各家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考。

除了開放式問題以外,還需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習慣相當於自動化你思考問題的方法,每當遇到問題,這些方法會自然出現,推動你思考。

思維習慣以問題開始。有四種常用模式:

第一,看到任何不懂的事物問一個為什麼

第二,科學思維。除了老師的解釋、書本上的解釋,還有別的解釋嗎?永遠都在問自己:還有別的解釋嗎?這是典型的科學思維。

第三,創新思維。面對一個難題,傳統的解決方法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其他腦洞大開的方案?兩者的差異是什麼?我能想到最好的方案是什麼?這個方案是否需要用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問完這些問題,你就得馬上找新知識、新見解、新書,開始新的學習了。

第四,批判性思維。它的問題模式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此四個思維習慣循環往復,不斷用不同問題激發好奇心,保持求知的動力。

06 信息過載時代,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載人最重要


大多數知識都以內隱知識存在於大腦,如何獲得更多的內隱知識呢?

大家都知道名校的孩子有很高的成才率,除了名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孩子們本身的高素質之外,還有一個我們容易忽略且重要的因素:同儕動力。

在科研界有個明顯的現象,全世界某個領域的主要論文都是幾個頂尖實驗室的人寫出來的,獲諾貝爾獎的人集中在幾個實驗室。聰明人扎堆出現,一流的實驗室往往匯聚了一大批資源。

這些頂尖實驗室有一套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行事習慣、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這些知識在外面你根本學不到,你得靠近他們,你得到他們集聚的地方去學習。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同時,研究學習的科學家通過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並非獨自練習,而是在情境中學習。普通人想進入一個領域,有效方法是直接進入相關情境,找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然後圍繞重要成員轉,做一些外圍工作,隨著技能增長,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為專家。

就如同學習編程,你想從“小白”進階為大師,需要直接進入編程領域的社群,跟程序員交朋友,先幫他們打雜搞好關係,隨著自己技能的增長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

找工作也是。有學生問我,畢業後我應該選什麼樣的工作?我建議他仔細想想:哪份工作環境可以讓你學到更多?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開始工作時不要主要考慮錢,而是考慮跟優秀的人在一起幹活,考慮跟他們學到的東西,開始內隱式學習。

優秀的人的公開演講、論文和書籍往往不會教給你研究和思考的方式,你需要去到他身邊,安靜地做一個門徒,觀察他、模仿他。

這同時也是應對信息過載的最佳解決方案:信息過載時代,不要面對信息,而要面對人。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載人才最重要,你得去和時間最前端的人群連成小社群。這個圈裡的人,才會用最簡單的話告訴你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信息。

最後,學習內隱知識,還要注意“知行合一”,意思是學完了理論知識,還需要使用“輸出”這個方法來對知識進行檢驗。“輸出”具體到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含義,比如你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得用一篇文章表達出來,想到一個創意時用具體的代碼表現出來。

為什麼強調“輸出”,因為你可以看一輩子書,把各個學科都打通,但是最後如果不落實到行動上,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都是不夠的。只有在行動中你才會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是有漏洞的,才會發現以前認為自己理解了的東西其實並未理解。



查理·芒格說:“有一個相關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不終身學習,你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期待各位掌握認知科學,讓生活越過越好,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者。

魏坤琳(Dr.魏)《最強大腦》科學判官,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著有《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等。


以上內容節選自《認知尺度》

該書現由噹噹網獨家首發

正文圖片來自《最強大腦》微博


近期相關活動

活動一

本週日魏坤琳與你面對面!

3月3日週日下午,魏坤琳暖媽趙昱鯤

三位老師齊聚北京言幾又官舍店

教你用科學養育方法打破“經驗主義”

用前沿腦科學+認知科學研究成果

培養孩子的“最強大腦”

科學的養育在家庭

門票有限,掃碼報名,先到先得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活動二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認知尺度》新書發佈會」這本書是三年開智大會精彩演講合集。陽志平老師主編,由魏坤琳、安替、郝景芳、陳虎平等開智一眾名師聯袂精彩奉獻。

3月2日,《認知尺度》線上新書發佈會將由本書主編、安人心智集團董事長、開智大會發起人陽志平老師,以及英國約克大學心理系博士黃揚名老師攜手分享圖書精彩內容並進行答疑。


相關書籍推薦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認知尺度》魏坤琳、陳虎平等 著丨2018.12


我認識的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個特質!6個相見恨晚的學習技巧

《魏坤琳的科學養育寶典》魏坤琳 著丨2019.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