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孩養育方法大不同,你養對了嗎?'

"

你家寶寶是男是女?

是不是正如大家所說:

男孩調皮好動,女孩體貼乖巧?

這些不一樣又是如何造成的?

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養成?

應該用不同的方式來教養嗎?

許多腦神經學者經過研究發現,遺傳基因與性刺激對於人類行為具有決定性影響。大腦的設定使得男女寶寶有很多不同,比如玩的遊戲不同、學習方式不同、發生衝突的形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外界的方式不同、聽覺敏感度不同等。

大腦分佈不同

當大腦在子宮裡發育成形時,激素就控制了神經網絡的設定方式。女性的大腦組織比較分散,男性的大腦組織則涇渭分明,左腦掌管語言能力,右腦處理空間視覺訊息,單純而且集中,這就使得男性在處理事情上多半比女性專注。

在決定人類智力的大腦中,男性的灰質是女性的6倍多,而女性的腦白質則比男性多出近10倍。其中灰質用來集中處理信息,使得男性在數理邏輯方面有著較強的能力;而白質構成訊息連接加工中心,這樣女性在資訊整合上就比較有優勢,比如語言能力出色。

動靜偏好不同

曾經有一項實驗,讓102名剛出生的男女嬰兒,同時看一張年輕女性的臉和一個懸掛的跑馬燈,並以攝像機拍攝嬰兒凝視時間的長短。

結果發現男嬰更喜歡看懸掛的跑馬燈,而女嬰則更喜歡看人臉,兩者差異很大。在所有的男嬰當中,看跑馬燈的人數是看人臉人數的2倍。

這個實驗初步證明,女性天生對靜止的物體感興趣,而男性天生對運動的物體感興趣。

其實,這個現象還可以從視網膜結構上來解釋。男性視網膜多是厚的鉅細胞,女性多是薄的小細胞。鉅細胞適宜偵測位置、方向與速度,而小細胞適宜偵測顏色與質地。

研究兒童繪畫的人也發現,男性傾向用黑、灰、銀、藍色,而這些是鉅細胞擅長項目,而女性則喜歡用紅、橙、黃色,它們是小細胞擅長項目。

適合教養最重要

既然男女確實存在著差異,那麼我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教養嗎? 是不是隻有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讓寶寶的天分得到最好的發揮?

其實真的沒有必要,雖然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些差異並不是造成世俗所見男女不同的最大原因。如果父母太過於強調差異,反而會在教養方式上出現不科學的嘗試性失誤。

讓寶寶自由成長,這是近來頗受推崇的一種觀點。為人父母者,不僅僅是養育兒女,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長。寶寶不是父母的翻版,他有他的天性氣質,有著自己的獨特性,他的人生道路不會一直沿著父母期待的方向走。這時,父母就要提醒自己把寶寶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去選擇最適合的教養方式。

▼ 男寶寶5大養育要點

1. 窮養出能力

英雄自古多磨難,紈絝從來少偉男。從小就要培養男寶寶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品質,要在物質上對他有所限制,這樣即便將來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殘酷的社會競爭,也能夠無所畏懼,能夠傲然挺立,打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2. 在風雨中磨鍊

對於男寶寶來說,應多給予一些挫折教育。男兒當自強,沒有經歷過失敗挫折,或許永遠不能真正長大。

3. 堅強、樂觀、有責任心

男寶寶更需要獨立的空間。要有意識地給他創造適當的個人空間,不要壓制他的反抗。要觀察、思考和理解其反抗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意義,找到環節和解決的辦法,否則可能會阻礙其內在的自我發展。在遊戲中,應該鼓勵男寶寶獨立自主,遊戲可以激烈一些、帶點冒險色彩。讓男寶寶從小學會遇事承擔後果,長大了自然就會有責任心,成為一個敢做敢當的男子漢。

4. 重視動手能力

不要干涉寶寶的創造性活動,不要給他過多的限制和保護,應該給他廣闊的空間、奔跑的場地和集體的氛圍。在他作畫或搭積木時,儘量多給他一些自主創意的機會,讚美他的作品,鼓勵他的突發奇想或異想天開,儘量不去否定他的成果。

無論多麼艱難,都應該先讓寶寶去試一試,就算是最終放棄,也應該是寶寶自己決定,而不是出於父母的阻止。

在放手的同時,父母還要注意一點,要永遠陪伴在寶寶身邊,讓他有充分的安全感。這種陪伴不光是行為,還要在語言上有所體現。

5. 爸爸是榜樣

在男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的地位至關重要。要把男寶寶培養成合格的男子漢,爸爸首先就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身教重於言傳,爸爸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會被寶寶收入眼中。

每一位男寶寶的爸爸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就是兒子的模板。如果希望“複製”出讓人驚歎的結果,首先就要把自己刻畫得完美一些。

▼ 女寶寶4大養育要點

1. 在溫言軟語中成長

對待女寶寶,心一定要放到嘴溫柔,就像對待那些嬌嫩的花,細緻婉約,容不得任何粗糙。身為父母,需要仔細瞭解那些小女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她們的小手段和小虛榮心,媽媽更應該成為女兒理所當然的朋友。

2. 溫柔、健康、愛心

培養女寶寶,父母自然會多寵愛一點,但並非嬌生慣養。要讓她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明智,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什麼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從而能夠堅守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被外界實力所左右,失去自我。

3. 培養溝通能力

從嬰兒期開始,女寶寶就喜歡和諧、融洽的交流,更願意無拘無束地與人相處。她們不喜歡競爭,只是在尋求一種舒適、愉悅的生活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她們追求平等付出與獲得,她們是環境中的一分子並對它負有責任。對於這種理想環境的營造和保持來說,溝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渴望關愛和友誼等親密情感是女孩的天性,難怪有人說,女性生來就是社交家。

既然女寶寶希望通過交流獲得關心、理解、尊重、體貼和安慰,那麼父母就要學會傾聽女兒的“真實意圖”,讓她根據自己的“內部知道系統”來做句頂,而不是完全聽從別人的意見。

4. 媽媽最親近

俗話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意思是說女寶寶溫柔體貼,能與媽媽心靈相通。同父子關係相比,母女關係往往看起來更為密切。事實上,這種親密的關係對女寶寶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親密的母女關係能帶給女孩溝通、交流的經驗,有利於發展女寶寶的感受能力,使她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這種對女寶寶心理需求的滿足,還有誰能比媽媽做得更好呢?

正是與母親的共性,才讓女寶寶有了借鑑的榜樣,並從中發展自我。如果媽媽自信、果斷,女兒往往也會又同樣的品質。生個女兒,是媽媽的夫妻。最終能把她培養成什麼樣子,媽媽可是負有主要責任的哦。

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