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想立溥儁取代光緒,為什麼西方國家堅決不同意?

載漪的兒子溥儁險些當上了皇帝,如果事情不出意外的話,恐怕就沒有日後的末代皇帝溥儀了。時年為1899年,光緒皇帝已經被囚禁在了瀛臺,而以慈禧、載漪、載勳等人為首的守舊派,正在大肆的推翻光緒留下的新黨和新政。譚嗣同等人早已血濺菜市口,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不得不尋求外國人的庇護。

而端郡王載漪自認為天賜良機,因為光緒皇帝沒有子嗣,而慈禧太后早就有了廢掉光緒之心。所以,載漪便四處鑽營造勢,百般的討好慈禧太后,想讓慈禧太后能夠立他的兒子溥儁為帝。載漪父子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效果,他成了慈禧太后身邊的大紅人,慈禧太后果然開始謀劃廢光緒立溥儁。

但是卻沒有想到,慈禧的籌劃遭到了漢族大臣劉坤一等人的堅決反對,而劉坤一此舉也得到了英國政府的支持,使得慈禧太后也不敢輕舉妄動,所以立溥儁為黃帝的事情就沒能實現。等到了1899年年末的時候,慈禧等人又按奈不住了,為了堵住外國人的嘴,便對外宣佈光緒皇帝病危,並以此為藉口立溥儁為大阿哥,也就是光緒皇帝的繼承人。

慈禧太后想立溥儁取代光緒,為什麼西方國家堅決不同意?

慈禧之所以選擇了溥儁,而沒有選擇溥儀,是因為溥儀當時還沒出生呢。因為站在慈禧的角度上來說,溥儀的父親載灃跟她的關係要近的多,而且載灃的兒子還是光緒的親侄子,從血緣上來說,也更適合作為光緒的繼承人。

但是慈禧此時急切的需要一個孩子來取代光緒,以便她能夠更好地控制皇帝,載灃當時還沒有子嗣,所以就退而求其次,看上了親信載漪的兒子溥儁,而溥儁當時也僅僅才14歲左右。慈禧之所以著急換皇帝主要是出於兩個目的,一是想著繼續把持朝政,二是擔心自己死後如果光緒得勢會跟對她不利。她自己很多事情做得太出格了,所以需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歷史上這種前車之鑑不在少數,畢竟光緒並不是她的親生兒子。

但是,慈禧的利益需求跟西方國家的利益是衝突的,因為他們本來是光緒皇帝新政的受益人。在光緒帝主持的變法之下,他們可以更好地參與中國的貿易,所以他們對維新派如康有為、梁啟超都大加保護。但是慈禧一心想著將新政全盤推翻,甚至連光緒皇帝都不打算放過,這顯然不是這些外國大使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慈禧太后想立溥儁取代光緒,為什麼西方國家堅決不同意?

所以各國大使便聯名上表,希望能夠派西醫前去為光緒診病,慈禧太后雖然非常不情願,但是最終還是不得不答應他們的要求。結果,洋大夫在給光緒診完病後,公然表示光緒皇帝一切正常,除了心情不好之外並沒有什麼不妥,並且以此為據不同意慈禧太后立儲。

慈禧對外宣稱光緒病危,自然是出於她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說光緒皇帝身體倍兒棒,可能這位西醫可能也是稍微有點誇張。或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不想讓慈禧廢掉光緒,更不想讓一向不喜歡外國人的慈禧再次掌權,尤其是溥儁的父親載漪還是一個十足的主戰派,他是不同意和外國人和平相處的。

雖然慈禧向來很怕外國人,這畢竟這件事對她太重要,所以這一次慈禧的耐心已經用完了,她沒有理會各國大使的反對,堅持立溥儁為大阿哥。載漪的目的達到了,溥儁被立為大阿哥之後,載漪便多次派人告知各國使館,希望他們以國禮入朝慶賀,結果各國的大使館根本沒人搭理他。

慈禧太后想立溥儁取代光緒,為什麼西方國家堅決不同意?

這整件事情也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滿,她非常痛恨這些“洋鬼子”們處處和她作對,恰好當時山東正在鬧義和團,慈禧太后便想著借義和團的勢力來打擊外國人,結果最終導致了矛盾的爆發。西方國家對於清政府的容忍到達了極限,便有了後來的八國聯軍最初以3000人的兵力對清政府開戰,後來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只能倉皇的逃竄。

而一直做著皇帝夢的載漪父子,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載漪父子最後的下場也都很淒涼,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之後,迫使慈禧太后對他們兩個人做出處罰,所以父子二人最後被流放到了新疆。直到後來張勳復辟,他們才得到了自由,並且堅決擁護張勳的復辟,但是最終張勳的鬧劇草草收場,兩個人無所依靠,父子二人過了半輩子窮困潦倒的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