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著獻血車跑的他 12年獻血174次

慈善 正能量 社會 光明網 2017-06-15

51歲的楊秀偉獻出的血小板共有316個治療量,如果一個治療量可以救一個人,已經救了316個人

“在四川,我的獻血次數如果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昨日是第14個世界獻血者日,在成都體育學院舉行的無償獻血主題宣傳活動上,51歲的楊秀偉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從39歲第一次獻血開始,12年來共獻血174次,獻出血小板數量已超過6萬毫升,“獻出的血小板共有316個治療量,一個治療量200毫升,如果一個治療量可以救一個人,我已經救了316個人。”

成都市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員對楊秀偉非常熟悉,“他最近一次獻血在6月10日,確實有174次。”記者瞭解到,在昨日的活動現場,184人無償獻血56300毫升。

兒時醫生夢 所以獻血

在昨日的活動現場,51歲的楊秀偉兩鬢霜白,穿著紅色的志願者背心忙來忙去,為獻血者倒水、指引、講解,“適當獻一點血對身體有好處,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城代謝、加強造血機能……”

12年共獻血174次,他被周圍人稱為“獻血大王”。問其原因,楊秀偉告訴記者,“我兒時有一個醫生夢,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就想著通過另外的‘途徑’來完成心願。”他堅持獻血還有一個原因,1995年妻子難產,需要大量用血,危急時刻幸好血液中心的血量充足。

“家人是支持我獻血的,但我沒有告訴母親,老人家不懂這些,不想她操心。”為了不讓家裡90多歲的老母親擔心,楊秀偉瞞著母親獻血,“我只告訴她我去做志願者。”12年來,楊秀偉跟著獻血車跑遍成都及周邊區(市)縣,為獻血者端茶遞水、填表、指導,“獻血車能到的地方,我都去過。邛崍、蒲江、簡陽……有時早上6點就起床,最晚下午6點以後才能到成都,回家都7點了。”

65本獻血證 讓他自豪

在楊秀偉位於武成大街的家裡,他從櫃子裡拿出厚厚一摞鮮紅的《無償獻血證》,共有65本。他告訴記者,他基本每隔半個月去獻一次,最多一年可以拿到7個獻血證。楊秀偉告訴記者,他只獻了一次全血,其他都是獻的血小板,“全血要間隔半年,血小板每隔14天就可以獻一次,最近一次是6月10號才獻過,等到20多號,還要再去。”

“有很多人獻全血可能達標,但是卻不能獻血小板。”成都市血液中心體檢醫生周潔告訴記者,獻血小板對人身體的要求更高,除了要進行常規的初篩檢查外,血小板數量還要達到15萬以上,而且對血紅蛋白、白細胞等各項指標也有要求,獻全血只需要十多二十分鐘,而獻血小板要持續1-2小時。

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義務獻血的隊伍,2013年,楊秀偉和另外兩位獻血者發起成立了蓉城義工公益組織,呼籲更多的人獻愛心,他們每天跟著獻血車在春熙路、天府廣場及成都周邊等地,進行獻血宣傳和志願服務。楊秀偉一個月中有一半的時間跟著獻血車跑。

今年63歲的餘萬瓊是公益組織發起人之一,也是志願者團隊中年齡最大的一位。餘萬瓊的丈夫曾在患病期間接受過好心人獻血幫助,雖然丈夫最後去世了,但這讓她萌生了獻血救人的念頭。2002年起,餘萬瓊加入獻血的隊伍。

“他心態非常積極,有愛心,還長期做志願者,很不容易。”餘萬瓊評價楊秀偉,獻血次數多是身體素質好的表現。20年來已獻全血39次、同樣被稱作“獻血大王”的熊德金說,因為血小板不合格,所以他一直只能獻全血,“很敬佩他。”熊德金說,血小板的用處很大,也很缺,白血病、癌症等都用得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捐獻血小板。

隨著年齡增長,恢復期也變得緩慢,楊秀偉告訴記者,即便如此,他會一直獻下去,“我還可以再獻10年,10年後不能獻了,我還會一直‘追’著獻血車走。”

成都晚報見習記者 章玲 實習生 張巧

攝影 田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