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校捐款將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好大學就應該“不差錢”

慈善 大學 浙江大學 基金 未來那些事兒 2017-05-23

浙江大學迎來120歲生日,向母校捐助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向母校捐款將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好大學就應該“不差錢”

捐贈者之一

據說浙江大學收到的最大一筆捐贈為11億元。一對80後夫婦捐贈一個億,還有史玉柱這樣的知名企業家捐贈5000萬元。更多的是捐贈百萬、幾十萬、幾萬元不等和捐贈物品的校友。

這幾年,我們能看到馬雲、雷軍等知名企業家向母校捐贈億元的新聞,也能看到並不知名的校友向電子科技大學捐贈10億多元的新聞。

向母校捐款將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好大學就應該“不差錢”

馬雲為母校捐1億元接受採訪

向母校捐贈的金額屢創新高,捐贈人數不斷增加。據統計,去年中國高校接收捐款約230億元,清華大學接受的捐贈最多。我認為,未來向母校捐贈將成為成功人士的普遍選擇,捐贈給母校將成為一種習慣。

能夠形成捐贈的熱潮大概有幾方面的原因。

1.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個人資本的積累

我們知道,很多國外的知名大學的資金很大程度上依靠校友的捐贈。而中國大學絕大多數都是國家的大學,接受校友和企業的捐贈相對來說較少。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大量的企業這些年真正有錢了,很多企業家實現了財政自由,特別是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讓一批互聯網企業迅速成長起來。說白了,捐錢首先你要有錢。

2.教育的受益者越來越多

上大學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較貧困家庭的負擔。除了提供一定的免息貸款外,高校的各種助學基金成為了很多學生的希望。當你得到了這些基金的幫助後,也許更能有捐助的熱情。中國曾經有成功人士捐贈耶魯大學被國人詬病,而事實是他曾經得到過該學校基金的大力幫助。中國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向母校捐款將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好大學就應該“不差錢”

師恩難忘 母校情深

3.捐助的理念形成

以前學校經常接受的捐贈是企業家的。比如邵逸夫先生就給中國的很多大學捐助過。逸夫樓成為多少學校的標誌性建築。國外很多大學畢業生的捐贈率很高。他們依靠的不是出個比爾·蓋茨之類的大富翁捐贈,而是眾多校友每個人的小款項形成了捐贈的大部分。也就是大家的捐贈理念和意識都很強。中國正在形成越來越強的捐贈意識。

向母校捐款將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好大學就應該“不差錢”

校友向電子科技大學捐贈10.3億元

公開透明 放心而不傷心

高校捐贈也要注意款項的使用問題,一般大額捐贈都被捐贈者設置為一種助學基金。而小額的捐贈如何使用,需要學校有總體的規劃。而且學校開通順暢的捐贈渠道的同時,要讓捐贈的款項公開透明。收到多少捐贈,都用到什麼地方,讓大家心中有數。不差錢的時候也不能亂花錢。讓校友放心而不能讓校友傷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的好大學就應該不差錢。薪火相傳,為母校捐款將成為一種習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