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慈善 曾憲梓 文學 小說 綜合輿論 2017-06-11

也許是專業的力量

也許是工作的需要

也許是思緒的昇華

從信陽師院中文專業畢業後

他就開始對文字有了一種莫名的眷戀

這一切都似乎是在不覺間完成

甚至於讓自己還來不及回味

就已經到了不棄不離的境地

他就是平橋區教體局辦公室幹部——餘運軍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人物檔案:餘運軍,男,現年58歲,中共黨員,畢業於信陽師院中文系。1977年參加教育工作,1984年到平橋區教體局(原信陽縣教育局)工作至今 。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筆耕苑裡天地寬

寫作是他的至愛,與寫作結緣,是在1984年。那年,他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信陽縣教育局,因為學的是中文專業,便做起了教育宣傳和文祕工作。從此,他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頭扎進書堆裡,貪婪地吮吸知識的乳汁,他開始寫教育新聞,寫機關公文,寫詩寫散文寫小說,一度痴迷得不能自拔。

為了寫作,他學會了碼字,用電腦寫作,發電子郵件,感到輕鬆自如。在他的筆下曾湧現出了無數典型人物,他的很多作品榮獲省市區的表彰和獎項。其代表作有:“中國教育報”報道《學校是我家 留守不孤單》,宣傳介紹了平橋區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做法.“河南日報”刊登《愛的奉獻》報道了信陽市平橋區第十一小學校長、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梅秀波典型事蹟,刊登《“不能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輟學”》,報道平橋區落實農村娃享受國家“免費教育”惠民政策的經驗.“教育時報”先後報道有:《村村都有留守子女俱樂部 》,介紹了平橋區共建鄉鎮留守子女俱樂部總部19個,各村小均已建起了留守子女俱樂部分部。

……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特別是為採寫深山區的教師工作生活,他跟隨被採訪人走進深山老林,歷經懸崖絕壁,高山深谷,風餐露宿,寫出了感動無數讀者的人物通訊《踏遍青山都是情》,被評為香港曾憲梓教育獎學金二等獎。

他對教育事業愛得深沉,對新聞寫作執著不倦。如果要形容餘運軍對教育事業深沉熾烈的感情,這句詩再貼切不過了。古人說:“人品在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本然。”他用最真摯、最堅實的行動,詮釋了一個教育宣傳工作者的情懷,感動並激勵著我們廣大師生成長。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甘做人梯識英才

他常說:“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既然是培養人,就得以人為本;既然是事業,就得區別於職業,就得鞠躬盡瘁。”以人為本,體現在他對年輕人的關愛。在他眼裡,單位同事就是他的兄弟姐妹,他有責任有義務關心年輕人成長。誰有了困難,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誰寫了稿子,他都會手把手的修改,指導同事寫作,幫助其進步,帶領年輕人積極投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尋找教育新聞線索。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他與同事們一起,先後塑造了無數典型人物,有全國人大代表,有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有全國優秀教師,有全國特級教師,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有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有河南省十佳美德少年,還有不少步入政壇的官員……

同事們深情地說:“一路走來,餘老師始終在前面給予我悉心引導、在身旁不斷攙扶鼓勵、悉心培養我的是我永遠都要衷心感謝的恩師餘運軍。”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一腔熱血為公益

在信陽市志願者協會,只要一提起餘運軍名字,志願者們都豎起了大拇指點贊。他是一名老志願者,一直堅持利用業餘時間,參加社會公益志願者獻愛心活動,在天目山下送圖書、毓秀三潭環保行、敬老院裡送溫暖、福利院中獻愛心、留守孩子我幫扶、城市社區宣“創文”、紅色教育新縣行、南灣島上兒童遊等一系列社會公益活動中,他與山區小學的留守兒童一起歌唱祖國,與敬老院的老人一起讚美社會,與環衛工人一起美容城市,與特殊群體的孩子們一起活動,到處都留下了他愛心的足跡,他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當每次穿著紅馬甲、戴著小紅帽去幫助別人時,心裡總是盛著神聖,彰顯了時代精神風貌。當他看到農村留守兒童和我們嬉戲的笑臉時;當他走進社會敬老院,和這裡的老人拉家常、打掃衛生,老人深情的握著我們手時;當他到農村偏遠小學送助學慰問金給貧困學生,家長感動的淚花時;當他的真誠、熱情、愛心服務被社會和受益者認可時;當他看到那些受助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時,他的眼睛裡閃爍的都是滿滿的驕傲與自豪。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與教育宣傳相伴的三十三年。三十多年的寫作歷程,他踏遍了平橋區的200多所中小學校,3000多篇近300萬字教育新聞、人物通訊、專訪和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滿腔熱情地謳歌平橋教壇精英,為師生鼓與呼,見證了自己在教育宣傳寫作路上的艱辛跋涉,見證了教育新聞寫作給自己和師生帶來的成長足跡,也見證了平橋教育的發展歷程。這些在他的記憶中不時泛起甜蜜、激動和幸福的漣漪……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文章有情,匠心依然。四十悄然而過,如今,餘運軍依然還站在教育宣傳的這一塊文明的高地上,守望著自己的理想! (袁徵整理)

一份答卷四十年,他是教育系統的“碼字匠”

來源:平橋微宣

編輯:劉紀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