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經商十八法(後續)

春秋戰國 范蠡 勾踐 儒家 小土豆視頻秀 小土豆視頻秀 2017-09-29

陶朱公經商十八法(後續)

利緣義取,大商無算

江流兒說:“商 都是不循規蹈矩的,仍容易

走上不教不孝的歧途。”

風清揚說:“在我看來,真正的大商,僅靠貨

通天下,利射四海,字號立百世不朽,財富積萬貫有餘,

是遠遠不夠的。”

江流兒問:“那還要怎麼樣?”

風清揚說:“你不喜歡四書五經,這個就是大學的開篇啊。

“哎,你說來我聽聽。”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

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

心者 先誠其意與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

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

而後家齊 家齊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好,你把大商之道,比喻成明明德和天下平,太好了。

這種經營理念,所展示的為人之道、用人之道和經營

之道,演繹著中國文化的內涵,以道家的大愛無疆、以儒

家的仁德為核心;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以見利思

義為富重仁的理念;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得的

博大胸懷。馳騁商場,叱吒風雲,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商道

的有機結合。

地到無邊山為界,山登絕頂我為峰;

緣聚緣散自有期,爾我分別在今日。

陶朱商經明奧理,鬼谷六韜藏玄機,

野鶴歸去閒心遠,大鵬展翅正當時。

小商做事,大商做人;

貴出如糞土,賤出如珠玉。

生意做獨市,買賣抱先行。

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

同本不同利,差別在算計。

百里不販樵,千里能販棗。

小店買個便,大店買個全。

不怕店門破,就怕店無貨。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

何謂大商者:大商笑看書生。

胸存四海之志,懷抱吞宇宙之氣;

其學通於大道,其功接於社稷;

其勢糴入驚風雨,糶出泣鬼神;

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

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漿。

無河無以載舟,無舟難以渡河;

無舵無以方向,無漿無以動力。

道是方向,術是法則;

道是法則,術是謀略;

貨通天下,利射四海。

陶朱經商十八法:

三謀:人謀、事謀、物謀;

三略:貨略、價略、市略;

懂得商道之本,善於審時度勢;

懂得溝通權變,善於聯繫各色人物;

調和各種矛盾,明辨禍福利弊;

善於轉輸貨物,商略價格拓在市場。

做生意的目的:取利。取利要先予後取,予是解決矛

盾的方法,結論:保持平衡。

商者的區別:

小商:於己有利而於人無利者;

大商:於己有利於人亦有利者;

非商:於人有利於己無利者;

奸商;損人之利以利己之利者。

陶朱經商石中玉,鬼谷兵法壁有瑕。

大商之道何處尋,半部論語治天下。

聖人亦求達,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不畏窮,窮則獨善其身。

子貢經商,取利不忘義;

孟軻傳教,欲富必先仁。

君子同而不合,小人合而不同。

羊群逐草,商人驅利。核心;以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的原則;以 見利思義為富重仁的理念;以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得的博大胸懷。馳騁商場,叱吒風雲,是

中國文化和中國商道的有機結合。

孟洛川的大商準則:

陶朱經商石中玉,鬼谷兵法壁有瑕。

大商之道何處尋,半部論語治天下。

孟洛川的大商理解:

於已有利而於人無利者,小商也; 於已有利於人亦有利

者,大商也;

於人有利,於已無利者,非商也; 損人之利以利已之利

者,奸商也。

孟洛川的大商之志:

胸存縱橫四海之志,懷抱吞吐宇宙之氣;

其學通於大道,其功接於社稷;

其勢糴入驚風雨,糶出泣鬼神;

正所謂,良賈何負名臣,大商笑看書生。

孟洛川的大商之功:

大商之經商,有如伊尹,姜子牙之於治國;

孫子,吳起之於用兵;商鞅之於變法;

其學問之精深,道法之玄奧,意氣之宏遠,境界之高明,

豈是空想妄論之輩,俚諺俗語所能達到的。

孟洛川的大商之法:

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

大商無算,商為商道,商之價值觀及準則取向,無算

為捭闔韜略之於智慧的信手拈來之算,即無所謂算計而無

所不算。直譯為:宏大的商道沒有算計而又無所不算。

  通俗的解釋是:當生意做的非常大的時候,或經商理

念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考慮問題的角度和商業價值觀就

會發生變化,和個人的修為一樣,不會去算計如何爾虞我

詐勾心鬥角,因為這時候贏利已經不是第一位的問題,而

是在於商業之法,商業責任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就

無所謂問題,也即無所謂算計,當然就無所不算了。就如

同不爭之人,反而獲利最大,不算之人,反倒得的最多。

故大商之道在於境界,大商之道在於“無算”。

   “踏莎行,疆域遼闊,商機無限。關山重重路三千

,駝鈴不辭塞北雪,帆影流連江南煙。糶東糴西,匯北兌

南,經世濟民兩肩擔。”

大商之道,造就大商,大商之道,造就有競爭力的

真正的大企業。這點,我們需要不斷學習。

我有利,客無利,則客不存;

我利大,客利小,則客不久;

客我利相當,則客可久存,我可久利。

何謂“大商之道”?一句話,“商道”即“人道”。人生

數載,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事兒,一個人的性格,品質,

修行決定了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方式,策略。實際上,一

個人的一切行為表現都歸結為一個人人性的暴露。做事即

做人,一切文化也都是做人的文化。故而商人有大商巨亨

小商小販之分,亦又光明磊落的真商人與奸邪狡詐的假商

人之別。

大象無形,大愛無言,大道無名,大商無算…

三千三百西江水,風天氣色求商人。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生意作獨市,買賣搶先行,

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

同本不同利,差別在算計,

百里不販樵,千里能販棗,

小店買個便,大店買個全,

不怕店門破,就怕店無貨,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

南瓜再大本地賣,辣椒再小穿省過。

一個成功的商人,首先要懂得商道之本,還要善於審時度

勢,溝通權變,要善於聯繫各色人物,調和各種矛盾,明

辯禍福利弊,也要善於轉輸貨物,商略價格,拓展市場,

只有這樣,才能在商海中立於不敗之地。在經商的過程中

,或是日常生活中,如果利益雙方得不到平衡,那麼,就

會產生矛盾和**,如果,矛盾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那

麼,最終,誰的目的都達不到,予,就是合理解決**最好

的辦法,通過這一辦法,解決了利益,各方之間的平衡,

達到取的目的!

古人云:欲授之學,先問其志、何謂大商:貨通天下,利

射四海。何謂名賈:字號立百世不朽,財富積萬貫有餘。

夫大商者,胸存縱橫四海之志,懷抱吞吐宇宙之氣,其學

通於大道,其功接於社稷,其勢耋入驚風雨,笤出泣鬼神

,也正所謂良賈何負名臣,大商笑看書生。大商之經商,

有如伊尹、姜子牙之於治國,孫子、吳起之於用兵,商秧

之於變法,其學問之精深,道法之奧妙,意氣之閎遠,境

界之高明。

於己有利而於人無利者,小商也,於己有利而於人亦

有利,大商也,於人有利而於己無利者,非商也,損人之

利以利己之利者,奸商也。

人的一生不出六個對論!此六個對論是:道與術,取

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

大凡天下之學問,萬事成敗,皆不出道與術這兩大範疇,

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漿,無河無以載舟,無舟

難以渡河,無舵則無方向,無漿則無動力,所以道是方向

,術是方法,道是法則,術是謀略。謀者,韜略也,漢書

藝文志雲:謀略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天下

之謀略,無論應用於何時,何事,時謀,地謀,人謀這三

則,陶朱公著有陶朱商經十八法,分為三謀三略是為:人

謀,事謀,物謀,貨略,價略,市略,此乃陶朱商經十八

法之要義!

境界、作為大商要站得高,看得遠!要有,地到天邊天作

界,山登絕頂我為峰的精神。

疆域無邊,商機無限,關山重重路萬千,仁愛在心,達江

通海,帆影從從接九天,誠信在胸,走北闖南,君子愛財

道不偏,經天緯地,利民為先,展我中華大商風範,大象

無形,大愛無言,大道無名,大商無算!

天地莊生馬,江湖范蠡舟

把握戰機

范蠡認為打仗一定要遵循天時、地利、人和,他的這一形象也是在出謀劃策中彰顯的。

他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導結合儒家的用兵之道的戰略思想,在與勾踐的交談中盡顯出來。

勾踐第一次向吳國宣戰的時候,范蠡極力勸諫:“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於天,而不和於人。”

《老子道德經》中有:“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道家認為天地是最能長久的,因為他們有謙虛的美德。

儒家認為做事應該遵循天時地利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范蠡為了等待最好的戰機他竟然讓一代過往等了十年,這個時間對於一個亟待報仇挽回君面的越王勾踐來說,是多麼地漫長啊。

在這十年裡,他不但整天為了積蓄力量忍氣吞聲,而且在臥室掛一枚苦膽,每日舔一下,讓自己不要忘卻打了敗仗的恥辱。

勾踐在這十年中很多次向范蠡發問打仗的時機,范蠡總是說:“強索者不詳”“人事未至,天未應也。”“天地未形,其事未成。”“人事未盡也”這些理由第一次說,是真真實實的理由,說上三次以上就會被誤以為藉口。

勾踐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發怒了“妄其欺不穀也?”

范蠡以他堅定的理論“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止住了勾踐的怒火,也使戰爭熬到了最佳時機。

司馬遷根據《國語》範本,重塑了范蠡的形象,近乎一個神一樣的人物。

看透了人性——司馬遷筆下的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寫了一封信告誡大夫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范蠡功成身退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范蠡走後不久,越王就攝於文種在國人面前的威嚴將文種刺死了。

將錢財名利視為身外之物——古語說:“錢財乃身外之物。”范蠡也做到了這一點,范蠡在離開越國之後到了奇國,他改名換姓為鴟夷子皮。苦心耕作,置下千萬財產。齊國人聽說他是個大賢人,就想立他為宰相。

他卻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詳。”

他就辭去相位,散盡錢財,移居定陶。活的甚是灑脫,不為錢財和名利!

看破生死——范蠡從齊國再次移居到定陶時,又一次更換了姓名,叫陶朱公。

他在定陶縣沒有多長時間又積攢了很多財富,他在定陶經常賙濟貧苦百姓。

范蠡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愛財吝嗇,二兒子放蕩不羈經常惹禍,三兒子出手大方卻很貪玩。

有一次他的二兒子不小心煩了殺人罪,按當地律法要受死刑。

范蠡認為:“殺人而死,職也。”

一般人聽說兒子犯殺人罪都會痛心疾首,想方設法營救,而他卻說他的兒子該死。可見,生死問題已經不能夠影響到他。

他的二兒子犯了殺人罪,需要千金解救時,他說小兒子去救能把兒子救出來,大兒子去救一定救不出來。因為小兒子從小就出手大方,花錢沒概念。而大兒子喜歡斤斤計較,比較愛財。

他明知道大兒子去了,二兒子就回不來,最後還是讓大兒子去了。果然大兒子回來時,也帶回了小兒子的管材!

這個時候,家人都痛哭流涕,而只有陶朱公一個人笑,還說:“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他的親生兒子死了,居然還能笑出來,而且是在意料之內。陶朱公定是看破生死的人!

以上信息,如有雷同、侵權等問題,請聯繫小編!以便更改,及時更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