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慘勝國力空虛,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秦趙長平之戰,被稱為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先聲,也為秦國定鼎中原奠定了資本基礎。秦趙兩國都是大國,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在打敗了趙國之後,秦國的軍事實力也開始進入低迷期。俗話說“趁他病,要他命”,面對著一直霸道的強秦突然歇菜,齊、楚、燕、韓、魏五國為何沒有趁虛而入直插咸陽呢?事情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原因?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祕!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慘勝國力空虛,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四月,因為韓國的一個上黨郡,秦趙兩國大打出手,而此次戰役正是戰國兩大王牌的巔峰對決,戰爭的勝負將預示著,究竟是誰能得到主導戰國走向的主動權?

秦國大軍與趙國的軍隊開始在長平對峙,趙國守將廉頗以秦國勞師遠征為突破口,進行拖延戰術,企圖用糧草不濟將秦軍拖垮。可趙孝成王決意速戰速決,與秦軍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故此臨陣換將,將老將廉頗換成了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紙上談兵的趙括剛一到任,秦軍馬上讓白起擔任主帥,最終趙括中計導致四十萬趙軍被秦軍俘獲活埋。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慘勝國力空虛,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人言“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趙國這塊骨頭啃下來,秦國也崩掉了幾顆門牙,故此只能回國休養生息以備再戰。此時的秦國國力空虛,再無征伐的餘力,而山東五國卻依然兵強馬壯,他們真的不知道秦國“虎落平陽”了嗎?眾諸侯都不傻,他們當然知道秦國已經成了崩牙褪爪的老虎,只要再猛攻一陣,起碼能讓秦國在百年之內再難恢復生機。可為何眾諸侯卻沒有動靜呢?

戰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曾經在自己的著作《孫臏兵法·月戰》中說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而山東五國之所以未能趁秦軍疲憊時發起攻擊,正是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絲毫不佔,別急,小編這就給大家一一列舉。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慘勝國力空虛,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1.天不逢時

秦國地處西北地區,曾經在諸侯國中被視作蠻夷,可是經過秦國數代明君的經營,再加上商鞅的變法,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之中最具實力的諸侯國。若是百年之前,五國方能趁機將其滅掉,可在春秋戰國烽火狼煙的幾百年時間中,秦國從“蠻夷”逐步轉變為“虎狼之師”,甚至讓其它諸侯國談虎色變。

故此,即使此時的秦軍已經疲敝不堪,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還未傷元氣,此時攻打秦國,無疑是捋虎鬚,等到秦國緩過勁來,肯定會加倍進行報復,眾諸侯對此都是顧慮重重,因此無人敢於帶頭挑釁。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慘勝國力空虛,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2.地不佔利

秦國被稱為四塞之地,其地理優勢為自己的國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秦國的函谷關猶如一扇由內向外而開的大門,秦國的軍隊可以由內向外自由進兵,可是諸侯聯軍卻難進函谷關半步,這是通過多次戰爭而證明實踐的。

公元前318年,山東五國聯軍攻秦,在函谷關處被秦軍阻擊,秦軍出關血戰,大敗之。

公元前241年,楚趙韓魏衛再次攻秦,至函谷關處再次陷入苦戰,隨即又無功而返。

秦國有如此地利保障,加上自身的強大實力,阻擊諸侯聯軍,完全不是問題。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慘勝國力空虛,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3.人心不和

對於攻秦的問題上,各國都是心懷鬼胎,無論是利益和風險,諸侯國都有各自的盤算,齊楚燕三國離秦地較遠,受到秦國的威脅較小,而韓趙魏三國則直接面對秦國的兵鋒,故此弱小的韓魏二國不敢得罪秦國,而齊楚燕三國也無心攻打,畢竟國土相距較遠,即使攻下秦國也是給韓趙魏三國做了嫁衣。

在此利益不均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想攻打秦國,這也是眾諸侯錯失攻秦良機的最主要原因。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慘勝國力空虛,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諸侯即使組成聯軍,結果也可想而知。秦國在疲憊之時免遭打擊,是多年實力和威名積累的結果,而當強秦在長平之戰後喘過氣來,想再滅秦幾乎是不可能的,戰國統一之勢已經成為定局,六國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參考資料:《戰國策》,《孫臏兵法》,《史記》,《王立群讀史記》】

本文撰寫者:常山趙子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