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關中,春秋爭霸,秦國6代9君150年同心協作的擴張史

前文我們講到秦襄公獲封諸侯之後,為了兌現周平王許諾的“岐豐之地”,對盤踞在關中的西戎展開了征伐,帶領秦國走出甘肅,踏上了爭奪關中的擴張之路。但是秦國雄偉壯闊的擴張顯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實際上,從秦襄公受封,到秦穆公最終雄踞關中併成為春秋霸主,秦國共經歷了6代,9位君主,長達150年的浴血奮戰,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下秦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擴張史。

奪取關中,春秋爭霸,秦國6代9君150年同心協作的擴張史

圖.秦國6代9君150年爭奪關中和春秋爭霸圖示

第一代:秦襄公受封諸侯,獲得“岐豐之地”的許諾

前770年,秦襄公在周平王受西戎逼迫之際,引兵救周,立下戰功,並在“平王東遷”途中保護周王室周全。秦襄公的鼎力支持讓嚐盡波折的周平王感動不已,作為回報,周平王把秦國封為諸侯,賜予岐西之地,並許諾秦國可自取岐西之地。

從此,秦國正式被列為周朝諸侯國,並確立了對關中名義上的所有權。這時,關中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在西戎的手裡。作為和西周相愛相殺了將近300多年,並幾度重創秦人的老對手,西戎並不容易對付。好在西戎各部落並非鐵板一塊,這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機會。

在做了充分準備後,秦襄公12年,秦國終於開啟了向東伐戎、爭奪關中的征程。大軍抵達岐山,可惜天不假時,秦襄公在行軍途中去世了。秦國沒能在岐山立住腳,他未競的事業只好交給子孫後代去完成了。


第二代:秦文公抵達岐山,收編西周遺民

秦文公諡號雖然是“文”,但其實文武兼備,是個真正雄才偉略的雄主。秦文公在位長達50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他完成了5件影響深遠的大事,讓秦國在岐山周邊站穩了腳跟,為進一步向東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5件大事分別是:

  1. 文公4年,遷都千渭之會(今陝西鳳翔或陳倉),把國都放在了討伐西戎的前線。這展現了秦文公無畏的進取精神,以及擊退西戎的決心和魄力。
  2. 文公13年,設置史官紀事,秦國從此才有了官方正式的修史工作。修史一方面是諸侯國的常規事務,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秦文公增強國家認為的舉措。
  3. 文公16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這是秦國史上的大事件,直到這時秦國終於完全獲得了周平王賞賜的“岐西之地”,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成就。
  4. 抵達岐山後所帶來的附加好處,可能更加讓人欣喜。秦國擊敗西戎的浩大聲勢,吸引了散居關中的西周遺民的加入,成為秦國的力量補充;而這些人顯然也帶來更加廣闊的土地,秦國領土可能因此在關中遍地開花。
  5. 文公20年,“法初有三族之罪”。隨後的歷史沒有在記載文公的對外戰爭,顯然在獲得廣闊的領土和大量的人力補充後,秦文公把經營重點轉向了鞏固和消化這些領土和人民。

第三代:早逝的秦靜公,沒有存在感的第三代

秦文公在位長達50年,他無疑是長壽的,但是他的子孫卻遠不如他長壽。文公48年,太子去世,賜諡秦靜公。秦文公去世後,只好把君位傳給他的孫子秦寧公。秦國第三代君主,還沒登臺,就已經謝幕。


第四代:年幼的君主,滾滾向前的秦國

因為秦靜公早逝,秦寧公直接接替秦文公成為第4代君主,繼位時年僅10歲,在位12年後去世。儘管君主年幼,卻不影響秦國的戰爭機器滾滾向前。

寧公2年,遷都到平陽(今陝西陳倉),這次遷都應該是因為發展需要更廣闊的都城空間。同年,寧公舉兵伐亳戎所在的蕩社(今陝西西安),並在第二年兼併蕩社。這說明,在寧公時期,秦國就已經向東觸及西安。寧公12年,伐滅蕩氏;同年,英年早逝,把國事丟給了三個年少的兒子。


第五代:權臣干預廢立,幼主一箭雙鵰,兄終弟及扭轉國無長君的局面

秦寧公去世時,年僅22歲,身後僅留下了三個兒子:長子秦武公(預計9歲左右),次子秦德公(7歲),少子秦出子(5歲)。國無長君,秦國大權逐漸落到權臣手中。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除了秦武公的繼承權,改立出子為君,秦國開始上演權力的遊戲。用不了多久,聰慧的秦國君主們,都將把政治鬥爭玩的爛熟於心,在戰國時代,對付六國都綽綽有餘。

可能是出子長大後不太容易操控,也可能是秦武公的表現讓權臣們感到放心,6年後,三父等人派人暗殺了年僅11歲的出子,重新改立秦武公為君主,這年秦武公大約15歲。元年,秦武公“一箭雙鵰”,領兵討伐彭戲氏,大軍抵達華山,一方面,把秦國的活動範圍再次向東推進;另一方便,藉機掌握了軍權。3年,根基穩固的秦武公出手解決了三父等人並誅殺其三族,理由就是他們殺害了出子。直到這時,權臣們才如夢初醒,原來秦武公才是高級權利玩家,根本不會任人擺佈。

秦武公是個隱忍,有謀略,有抱負的人。他用隱忍和謀略乾脆地解決了權臣,接下來就是施展抱負的時候了:

“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解決了襲擾隴右的戎人,置縣,這可能是秦國縣制的開端,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這裡的“縣”並非郡縣制的縣,具體如何,只能通過考古證實了。

“十一年,初縣杜(屬今陝西西安)、鄭(屬今陝西渭南)。滅小虢(屬今陝西寶雞)”,從這時起,秦國的擴張已經不僅僅是從西戎手裡奪取土地了,弱小的諸侯國也成為秦國的兼併對象,這樣,秦國在關中的土地開始連成一塊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我很好奇秦武公要求殉葬的哪些人究竟是誰,有沒有曾經和權臣們同流合汙的人呢?

秦武公去世時約35歲,他死後不立子而立二弟秦德公,扭轉了秦國 “國無長君,權臣亂政”的局面。秦德公繼位時33歲,為了擺脫宗室們的掣肘,他藉口遷都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大吉,“後子孫飲馬於河”,強行遷都到了雍城。秦德公2年後去世,但雍城卻成了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秦國也終於徹底走出了權臣亂政的陰霾


第六代:兄終弟及,雄踞關中,爭霸中原,創400年長盛基業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三個兒子兄終弟及,勠力同心,終於實現了秦國6代以來共同的心願,把關中徹底納入了秦國的版圖,還開創了秦國隨後400年長盛不衰的基業。

秦宣公4年,同樣迅猛發展的秦、晉兩國終於在河陽(地點存疑)爆發了戰爭。長期和西戎作戰的秦國初露鋒芒,在和中原大國晉國的鬥爭中並不落下風。秦宣公在位12年去世,二弟秦成公繼位。秦成公時,“樑伯、芮伯來朝”,證實秦國已經成為關中雄主。秦成公在位4年去世,三弟秦穆公繼位。

秦穆公就像是基因突變,一改自秦寧公以來秦國君主壽命過短的狀態,讓時間成了他的朋友。秦穆公在位39年,較長的在位時間保證了執政的穩定性,讓他有機會親眼目睹自己的戰略成功。秦穆公時,秦國在關中根基穩固,開始主動參與中原爭霸。

秦穆公護送夷吾入晉成為晉惠公,隨後在韓城之戰俘虜背信棄義的夷吾,逼迫夷吾獻出河西之地,讓秦國獲得了東出中原的捷徑。後來又護送重耳入晉成為晉文公,不過晉文公也是老奸巨猾之徒,秦穆公似乎並沒有撈到實際的好處。晉國在晉文公帶領下成為中原霸主,秦國隨後展開了多年的對晉戰爭,最終大敗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除了東方的爭霸,秦穆公也沒有對西方放鬆。秦穆公34年,成功策反了西戎大臣由余,讓由余負責伐戎,終於在37年大敗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至此,從秦襄公受封(前770年)至秦穆公去世(前621年),經過6代9位君主,長達150年的浴血奮戰,秦國終於雄踞關中,稱霸中原,開創了往後400年長盛不衰的宏偉基業。

本文是秦國史系列第10篇,由陽光舊事錄原創。歡迎關注陽光舊事錄,看歷史和現實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