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離人淚'

"
"
初識離人淚

初識離人淚

文/張雪杉


凌晨5點,母親把我們送到大路邊,母親不善言辭,只是說了一些囑咐的話,但我能感受到她的愛和不捨,如果可以,她願意一直送我到上學的地方。母親轉身回家後,我開始傷心的哭泣,那一刻起思念就開始生長,轉過彎那深深依戀的家就丟在了身後。大哥送我去街上坐車,聽到我哭得傷心,本想安慰我,但一向口鈍的他,只說了一句:你再哭,下次我就不送你了。他不會安慰,但我能夠理解,大哥一直對弟妹關愛有加,他是大哥,他不送誰送?

那是我上初一的下學期,春節過後的班車特別難搭,那時一天只有一趟班車,所有進城的人都要坐這趟車。凌晨4點起床,農村裡晚上十點以後不供電,打著火把,點著電筒做早飯,收拾行李,弄得全村的狗一起湊熱鬧。離別的愁緒縈繞在四周,大家都沒有胃口吃飯,也沒有更多的話語,父親說了幾句無關的話題,轉移一下離愁別緒。在我的記憶裡,那時每一次離別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也許是自己年紀小,沒有離開過父母,甚至沒到過老家之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年交通閉塞,沒有電話網絡,一別真的就是萬水千山,相見太難。經過這樣的離別,你才明白為什麼古詩詞裡有那麼多的離愁別恨,才知道什麼是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那時報平安、訴離愁都是寫信,在古時候哪怕是寫信有時也無處投遞,所以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感嘆!

"
初識離人淚

初識離人淚

文/張雪杉


凌晨5點,母親把我們送到大路邊,母親不善言辭,只是說了一些囑咐的話,但我能感受到她的愛和不捨,如果可以,她願意一直送我到上學的地方。母親轉身回家後,我開始傷心的哭泣,那一刻起思念就開始生長,轉過彎那深深依戀的家就丟在了身後。大哥送我去街上坐車,聽到我哭得傷心,本想安慰我,但一向口鈍的他,只說了一句:你再哭,下次我就不送你了。他不會安慰,但我能夠理解,大哥一直對弟妹關愛有加,他是大哥,他不送誰送?

那是我上初一的下學期,春節過後的班車特別難搭,那時一天只有一趟班車,所有進城的人都要坐這趟車。凌晨4點起床,農村裡晚上十點以後不供電,打著火把,點著電筒做早飯,收拾行李,弄得全村的狗一起湊熱鬧。離別的愁緒縈繞在四周,大家都沒有胃口吃飯,也沒有更多的話語,父親說了幾句無關的話題,轉移一下離愁別緒。在我的記憶裡,那時每一次離別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也許是自己年紀小,沒有離開過父母,甚至沒到過老家之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年交通閉塞,沒有電話網絡,一別真的就是萬水千山,相見太難。經過這樣的離別,你才明白為什麼古詩詞裡有那麼多的離愁別恨,才知道什麼是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那時報平安、訴離愁都是寫信,在古時候哪怕是寫信有時也無處投遞,所以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感嘆!

初識離人淚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好像空間的距離變小了,思鄉之情好像也沒有從前那般來得疼痛,所有的牽掛與思念有了更多的投寄方式,不會再無所依靠了。當年一天一趟班車,朝發夕至,兩頭黑,你還不一定買得到車票,中途回一趟家,那是妄想,每次團聚都應該是四、五個月以後的事了,所以也就特別珍惜回家的機會。現在,每天有短途客運,客運站的班車,還有各種私家車,離還是歸,隨時都可以搭車,方便快捷。以前寫一封家書,十天半月才能收到,那還要是很負責的投遞員,父親寫信來說:房前屋後的桃花、杏花、李花開了,家裡的騍馬快要下小馬駒了。在我收到信的時候,樹上都已經掛果了,小馬駒也應該在撒歡了。所以每次收到家裡的信件,總是小心翼翼的拆開,生怕把信封裡的思念與溫暖弄丟。現在電話網絡發達,你在做什麼,吃什麼,天陰了,天晴了,通過微信、視頻,即時即刻大家都能知道,牽掛好像就沒有那麼深,日子好像也過得更快。

初一下學期在開學前兩天,我和弟弟用寫春聯時剩下的紅紙剪了一個大風箏,掛在門前的核桃樹上。河谷地區的三月少雨晴朗,很長一段時間風箏都沒有爛掉,隨風在樹尖上嘩啦啦的飛揚。後來父親跟我講,每天傍晚下班回來,看到飛揚的風箏,彷彿又看到了我們兄弟兩在核桃樹上爬高下低,在樹下的沙地裡打滾嬉戲,於是他們都會陷入深深的思念與牽掛中。

"
初識離人淚

初識離人淚

文/張雪杉


凌晨5點,母親把我們送到大路邊,母親不善言辭,只是說了一些囑咐的話,但我能感受到她的愛和不捨,如果可以,她願意一直送我到上學的地方。母親轉身回家後,我開始傷心的哭泣,那一刻起思念就開始生長,轉過彎那深深依戀的家就丟在了身後。大哥送我去街上坐車,聽到我哭得傷心,本想安慰我,但一向口鈍的他,只說了一句:你再哭,下次我就不送你了。他不會安慰,但我能夠理解,大哥一直對弟妹關愛有加,他是大哥,他不送誰送?

那是我上初一的下學期,春節過後的班車特別難搭,那時一天只有一趟班車,所有進城的人都要坐這趟車。凌晨4點起床,農村裡晚上十點以後不供電,打著火把,點著電筒做早飯,收拾行李,弄得全村的狗一起湊熱鬧。離別的愁緒縈繞在四周,大家都沒有胃口吃飯,也沒有更多的話語,父親說了幾句無關的話題,轉移一下離愁別緒。在我的記憶裡,那時每一次離別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也許是自己年紀小,沒有離開過父母,甚至沒到過老家之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年交通閉塞,沒有電話網絡,一別真的就是萬水千山,相見太難。經過這樣的離別,你才明白為什麼古詩詞裡有那麼多的離愁別恨,才知道什麼是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那時報平安、訴離愁都是寫信,在古時候哪怕是寫信有時也無處投遞,所以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感嘆!

初識離人淚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好像空間的距離變小了,思鄉之情好像也沒有從前那般來得疼痛,所有的牽掛與思念有了更多的投寄方式,不會再無所依靠了。當年一天一趟班車,朝發夕至,兩頭黑,你還不一定買得到車票,中途回一趟家,那是妄想,每次團聚都應該是四、五個月以後的事了,所以也就特別珍惜回家的機會。現在,每天有短途客運,客運站的班車,還有各種私家車,離還是歸,隨時都可以搭車,方便快捷。以前寫一封家書,十天半月才能收到,那還要是很負責的投遞員,父親寫信來說:房前屋後的桃花、杏花、李花開了,家裡的騍馬快要下小馬駒了。在我收到信的時候,樹上都已經掛果了,小馬駒也應該在撒歡了。所以每次收到家裡的信件,總是小心翼翼的拆開,生怕把信封裡的思念與溫暖弄丟。現在電話網絡發達,你在做什麼,吃什麼,天陰了,天晴了,通過微信、視頻,即時即刻大家都能知道,牽掛好像就沒有那麼深,日子好像也過得更快。

初一下學期在開學前兩天,我和弟弟用寫春聯時剩下的紅紙剪了一個大風箏,掛在門前的核桃樹上。河谷地區的三月少雨晴朗,很長一段時間風箏都沒有爛掉,隨風在樹尖上嘩啦啦的飛揚。後來父親跟我講,每天傍晚下班回來,看到飛揚的風箏,彷彿又看到了我們兄弟兩在核桃樹上爬高下低,在樹下的沙地裡打滾嬉戲,於是他們都會陷入深深的思念與牽掛中。

初識離人淚

核桃樹的旁邊還有一棵老桑樹和一棵老梅樹,春節的時候梅花開了,我們就會折來幾支插在玻璃瓶裡,擺在上八位的桌子上,增加一點節日的喜慶。端午節前後,桑樹上的桑葚熟了,成群的白頭翁會飛來採食,我們從來不吃,我們只吃溝邊地頭的黃泡。如今那幾棵樹都被砍了,那塊沙地上蓋了房子,還有硬化道路,我們都長大了,回家的時候會把車子停在那個位置,父母也老了,但記憶卻是清晰的。

因為沒有出過遠門,不知道離別的苦,第一次離家是86年的9月,我是欣喜雀躍而去的。沒過幾天就開始想家了,那種思念對一個13歲的小孩來說難以承受,有一種快要窒息的感覺,課間休息的時候看到其他同學打鬧玩耍,我卻沒有情緒去玩,我就很奇怪為什麼他們就不會想家呢?我常常會跑到足球場旁的檢閱臺上,一直向納赤河邊的校門張望,希望會有家人來看我,但我知道沒有人會來看我的,那時進一趟城特別的難,我不過是想變相的透一口氣,讓思念的疼痛緩釋一下。有一天,真的等到姐姐來了,她是因為大伯父去世,上來奔喪,抽空過來看我。一見到她那種對親人的依戀就決堤了,她也只會看著我哭,現在想起那些往事,依然會淚水盈眶。

我的生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七,多雨的季節,冥冥中也註定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看到春花開秋葉落,雁回魚遊,亦會黯然傷神。剛上初中的時候,我經常會在晚飯後爬到一中山上,我曾天真的想,從一中山上會不會看到金沙江,會不會看到夕陽下冒著炊煙的家,也許這不止是單純、天真,應該是對無處安放的鄉愁一種牽強的寄託吧。所以我對那首詩感同身受:“人言日落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
初識離人淚

初識離人淚

文/張雪杉


凌晨5點,母親把我們送到大路邊,母親不善言辭,只是說了一些囑咐的話,但我能感受到她的愛和不捨,如果可以,她願意一直送我到上學的地方。母親轉身回家後,我開始傷心的哭泣,那一刻起思念就開始生長,轉過彎那深深依戀的家就丟在了身後。大哥送我去街上坐車,聽到我哭得傷心,本想安慰我,但一向口鈍的他,只說了一句:你再哭,下次我就不送你了。他不會安慰,但我能夠理解,大哥一直對弟妹關愛有加,他是大哥,他不送誰送?

那是我上初一的下學期,春節過後的班車特別難搭,那時一天只有一趟班車,所有進城的人都要坐這趟車。凌晨4點起床,農村裡晚上十點以後不供電,打著火把,點著電筒做早飯,收拾行李,弄得全村的狗一起湊熱鬧。離別的愁緒縈繞在四周,大家都沒有胃口吃飯,也沒有更多的話語,父親說了幾句無關的話題,轉移一下離愁別緒。在我的記憶裡,那時每一次離別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也許是自己年紀小,沒有離開過父母,甚至沒到過老家之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年交通閉塞,沒有電話網絡,一別真的就是萬水千山,相見太難。經過這樣的離別,你才明白為什麼古詩詞裡有那麼多的離愁別恨,才知道什麼是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那時報平安、訴離愁都是寫信,在古時候哪怕是寫信有時也無處投遞,所以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感嘆!

初識離人淚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好像空間的距離變小了,思鄉之情好像也沒有從前那般來得疼痛,所有的牽掛與思念有了更多的投寄方式,不會再無所依靠了。當年一天一趟班車,朝發夕至,兩頭黑,你還不一定買得到車票,中途回一趟家,那是妄想,每次團聚都應該是四、五個月以後的事了,所以也就特別珍惜回家的機會。現在,每天有短途客運,客運站的班車,還有各種私家車,離還是歸,隨時都可以搭車,方便快捷。以前寫一封家書,十天半月才能收到,那還要是很負責的投遞員,父親寫信來說:房前屋後的桃花、杏花、李花開了,家裡的騍馬快要下小馬駒了。在我收到信的時候,樹上都已經掛果了,小馬駒也應該在撒歡了。所以每次收到家裡的信件,總是小心翼翼的拆開,生怕把信封裡的思念與溫暖弄丟。現在電話網絡發達,你在做什麼,吃什麼,天陰了,天晴了,通過微信、視頻,即時即刻大家都能知道,牽掛好像就沒有那麼深,日子好像也過得更快。

初一下學期在開學前兩天,我和弟弟用寫春聯時剩下的紅紙剪了一個大風箏,掛在門前的核桃樹上。河谷地區的三月少雨晴朗,很長一段時間風箏都沒有爛掉,隨風在樹尖上嘩啦啦的飛揚。後來父親跟我講,每天傍晚下班回來,看到飛揚的風箏,彷彿又看到了我們兄弟兩在核桃樹上爬高下低,在樹下的沙地裡打滾嬉戲,於是他們都會陷入深深的思念與牽掛中。

初識離人淚

核桃樹的旁邊還有一棵老桑樹和一棵老梅樹,春節的時候梅花開了,我們就會折來幾支插在玻璃瓶裡,擺在上八位的桌子上,增加一點節日的喜慶。端午節前後,桑樹上的桑葚熟了,成群的白頭翁會飛來採食,我們從來不吃,我們只吃溝邊地頭的黃泡。如今那幾棵樹都被砍了,那塊沙地上蓋了房子,還有硬化道路,我們都長大了,回家的時候會把車子停在那個位置,父母也老了,但記憶卻是清晰的。

因為沒有出過遠門,不知道離別的苦,第一次離家是86年的9月,我是欣喜雀躍而去的。沒過幾天就開始想家了,那種思念對一個13歲的小孩來說難以承受,有一種快要窒息的感覺,課間休息的時候看到其他同學打鬧玩耍,我卻沒有情緒去玩,我就很奇怪為什麼他們就不會想家呢?我常常會跑到足球場旁的檢閱臺上,一直向納赤河邊的校門張望,希望會有家人來看我,但我知道沒有人會來看我的,那時進一趟城特別的難,我不過是想變相的透一口氣,讓思念的疼痛緩釋一下。有一天,真的等到姐姐來了,她是因為大伯父去世,上來奔喪,抽空過來看我。一見到她那種對親人的依戀就決堤了,她也只會看著我哭,現在想起那些往事,依然會淚水盈眶。

我的生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七,多雨的季節,冥冥中也註定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看到春花開秋葉落,雁回魚遊,亦會黯然傷神。剛上初中的時候,我經常會在晚飯後爬到一中山上,我曾天真的想,從一中山上會不會看到金沙江,會不會看到夕陽下冒著炊煙的家,也許這不止是單純、天真,應該是對無處安放的鄉愁一種牽強的寄託吧。所以我對那首詩感同身受:“人言日落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初識離人淚

有一天週末的下午,我從烈士陵園門口經過,看到一輛上江至中甸的班車從糧食局坡坡上開下來,一瞬間我就像是看到了一個親人,怔怔的呆立在街邊,看著那班車從我的視線裡消失,我想那車上一定有一些故鄉的塵土,它在天亮之前曾經路過我家門口,母親正在灶頭上做早飯,車身上一定還殘留有家鄉的味道。可見離愁別恨給這個脆弱敏感的少年太多的創痛,那天以後我刻意的迴避了在那個時間點,在那個地方,再一次讓自己在思鄉的愁緒裡無法自拔。

初一上學期冬天的時候,父親來城裡參加一個會議,五天的會議,但他提前兩天上來,這樣就可以跟我一起度過兩個週末了。那兩個週末跟父親睡在一起,我又聞到了他混著香菸味的氣息,又感受到了他的溫暖,離家求學兩個月,感覺那幾天是過得最快的,那時總會想相聚的日子總是太短,分別的日子總是那樣漫長。有好多次我都想跟父親說我想家,我想回去老家上學,但想到自己是出門求學,不能有太多兒女情長,這會讓父母更牽掛更擔心,於是千言萬語,我都放在心底,強裝歡顏,讓父親認為自己能夠面對。可是,我還是一個小孩啊!那思念又真的很痛,於是我就寫了一封信悄悄的放在父親隨身攜帶的挎包裡,告訴他我對故鄉的思念,對家人的依戀,以及每晚醒來後淚溼枕畔的憂傷。

父親回家的那天早上,我到客運站去送他,客車將要啟程之前,父親擁抱了我,輕輕的在我的額頭親吻了一下,一瞬間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淚水決堤而下。我這人雖然脆弱,但很多時候我能理性的把握自己的情感,輕易不會讓別人看到我的不堪與軟弱。在13歲的那年冬天,我沒有顧忌周圍的眼光,盡情的釋放著自己的悲傷,是的,我只是父母眼裡一個孱弱的少年,壓抑太久的情緒總要有一個宣洩的缺口,何況歸鄉的汽車裡那是自己依戀的父親。父親在車上看到了我寫給他的那封信,再強悍的男人,在兒女的淚水面前都是脆弱的,他是一路傷心的回到家裡,回到家好幾天後依然食不甘味。

後來太多的分別與相聚不斷出現在年輕的歲月中,分別讓我懂得堅強,相聚讓我學會珍惜,淚水和汗水都是成長的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少年來,那些思念的煎熬讓我知道很多問題淚水無法解決,一個人的旅程你要懂得咬牙面對,自己去承受冷暖挫折。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有細膩的感情和思維,有人說做一塊岩石或一個石頭真好,沒有憂傷痛苦,不會生老病死,可是我們還是願意做塵世裡的一個人,生命裡縱使有太多的無奈、痛苦、傷害,但依然有那麼多的希望、幸福、念想和愛。如果你問我,來世願做什麼?我還是願做今生的自己,因為在這裡有那麼多的親人朋友,還有那麼多的溫暖與愛。做一個有牽掛有思念的人吧,一顆溫暖憐憫的心總是勝過冷漠與無情,有一個地方讓你風雨兼程的迴歸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初識離人淚

初識離人淚

文/張雪杉


凌晨5點,母親把我們送到大路邊,母親不善言辭,只是說了一些囑咐的話,但我能感受到她的愛和不捨,如果可以,她願意一直送我到上學的地方。母親轉身回家後,我開始傷心的哭泣,那一刻起思念就開始生長,轉過彎那深深依戀的家就丟在了身後。大哥送我去街上坐車,聽到我哭得傷心,本想安慰我,但一向口鈍的他,只說了一句:你再哭,下次我就不送你了。他不會安慰,但我能夠理解,大哥一直對弟妹關愛有加,他是大哥,他不送誰送?

那是我上初一的下學期,春節過後的班車特別難搭,那時一天只有一趟班車,所有進城的人都要坐這趟車。凌晨4點起床,農村裡晚上十點以後不供電,打著火把,點著電筒做早飯,收拾行李,弄得全村的狗一起湊熱鬧。離別的愁緒縈繞在四周,大家都沒有胃口吃飯,也沒有更多的話語,父親說了幾句無關的話題,轉移一下離愁別緒。在我的記憶裡,那時每一次離別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也許是自己年紀小,沒有離開過父母,甚至沒到過老家之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年交通閉塞,沒有電話網絡,一別真的就是萬水千山,相見太難。經過這樣的離別,你才明白為什麼古詩詞裡有那麼多的離愁別恨,才知道什麼是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那時報平安、訴離愁都是寫信,在古時候哪怕是寫信有時也無處投遞,所以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感嘆!

初識離人淚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好像空間的距離變小了,思鄉之情好像也沒有從前那般來得疼痛,所有的牽掛與思念有了更多的投寄方式,不會再無所依靠了。當年一天一趟班車,朝發夕至,兩頭黑,你還不一定買得到車票,中途回一趟家,那是妄想,每次團聚都應該是四、五個月以後的事了,所以也就特別珍惜回家的機會。現在,每天有短途客運,客運站的班車,還有各種私家車,離還是歸,隨時都可以搭車,方便快捷。以前寫一封家書,十天半月才能收到,那還要是很負責的投遞員,父親寫信來說:房前屋後的桃花、杏花、李花開了,家裡的騍馬快要下小馬駒了。在我收到信的時候,樹上都已經掛果了,小馬駒也應該在撒歡了。所以每次收到家裡的信件,總是小心翼翼的拆開,生怕把信封裡的思念與溫暖弄丟。現在電話網絡發達,你在做什麼,吃什麼,天陰了,天晴了,通過微信、視頻,即時即刻大家都能知道,牽掛好像就沒有那麼深,日子好像也過得更快。

初一下學期在開學前兩天,我和弟弟用寫春聯時剩下的紅紙剪了一個大風箏,掛在門前的核桃樹上。河谷地區的三月少雨晴朗,很長一段時間風箏都沒有爛掉,隨風在樹尖上嘩啦啦的飛揚。後來父親跟我講,每天傍晚下班回來,看到飛揚的風箏,彷彿又看到了我們兄弟兩在核桃樹上爬高下低,在樹下的沙地裡打滾嬉戲,於是他們都會陷入深深的思念與牽掛中。

初識離人淚

核桃樹的旁邊還有一棵老桑樹和一棵老梅樹,春節的時候梅花開了,我們就會折來幾支插在玻璃瓶裡,擺在上八位的桌子上,增加一點節日的喜慶。端午節前後,桑樹上的桑葚熟了,成群的白頭翁會飛來採食,我們從來不吃,我們只吃溝邊地頭的黃泡。如今那幾棵樹都被砍了,那塊沙地上蓋了房子,還有硬化道路,我們都長大了,回家的時候會把車子停在那個位置,父母也老了,但記憶卻是清晰的。

因為沒有出過遠門,不知道離別的苦,第一次離家是86年的9月,我是欣喜雀躍而去的。沒過幾天就開始想家了,那種思念對一個13歲的小孩來說難以承受,有一種快要窒息的感覺,課間休息的時候看到其他同學打鬧玩耍,我卻沒有情緒去玩,我就很奇怪為什麼他們就不會想家呢?我常常會跑到足球場旁的檢閱臺上,一直向納赤河邊的校門張望,希望會有家人來看我,但我知道沒有人會來看我的,那時進一趟城特別的難,我不過是想變相的透一口氣,讓思念的疼痛緩釋一下。有一天,真的等到姐姐來了,她是因為大伯父去世,上來奔喪,抽空過來看我。一見到她那種對親人的依戀就決堤了,她也只會看著我哭,現在想起那些往事,依然會淚水盈眶。

我的生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七,多雨的季節,冥冥中也註定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看到春花開秋葉落,雁回魚遊,亦會黯然傷神。剛上初中的時候,我經常會在晚飯後爬到一中山上,我曾天真的想,從一中山上會不會看到金沙江,會不會看到夕陽下冒著炊煙的家,也許這不止是單純、天真,應該是對無處安放的鄉愁一種牽強的寄託吧。所以我對那首詩感同身受:“人言日落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初識離人淚

有一天週末的下午,我從烈士陵園門口經過,看到一輛上江至中甸的班車從糧食局坡坡上開下來,一瞬間我就像是看到了一個親人,怔怔的呆立在街邊,看著那班車從我的視線裡消失,我想那車上一定有一些故鄉的塵土,它在天亮之前曾經路過我家門口,母親正在灶頭上做早飯,車身上一定還殘留有家鄉的味道。可見離愁別恨給這個脆弱敏感的少年太多的創痛,那天以後我刻意的迴避了在那個時間點,在那個地方,再一次讓自己在思鄉的愁緒裡無法自拔。

初一上學期冬天的時候,父親來城裡參加一個會議,五天的會議,但他提前兩天上來,這樣就可以跟我一起度過兩個週末了。那兩個週末跟父親睡在一起,我又聞到了他混著香菸味的氣息,又感受到了他的溫暖,離家求學兩個月,感覺那幾天是過得最快的,那時總會想相聚的日子總是太短,分別的日子總是那樣漫長。有好多次我都想跟父親說我想家,我想回去老家上學,但想到自己是出門求學,不能有太多兒女情長,這會讓父母更牽掛更擔心,於是千言萬語,我都放在心底,強裝歡顏,讓父親認為自己能夠面對。可是,我還是一個小孩啊!那思念又真的很痛,於是我就寫了一封信悄悄的放在父親隨身攜帶的挎包裡,告訴他我對故鄉的思念,對家人的依戀,以及每晚醒來後淚溼枕畔的憂傷。

父親回家的那天早上,我到客運站去送他,客車將要啟程之前,父親擁抱了我,輕輕的在我的額頭親吻了一下,一瞬間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淚水決堤而下。我這人雖然脆弱,但很多時候我能理性的把握自己的情感,輕易不會讓別人看到我的不堪與軟弱。在13歲的那年冬天,我沒有顧忌周圍的眼光,盡情的釋放著自己的悲傷,是的,我只是父母眼裡一個孱弱的少年,壓抑太久的情緒總要有一個宣洩的缺口,何況歸鄉的汽車裡那是自己依戀的父親。父親在車上看到了我寫給他的那封信,再強悍的男人,在兒女的淚水面前都是脆弱的,他是一路傷心的回到家裡,回到家好幾天後依然食不甘味。

後來太多的分別與相聚不斷出現在年輕的歲月中,分別讓我懂得堅強,相聚讓我學會珍惜,淚水和汗水都是成長的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少年來,那些思念的煎熬讓我知道很多問題淚水無法解決,一個人的旅程你要懂得咬牙面對,自己去承受冷暖挫折。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有細膩的感情和思維,有人說做一塊岩石或一個石頭真好,沒有憂傷痛苦,不會生老病死,可是我們還是願意做塵世裡的一個人,生命裡縱使有太多的無奈、痛苦、傷害,但依然有那麼多的希望、幸福、念想和愛。如果你問我,來世願做什麼?我還是願做今生的自己,因為在這裡有那麼多的親人朋友,還有那麼多的溫暖與愛。做一個有牽掛有思念的人吧,一顆溫暖憐憫的心總是勝過冷漠與無情,有一個地方讓你風雨兼程的迴歸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初識離人淚

圖片來自網絡

-----------------------------------------------------------------------------------------------

守望香格里拉丨文章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香格里拉陳俊明」ID:xgllcjm

立足迪慶,放眼世界,宣揚香格里拉!自己說,邀朋友說,說說香格里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