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劍指15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畜牧業 養豬 農業 江蘇 于康震 技術 河南 哈薩克斯坦 浙江省 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 2019-07-26
"

豬價又漲了。不管是養殖戶、豬販子還是消費者,如今都真切的感受到了豬價的飆升。部分省份的豬價突破13元/斤的歷史最高價,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監測的16省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同比漲幅也超過40%。

而且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豬價的真正高峰還未到來,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才是生豬產能缺口真正體現的時候,屆時的豬價突破15元甚至20元都不是天方夜譚。

如果豬價真的繼續漲下去,必然對整個生豬產業帶來鉅變,筆者大膽猜測可能會出現這些變化:

一、進口肉大幅增加?

如何彌補巨大的生豬產能缺口?許多業內人士首先會想到進口肉。目前多國正瞄準中國市場欲出口豬肉給中國,今年5月底,海關總署陸續與葡萄牙、挪威、哈薩克斯坦等國,洽談豬肉進口事宜,中國也積極對外打開豬肉進口大門。

據瞭解,全球的冷凍和冷鮮豬肉(不含製品和雜碎)貿易量共計約600萬噸左右,我國豬肉年進口量歷史最高為160萬噸,佔據全球豬肉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多。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豬肉缺口不可能完全通過進口來滿足的,在全球的豬肉貿易市場中,大部分國家都有長期穩定的貿易伙伴,不可能因為中國的臨時需求就拋棄原有的貿易伙伴,各國能夠拿出來供應中國市場的量非常有限。

二、儲備肉全面放出?

儲備肉作為我國"菜籃子"減壓的重要措施今年備受關注。根據發改委發佈的《緩解生豬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將豬糧比價5.5∶1和8.5∶1作為預警點,低於5.5∶1進入防止價格過度下跌調控區域,高於8.5∶1進入防止價格過度上漲調控區域。

據此前的公開報道,今年到目前為止,國家在豬價相對較低的時候已經進行了三次凍肉收儲,總量達30萬噸。如今豬價持續飆升,政府很可能已經在著手準備中央儲備肉的投放計劃了,這有可能給持續升溫的生豬市場潑點冷水。儲備肉的投放雖對豬價長期影響較小,但短期內還是可以制約豬價的漲勢,也對養殖戶心理造成一定影響。

但相比於可能高達數百萬噸的豬肉缺口,30萬噸的儲備肉也遠遠不夠。

三、家禽、牛羊、水產業迎來紅利期?

在豬肉大量減少的情況下,雞鴨肉、牛羊肉和水產肉的消費必然會增加。這無疑將給相關行業帶來利好。

家禽業首先嚐到了甜頭,2019年上半年各地家禽價格大漲,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一天漲一元的盛況。不少從養豬行業被迫暫時退出來的養殖戶也開始轉型家禽養殖。不過由於消費習慣的問題,許多人未必就會從吃豬肉迅速改為吃雞肉。不少業內人士也對於家禽迅速增加的產能有擔憂。受制於環境、土地資源、資金實力等因素,不建議肉雞養殖企業盲目擴張,產能增長幅度控制在10%-20%的範圍比較科學,超過上限後會有較大的行情風險。2018年我國豬肉產量為5404萬噸,禽肉1994萬噸。即使家禽供應增加30%即600萬噸,也仍然難以完全彌補豬肉缺口。

而牛羊和水產要短期迅速發展也各有制約。牛羊受制於繁殖週期長、胎產子數少、料肉比高等技術問題,也導致牛羊生產成本較高。水產類雖然總量不小,但種類繁多,而且養殖週期時長較為懸殊,週期較短的如蝦類80天左右即可養成,時間長的則要數年之久。有水產業內人士坦言,並不是所有水產品都能快速替代豬肉。

四、大規模復養成趨勢?

既然各種替代方案都無法徹底解決吃肉的問題。迴歸養豬業本身可能是最終的辦法。生豬產能的恢復終究還是要靠復養。不過目前行業內的復養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據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對一線情況的調查,退養的豬場一部分選擇空欄,還有相當一部分暫時轉型養殖雞鴨鵝牛羊等其他品種,僅有較少部分的豬場嘗試復養。河南一位省級動保經銷商表示,河南豬場選擇復養的養殖戶比例不足10%。江蘇連成牧業的復養成功振奮人心,卻也是目前唯一公開報道的例子。

在疫苗短時間難以推出的現狀下。高豬價可能是復養最大的支撐點了。當高利潤帶來的誘惑超過風險時,更多的復養嘗試會隨之而來。有觀點認為,只要豬價高起來,行業就有救了,即使復養成功率只有30%那也是賺錢的。

政府同樣也在密集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復養,近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就表示,要加大對生豬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實行臨時性生產救助,加強信貸支持。據瞭解,不少地方也開始落實政策,大力鼓勵養戶養豬。山東、浙江、廣東、江蘇等省份都在全力促進生豬養豬,落實豬場流動資金貸款貼息等工作,大力鼓勵養戶補欄增養。

無論如何,豬價已然起飛,沒人能確定它究竟會飛多高,這是行業的巨大機會,當然也伴隨著不小的風險,但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