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幫扶,為脫貧攻堅注入澎湃動力——邢臺市深入實施就業創業促脫貧行動

創業 農民 家政 社會保險 中國商報河北站 2017-06-23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6月22日電(李振勝 裴鴻雲)邢臺市人社局主動服務脫貧攻堅,大力實施就業創業精準脫貧工程,計劃利用3年時間,充分運用技能培訓、就業促進、創業帶動、政策扶持、就業服務等手段,完成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脫貧任務,幫助貧困人口掌握技能,實現就業,早日脫貧。

3月28日,太陽剛剛升起,李中堂夫婦就來到自家的西瓜種植大棚,施肥、除草、打叉……,兩口子忙得不亦樂乎。李中堂告訴筆者,再有一個多月,他家的早市西瓜就要上市了,品相好,口感也不錯,特別受歡迎。李中堂是新河縣蘇田村人,原來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去年,在當地人社等部門幫助下,建起了3個西瓜種植大棚,僅去年一年就收入9萬餘元,是傳統農作物收入的七八倍。今年春節剛過,他就全部種上了西瓜苗。

在邢臺,像李中堂夫婦這樣,通過創業就業實現增收脫貧的比比皆是。截至目前,全市勞動年齡內有就業願望和能力的貧困人口6421人,全部實現就業,其中參加培訓2210人次,開展職業介紹6578人次,轉移輸出就業6189人,幫扶創業232人,貧困人口就業率達到100%。

精準聚焦,為貧困人員建臺賬、定措施

“我們對全縣10個鄉鎮28個行政村,1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了就業意願調查,篩選出在勞動年齡內有就業願望156人,其中16—40週歲86人,40-60週歲以下70人。”任縣人社局負責同志介紹說。

據瞭解,2016年6月,該市召開全市系統會議,要求各縣人社部門主動與扶貧部門對接,在最短時間內,摸清勞動年齡內有就業願望和能力的貧困人員底數。該市就業局董新嶺局長親自帶隊,先後到廣宗縣、鉅鹿縣等6個國家級貧困縣和4個省級貧困縣溝通核實,識別就業年齡內有就業願望和能力人口2796戶,6421人。各縣依託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對登記建檔貧困勞動者逐一入戶調查,全面精準掌握貧困勞動力數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業意向及培訓意願,建立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檔案,摸清做細臺賬底數,實行動態管理,跟蹤服務。同時,制定就業脫貧工作方案,明確具體責任人和完成時限,細化幫扶措施,明晰路線圖、時間表,確保脫貧工作高效推進。

新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該縣開展進村入戶摸底調查,全面瞭解貧困人員基本信息和就業創業需求,為276戶567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了就業精準幫扶臺賬,做到家庭情況、貧困原因、生產生活狀況、就業意向“四清楚”。採取個人“點菜”、就業幫扶“下廚”方式,對想就業的,及時幫助聯繫就業崗位;對想學技能的,根據其特長意願,開展種植、養殖、家政服務定向等培訓,力爭貧困勞動力每人掌握1-2項實用技能,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對想創業的,提供創業指導、創業擔保貸款等服務。

擴寬渠道,讓貧困人口早就業、就好業

“車床加工可是個技術活兒。這得感謝縣人社局,是他們幫助我學會這這門手藝,還找到了這麼好的工作”。經過半年多的工作,李建恩已是廠裡的技術骨幹,每個月工資2800多元。這在農村來說,可是不小的收入;對於李建恩當初的家庭來說,更具有雪中送炭的意味。李建恩是新河縣西團村人,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妻子常年有病,經濟狀況異常糟糕,是全村有名的漏斗戶。去年,在當地人社部門幫助下,他參加精準幫扶職業技能培訓班,學習車床加工專業,取得了資格證書,現在河北途盟機械廠工作。

據瞭解,該市根據貧困勞動力培訓意願及當地企業用工需求,組織培訓機構、職業院校重點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免費開展定崗、定向、訂單式培訓,去年全市共組織貧困人口技能培訓1113人,幾乎全部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在這方面,新河縣走在了全市前列,該縣積極與農業局、扶貧辦、科技局、婦聯等單位聯合,開展農業技術、電子商務、家政服務、電焊、烹飪等技能培訓12次,受益群眾900餘人次;與4家企業聯合建立了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在2個鄉鎮建立了農業技術實訓基地,實地受訓人數達千餘人次。

同時,該市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吸納貧困勞動者就業達到一定比例的,按規定給予最高2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中小微企業新招用畢業2年內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的,按照每人1000元給予吸納就業補貼,落實社會保險補貼。組織開展“送崗進村入戶”、“企業特崗助貧”等活動,搭建勞務對接平臺。對組織貧困勞動者輸出達到一定規模、並簽訂一年以上勞務輸出協議的社會中介組織或勞務輸出帶頭人給予一定勞務輸出補貼。

支持發展居家就業,鼓勵適合分散式、家庭手工業生產的企業在貧困地區設立工廠、車間或代工點,組織無法外出就業的貧困勞動者在家從事手工編織、來料加工、農產品深加工及外包裝等工作。對通過市場確實難以實現就業的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可由政府購買開發公用設施維護、公共衛生、養老服務等輔助性公益崗位託底安排就業,工資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仍以新河縣為例,該縣眼鏡盒企業較多,我們積極協調鑫夢達、藍馳、順馳等鏡盒企業,採取“企業+農戶”模式,老人、婦女、殘疾人均可在家進行半成品加工,每人年可增收近萬元,既增加了收入又增添了自力更生信心。

強化扶持,讓貧困人員想創業、能創業

三年前,後沙、申莊、劉秋、南馮等村莊還是比較貧困的落後村。可近年來,這幾個村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設施蔬菜,建立創業基地。村裡的老百姓通過以地入股分紅、“3860”人員在大棚打工、青壯勞動力發展特色產業或外出務工等形式鼓起了腰包,同時也為周邊群眾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逐步形成“一人就業、致富一戶,多人就業,帶動一方”的新局面。

據悉,該市指導貧困勞動者結合當地特色在門檻低、投入少、風險低、易操作、較熟悉的領域創業,重點支持“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或加盟農村電商等形式創業,以提高創業成功率。鼓勵積累一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返鄉創業興業,帶動貧困勞動者就地就業創業。針對有創業要求、具備一定創業條件但缺乏創業資金的農民工等返鄉創業人員,給予最高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合夥經營的可給予最高4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去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641萬元,帶動就業4500餘人,其中返鄉農民工創業689人。

加大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建設力度,2016年建立創業孵化基地24家,其中農民工返鄉創業園21家,入駐初創項目590個,11個返鄉創業項目獲得獎項。對自主創業貧困勞動者優先就近入駐返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並給予房租、物業、水電、寬帶網絡、公共軟件等補貼政策。提供項目推介、開業指導、創業培訓、擔保貸款、政策諮詢、跟蹤服務等“一條龍”服務。建立22個縣級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專門為農民工提供轉移就業、職業培訓、社會保險、權益維護、城市知識、思想文化、組織管理、政策諮詢等8項公共服務,打造綜合性政策落實平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