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快遞一條街 如今變身成都首條原創畫廊街

曾經的快遞一條街 如今變身成都首條原創畫廊街曾經的快遞一條街 如今變身成都首條原創畫廊街曾經的快遞一條街 如今變身成都首條原創畫廊街

華麗變身

半年前,大川巷還是“快遞一條街”,載貨三輪車佔據車道,快遞滿地堆放。如今,已開業的10多家店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藝術。巷子雖短,人頭攢動,隨處可見外國藝術家臨街作畫,還有扛著畫作的年輕人

協同治理

街道成立街區治理商協會,由街區規劃師、商家代表、居民代表和社區同志共同組成,將業態准入、風貌品質、經營秩序等納入協商共治,建立黨委政府主導、商協會作用前置、商戶共治共享的協同治理體系

“不插手”

儘管大川巷的打造有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多方參與、共治共享,後續的經營卻完全交給了企業主導。在後續業態衍生、創新消費場景上政府遵循“不插手”原則,讓市場去創新切入微觀群體,感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夜幕降臨,水津街蘭桂坊一路的酒吧亮起霓虹,進進出出衣著時尚的年輕人宣示著這裡的高人氣。相比之下,同樣是在合江亭錦江邊上的天仙橋南路一側則沉寂得多,由老舊居民區組成的街巷似乎與夜生活無關。不過9日晚上,一個集聚繪畫、手作、潮玩、古著的藝術夜市在大川巷“開市”,點亮了錦江西岸的夜色,也讓改頭換面的大川巷重回視野。

這次,它變得很有文藝範兒。

150米的大川巷,一頭正對著成都東門城牆遺址,一頭連接著錦江,過去它是“快遞一條街”。今年以來,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營方式,大川巷進行全新的改造,不僅打造成為成都市第一條原創畫廊街區,也讓老舊社區煥發年輕活力。

老街區的新活力

創意消費場景

喝咖啡的同時賞畫購畫

成都小夥賴楊是個不折不扣的玩具迷,每個月要在網購平臺上花去5%~10%的工資淘貨,最近大川巷的一家潮玩店是他的心頭好。這裡不僅有全球1000多位手工潮人設計的泥塑、木雕、皮雕和潮玩手作,進口的英文期刊原版漫畫,還能參加店家組織的漫威粉絲交流活動,與同樣有著小眾愛好的漫迷們交流分享。“比起網購看冷冰冰的數據,店裡能摸到實體,佈置的氛圍也很喜歡。”正在店裡選購玩具的賴楊,領著兩個朋友來逛。

在大川巷,這樣看似小眾的潮店反而是主流,兒童藝術培訓、原創畫廊、主題配套輕餐酒吧……已開業的10多家店不僅有著美學風格統一卻又獨具個性的店面設計,還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藝術。巷子雖短,人頭攢動,隨處可見外國藝術家臨街作畫,還有扛著畫作的年輕人。

“成都人的消費不怕新、不怕奇、不怕貴,所以我們選擇在成都打造這一藝術空間。”全程負責街區創意策劃、建設實施、運營管理和品牌推廣的域上和美集團董事長邱偉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域上和美利用已有美術館的優勢,簽約了十餘位活躍在成都的海外藝術家與上百名具有成長性的本土中青年藝術家,在大川巷的所有店面陳列、售賣畫作,售價在幾百到幾十萬元不等,滿足不同需求。

這既免費為商家提供了藝術品裝飾空間,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消費場景。如果咖啡館帶來的閒適讓人留戀,不妨把咖啡館裡陳列的畫作帶回家,大川巷面世以來的一個多月裡,已經有許多人這樣做了。

“藝術消費離生活很近,在中產階層崛起的中國更是消費新趨勢。”王安勇是大川巷的藝術品銷售顧問,之前在紐約和舊金山的畫廊裡擔任藝術品銷售。

在他看來,藝術消費不必“居廟堂之高”,走入街巷讓普通市民消費更有溫度和活力,這也是他來到大川巷的原因。為了幫助普通市民更好地理解、親近、選購畫作,每當他們在畫作前駐足,王安勇就會上前詢問消費者喜愛的顏色、線條、主題、風格等,並針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個性推介。巷子里正在進行的一場四川本土藝術家李京的個人畫展,也無形中承擔著藝術教育的功能。

“變形”成功的祕密

社區營造背後 有個“不插手”的政府

就在半年以前,大川巷還是著名的“快遞一條街”,集合了京東、郵政、菜鳥等近十家快遞公司,幾乎佔了半條街,另外半條街則是盲人按摩、蒼蠅館子。一進街區,載貨三輪車佔據車道,快遞滿地堆放,小區居民進出都不方便,更談不上吸引遊客。

“居民意見大,街道風貌管理及整治難度很大。”錦江區合江亭街道黨工委書記邱洪介紹,大川巷的舊貌是中心城區老舊小區的常態,存在環境不優、品質不高的問題。

為此,街道成立了街區治理商協會,由街區規劃師、商家代表、居民代表和社區同志共同組成,將業態准入、風貌品質、經營秩序等納入協商共治,建立黨委政府主導、商協會作用前置、商戶共治共享的協同治理體系,提升街區形態業態品質,一嘗試便獲得了居民的支持。

在大川巷的打造上,合江亭街道選擇了快速提升的方案,通過引進企業、搭建平臺,統一回租商鋪並打造,使街道的風貌迅速整體性提升。考慮到樓上住著居民不宜打造音樂主題,根據街區的歷史人文和現實需要,確立了藝術畫廊為主題,實現“一街一世界、一區一人文”。

“藝術街區與對岸的音樂酒吧遙相呼應,成為錦江兩岸一靜一動的藝術風格,錦江的藝術人文性也發揮出來了。”邱洪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大川巷的打造有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多方參與、共治共享,後續的經營卻完全交給了企業主導。

“商業化邏輯要交給市場去做,政府做的是服務。”邱洪表示,街區鋪面的收攏,以及門頭、路面、路燈、裝置等街區外圍風貌的基本呈現,其他一些資源的協調聯動等,政府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在後續業態衍生、創新消費場景上卻遵循“不插手”原則,讓市場去創新切入微觀群體,感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才是大川巷“變形”成功的祕密。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域上和美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