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縣烔煬舊事:難忘老書記姚繼祥

巢湖市 農村 文章 最憶是巢州 2019-04-08




巢縣烔煬舊事:難忘老書記姚繼祥


作者:周代申

本文主人公簡介:姚繼祥(1920-2010),烔煬鎮姚王村人,家庭出身貧寒,只讀過一年私塾。1952年入黨。曾任農會會長,初級社、高級社社長,人民公社化以後一直是家鄉大隊的黨支部書記。1982年起任鎮辦企業廠長,1991年退休。


巢縣烔煬舊事:難忘老書記姚繼祥


《我的知青歲月二三事》一文在“最憶是巢州”刊發後,有不少讀者留言。網友“悠遠”寫道:姚繼祥是我們大隊的老書記,忠厚、質樸、正直,文革時期我們家鄉沒有慘烈的鬥爭,老人家功不可沒——尖山林場的十多萬棵彬木就是他帶領社員栽的,尖山綠,忠魂永駐;斯人去,正氣長存。網友“清靈”留言:老書記是我們家鄉人人敬佩的好乾部,我也經常聽我的父親唸叨姚書記是他的恩人。

後來又收到不少朋友的短信,紛紛要我寫一篇關於文中提及的老書記姚繼祥同志的文章,共同緬懷、銘記這位早已逝去的可敬可佩的老人,家鄉百姓口中的恩人,幹了一輩子大隊書記的基層好乾部。我當年作為回鄉知青在農村種田十幾年,親身經歷和見證了那個時代老書記帶領家鄉人民戰天鬥地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壯舉,見聞了他的太多暖心感人的故事。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普通的農村基層幹部,他真正做到了捧著一顆心來,兩袖清風而去。他不濫用手中權力,不為子女、親屬謀私利,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謀其政盡其責,為家鄉的後代子孫樹立了崇高的形象,他的清廉、正直、親民愛民,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給家鄉人民和身邊的基層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儘管我對老書記了解甚多,但是在寫作本文前還是去老書記的家鄉一一姚王村走了一趟,想更多地瞭解一下他的詳細情況。完全在我的預料之中,在我所見到的四五個老人中,他們都是異口同聲地說道:老書記是我們家鄉的恩人,真正的好乾部。特別是有幸見到一位八十歲的老人姚善珍,曾經跟隨老書記工作多年的大隊會計,他連忙說道:“你可真是找對人了,沒有誰比我更瞭解他的”。並特地把我帶到一戶人家。黃傅村一位九十四歲的老人杜仁發,老太太也還健在,老兩口現在是精準扶貧對象。當我們說明來意時,兩位老人非常激動,聲淚俱下地說道:“姚書記是我們真正的大恩人,沒有他我們不可能活到今天,更沒有我們如今的一家人”。

接著他又說了下面一件事:我們雙雙殘疾,但有三個孩子,大集體時年年都是最大的超支戶。1975年的冬天,下了一場突大的暴雪,臘月二十幾的時候,家裡已一粒糧食也沒有了,我們全家人每天只能靠山芋充飢。有一天晚上,老書記冒著風雪來到我家,一進門首先揭開鍋蓋,發現鍋裡面全是山芋,然後又看了我們睡覺的地方,房間裡地上鋪著一層稻草,稻草上面鋪著一張草蓆子,旁邊只有一床破舊的棉絮。老書記立即叫人喊來生產隊長和婦女主任,一再吩咐他們明天早上一定要從隊裡稱二百斤稻子送給我們過年,並要婦女主任儘快搞一床新被絮讓我們過冬。他平時對我們家庭的關心和照顧太多太多,單就那一個冬天,如果沒有老書記的關照,我們一家人也是無論如何熬不過去的......

聽到這裡,我也情不自禁熱淚盈眶。老書記早在那時候的做法不正是如今我們提倡的精準扶貧嗎?而他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帶領家鄉人民戰天鬥地,大興水利建設,修建鄉村公路,向荒山進軍,植樹造林,不正是我們基層幹部帶領群眾建設美好鄉村,脫貧攻堅緻富的先行者嗎?



巢縣烔煬舊事:難忘老書記姚繼祥


統籌規劃 大興水利建設

我的家鄉是文革初從肥東縣復興公社劃撥到烔煬公社的,共十一個生產隊新成立了一個立新大隊,北面有一座山叫尖山。當時我們大隊是全公社最貧困的大隊,地形屬丘陵地帶,交通很不方便,水利條件極差,大多數生產隊二、三角錢一個工。特別是1968年的一場突大幹旱,全大隊一半以上的生產隊水稻幾乎絕收。作為一方父母官的姚繼祥書記焦急萬分,他深知“水利是農業命脈”的重要性。於是帶領大隊幹部一班人,經過精心的調查研究,制定了一個詳細、周密的長遠規劃。第一個小五年計劃:一年內建造兩個電力排灌站,五年內建造三個中小型水庫,徹底解決全大隊水利問題。第二個小五年計劃:修路築橋,向荒山進軍,以靠山吃山帶領群眾脫貧。

立新大隊的三級電灌站始建於1968年秋,二級站位於現在合裕行政村的顏橋村,當時的三級站則是由二級站一路挖渠道十多公里,把水引到黃傅村北面,再建造一個十多米高的站臺。這在當時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條件下,無疑是一個極其艱鉅的任務。但是那一年的秋冬兩季,不但建好了三級站,緊接著四級站開始建造。而四級站工程困難很大,所有渠道幾乎都是和沙石打交道(現在四級站已廢棄)。記得我那時是剛從學校復課鬧革命後的回鄉知青,親身參加了三級站和四級站的建設。有兩件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老書記第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天穿著一件破舊的棉襖,幹活時脫下來往地上一甩,每天和群眾同來同去,風雨無阻。當時我年輕氣盛,幹活特別賣力。有一次,我挑著滿滿一擔泥土,快步爬上十多米高的站臺,突然腿子一軟,迅速倒退,怎麼也把持不住,一下子跌入幾米深的溝渠裡,引得幹活的人們紛紛哈哈大笑。

兩個站臺的建成,能在大旱之年把巢湖水引入我們大隊,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水路太長,代價太大。從1969年秋季開始,老書記的要在全大隊建造三個中小型水庫的計劃開始實施了。

首先開工的是尖山周水庫,它是直接利用尖山腳下的一處有利地形,連接兩端小山坡,築埧攔截,使其形成一個面積約160多畝的小型水庫。這個水庫工程很艱鉅,因為緊靠尖山,全部是沙石。我就是在那時每天扛著大錘、長釺和鄉親們學會開山放炮的。全大隊的社員在老書記一班人的帶領下,一個秋冬便順利完工。終於解決了下游幾個生產隊的用水問題。但是老書記卻在一次搬石頭中不慎摔倒被砸傷,並立即送往醫院。那一次住院治療的所有費用,都是老書記自理,沒有到大隊報銷一分錢,這件事當時在全大隊被群眾廣為流傳。

第二年秋末,新壩水庫開始動工了。新壩水庫位於黃傅村的北面,下游可有三四個生產隊受益,因當時的壩拐大隊也可受益,所以也有部分社員參加了建造,並取名新壩水庫。面積大約250畝左右,兩個秋冬的時間,新壩水庫順利完工。至今當年那個顯示集體力量大的熱火朝天場面還經常在我腦海裡時隱時現。特別是那打夯時的優美號子聲總是在我腦海裡漂盪。

老書記是姚王村人,他把自己村子五個生產隊的姚王水庫放在最後一個去建造,其中也可看出他的執政風格。姚王水庫的面積略大於新壩水庫。至此,當時的立新大隊(文革後改為姚王大隊)水利網絡完全形成。在當時情況下,老書記帶領家鄉人民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統籌歸劃,徹底解決一個山區大隊的水利問題,改變貧困山區的生產面貌,使一個出名的貧困山區大隊結束了“靠天收”的歷史,這在整個烔煬地區也是一個罕見的壯舉。



巢縣烔煬舊事:難忘老書記姚繼祥


修路築橋 向荒山進軍

水利問題解決了,老書記深知要從根本上解決全大隊的貧困面貌還任重道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解決“路”的問題。即改革開放以後流行的“要想富先修路”,這一點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就是一個農村基層幹部的先行者了。不過那時候的立新大隊“村村通”工程只能是土公路,但也有很多地方鋪上了碎石子,這些土公路就是改革開放以後“村村通”工程水泥路的雛形。

從1972年開始,立新大隊便成立了一個“青年突擊隊”,其成員是從各生產隊分別抽調兩個青年人。他們不幹農活,專門上山開採石料,大石頭用於修建村村通土公路的涵道和橋樑,小石子用於鋪蓋路面。到1975年為止,整個立新大隊七、八個村莊全部通上了公路。那時的土公路上,鄉親們的運輸主要工具是大板車,拉著板車運輸幹活,在當時已經是比較先進的生產力了。

家鄉北邊與肥東接壤的尖山,南麓屬立新大隊,面積一千多畝,光禿禿一片,只有少數地方生長著解放初栽的松樹。老書記在帶領家鄉人民大興水利建設和鄉村公路建設之後,他把目光瞄準了身後荒蕪的尖山北麓。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靠山吃山。他要大舉開山造林,用兩至三年的時間把所有的荒山全部栽上彬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我也親身參加了從1976年春天開始的轟轟烈烈的開山造林,那是一個非常艱苦卻充滿激情的場面。那時候全大隊的社員,甚至十多歲的孩子也都上了山。天剛矇矇亮,小尖山上漫山遍野到處是黑壓壓的人群,到處都是歡聲笑語。記憶最深的就是我們每天中午在山上吃著各村送上來的午飯,雖然只有蘿蔔、白菜,但飢餓之下,吃得特別香,狼吞虎嚥滿滿兩大碗,稍稍休息之後,又爭先恐後地幹起話來,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句怨言。兩年多的時間,植樹面積八百多畝,共栽彬木十二萬多棵。待到尖山上的彬木長成蔥綠綠一片,大都成材之時,已是改革開放轟轟烈烈的年代了。後來這片山林全部給承包了。雖然老書記……沒有享受到當年開山造林的成果,但是他帶領我們全大隊社員那披星戴月、豪言壯語的熱烈畫面卻給我們這一代人留下了許多美好而又自豪的記憶。



巢縣烔煬舊事:難忘老書記姚繼祥


清廉正直 不以權謀私

老書記家鄉工作幾十年,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清廉、正直、不以權謀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樸素的執政為民理念,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他的崇高品質和高尚風格成為家鄉人民永遠留傳的佳話。

三年困難期間,……我們大隊的情況要好得多。老書記總是拖著病體穿梭於各村訪貧問苦,佈置生產自救。而自己的家庭卻失去了兩個親人,他的老母親和一個兒子。這在當時是少有的。

當年一段時間,流行的是從農村招工,招收工農兵大學生等。凡有條件的基層幹部的子女基本上都農轉非了。但是我們的老書記絲毫沒有使用這個權力,他的三個子女至今都還在農村過著貧困的生活。當時大隊的其它幹部實在看不下去,便瞞著給他的兒子在烔煬扎花廠找了一份合同工。半年以後,老書記硬是以生產隊勞動力不夠為理由要兒子辭去工作回到村裡,以致於兒子有段時間不能理解和原諒他。在那個年代,也是罕見的。

跟隨他多年的老會計姚善珍老人告訴我:那時我經常和老書記出差辦事,但絕不輕易住宿賓館,總是儘可能地借宿在親戚朋友家,還經常提前準備乾糧帶著在路上吃,老書記從不輕易亂花集體一分錢。那時如果有上級來人到大隊,他總是把來人帶回家吃住,而絕不會到大隊報銷分文。有一次我實在不過意了,叫他女兒寫了一張報銷招待費的發票,被他發現後當場撕得粉碎,並把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1958年的大辦鋼鐵、大躍進年代,底層幹部浮誇風盛行。當時的家鄉屬肥東縣復興公社,鄰近的華光大隊上報水稻產量時按每畝1000斤,而作為復興公社黨委委員、霞光大隊書記的姚繼祥同志上報家鄉產量時按每畝500斤上報(就這樣也還多報了一些)。為此他還受到了上級處分,一段時間降級為生產隊長。但他的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為家鄉人民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後來三年困難,家鄉人民的損失也降到了最底限度。


巢縣烔煬舊事:難忘老書記姚繼祥


終生清貧,一身正氣

改革開放後的1982年,己超過退休年齡的老書記被烔煬鎮黨委安排到剛剛興辦的企業任廠長。他在那兒又兢兢業業地工作了九年,更給他身邊的所有人留下了絕好的印象。1991年,老書記正式退休了,從此他拿著每月34.5元的退休金生活,後來加至每月80元。一生清貧的老書記住在村子的老屋裡,老伴患有慢性病,生活貧困,身邊的鄉親深為嘆息,然而老書記總是笑著說道:夠啦,組織上不是已經給了我退休金了嗎?

肥東企業家許崗同志,曾任我們家鄉的大隊文書,和老書記共事兩年。老書記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使他對老書記敬佩得五體投地。從1996年開始,逢年過節趕到老書記家裡慰問。真是好人有好報。

老書記於2010年4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91歲。在為老書記送葬的那一天,聞訊趕來為他送行的鄉親絡繹不絕,人們含淚為他送行,對他表示深深的懷念,永遠的敬佩。許崗同志專門為他樹碑立傳,碑文是:終生清貧,清廉品格無價;一身正氣,正直氣節永存。


最憶是巢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