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產後護理 新生兒 母乳餵養 婦科 昆明信息港 2017-05-15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有一群平凡的堅守者,她們正值妙齡,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鋪床疊被、照顧病患、衝鹽水、遵醫囑、寫護理記錄,接觸的是血液、痰液、細菌、病毒、甚至大小便……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針頭、體溫計、紗布就是他們對抗“病魔”的武器。她們一襲白衣,潔白如天使。她們“提燈”巡視,堅韌如女神。她們的名字是——護士。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47歲的方麗萍,瑪莉亞醫院住院部護士長,護齡30年。每天8點不到,方麗萍就會到達醫院。在瞭解前一天情況之後,8:30,方麗萍召集白班、夜班護士開始“床頭交接班”工作。一天的工作,從照顧病人、解決糾紛、處理投訴到檢查醫囑、安撫員工、協調內務,再到病號服、紗布、衛生耗材等物料補充,無論大小,方麗萍事事都要負責。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外表秀氣、語氣溫柔的方麗萍,是客戶眼中溫暖的“定心丸”,多次因為幫產婦順利接生,和產婦及家人都成為朋友,大夥親切地喚她“方姐”。這是早上的第二次查房,方麗萍在查看一名產婦術後出血情況。在病人不是太多的情況下,一趟巡查下來也要一個多小時,而且對一些情況特殊的產婦,尤其要細心對待,反覆叮囑。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產房,每一個新生命降臨的神聖之地。去年是中國全面實施“二孩”政策的頭一年,同時也是本世紀以來新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據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新生兒數量達到1750萬。然而在醫院護士這個群體中,助產士卻是一個為數不多的群體。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張春雲,助產士,高高瘦瘦的樣子像極了90後,很難想象她做助產士已經20餘年。“加油,注意要腹式深呼吸!”一名分娩期疼痛難耐的產婦在張春雲指導下使用分娩球。助產士通過按摩產婦的腰背部分緩解漲疼感,同時利用分娩球加速產婦開指和胎頭下降,產程中的痛苦得以縮短和減輕。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據統計,雲南瑪莉亞醫院每年分娩量約2500例。20餘年的助產士經歷,數不清張春雲見證多少個準媽媽在產床上拼盡全力迎接新生命的到來,無數次體會羊水潑面、胎糞汙染、血跡斑斑、及大小便對嗅覺的刺激。當生命發出第一聲啼哭,她甚至比準媽媽準爸爸們更能感覺到那種彌足珍貴。圖為張春雲給新生兒稱量體重。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新生兒誕生之後,產婦在護士的照顧之下安心休養,而病房洗嬰班的護士們則開始忙碌了起來。96年的張孟君是病房裡最小的護士,戀愛經歷都沒有的她,卻做著很多新手爸媽都害怕做的事情——幫嬌嫩的新生兒洗澡。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相比病房繁瑣和多變的工作內容,手術室的護士則更加嚴謹和專注。每天3-5臺手術,每臺手術需要2-3小時,長時間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手術室成為工作壓力最大的部門之一。手術開始之前,護士李曉莉在迅速地擺放整理手術器械。從術前各種繁瑣準備、不同類別手術配合、相關儀器使用操作規程、患者安全事項宣教等,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忽視。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手術結束之後,李曉莉迅速回到術後觀察室繼續工作。因為提倡母乳餵養做到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所以在術後觀察室裡寶寶始終和媽媽在一起。離開了溫暖羊水包裹的小寶寶張大嘴巴哭喊著,而虛弱的母親暫時無法照顧孩子。李曉莉一邊抱著嬰兒安撫,一邊繼續做記錄工作,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出血情況,心率等等,每一樣都要仔細觀察和記錄。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穿著寬鬆的護理服,仍難以遮住馬俊35周的身孕。80後的她是手術室一名普通護士,一臺手術2—3個小時的站立不休對從業11年的馬俊來說再平常不過。而如今挺著大肚腩,下肢已浮腫的她,這件習以為常的小事忽然成為一個巨大的考驗。“手術檯上精力要高度集中,密切關注手術進展,不能有絲毫懈怠。站著不要緊,可有時一日三餐都難以按時吃上,我擔心肚裡的寶寶。”同事照顧馬俊,讓她在手術間隙可以坐下來休息。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齊腰高的水槽、非接觸式自來水龍頭,為了徹底清除手部汙物和細菌,術前洗手不僅對環境有嚴格要求。整個洗手過程包含洗掌側指縫、指背指尖、手腕手臂等7個步驟,在消毒液、細菌、藥物、肥皂、針刺傷的打磨中,很多護士20歲的雙手就有了40歲的褶皺。人們把護士看做白衣天使,天使卻把青春獻給了病人。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不是每個寶寶出生都健健康康。一部分寶寶由於胎齡不足早產或者產程中出現吸入胎糞、羊水等情況,必須離開媽媽,進入專業的照顧城堡——新生兒科。瑪莉亞醫院新生兒科每年約收治大概500個寶寶,大部分寶寶會在7-10天的治療恢復健康後,迴歸媽媽的懷抱。24歲的王娜娜給躺著保溫箱裡的新生兒餵奶。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80、90後的媽媽們,坐月子的方式更加多元化。32歲的小徐生完寶寶15天,為了產後得到更好的照顧和專業的新生兒的護理,避免產生家庭矛盾,她選擇了瑪莉亞醫院月子中心。這個新手媽媽經歷了產後傷口發炎、寶寶夜醒無數次、含乳姿勢不正確造成的乳頭疼痛等等難題,但90後的護士李慧芳卻得心應手的幫她應付了這些難關。圖為護士李慧芳在幫小徐調整哺乳姿勢。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18歲就背井離鄉的李慧芳,平日無法陪伴雙親,逢年過節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她甚至沒有機會幫家人洗頭擦澡。然而在月子中心,她每天要給2-3名產婦擦澡、洗頭、指導哺乳等,還要幫寶寶換尿布、清洗、消毒。她說,一個合格的護士除了掌握專業護理技能,還需要具備愛心、同情心和耐心。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瑪莉亞婦科門診年手術量約1800例,最小的年齡為12歲,婦科門診手術室的“特殊性”使其成為工作壓力最大的又一個部門。這裡的護士分為三種:配液室護士,巡迴護士,治療室護士。27歲的馬鑫今天的崗位是“巡迴護士”,8小時的工作時間,在300多平米的一層樓裡,馬鑫走了12231步。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手術完畢後,馬鑫在VIP病房裡照顧病患。觀察生命體徵、術後消炎治療、心理康復理療、宣傳教育、為病患奉上個性化定製的營養餐等。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護士的付出都能被患者看到。供應室的護士,每天就是和器械打交道。據瞭解,一臺手術要用到約50個手術器械。平均每天5-6臺手術,意味著供應室的護士每天需要對約300個手術器械進行清洗、消毒工作。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92年參加工作的陳靜是護理部主任,至今已有25年護齡。從一個手術室護士,到護士長,再到主任。而如今,她更多是做一個“大管家”,奔波在科室的病房、產房、手術室等,從1樓到6樓,7個護士長90名護士,每個科室每個護士每件事情,事無鉅細,全部都是她的工作。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長期的床護人力比例倒置,工作超負荷,頻繁上夜班,導致護士體力消耗大、工作風險高、生理心理都疲勞。“三分治療、七分護理”,但在待遇上卻剛好顛倒過來,護士往往被“忽視”,超常的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不僅如此,護士們的工作瑣碎、平淡,沒有醫生那樣耀眼的光環,沒有老師那樣桃李滿天下的驕傲,更沒有其他行業豐厚報酬的喜悅,有的只是為了救助病患加班加點的工作,既沒有白天與黑夜之分,也沒有雙休、節假日的概念。穿梭在病房,用腳步譜寫一支奉獻的歌,服務於病患,用微笑畫出醫院裡最亮麗的風景線。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

護理工作不是“簡單勞動”,而是在守護生命、呵護健康。每一位患者康復的背後,定有護理工作者的辛勞和汗水。然而,她們在加班加點照顧別人的父母,卻沒能陪自己的父母,她們在溫柔的安撫別人的寶寶,卻無暇兼顧自己肚子裡的寶寶。5月12日,在國際護士節設立106週年之際,希望所有人能看到她們的付出,請給予她們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昆明信息港 記者師海琳 張子源

護士節特刊|平凡的守護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