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一張舊船票 登上一艘古遊輪穿越一段老時光

長江 旗袍 漢水 歷史 南方都市報 2017-06-09
手持一張舊船票 登上一艘古遊輪穿越一段老時光手持一張舊船票 登上一艘古遊輪穿越一段老時光手持一張舊船票 登上一艘古遊輪穿越一段老時光手持一張舊船票 登上一艘古遊輪穿越一段老時光

流經武漢的茫茫長江上,一艘復古的蒸汽遊輪——— 知音號準備起航。女士換上旗袍,男士身著長衫,手持一張舊式船票,步入老碼頭,登上汽笛長鳴的知音號,與108名演員一起,開啟108分鐘穿越之旅。

由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聯合著名導演樊躍,歷時兩年打造的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5月20日在武漢舉行全球公演式。

漂移舞臺

觀眾隨心移步體驗

這一前所未有的觀演,從手執船票登上這艘知音號開始,觀眾的身份就由普通的遊客或觀眾,變成了一位即將登船的“船客”,作為船客的你既是觀者也成了劇中人。

船在動,劇場在漂移。整艘江輪都是演出空間,並分多個區域。所有區域的演出同時開始,船客們分三條不同線路登船,零距離觀看每一個演區的展演。這裡沒有舞臺,更沒有傳統觀眾席。精心編制的“故事”是一個供船客們相遇的時空場域。在這個場域裡,觀眾的行動就是轉場。觀眾既是船客,又是演員,可以“移步換景”,欣賞自己喜歡的故事。

酒吧區,吧檯裡酒保說著他在船上看到的人間百態,每說一個故事,燈光便聚焦到這一組演員的身上,演員們唱著老歌,醉著酒,訴著衷腸……舞池中,演員走下臺,伸出手,邀觀眾共舞,觀眾迅速切換身份,加入狂歡中。

船在江上行,演員和觀眾在船上行,每一間艙室上演著不同的故事,觀眾可以隨時走進故事,也可以隨時離開,走進下一個故事。

看完別人的人生,來到“知音號”的另一層空間,按照船票所標示的客艙房間號碼,走進對應的艙房。房間裡一桌一椅,一床一枕,檯燈、眼鏡、洗臉檯、毛巾架,都是懷舊的模樣。可以即興玩一把cosplay,自編自導自拍自演屬於自己的上世紀30年代的故事。

城市舊物

記錄老武漢歷史

知音號的108位演員,演繹著各自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的背後是導演組從成百上千個武漢故事中挑選的事件和人物,創作出多個場景和人物。小人物和大人物的故事構成大漢口的世態眾生相,親情、友情、愛情濃縮在長江、碼頭和知音號這條漂移的船上,歡喜與悲傷,卑微與高尚,繁華與寧靜,通過擦鞋匠謝柏亭、胖子麻球、碼頭大佬秋水、漢劇名伶小玉蘭、盲人實業家許世康等人呈現出來,一樓酒吧和舞池的喧鬧與三樓船客的靜謐體驗,構成世界文化演藝語彙中的“武漢表達”。

知音號的主題曲、甲板上樂隊演出、背景音樂,共10多首曲目,為國內頂級團隊打造,漢腔漢調的廣播和臺詞,讓觀眾情為所動。

知音號大到遊船本身的造型、內部裝飾、舞美設計,小到演員服裝、觀眾體驗服、演出道具,都極為考究。碼頭高度復原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格的老漢口碼頭,上千件道具,過半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存世的老物件,老式鎂光立式相機也專赴成都重金購買。1600多個燈具全部原創,連鎢絲也屬定製。服裝設計是全國頂尖的老師傅,大到旗袍、長衫,小到領結、別針精益求精。為了追求真實的藝術表達,徵集了1000多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物件,陳列於咖啡館。“漂移的城市博物館”是知音號創作的第二個定義。

量身定製

打造長江主軸新名片

武漢這座城市因水而生,形成三鎮鼎立的格局,由長江和漢水交匯而成,長江很自然地成為了城市的主軸。武漢市委市政府響亮地提出了打造長江主軸的概念,既契合武漢發展的歷史,也輝映了武漢的當下和未來。知音號不是一場簡單的文藝展演,而是一場基於武漢城市復興夢想的文化行動。知音號從“一場展演”的創新開始,打造出一條連接世界與本土、歷史與未來、遊客與居民的知音紐帶,實現了“江、城、船、人”的完美融合,形成了武漢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武旅投集團董事長董志向表示,武旅投集團承擔著兩江四岸亮化與長江文化開發的使命。文化既是觀念也是行為,知音號開演至今,觀眾的熱情和好評如潮。自4月26日開演以來,知音號演出場場爆棚,一票難求。其間,來自國內外的觀眾一萬多人次嚐鮮,馬雲在5月20日晚上也化身為船客,登船觀賞。

通過網絡調查,“獨特”、“精緻”、“震撼”成為觀眾觀後使用的高頻詞。獨創的觀演互動模式、情深味濃的武漢故事、動人的視聽體驗,詮釋著知音號文化大劇火爆背後的根源。

有資深行業人士預測,知音號有望成為全國市場熱點,將帶動武漢過夜消費,引領武漢文化旅遊市場升級,代表武漢進行文化輸出。知音號預計今年賀歲檔至明年分別航行至上海、南京、重慶,完成“長江漂移展演計劃”。

文:江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