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赴成昆線沿線城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月)7月23日,長安大學赴成昆線沿線城市“講好中國鐵路故事”暑期社會實踐隊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以成昆鐵路為軸,以鐵路交通為載體,在火車、高鐵上、鐵路沿線城市中上學習中國鐵路發展史,感受建國70年滄海桑田的鐵路發展中點點滴滴歷程、記錄這一發展過程中一代代鐵路人的故事。同時,實踐隊員們還以鐵路發展為導向,探尋鐵路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社會與民生變化,在實踐途中尋找著發生在列車上的溫暖故事,在實踐中去感悟人生。

"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月)7月23日,長安大學赴成昆線沿線城市“講好中國鐵路故事”暑期社會實踐隊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以成昆鐵路為軸,以鐵路交通為載體,在火車、高鐵上、鐵路沿線城市中上學習中國鐵路發展史,感受建國70年滄海桑田的鐵路發展中點點滴滴歷程、記錄這一發展過程中一代代鐵路人的故事。同時,實踐隊員們還以鐵路發展為導向,探尋鐵路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社會與民生變化,在實踐途中尋找著發生在列車上的溫暖故事,在實踐中去感悟人生。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赴成昆線沿線城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西安通往成都的K545次列車上,實踐隊員與形形色色的旅客共同度過了17個小時的漫長旅途,聆聽他們的鐵路故事。車上,實踐隊員遇到一位在吉林求學,正乘火車歸於四川綿陽的大學生。悠悠鄉情伴隨暑期而來,家境不優越,火車便是他奔赴家鄉的最佳選擇。在明暗交替的轉瞬,鐵路承載著離鄉遊子們的切切思鄉情。

火車能承載的情感不僅有鄉情,還有愛情。火車上,一位上海老夫婦吸引了實踐隊員們的注意。“人當然要多出去走走,尤其趁著阿拉還走得動。”上海爺爺深情得望著他的妻子說到。本次旅行,他將攜著妻子去往敦煌莫高窟,玉門關陽關,去看月牙泉的精靈,去聽鳴沙山的吟唱……他告訴實踐隊員,坐火車就像是生活一樣,需要親身去體驗、用心去感受,並建議實踐隊員們多坐坐火車,多看看世界。

期間,在成昆鐵路的始發站成都,實踐隊員開展了長安大學與西南交通大學的交流活動。通過與西南交大學子進行的學術交流,實踐隊員對鐵路的發展歷程、中國發展速度有了新的認識,並在交大學子的帶領下參觀了機車博物園。園內復古的蒸汽機車、青色的綠皮火車,還有交錯的火車軌道……種種歷史物件將鐵路變遷展現得淋漓盡致,實踐隊員彷彿親眼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點滴。

"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月)7月23日,長安大學赴成昆線沿線城市“講好中國鐵路故事”暑期社會實踐隊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以成昆鐵路為軸,以鐵路交通為載體,在火車、高鐵上、鐵路沿線城市中上學習中國鐵路發展史,感受建國70年滄海桑田的鐵路發展中點點滴滴歷程、記錄這一發展過程中一代代鐵路人的故事。同時,實踐隊員們還以鐵路發展為導向,探尋鐵路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社會與民生變化,在實踐途中尋找著發生在列車上的溫暖故事,在實踐中去感悟人生。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赴成昆線沿線城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西安通往成都的K545次列車上,實踐隊員與形形色色的旅客共同度過了17個小時的漫長旅途,聆聽他們的鐵路故事。車上,實踐隊員遇到一位在吉林求學,正乘火車歸於四川綿陽的大學生。悠悠鄉情伴隨暑期而來,家境不優越,火車便是他奔赴家鄉的最佳選擇。在明暗交替的轉瞬,鐵路承載著離鄉遊子們的切切思鄉情。

火車能承載的情感不僅有鄉情,還有愛情。火車上,一位上海老夫婦吸引了實踐隊員們的注意。“人當然要多出去走走,尤其趁著阿拉還走得動。”上海爺爺深情得望著他的妻子說到。本次旅行,他將攜著妻子去往敦煌莫高窟,玉門關陽關,去看月牙泉的精靈,去聽鳴沙山的吟唱……他告訴實踐隊員,坐火車就像是生活一樣,需要親身去體驗、用心去感受,並建議實踐隊員們多坐坐火車,多看看世界。

期間,在成昆鐵路的始發站成都,實踐隊員開展了長安大學與西南交通大學的交流活動。通過與西南交大學子進行的學術交流,實踐隊員對鐵路的發展歷程、中國發展速度有了新的認識,並在交大學子的帶領下參觀了機車博物園。園內復古的蒸汽機車、青色的綠皮火車,還有交錯的火車軌道……種種歷史物件將鐵路變遷展現得淋漓盡致,實踐隊員彷彿親眼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點滴。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赴成昆線沿線城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同時,實踐隊員在成都火車南站進行了尋找“中國鐵路形象”的調研活動。實踐隊員對採訪對象時都會問到同一個問題:“請你用三個詞來描述一下您對中國鐵路的印象”。“速度快”、“方便”、“舒適”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詞,就連外國友人也直呼中國鐵路“comfortable”、“convenient”。中國鐵路的發展反應的是中國七十年來的發展與進步,簡簡單單的“快捷”、“方便”、“舒適”背後,無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的體現。

在去往關村壩火車站的途中,實踐隊員乘坐從燕崗發往普雄的5619號列車。這列開行了近半個世紀的綠皮車,仍以40公里的平均時速穿越在祖國西南腹地大涼山區之間,是當地群眾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被當地群眾稱為“幸福小慢車”。這列“小慢車”是果農們的脫貧列車,成為了農民把作物帶出大山最便捷的路徑,成為了山裡人的希望。實踐隊員幫助果農們把一筐筐的水果蔬菜抬上了列車,而列車啟程後果農們又特意從貨廂帶來了水果分享給大家,他們的淳樸讓實踐隊員感動。同時,這列“小慢車”也是孩子們的求學列車,實踐隊員結識到三位彝族姐妹,她們說:“爸爸一直教導我們,讀書能把我們帶出大山,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而這列火車便是她們現在來往於家和學校之間的唯一途徑,承載著她們的希望,承載著她們的未來。“小慢車”是一種希望,在廣袤的大涼山裡慢慢行駛,搬運一個又一個夢想。

為深入學習鐵道兵文化、傳承和發揚鐵道兵“鐵血拼搏”精神,到達關村壩之後,實踐隊員來到了鐵道兵博物館。當解說員講述到每一件藏品以及英勇的鐵道兵故事時,實踐隊員仔細聆聽這一支支關於奉獻的讚歌,認真感受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參觀了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東方紅”綠皮火車遺址等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條被譽為20世紀三大奇蹟之一的成昆鐵路是英勇的鐵道兵戰士們用生命鋪出來的。“艱苦奮鬥、志在四方”的鐵道兵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先鋒模範,而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更是作為公路學子的實踐隊員們所必須具備的!

同時,實踐隊員們聯繫到了鐵道兵博物館的王館長,對這位深山裡的鐵道兵故事守護者進行了採訪。王館長用半生的時間,去講述鐵道兵的故事,默默守護著那一段歷史,在大山裡為鐵道兵精神的傳承燃燒著一腔熱血。王館長告訴實踐隊員們:“不論再險的山,再深的水,鐵道兵都是一鑿子一鑿子、一簍石一簍石,紮紮實實地開闢奠定著最為重要的交軌路橋基礎。”採訪過後,隊員們也問他,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去離開這個村子,去更廣闊的平臺發展,他會如何選擇。王館長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去”。正是因為被鐵道兵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所感染、感動,所以他會堅決地選擇留在這裡,守護這些故事,去向更多的人講述那段歷史,傳承那不能磨滅的鐵道兵精神。實踐隊員們不禁感慨:誰曾想到,就是腳下這片土地,竟發生過那麼精彩和動人的故事。雲捲雲舒,河水東逝,再看一眼那氤氳的山頭,這麼幾個字湧上雲端——英雄不言,作證河山。

"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月)7月23日,長安大學赴成昆線沿線城市“講好中國鐵路故事”暑期社會實踐隊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以成昆鐵路為軸,以鐵路交通為載體,在火車、高鐵上、鐵路沿線城市中上學習中國鐵路發展史,感受建國70年滄海桑田的鐵路發展中點點滴滴歷程、記錄這一發展過程中一代代鐵路人的故事。同時,實踐隊員們還以鐵路發展為導向,探尋鐵路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社會與民生變化,在實踐途中尋找著發生在列車上的溫暖故事,在實踐中去感悟人生。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赴成昆線沿線城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西安通往成都的K545次列車上,實踐隊員與形形色色的旅客共同度過了17個小時的漫長旅途,聆聽他們的鐵路故事。車上,實踐隊員遇到一位在吉林求學,正乘火車歸於四川綿陽的大學生。悠悠鄉情伴隨暑期而來,家境不優越,火車便是他奔赴家鄉的最佳選擇。在明暗交替的轉瞬,鐵路承載著離鄉遊子們的切切思鄉情。

火車能承載的情感不僅有鄉情,還有愛情。火車上,一位上海老夫婦吸引了實踐隊員們的注意。“人當然要多出去走走,尤其趁著阿拉還走得動。”上海爺爺深情得望著他的妻子說到。本次旅行,他將攜著妻子去往敦煌莫高窟,玉門關陽關,去看月牙泉的精靈,去聽鳴沙山的吟唱……他告訴實踐隊員,坐火車就像是生活一樣,需要親身去體驗、用心去感受,並建議實踐隊員們多坐坐火車,多看看世界。

期間,在成昆鐵路的始發站成都,實踐隊員開展了長安大學與西南交通大學的交流活動。通過與西南交大學子進行的學術交流,實踐隊員對鐵路的發展歷程、中國發展速度有了新的認識,並在交大學子的帶領下參觀了機車博物園。園內復古的蒸汽機車、青色的綠皮火車,還有交錯的火車軌道……種種歷史物件將鐵路變遷展現得淋漓盡致,實踐隊員彷彿親眼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點滴。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赴成昆線沿線城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同時,實踐隊員在成都火車南站進行了尋找“中國鐵路形象”的調研活動。實踐隊員對採訪對象時都會問到同一個問題:“請你用三個詞來描述一下您對中國鐵路的印象”。“速度快”、“方便”、“舒適”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詞,就連外國友人也直呼中國鐵路“comfortable”、“convenient”。中國鐵路的發展反應的是中國七十年來的發展與進步,簡簡單單的“快捷”、“方便”、“舒適”背後,無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的體現。

在去往關村壩火車站的途中,實踐隊員乘坐從燕崗發往普雄的5619號列車。這列開行了近半個世紀的綠皮車,仍以40公里的平均時速穿越在祖國西南腹地大涼山區之間,是當地群眾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被當地群眾稱為“幸福小慢車”。這列“小慢車”是果農們的脫貧列車,成為了農民把作物帶出大山最便捷的路徑,成為了山裡人的希望。實踐隊員幫助果農們把一筐筐的水果蔬菜抬上了列車,而列車啟程後果農們又特意從貨廂帶來了水果分享給大家,他們的淳樸讓實踐隊員感動。同時,這列“小慢車”也是孩子們的求學列車,實踐隊員結識到三位彝族姐妹,她們說:“爸爸一直教導我們,讀書能把我們帶出大山,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而這列火車便是她們現在來往於家和學校之間的唯一途徑,承載著她們的希望,承載著她們的未來。“小慢車”是一種希望,在廣袤的大涼山裡慢慢行駛,搬運一個又一個夢想。

為深入學習鐵道兵文化、傳承和發揚鐵道兵“鐵血拼搏”精神,到達關村壩之後,實踐隊員來到了鐵道兵博物館。當解說員講述到每一件藏品以及英勇的鐵道兵故事時,實踐隊員仔細聆聽這一支支關於奉獻的讚歌,認真感受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參觀了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東方紅”綠皮火車遺址等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條被譽為20世紀三大奇蹟之一的成昆鐵路是英勇的鐵道兵戰士們用生命鋪出來的。“艱苦奮鬥、志在四方”的鐵道兵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先鋒模範,而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更是作為公路學子的實踐隊員們所必須具備的!

同時,實踐隊員們聯繫到了鐵道兵博物館的王館長,對這位深山裡的鐵道兵故事守護者進行了採訪。王館長用半生的時間,去講述鐵道兵的故事,默默守護著那一段歷史,在大山裡為鐵道兵精神的傳承燃燒著一腔熱血。王館長告訴實踐隊員們:“不論再險的山,再深的水,鐵道兵都是一鑿子一鑿子、一簍石一簍石,紮紮實實地開闢奠定著最為重要的交軌路橋基礎。”採訪過後,隊員們也問他,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去離開這個村子,去更廣闊的平臺發展,他會如何選擇。王館長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去”。正是因為被鐵道兵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所感染、感動,所以他會堅決地選擇留在這裡,守護這些故事,去向更多的人講述那段歷史,傳承那不能磨滅的鐵道兵精神。實踐隊員們不禁感慨:誰曾想到,就是腳下這片土地,竟發生過那麼精彩和動人的故事。雲捲雲舒,河水東逝,再看一眼那氤氳的山頭,這麼幾個字湧上雲端——英雄不言,作證河山。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赴成昆線沿線城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至此,長安大學赴成昆線沿線城市“講好中國鐵路故事”暑期社會活動圓滿結束。十一人、十天、六個火車站、一千多公里的旅程。跨越山川河流,深入西南腹地,實踐隊員們循著斑斑鐵路,走近了歷史、走近了人生。從象牙塔中走出,腳踏實地地去體會真實的社會萬象,一路上有太多感動與感觸:雲霧相擒的峻嶺崇山教人感嘆自然的瑰麗;小慢車上的人情質樸教人感到了來自大山裡的人性溫情;關村壩的鐵道兵往事教人對那個時代、那個兵種、那段鐵路產生了深深的感動與共鳴:“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精神,永遠激盪在大渡河畔,彰顯著一個民族的底氣。“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信條,道出了中華民族最英勇善戰、最不怕犧牲的精神。而一代代鐵路人的堅守與那過去的鐵道兵故事,更是讓那段鋼鐵般堅硬的歷史從大渡河底浮現出來。歷史和功績成了博物館裡的館藏,不變的是那份內心的忠貞。斑斑鐵軌見證了共和國的青蔥歲月,他們用鋼鐵之軀架起祖國發展的動脈,鐵路的故事也將一直在時代的激流中,由越來越多的人講述下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隊員在實踐中思考、在切身經歷中感悟、在旅程中成長,這正是新時代對新青年的期盼與寄予。我們必將過程中的所學所悟,實踐於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主動擔負起交通強國的歷史使命,為祖國公路交通運輸事業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