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峰:立足雪域藏地古茶樹 以茶葉種植助力藏區脫貧攻堅新事業

茶樹 種植業 農業 西部看四川 2017-05-07

專訪嘉賓:九龍藏區天鄉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蘇峰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5日訊(符超)5月5日,中國早茶第一展——第六屆中國·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在成都開幕。今年茶博會以強大的陣容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除了來自毛里求斯、緬甸等全球10餘個國家的紅茶、黑茶、凍頂烏龍等名茶外,四川11個茶葉主產市州也首度組團亮相,帶來了川內名優綠茶、工夫紅茶、茉莉花茶和藏茶“一主三輔”茶產品達1300多個。

據組委會介紹,本屆茶博會還匯聚了雲南、貴州、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地區700餘家茶企,來自全球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茶具廠商也將集體亮相,堪稱茶業全產業鏈的最全展示。

為全面展示此次茶博會盛況,由第六屆中國·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與四川新聞網、四川商業投資集團.天府優茶共同打造的大型訪談類活動——“川茶的名義——川網茗人談”5日起亮相茶博會新聞直播間,川網記者通過對四川省及各市州茶產業專家及全球知名茶企負責人展開獨家訪問,以揭示全省、全國乃至全球茶產業生態,發掘茶業背後的點滴故事。

“九龍縣的歷史上有記載,這裡曾是整個藏區唯一一個有茶樹的地方,所以,作為扶貧項目,我們希望能夠藉助茶產業的發展還能夠解決當地民生改善等問題。”5日上午,九龍藏區天鄉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蘇峰做客川網茗人談現場,帶著來自雪域藏地九龍縣的系列茶產品,他將川西高原的最後祕境的古茶樹講述給了網友,“九龍縣在縣誌的記載裡,雍正和乾隆時期,當地茶葉是作為康藏地區的貢茶送往北京的。經過我們全面的普查,當地目前還存有十幾萬株古茶樹。”

蘇峰:立足雪域藏地古茶樹 以茶葉種植助力藏區脫貧攻堅新事業

蘇峰做客川網茗人談。

偶然機緣 從互聯網行業轉行做茶商

記者:聽說您之前是做互聯網的,怎麼會從互聯網行業轉行做茶呢?

蘇峰:源於一個特別偶然的機緣吧,我以前是做通信行業的,後來出來做互聯網。

九龍天鄉這家公司已經存續了11年時間,最早是我們清華幾位校友在甘孜州九龍縣做的一個項目。應該說,最起初,這是一個扶貧的項目。根據九龍縣歷史記載,這裡是整個藏區唯一一個有茶樹的地方,所以,作為扶貧項目,我們希望能夠藉助茶葉產業的發展來解決當地民生改善的問題。

記者:在高原地區做茶葉有一些怎樣的困難和經歷?

蘇峰:一個傳統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藏區的發展,難度非常大。我們公司從2006年開始,經歷了一個非常坎坷的過程。我應該算是這家公司的第三批股東,最早的那批從創業一直堅持到了現在。我們不斷在往裡面添加新的力量,清華100年校慶的時候,我在學校遇到了天香原來的股東,大家希望能積蓄更多同學的力量把天香的項目,或者說把九龍的茶葉產業發展提高到更高的層面上。

一方面,這是基於產業發展的優勢,另外一方面,結合國家消費升級,結合互聯網加,結合扶貧攻堅,我們把各方同學的資源都能夠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想要做好一個企業的品牌,或者說想要做好一個地方產業的這個地方品牌的推廣。

記者:作為一個互聯網的行家 九龍天香的互聯網營銷應該有著較好的成績?

蘇峰:我個人覺得還是剛剛起步,互聯網大家都知道,我們也在網上做些零售和消費升級,但實際上我覺得企業首先應該要把自己的產品做好!

發現百年古茶樹 以茶葉種植助力脫貧攻堅新事業

蘇峰:立足雪域藏地古茶樹 以茶葉種植助力藏區脫貧攻堅新事業

蘇峰在直播間與記者合影。

記者:之前聊到了古樹,那麼給網友分享一下這棵古樹有這多久遠的歷史。

蘇峰:我記得第一次去九龍藏區的時候,去當地考察古茶樹。當時有一位九十歲左右的老先生,我問他這棵古樹大概有多少年?

他說,他幾歲的時候樹就已經很大了。九龍這些古茶樹從縣誌記載來看,應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雍正年間。在縣誌的記載裡,雍正和乾隆年間,當地茶葉曾是代表康藏地區進貢朝廷。

經過我們全面的普查,目前九龍還有十幾萬株的古茶樹。

記者:目前在九龍老百姓種茶的熱情是怎麼樣的?脫貧攻堅的事業怎麼樣?

蘇峰:應該說還是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九龍縣整個茶葉產業發展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古茶樹的保護性開發,因為古茶樹是需要休養生息,不可能頻繁的去採摘產量,非常有限;另外一個部分是則生態茶園的種植。其實,這兩部分在整個十年的過程都非常艱苦,因為古茶樹的保護性開發導致產能很低,這個對於農民來講,短期利益是不太好看到的,所以很多的工作是需要持續地去教授培訓農民,同時要告訴他們,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眼光。

記者:現在農民的配合度怎麼樣?

蘇峰:最初,政府買了這些茶苗,但農民很多都不願意種植。種玉米可能每年都有收成,但種茶苗可能三年都不能採摘,需要一個週期。

也是恰恰經歷了這個週期,我們選擇了一些示範戶作為榜樣,通過這些種茶的示範戶的增收,不斷地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種植產業脫貧的過程裡面。

截止去年年底,我們帶動了1600戶左右當地農戶種茶,其中,有100多戶已經實現脫貧目標,整個收入的增長還是非常高的,有的農戶一年的收入有幾萬塊錢。

做這個項目已經十年,我們目前的目光已經不僅僅是在做茶,像甘孜州、像九龍縣這些個偏遠的區域其實還有很多很多農產品,我們同時也希望能把一些好的農產品發掘出來,通過互聯網的渠道以新零售的方式很好地推廣出去,讓脫貧攻堅的事業越來越好。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