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曾憲梓 金利來集團 泰國 基金 華商韜略 2017-07-01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丨作者:畢亞軍

1997年6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發言人宣佈,香港特區將告別英治授勳設立特區勳銜新制,以標誌香港迴歸祖國後進入歷史的新紀元。

大紫荊勳章(Great Bauhinia Medal,簡稱GBM)則是該授勳制下的最高榮譽獎勵,今日起,華商韜略將陸續分享4位大紫荊勳章獲得者的故事。

今天的主角是首批大紫荊勳章獲得者曾憲梓先生。

【1】

曾憲梓1934年2月2日生於廣東梅州扶大鎮珊全村。

4歲時,因為已在泰國做生意的父親不幸去世,曾憲梓便開始了“每天稀飯都吃不到”,“有難關,自己過”,“你瞧不起我,我做給你看”的苦成長。

曾憲梓的母親有難得的遠見。她咬緊牙關,磕著響頭把曾憲梓和哥哥送進了全村唯一的小學。但唸完小學後,母親便再也無法供孩子們上學了。

16歲的哥哥去了泰國,11歲的曾憲梓則放牛砍柴,翻地種田。

直到新中國成立,命運發生了逆轉。

“一個搞土改的同志看我在勞動後喜歡看書,親自把我送到學校,對老師說,這個孩子很苦,家裡情況也不好,要多關照。”

靠著國家給的每月3塊錢的助學金,曾憲梓從梅縣重點中學——東山中學開始,一直讀到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

在東山中學,曾憲梓含著淚學會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還在同學們的嘲諷中咬著牙誇下一個海口:將來要給學校捐一座更漂亮、更高級的大樓。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從17歲到27歲,國家養了我10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也就沒有我,是祖國撫育我成長的。”

功成名就之後,這成了曾憲梓回憶人生的開場白。

【2】

1961年,曾憲梓被分配到廣州農業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

不久,人生軌跡又被改變。

已去泰國的哥哥,因父親當年在泰國的遺產與叔父發生了爭執,要他前往幫忙。

1963年5月,曾憲梓告別廣州,轉道香港,前往泰國。

“踏進港英那個橋頭時,心裡很難過。曾憲梓啊,你就這樣離開祖國了嗎?回頭望望那個海關樓上的五星紅旗,暗地裡發誓,出去以後,一定要努力創造財富,將來有機會,在不同社會環境裡面,用不同的方式來回報祖國。”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在香港一個姑姑家做了9個月保姆後,曾憲梓才想辦法去到泰國。

看見哥哥和叔父為錢爭得互不相認,受共產黨教育的他,十分痛心,當即宣佈自己完全放棄一切財產,然後兩邊勸和,調停了鬥爭。

之後,他往返於香港和泰國之間,做一些小買賣。

再之後,他借住於已在泰國小有成就的哥哥家裡,幫其經營領帶作坊,但不久就被當時可謂相當不懂事的哥哥、嫂嫂容不下:

“讓我們走,快點走,即刻走。”

被嫂嫂驅逐的那晚,曾憲梓和妻子黃麗群一夜沒睡,兩人既無奈,也想不通:為什麼這麼努力,小心翼翼地做人,這人生還是越走越窄。

第二天,曾憲梓到貧民區找了一處房子,向哥哥提出還是希望回到廠裡工作,但哥哥拒絕了。

痛心不已中,他賣掉所有財產——一隻普通手錶和一部普通相機,找客家鄉親借了一臺縫紉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做領帶到唐人街賣。

【3

1968年春節前,曾憲梓回到香港,原計劃找好房子後再家人團聚,但房子還沒著落,已不想在泰國多留一日的母親和妻兒就跟隨到了香港。

愁眉不展之際,叔父輾轉匯來一萬港元,解了燃眉之急。

春節還沒過,曾憲梓就已找到一個60平米,既可住、又可做工的房子,辦起了一個名叫金獅領帶公司的小作坊。

開工時,他手中已只有6000港元了:房租花了1000多;感謝姑姑當年的收留花了2000;購置生活和開工必需品花費近1000。

“這6000元可以花多久呢?一天生活50元,一個月就1500元。4個月吧。”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必須馬不停蹄地工作,才能讓一家人活下去。

即便馬不停蹄,每天也都在擔心吃不起飯的危機中度過。賣一打領帶才能賺10元,曾憲梓夫婦必須每天做出並且賣掉5打,才能養活得了家。

別無選擇,他們只能拼了。

“老給別人趕出來,一進門,就讓我走。但我下了一個決心,賣不到60條就不回家,我要學怎麼做生意,我和我的家人要吃飯。”

那期間,曾憲梓的汗水灑遍香港每個角落,包括馬路上的地攤小販,也要找機會套近乎,問問是否能幫忙代銷。

那期間,曾憲梓六口之家每天的菜錢只有1港元。輪到他買菜,更節省:“買8角錢,覺得不能一下子將這1元錢全部用完。”

【4】

不達目標不回家的堅持下,曾憲梓的生意漸漸打開局面。

首先被改變的是總捱罵的情形。

一次,他到一個做西服的洋貨部推銷,剛進門,老闆就大聲斥罵。走出店門,曾憲梓差點流淚痛哭。

但,哭沒有用。

他找到一個人少的地方坐下,不斷問自己:為什麼總會捱罵?是自己做錯了?還是有錢人都這麼不好?如何才能不這樣?

第二天,曾憲梓穿西裝打領帶,什麼也不帶,再次去了洋貨部。

“等店裡沒人時,叫了咖啡兩個手送上,‘老闆,不好意思,昨天十分對不起,惹你生氣了。我今天是特意來跟你賠禮道歉的’。”

老闆有些不可思議,他說:“奇怪,一般人給我罵了永遠不會回頭,我昨天那麼嚴厲地罵了你,你還專程來道歉。”

一翻誠意交談後,老闆告訴曾憲梓,“你做生意,我也做生意,我有客人在這裡,你來以後,影響了我對客人的招待,所以就罵你,趕你。”

後來,他們成了好朋友。“不但買我領帶,還給我建議。”

再後來,一想到罵過、趕過自己的人,都能成為主動跟自己要貨的客戶,曾憲梓就充滿了信心,他的路也越走越寬。

【5】

當時,法國、意大利等外國名牌領帶霸佔著香港主流市場,幾百家本地服飾服裝廠,生產的領帶卻只能在街邊店鋪售賣。

熟悉門道之後,曾憲梓決定,要把香港領帶市場從洋人手裡奪過來。

第一步是到大百貨公司買回最流行、最高檔的四款國外名牌領帶,將其拆到不能拆,對其內外用料、剪裁、縫合、圖案、顏色、商標進行深入的解剖式研究。

第二步是把這些拆得七零八落的外國領帶,按照原有的縫合方式恢復原狀。一遍又一遍地剪裁、一遍又一遍地縫合,直到掌握這些技術。

第三步是自行生產。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苦戰幾十個晝夜後,曾憲梓做出了四打以德國高檔領帶布料生產的高檔領帶。拿出4條,跑到一家熟識的百貨公司經理面前:

“這8條領帶,4條是我向德國訂購原料自己做的,4條是在你這裡買的外國名牌。現在請你不要看商標,分辨一下,哪些是我做的,哪些是買來的。”

經理比較了大半天也分辨不出來,曾憲梓趁熱打鐵,把四打領帶送進這家公司,和外國名牌擺在了一起。不到一個星期,經理便打電話給他:

“趕快再給我送四打來。”

初戰告捷,曾憲梓決定將領帶打入更多百貨公司,但其他公司一聽是香港貨,直接拒之門外:“不是名牌,賣不出價錢。”

不平之下,曾憲梓決定自己做一個名牌出來!

第一個要做的是改名字。當時的香港賭風盛行,不少朋友都勸他,將廣東話發音為“金輸”的“金獅”改名,“金輸金輸,什麼都輸掉了。”

冥思苦想之際,機會就來了。

一個做推銷的朋友,邀他一同去澳門玩,要介紹當時著名的百貨公司——永安、先施百貨公司男裝部的幾個部長給他認識。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旅行中,曾憲梓想出了新名字:“金利來”,也打開了香港主流市場的門。

整個過程,用情很深,用心也深。

“我跟那幾個部長根本不熟悉,但想辦法跟他做朋友,一起玩,到澳門以後,我就請客,結果交上朋友了。”

走到這一步,通常的想法是,該談領帶了,但曾憲梓不急。

“交上朋友,他們不問,我也不主動說,我是幹什麼的。一個月,兩個月,大家在一起只是吃飯,聊天,不談買賣,建立了很好的關係。”

但從第三個月起,曾憲梓開始等待對方的一句話。

不久,他就等到了。

“終於有一天,一個部長問我,曾先生你是幹什麼的?往你家裡打電話,說你去推銷了,你推銷什麼啊?”

曾憲梓坦誠作答,“我是家庭手工做領帶的,推銷領帶。”

部長說,“我們需要啊,你拿來看看,如果合適,我們買。”

“三個月,我等的就是他這句話。”

之後,金利來,火起來。

再之後,金利來成了“男人的世界。”

【6】

1973年,香港遭遇經濟蕭條的衝擊,百貨公司紛紛限額購貨,很多以百貨公司為渠道的工廠或公司受此牽連,經營不濟,甚至關門破產。

但危機之下,曾憲梓的生意卻逆勢上揚。

他逼自己想了一個辦法——一個可以載入商業史的新辦法、大辦法。

曾憲梓找到百貨公司商量:“你借個領帶架子給我,借個臺子給我,我自己供貨,自己賣。賣好了,我七你三,賣不好,我兜底。”

老闆們覺得這種不拿本錢備貨,又能保證一定效益的方法十分可行。曾憲梓就一個公司,一個櫃檯的攻城掠地。

“通過這個方法,我們比把貨賣給他們再由他們賣,生意高出五倍。”

不久之後,曾憲梓發明的這個方法,成了很多公司採取的營銷模式之一,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專櫃模式。

談及這個經歷,曾憲梓說:

“我一個不懂生意的人,要做好生意靠什麼呢?靠腦子。我看到什麼,我想到什麼,遇到什麼困難,馬上拿出個辦法出來。所以,企業家的腦子,是不能停的。”

專櫃模式讓曾憲梓化解了危機,也開啟了金利來更快速的規模化成長。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至20世紀80年代初,金利來已由單一的領帶迅速擴展至皮具、男士配飾,並將業務拓展到中國內地及東南亞。

1992年6月,金利來在香港上市。此後,金利來迅速火遍神州大地,“金利來,男人的世界”,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7】

1978年,內地可以回了。

曾憲梓第一時間回到家鄉,兌現他在東山中學,在港英橋頭的誓言。

雖然資金並不寬裕,他依然毫不猶豫給母校東山中學,捐贈了大量教育設備設施,以及嶄新的教學樓,還送給當地政府兩部汽車。

鄉親們依然極其落後與貧窮的景象,深深刺痛了曾憲梓的心。

回到香港後,他給自己立下一個規定,無論多發達,都要堅持省吃儉用,節約出每一分錢,每年為家鄉解決一些難題。

500萬、1000萬、3000萬、5000萬……一筆一筆地被他捐到家鄉,捐到內地。

1992年,捐資1億港元設立曾憲梓教育基金;2003年,捐資1億港元設立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2008年捐資1億港元成立“曾憲梓體育基金”……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2012年、2016年夏季奧運會結束後,兩度追加1億港元捐給體育基金,最終單是為體育基金就捐資3億港元……

20多年來,曾憲梓已累計捐款逾11億港元,而且數字還在增加。

“只要生意不破產,只要曾憲梓還活著,我對祖國的回報,就一天也不終斷。”

與之對應的是,他每天的生活開支不超過30元(後來物價上漲,改成50元)的摳門和節儉。

“去了香港幾十年,我還沒有到過夜總會,還沒有到過舞廳,還沒有到過卡拉OK。我不喝酒、不賭博、不抽菸,沒有這些嗜好。我只有艱苦努力地創造財富,因為我要回報祖國,我的終生理想就是終生要報效祖國。”

這個香港人捐給國家10多億,每天生活費不到50元

但捐款,只是曾憲梓報效祖國的一部分。

20世紀80年代開始,曾憲梓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社會公共服務之上。

他先後擔任香港事務顧問、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香港迴歸和迴歸後的發展奉獻至今。

他還做了10年廣東省政協委員,7年廣東省政協常委,後來又是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也是香港迴歸後多年唯一一位全國人大常委。

至今,曾憲梓還身兼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名譽副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名譽副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客屬總會榮譽主席、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名譽副董事長等職。

在過往幾十年的大多數時間,曾憲梓不再是企業家,而是一面愛國愛港的旗幟。“不論誰損害我們國家,傷害香港,我都不會允許的,據理力爭。”

1997年7月2日,香港迴歸祖國的第二天,特別行政區政府舉行盛大表彰儀式,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手頒授大紫荊勳章給曾憲梓,以最高榮譽表彰他對香港和國家的貢獻。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絡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頭條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回覆“轉載”獲取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