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曹操 荀彧 劉備 關羽 古歷小軍 2017-04-20

說到曹操帳下的謀臣,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賈詡、荀彧以及郭嘉等人,唯獨很少有人會提到劉曄。其實這個也難怪,整部《三國演義》中他的出場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如果您有觀看《三國志》的話,就會發現他其實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智慧之臣。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劉曄字子揚,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後也。汝南許劭名知人,避地揚州,稱曄有佐世之才。”看到沒?他是帝王之後,按道理說一般人如果有這個身份的話,肯定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不然劉備也不會如此大肆宣揚了。可在小編看來,偏偏就是因為這個身份,才導致這位身懷佐世之才的劉曄,未能建立佐世之功。

他在曹操帳下當差時,所進獻的言論多是奇論,而且多與其他人相左,也很少被採納,可事後莫不一一應驗,可見他的本事不在賈詡、荀彧、郭嘉等人之下。具體的我們來看幾件事情就知道了: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一、曹操到壽春的時候,當時有一夥以陳策為首的山賊在廬江一代聚眾,人數多達數萬人,據險而守。曹操曾派偏將試圖消滅但未果,於是便問群臣是否可以征討。多數人的意見都是認為山賊據險而守,難以攻克,而且無足輕重,不應徵討。

可劉曄卻認為這其實是偏將的能力不足以及天下未定而令他們仍敢對抗,而當時的局勢已經大致穩定了,首先應該懸賞勸降,不行的話再利用軍事實力碾壓。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事情的最終結果正如劉曄所預測的那般,平定了陳策。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二、公元215年,曹操率兵征伐據守漢中的張魯,當時奉命領兵堅守的是張魯的弟弟張衛。由於山勢險峻,難以攻克,在加上士兵死傷甚多,糧食又缺乏,於是沒多久曹操就打算撤兵了。巧的是當時有一支軍隊在夜裡誤打誤撞闖進了張衛的別營,頓時營中的士兵大驚四散,當時在軍隊後方的劉曄見此認為可以取勝,於是就勸曹操不要撤兵。曹操又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趁熱打鐵進攻張衛,張衛不敵退走。張魯不久後就投降了,曹操得漢中。

在這之後劉曄又開始勸曹操進攻劉備新佔領的蜀地,他認為攻佔漢中之後肯定會令蜀人震驚,這個時候只要進攻,他們肯定就會望風歸附;否則一旦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那日後就難以征服了。可這回曹操沒聽,後來漢中果然失手,同時還折了夏侯淵。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三、魏諷在東漢末年很有名聲,當時大大小小的官員都與他誠心結交。公元220年,劉備將領孟達率眾投降,曹丕對其甚為器重,任命他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而劉曄一見他們二人,就說他們二人日後必定會叛變。果不其然,最終魏諷於公元219年在鄴城叛變;而孟達則於公元227年與諸葛亮通信,意圖叛亂。

四、公元220年,當時的曹丕問群臣,劉備是否會為了被孫權偷襲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可劉曄又與他們不同,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他還認為劉備和關羽情如父子,一定會為他報仇。事情的發展果然再次被他言中,劉備於次年進攻孫權,發動了夷陵之戰。

五、劉備為關羽報仇攻打東吳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不過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同時他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從這幾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劉曄簡直就是料事如神。假如曹魏能夠用他如賈詡、荀彧、郭嘉等人,其功績未必就在他們之下,也許吳、蜀也不難平定了。然而曹魏除了山賊那次採納了他的意見之外,其他的就從來沒采納過,這與曹魏的用人唯才制度大相徑庭,這究竟是為何呢?要知道連賈詡這種屢次與曹魏作對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他劉曄為何就不行呢?

這就跟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的,他的出身有關。我們都知道曹氏生性多疑是出了名的,對於自己勢力內“心向漢室”的人所採取的手段更是殘忍至極的。且不說董承等人圖謀恢復漢室被誅滅九族,就光從荀彧,崔琰的遭遇中也能窺見一斑。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當年曹操晉位魏公的時候,荀彧以為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結果他由是心不能平,以為不助己,導致荀彧憂鬱而死;曹操被封為魏王時,崔琰說了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而被誅。曹操如此,曹丕亦復如是。劉曄再怎麼說也是漢光武子阜陵王之後,比起荀彧,崔琰等人,他與漢室的關係就近得太多了,曹氏又豈能不懷疑,焉能不防備?

可惜了這位人物,空有佐世之才,卻未能建佐世之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