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滄州驕子》叢書選登

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德 勝

“要認真接待好每一名前來諮詢報名的學生和學生家長,專人負責引領參觀教室、宿舍、餐廳……”2019年7月初,本來已經放假的滄州渤海專修學院,由於前來諮詢報名的學生多,張玉倉院長照常上班,召集院校相關負責人,對正在進行的招生工作跟進做出具體安排。

今年59歲的張玉倉,每當說起自己20多年的辦學經歷總是感慨萬千。其實,別人對他更多的是敬佩,他是改革開放以後滄州創建民辦教育的第一人。

同時,他還擁有諸多榮譽:滄州市“十佳教育功臣”、 “十大驕傲人物”,滄州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衛專委,河北省“十大慈善人物”、“百姓雷鋒”,中央文明辦評選的“中國好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滄州渤海專修學院是省級重點學校、省級明星學校、省級文明單位、省市先進單位。

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辭公職創辦民校

當年,張玉倉從滄州衛生學校畢業後,分配在滄縣姚莊子鄉衛生院當醫生,1987年任院長。當時,鄉衛生院大中專畢業生很少,村醫診療更不專業。因此,醫療事故時有發生。現實深深地刺痛了這位院長,對本職工作曾一度感到迷惘。但是善於思考的他,逐漸認清了一個理兒:提高鄉村醫生的業務水平,就能提高農村的醫療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他們進行培訓。

辦學校!說幹就幹,徵得有關部門同意後,他印刷了廣告,和幾名同事騎著自行車,帶著乾糧和水,經常一跑就是一天,趕集串村進行發放、張貼,或者直接向群眾宣傳招生。

1991年4月7日,滄州郊區衛生學校在姚莊子鄉衛生院正式成立,首批學員57名,其中有村醫,也有初中剛畢業的學生,教室、宿舍和衛生院兼用。

1993年,衛校學生達到千餘名,衛生院已無法適應學校發展,這也讓張玉倉看到社會需求的廣闊空間,他給自己確定了更高目標,就是把辦學作為一項事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醫生,讓老百姓享受和城市一樣的醫療。於是,他把學校從鄉衛生院搬到市區,租用校舍,擴大規模,繼續辦學。但同時也遇到了兩大難題:一個是辦學條件差,租用的校舍是廢棄的板棚,夏天像蒸籠,冬天像冰窖,一些學生不願來校上學,就連一起創業的夥伴也產生動搖。另一個是社會不認可,雖然國家頒發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民辦院校有了“名分”,但是公辦衛校招生也在擴大,民辦院校結業證遠不抵公辦院校的畢業證份量重,民辦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受到很大挑戰。怎麼辦?是退還是進?張玉倉經過了從沒有過的思想鬥爭,不肯低頭的他最終選擇了大膽地幹。

1995年,他毅然辭去公職,正式和衛生院脫離,切斷自己的後路,一心投入到辦學上來,並且確定了一個目標:辦一所正規的、有現代特色的民辦院校,不但面向全市招生,還要面向全省、全國,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醫學人才。從此,他更有勁頭了,跑手續,籌資金,全身心投入到辦學中來。

1999年,學校迎來喜訊:河北省教委正式批准成立滄州渤海專修學院、滄州渤海中等專業學校,學院具備了獨立頒發成人中專畢業證書資格。

抓住機遇辦高校

2000年,《民辦教育促進法》頒佈,這給學院壯大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然而也讓學院面臨新的挑戰:辦學標準提高了,學院沒有自己的校舍可不行。張玉倉清楚,學院既沒有新建校舍的儲備用地,又沒有富裕資金作為保障,但是機遇不抓就會錯失,那樣自己會後悔一輩子。於是把心一橫:學校要辦下去,而且要越辦越好!

就新校區建設用地問題,積極向上級反映,得到了各級政府和領導的大力支持,順利地在開發區批給了116畝土地用於新建渤海學院。為籌集資金,他借遍了所有親戚朋友,由於周圍沒有個人辦學的先例,一些人心裡也沒底,怕錢打了水漂,不願意向外借。但他堅信,只要自己不放棄,沒有人可以讓自己放棄。於是,咬著牙繼續往前攻,目標只有一個,即便砸鍋賣鐵也得把學校建起來。天道酬勤,經過艱難籌措,項目啟動資金終於湊夠了,新校區建設終於破土動工了。

那時,他每個星期都會來工地看看,看著一天天長高的樓層,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點點長大,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對未來更是充滿希望,因為這裡是自己夢想成真的地方。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集教學樓、宿舍樓、餐廳、實驗室於一體、嶄新的滄州渤海學院拔地而起,這在當時還略顯荒涼的開發區成為一景,更成為全市民辦高校異軍突起的一個特殊標誌。

新校區建成後,2001年5月8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儀式,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的領導,紛紛題詞、打電話,甚至親自來學院表示祝賀。同年,經教育部備案,省教育廳批准滄州渤海專修學院為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試點校,具備了獨立頒發大專畢業證書資格,學院成為滄州歷史上第一所國家承認學歷、能夠獨立頒發大專畢業證書的民辦高校。

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立德樹人”居首位

“人才的孵化器,就業的七彩橋”。在學院辦公教學樓正面牆體上的這12個大字格外醒目。“民辦教育的一個獨特優勢,是可以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導向靈活調整學科設置,讓學生學到一技之長,走出學院就能為社會所用。”這是張玉倉辦學的“市場觀”。20多年來,學校始終緊盯社會需求這個市場,設立了發展規劃處,專門進行相關信息分析,研究人才市場需求。10年前,數控專業是熱門,學院只用3天時間進行調研論證,然後做出決定,隨即拿出了招生計劃。人們對牙齒健康越來越重視,學院就及時開設了口腔專業;城市各大醫院提升服務、設置導醫崗位以後,學院馬上設置導醫專業課程,學生一出校門就受到各大醫院歡迎;隨著汽車進入家庭,汽車維修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學院及時把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列入招生範圍,並建立了自己的汽車修理廠。近幾年,學院狠抓內涵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特別是2018年新生招錄實現了突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合作辦學拓展了新領域,渤海教育集團在獻縣孔獻山莊建立了滄州渤海專修學院、滄州渤海中等專業學校垂成校區,以及滄州渤海專修學院中醫藥學院。今年6月10日,學院組織了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革發展成果觀摩,前來觀摩的學院老領導、老教師、老員工無不感慨院校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欣喜地表示看到了渤海學院的希望,看到了滄州民辦教育的未來。

20多年來,從滄州渤海學院走出約5萬名學生。有人曾和張玉倉打趣說,目前全市所有的村衛生室幾乎都有你的學生,各個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你的學生能佔到醫護人員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對此,張玉倉總是笑而不答,因為他的學生當中,更為優秀的有被北京大型醫院聘用的,有在北京開設個人門診的,有在北京市基層醫院擔任科室主任的,甚至還有聯合投資創辦中醫骨科醫院的。

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感恩社會助貧困

“自己辦學每一步發展,如果沒有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呵護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自己即使付出再多,也不可能做到事業有成。”熟悉張玉倉的人都知道,他回報社會的每一個善舉,都是發自內心的。對外,他儘可能多地投入公益事業;對內,凡是孤兒、見義勇為和拾金不昧典型、重度殘疾人,一律免收學費、住宿費,資助生活費;一般殘疾人、醫生子女、城市下崗職工子女、農村困難戶學生,減收費用。

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他主動請纓,帶領學院班子成員和老師,義務擔負起滄州市七個路口的檢查防疫和開發區管委會、交警支隊等單位的消毒預防任務,一直堅守到防“非典”結束。時任滄州市市長郭華批示:“歲月知寒柏。在中華民族面臨危難的時候,張玉倉先生這種精神可昭日月,這足以讓那些沒幹事先要錢的人自慚形穢。”新華區委、區政府也聯合頒發了“主動請纓抗非典,渤海精神滿滄州”的榮譽牌匾。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他和家人都在第一時間捐了款。他年邁的父母把平時撿賣廢品和日常積攢的1000元錢也捐了出來。他還以滄州市人大代表、滄州科協名譽主席的名義,向國務院領導及四川省教育廳寫信請戰,明確表示免費接收災區有學習職業技術願望的青年來校學習,國務院辦公廳、國家信訪局、國家民政部、四川省教育廳回電,對這一義舉給予高度評價。

張玉倉:滄州民辦教育的領頭人

2003年,南皮女孩李芳父母相繼去世,學院不但免除了她來校學習的全部費用,另外還對她的家庭給予了資助。

2004年,患有脆骨病的殘疾女孩高靜,免費入學後動情地說,上帝對她關上了一扇門,現在給她打開了一扇窗。

2017年,黃驊救人小英雄滕傳奎入學後,免收學費、住宿費,並當場送給他4000元錢作為生活費,鼓勵他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貢獻更大力量。

來自天津北辰區的張雨、廊坊大城縣的李傑、滄縣的小石、新疆的劉燕等人,都得到了學校的資助。據粗略統計,多年來,張玉倉對學生減免費用和資助達2700多萬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