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評出兩項特等獎!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舉行

材料科學 大學 能源 三農 上海觀察 2017-03-27

今天下午,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友誼會堂舉行,表彰為上海科技創新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2016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65項(人),包含1項技術發明獎特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據悉,2012年恢復設立特等獎以來,這一等級獎項時有空缺。此次,是上海首次在同一年度評選出2項特等獎。

獎勵大會上,師詠勇、童小華、張偉、樊春海、劉海峰、謝應波、張建華、談劍峰、李福剛、許式偉等10人獲得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22項成果獲得自然科學獎,其中一等獎8項;30項成果獲得技術發明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9項;201項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0項;俄羅斯籍專家米哈伊爾·弗拉基米諾維奇·伊萬諾夫、美國籍專家陳俊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

獎金方面,上海市科技獎勵中心負責人介紹,特等獎50萬元,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30萬元,一等獎20萬元。

激光釹玻璃、北斗導航獲特等獎

可控核聚變有望成為人類大規模製造能源的主要途徑,俗稱“人造小太陽”,許多國家都在投入重金進行研發。激光慣性約束聚變裝置,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兩條技術路徑之一。這一裝置的核心材料——激光釹玻璃的連續熔鍊技術,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和產品禁運。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胡麗麗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釹玻璃批量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具備獨立研發大型激光裝置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撐。這一項目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特等獎。帶隊研製出激光“釹”玻璃的女科學家胡麗麗,成為繼陳賽娟院士之後,上海第二位領銜摘得特等獎的女科學家。

北斗衛星已上天,產業應用需落地。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鬱文賢主持的“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效顯著,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完成這個項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團隊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依託,在核心算法、基礎產品、特色應用方面都取得突破,建立的北斗應用系統在智能公交、精準農業、海洋漁業等6個行業有廣泛應用。過去三年中,這些成果新增直接產值16.4億元,帶動間接產值約40億元,支撐了上海導航產業連續三年以30%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長。

首次評出兩項特等獎!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舉行

鬱文賢教授(右)帶領團隊研發北斗系統。

超材料基礎研究開啟全新領域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上海在這一領域長期堅持較高投入,使得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自由駕馭光是人類的夢想,人工超材料是實現這一夢想的基礎。復旦大學教授周磊主持的“電磁超表面對電磁波的調控研究”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人工超材料領域做出原始創新,讓人類距“隱身衣”等自由駕馭光的神奇裝備又進了一步。在市科委支持下,周磊課題組開啟了超材料研究中“超表面”這一全新領域,提出利用各向異性超表面,高效調控電磁波偏振的新思路,實現了金屬材料中的高透光性和高導電性,在信息通信、生物檢測、能源利用、光學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他們的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學》《物理評論快報》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提升了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全球影響力。

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家戰略

上海市科技獎勵中心負責人介紹,獲獎項目按照所屬技術領域統計,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有50項,佔全部獲獎項目的比例為19.8%;信息技術、能源與環境領域均為39項,佔比15.4%;新材料領域有24項,佔比9.5%。這四個技術領域契合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佈局,在所有獲獎項目中的佔比之和超過60%。

在建設科創中心進程中,上海還要體現自身的科研高地地位,為國家重大戰略服務。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深海油氣開採系統核心裝備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就是一例。深海油氣開採系統核心裝備及技術長期被美國獨家掌握,對我國實行技術與產品的雙重封鎖。面對南海、東海的嚴峻形勢,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海油氣開採系統核心裝備迫在眉睫。美鑽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突破了1500米超深水高溫高壓密封、高精度自動對接、海底系統集成及應用等關鍵技術,研製出深海油氣開採系統的核心裝備,並實現了工程應用。

“醫食住行”科技讓老百姓受益

服務民生是科技發展的重要目標。2016年度高等級獎項中,與民生科技相關的項目有10項,佔比20.4%。

過去,食管疾病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創傷大、併發症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團隊的“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項目,依託內鏡微創優勢,從技術標準化、適應證擴展和併發症防治上開展系統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首創多項內鏡新技術,並推廣應用於微創治療食管疾病。在第14屆世界消化內鏡大會上,中山醫院展示了內鏡手術技巧,一舉奠定中國在世界消化內鏡微創切除領域的領先地位。

河蟹是許多人鍾愛的美食,如何通過科技提升河蟹品質?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成永旭介紹,我國河蟹產業發展迅猛,但許多農戶、合作社的飼料投喂隨意多變, 導致池塘水質惡化,降低了河蟹品質。為此,他帶領團隊闡明瞭飼料營養調控與高品質養殖的理論關係,完善了河蟹各個養殖階段的營養需求圖譜,全面構建了基於全程飼料下高品質河蟹生態養殖技術體系。這些成果已得到應用,會使我們餐桌上的大閘蟹更為鮮美。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