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新風口

財經 新快報 2017-05-09
廣交會新風口

5月1日,主推家品、玩具的廣交會二期開幕當天,幾位美女拉著國內某電商前來鉅額“搶”購的大紅幅在展館外圍巡遊,顯得格外醒目。“以前只見過參展商打廣告搶老外訂單,但國內採購商打廣告吸引參展商注意的事情,倒是真沒見過,稀奇!”一位連續5年參加廣交會的國內採購商如是說。

為了分攤外貿不確定因素給企業經營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有外貿企業除大力開拓“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也積極瞄準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於是,一場升級版的“出口轉內銷,‘質’搶參展商”的大戰,在本屆廣交會悄然開打。

■新快報記者 陸妍思/文 廖木興/圖

★過去

“國貨”很難賣出好價錢

其實“出口轉內銷”並不是新鮮事。made in china銷往全球,中國雖然提供了土地資源、廉價勞動力、低成本的資金、出口補貼等,但一直處於產業鏈的下游,掙著極低的毛利,稱之為“血汗錢”也不為過。

但隨著2008年輻射全球的金融危機到來,海外市場一蹶不振,出口連年下滑,連“血汗錢”都快要掙不到了。從當時起,開拓國內市場就是外貿企業的重要議題,2009年廣交會首次設立國內採購中心邀請國內採購商幫助外貿企業“救市”。

浙江哈爾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生產保溫杯出口,展位負責人楊崇義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為海外品牌代工外,公司從2003年開始便開始推出自己的品牌,銷售渠道已經十分成熟,除佈局實體商超外,天貓、京東都開設了旗艦店,但令他有點無奈的是,材質、質量幾乎相同的產品,只要是中國的品牌、中國的設計,就很難賣出好價格,以往內銷賣得好的,都是幾十元的便宜貨。

愛買進品貨的消費者袁女士表示,其實知道很多大牌都在中國代工,但過往“出口”與“內銷”品質的巨大落差,讓國人非常尷尬——千里迢迢“人肉快遞”或“海淘”回來的海外大牌,一看標籤,“中國製造”;一試質量,卻比國內買的強。

★現在

“三自三高”產品爭價格優勢

不過隨著近年“中國製造”向“中國質造”轉型升級,袁女士對“國貨”開始改觀。

2016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啟動了出口食品企業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的“三同”工程,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全國培育100家“三同”示範企業,在五年內分批公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增加高品質產品消費,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這是“同線同標同質”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年初召開的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也明確要求,將“三同”工程實施範圍從出口食品農產品擴大到消費品。

而在本屆廣交會上,新快報記者留意到,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三自三高”產品成交價格優勢明顯,高於同類產品價格。

為應對貿易摩擦帶來的損失,從去年開始,江蘇宜興精陶有限公司開始通過廣交會及網上經銷商開拓內銷市場,短短一年間,出口、內銷佔比已經達到50%:50%。展位負責人高女士向新快報記者介紹了展位上一款陶瓷茶壺,連電子爐一套售價為100美元,“很多境外採購商都嫌貴,但在中國反而賣得很好。”

(轉至B0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