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註冊會計師備考過來人談談CPA考試經驗!

到今年為止,注會專業階段所有科目的考試都參加過了,有些考一次,有些考了兩次,有些明年說不定還要考第三次,在看書過程中有過各式各樣的感悟,但大部分都是屬於坑爹罵娘之類,也有一小部分我覺得還是有點道理的。

僅僅是一個考試,不僅僅是一個考試。

聽註冊會計師備考過來人談談CPA考試經驗!

從本質上說,這僅僅是一個考試,沒過也沒啥,過了也不見得多了不起,有很多人休學考,辭職考,那是高估這個考試的含金量,就我這二十多年混過來的經驗,所有考試充當的都是敲門磚的作用,有了證,可能就有了進入新行業的機會,但是進去以後還以為自己手裡拿著磚頭很牛逼,那就是腦袋進水了。

這又不僅僅是一個考試,註冊會計師是一個執業資格證,拿證是為了有攬活的資格,是要乾的,從這些年注協編書和出題的手法來看,這個考試越來越偏向於與實務結合,特別是審計方面,人家玩的都是審計理念這麼高端的東西,而很多人還在背這個背那個,苦惱於背了後面忘前面,一本書這麼厚怎麼背得完這種末節,真是本末倒置!要是沒有深刻地思考過註冊會計師這個職業是幹什麼的,六科各自作為單獨學科其產生髮展的原因這些問題,這考試還真是不容易過。

專業階段有六個科目,在這個考試中他們看起來是一起的,其實是獨立的,每科有不同的特點,在我看來,可以粗略地劃分:

審計和戰略,經濟法和稅法,會計,財管,稅法具有兩面性,有些時候像經濟法,有些時候像財管,其本質上還是法律,具有法律條文性的一般特徵,所以把它和經濟法歸一類。

有些人糾結於一年報幾科,以及哪科和哪科一起報比較好等等無關大局的問題,這些都是浪費時間,在我看來,會計先考是有好處的,其他的看心情。如果已經作了和中注協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決定,一年內保證學習時間,無論選啥,過兩科不是問題。

據我的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每一科都噁心得要死,CPA就像蹲大獄,在裡面無論呆在哪個牢房都沒酒店舒服,而且所有的牢房都得必須呆一次,既然如此,何必花時間糾結於先後呢。

1、審計和戰略具有流程化

一環扣一環,可以按前後順序把他們銜接起來,做完這一步做下一步,做下一步的時候發現上一步有問題再回去修正,這樣不斷在前進中後退,在後退中前進;審計和戰略都涉及到內部控制,一個是內部控制的測試評價,一個是內部控制的設計實施,可以說互為表裡;審計和戰略都與風險息息相關,審計是風險導向,戰略制定的過程也是風險導向的。

2、稅法和經濟法法律化

天生好基友,記憶是重點,沒什麼好說的。

3、會計和財管獨立化

其本身作為一門涵蓋很廣的學科,也是我覺得最有難度的兩科。

一、會計

從哲學的角度看,會計是一種方法論,是人設計出來為了更好地管理企業的一種方法。會計的所有精華都濃縮在六個字中:確認、計量、列報。

簡而言之,當企業發生一筆交易後,這筆交易會影響哪些科目的賬戶,是資產和負責還是收入和費用,把每一筆交易歸入相關科目之下,這是確認;

歸入科目之後,每個科目之下要借記還是貸記,借記多少金額、貸記多少金額,借貸雙方相等,這是計量;

到一定時期,把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所有交易產生的確認、計量的變化彙總到財務報表上,這就是列報。

說是容易,只有六個字,但是每個企業的交易活動何止成千上萬,要明白每一種交易活動的確認、計量、列報是很困難的,於是便有了分類,教材把一般工商業企業平時發生得較多的交易按照科目來劃分章節,就是前面十章左右的內容,而把發生較少的交易,同時也是一般會計較少接觸到的容易出現錯漏報的交易按照交易名稱分類,比如後面的債務重組、租賃等。這樣方便學習者掌握。

到最後,再來一個重磅的合併財務報表,基本上一本書就是這樣一個由分到總的結構:按科目劃分的一般交易—按交易劃分的特殊交易—單體列報轉為合併列報。

會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濃縮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濃縮到什麼地方呢?財務報告!會計一本書的主要框架除了上面說到的“分—總”結構外,還可以從財務報表角度來看,以2012年教材為例,第12章的標題是財務報告,為什麼財務報告這一章放到教材中間而不是後面呢?這是教材一個明顯的分水嶺,因此下面的分類就不言而喻了:第2到第11章是資產負責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內容;第13章到第23章絕大部分都是財務報表附註必須披露的交易,這樣劃分的話一本教材就有一個框架了。

以上兩段是兩個大框架,這兩個框架不是獨立的,而是必須結合到一起的。有了這樣一個大框架之後,再把一章章的內容往上粘,因為教材章節的排列順序與標準財務報表的列示順序是差不多的,都是按照資產的流動性強弱來排列。在看教材每一章的時候也能加深對財務報表科目順序的理解。比如看固定資產一章,就要明白現在看的是資產負責表中非流動資產的內容,在資產負責表中排在流動資產之後。

每一章從全局看是儘量往大框架靠,明白它的位置;從細節看就是“確認、計量、列報”,還是以固定資產為例,固定資產取得的時候要入賬,平時要計提折舊,要維修保養,年限到了要報廢。入賬的時候有個“確認、計量、列報”的問題,提折舊、維護的時候有,報廢的時候還有,“確認、計量、列報”就像是冤魂,死死地纏著每一個科目,每一筆交易。

總而言之,書上的每一章往上走要找它在框架的位置,往下走是找各個環節的會計處理方式。以上是我梳理的一些思路,以下是我的學習過程。

以上的思路我覺得還是可以借鑑的,但我的學習方法比較偏激,一般不建議模仿。在這六科中,除了財管,其他五科我的大部分學習時間都是花在看教材上,看完一遍看兩遍,平均每科的教材都看了不下五遍,一般第一年的書筆記做的很滿,當年沒考過,第二年的新書筆記照樣能做的很滿,常看常新。

而且看書是整本地看,從第一章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看的過程也有側重,那就是重視標題和小標題,看完一段話歸納這段話講了什麼,如果是廢話直接無視,如果能總結,直接把自己總結的寫在邊上。書上凡是重點的地方段落都有小標題的,一定會重點看,再與自己歸納的相互印證,基本就理解了。

當時考會計的時候就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如果把書上所有的例題拿出來打亂順序,每一道都會做的話,那麼會計這門肯定能過了。09年的時候我敢保證,現在是不是還是這樣就不清楚了,但我覺得應該也相差不遠。書中的例題真是黃金寶典,怎麼強調其重要性都不為過!所以一定要把書上所有例題都單獨做過,單獨做就是先把例題抄出來,然後從頭到尾一步一步做,我覺得很多人就失敗在看過幾次就覺得自己看得懂肯定會做,但是卻不真正地單獨做。

考會計的時候在上學,空閒時間比較多,基本上有空就學。時間分配大概是看書60%,錄音25%,做題15%,我上面的思路都是在不斷看書中自己總結出來的。很多人一邊聽錄音一邊看書,我的看書和錄音都是分開的,一般不會專門安排聽錄音的時間,一般是坐車、走路、睡前聽,而且錄音是在大概看過兩遍教材的時候聽,一邊聽一邊給他歸納總結,給它找在框架中的位置,給它明確錄音正在講的是確認、計量還是列報。

感覺自己學到一定程度我就開始做題了,做題的時候,不管之前看了幾遍教材,我都是看一章教材做一章習題,做完習題再看一遍教材。感覺學到一定程度還可以看真題,真題是僅次於書上例題的白銀寶典,特別是大題,在自己做過一遍以後仔細對答案,研究它的出題思路以及與書上例題的相似性。

二、審計

審計和會計的名稱差別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審計就是審會計,檢查會計工作有沒有問題。在風險導向審計的大背景下,審計具有很強的條理性,書中教材的編排已經很能說明問題,在章之上還有編,這個編就是我們把握條理的一個切入點。

風險導向,顧名思義,就是以風險為導向。這個風險導向體現在什麼地方呢?作為一名21世紀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審計師,如果一上來就抱著一堆會計分錄、會計憑證一個個地核對,那也太沒有技術含量了。想把一個大企業所有財務人員在一年裡做的所有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一一核對,體現不了效率,於是有了風險導向審計。所謂風險導向,就是在瞭解企業整體和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上,對企業財務報表層面和業務層面的風險進行評估,風險大,那就要在更大範圍的基礎上抽查憑證,風險小,核對憑證的工作就能少做些。

按我國法律規定,企業的財務報表是由管理層編制的,但是很多人不相信管理層會據實編寫,誰知道是真是假,多幾個零少幾個零都是你自己說,鬼才信。所以審計就是對管理層出具的報表在多大程度上可信進行調查,這是我的觀念。審計的書相當厚,在極端情況下可以當板磚使。雖然厚,但是它有主線,這條主線就是審計流程,說白了。這麼厚的書就是告訴你這麼幾件事:

在做審計之前,有兩件事要做,一是看自己有沒有這能力,有沒有金剛鑽去攬活,比如你一100人不到的事務所想接中石油的年度報表審計,那不找虐麼,第二,道德上過不過關,夠不夠中立;都沒問題的話,就可以了。

價格什麼的談好了,就開始了。審計流程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瞭解客戶的情況,學名叫“瞭解被審計單位及其情況”,看客戶的財務制度,各方面管理夠不夠嚴密,作假帳的機會大不大,這個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瞭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這個詞非常重要,地位相當於雅思等英語考試中的核心1000詞之類,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都還不錯。

接著是第二步,第二步是重頭戲:控制測試。控制測試是什麼,簡而言之,既然你的內部控制不錯,那麼就要測試一下你的內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防範舞弊風險,比如,既然你有88條規定防止內部人員私建小金庫,但是我得試試這88條是不是真能防止,這就叫控制測試,說不好聽點,就是以身試法,沒事打個110,說有人搶劫,看有沒有警察叔叔去抓,這就是控制測試——測試你的內部控制。

控制測試是個重頭戲,如果測試的成績好,說明舞弊風險低,那麼下一個重頭戲,第三步——實質性程序就可以少做點,如果控制測試成績不好,或者在之前“瞭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時發現根本就沒內部控制可供瞭解,那不好意思,就得上手段了,這手段就是實質性程序。名字挺好聽,其實就是忽悠人的,什麼實質性程序,就是查憑證,跟大半夜去掃黃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技術含量還不抵掃黃來得高。抽憑證就是看會計憑證上做的分錄對不對,回到之前,抽憑證的主要目的就是看會計上的“確認,計量和列報”做得對不對,控制測試的成績不錯,抽查憑證又沒查出什麼問題,那麼就可以基本確定沒什麼問題了。

教材第三編叫“審計基本原理”,第四編叫“審計測試流程”,這兩編是重中之重,而且兩者互為表裡。如果把審計流程比作一個人的骨架,那麼審計原理就是血管和肌肉,血管和肌肉圍繞著骨架,把審計變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這些原理是為流程服務的,比如審計證據、審計抽樣,在瞭解被審計單位及其情況時所得到的材料是審計證據,在執行實質性程序時獲得的資料也是審計證據;在瞭解內部控制時需要做審計抽樣,在執行實質性程序時也得抽樣。

總的來說,“審計基本原理”是告訴我們用哪些方法來去實施審計流程。通俗來說,審計流程(第四編)就是告訴你從廣州到北京是往北走,必須要經過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這些省份,而審計基本原理(第三編)就是告訴我們可以走路去,也可以坐火車、坐飛機去。大體上就是這麼一個關係。

如果說第四編是照本宣科地介紹審計測試流程,那麼第五編就是手把手地教了咱們了,在這裡必須要仔細研究這編裡面每一章的小節安排,除了貨幣資金外,其他三章的順序無一例外都是:特點—內部控制與控制測試—實質性程序,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審計測試流程嘛,在這些流程裡面運用審計證據、審計抽樣來具體操作,每個循環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樣,從此站起來了!我覺得這就是審計的方法所在。所以說每一章的標題、每一節的標題都必須著重注意。

審計是我比較有心得的一科,因為審計的框架性特別明顯,很多人覺得審計就是背,沒錯,審計就是靠背,但是時代發展到今天,背已經不是當年的背了。我認為,背要在框架中背,要知道自己在背的內容是屬於哪一部分的,要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自己正在背的內容。我在學習審計時的時間安排與會計略有不同,75%的時候花在看書上,20%在聽錄音,剩下5%的時間做了一些題,看書是在有大段時間的時候,錄音還是坐車、睡覺的時候聽。特點是一個流程性極強,一個實務性極強,這對於我這樣沒有絲毫實際審計經驗的人來說,實有久旱逢甘霖之感。

我在學習審計的時候有個習慣,就是背標題,每天睡前在腦中默唸教材的內容,教材每一編講什麼、每一編分為幾章、每一章有幾節,每編、每章、每節的標題是什麼,這對於我建立流程性思維功不可沒。

三、財管

財管這科我沒啥心得,我不知道會計專業對財管教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我現在的水平還比不上一個本科在讀生,而且對於財管我也沒啥帶有我個人特色的一些學習方法,學完這一科,我的感覺是微觀重於宏觀,我前面兩科寫的一些大局性的著眼點在財管上都體現得不是很強烈,更多的是對一些微觀概念和處理方法的理解應用。

財管涉及的公式比較多,而公式不比前面兩科的專業術語,即使有了框架框起來,到考試的時候它不考這個框架,它考的是會不會用這些公式,就比如說,考會計的時候我做到一道有關債權的題,我就能知道它是考金融資產裡面的持有性到期投資,而在財管裡面,即使知道了一道題要考啥,不會用公式也沒用,你說是吧?所以我覺得財管這東西實在是不好寫,你又著急看,估計是前面兩科寫得太好了,哈哈,上了賊船了。

財管的大名叫“財務成本管理”,像“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分為戰略管理與風險管理一樣,財管既包含了財務管理,又包含了成本管理,後面還有一個管理會計的內容,所以財管總體上包含了三個基本獨立的學科: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

財管是關於企業如何投資與如何籌資的問題。書中的內容基本上是圍繞這兩點來寫的。書上的投資分為兩條線,一個是生產性資產投資,也就是資本預算;一個是企業投資,即企業價值評估;籌資只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籌資的資本成本最小,這一個問題分為兩方面:

一個是各種不同方式的投資所佔比例,即資本結構問題。

一個是各種籌資方式的資本成本計算。

教材第五章從投資開始講,第一到第四章介紹了與投資和籌資都有關的一些基礎概念。整個財務管理的框架就是大概這樣。這幾章裡面,財務報表分析比較獨立,後面基本沒有用到的地方,我是這樣看的:財務報表分析以及由其引申出來的杜邦分析體系主要是分析企業的當下情況,然後通過對比同行業可比企業,指導企業在未來通過投資和籌資來優化各項指標:這樣就能差強人意地建立起一個框架來,前面四章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財務預測、管理用財務報表以及內含增長率與可持續增長率的推導方法,前面兩個概念都關係到後面的重頭戲企業價值評估,我因為以前基本沒接觸過財管,在看的時候覺得管理用財務報表比較難,因為它是一種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可以說是一種思維方式,後面兩個增長率也和企業價值評估有關,特別是可持續增長率,在永續增長模型裡面都要用到,比如股票估計、企業價值評估的後續期價值等。

第四章是貨幣的兩個價值:時間價值與風險價值,這兩個價值集中體現於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即R=Rf+(Rm-Rf)×β。其中Rm為無風險利率,即是時間價值,(Rm-Rf)×β衡量了單項資產的風險與投資組合風險的風險關係,即為單項資產的風險價值,時間價值加上風險價值即是該單項資產的報酬率。

教材中的估價主要是採用折現現金流量法,在此方法下,評價一個投資好壞的根本標準就是看投入產出,產出折現到投入的時點,其價值大於投入,就值得投資,小於投入,就不值得。用現金流量法對企業或項目進行估價,只需要兩個數,一個是各年現金流量,一個是折現率,對於估價,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方法,先教我們怎麼預測現金流量,然後再讓我們去算折現率,現金流量的估計在第三章的財務預測中,折現率在第四章的時間價值與風險價值中,這兩個一結合,就能估價了。

接下來是資本預算,也要用到折現率,但是它的難點在現金流的估計,一個是機會成本,一個是所得稅的影響,我到考前有時候做題都還是會忘記要計算稅後現金流量,當時學習比較頭疼的就是這兩個,到時你要注意下。

期權估價沒啥好說的,背公式吧少年!主要的是掌握二叉樹模型和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我到現在都沒搞懂實物期權是什麼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