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不完美媽媽 哮喘 新銳散文 2019-08-26
"
"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奶奶只要說起我小時候的事,來了興頭。她說我脖頸上的項圈是一歲時戴上的。但我記得這個東西在脖頸裡纏著,已是四五歲以後的事了。長大後我問過奶奶,給我戴項圈是咋回事,她笑呵呵地說:“帶那東西可有些講究哩!”

“項圈”,是古人在孩子脖子上戴的一種裝飾物。有金、銀、銅、鐵、玉等各種項圈,大都墜有長命鎖,寓意圈住孩子、鎖住生命,辟邪免災。

有錢人給孩子戴的項圈是金銀或玉石做的。貧窮人家孩子戴的大都是鐵的。

帶項圈闢的習俗在我們村裡,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奶奶說,我落地的時候,像一個瘦猴子。

看著幾輩人熬了一根瘦小單薄、病懨懨的獨苗。父母熬煎了。迷信的奶奶那些時日裡,幾乎天天在祖宗牌位前祈求祖先保佑我,但那不會說話的紙牌位卻對我的小病不斷無可奈何。奶奶急了,顛著小腳走回東垣,請來了東垣上頗有名氣的神婆黃仙娥。

神婆吃完了母親為她做的哨子面,要父親備齊了一疊黃表紙,一把香,一支毛筆,一碟硃砂,一碗水,便對著我家牌位做起了神事。在煙霧繚繞中,她念念有詞,手舞足蹈,請神拜藥。一會兒神仙附身,便喝令仙童拿紙筆來。父親急忙呈上紙筆,神婆即把硃砂倒在水碗裡,用毛筆蘸著在黃表紙上畫了起來,畫滿了一張黃表紙,神婆還陽了。她氣喘吁吁地把黃表紙貼在我家門後的門閂上方,然後說:貼上神符,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

但這一紙神符,並沒有管了多大用。神婆走了沒有幾天,我便不斷地咳嗽哮喘。父母被我整了個失魂落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父親幾乎找遍了西塬上的鄉村郎中。奶奶說,那時侯,我幾乎天天喝各種單方草藥熬的藥水,那咳嗽哮喘才慢了些。

那年九月的一天,到型馬西溝裡挖煤的父親把十字河邊的神漢成先生請到了家。成先生比東垣那個神婆沉穩得多,沒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看了看我的面相,便定定的坐在了我家堂屋的圈椅裡,一臉正經地對父親說:這娃難管,要給他戴個項圈,項圈上要用“貴子紅”布裹住縫上,孩子長一歲,縫一層,要一直縫到十六歲。還要為孩子買一把“長命鎖”,鎖的正面要有“長命百歲”四字,後面要有“榮華富貴”四字,墜在“項圈”下。這樣,就把娃身子圈住了,小命鎖住了,以後就沒事了。

那一夜,成先生出門時,回頭對父親說:給娃認一個會看病的乾爹就更好了。

這樣,我滿週歲的那一天,項圈就戴在了脖子上,長命鎖就貼在了胸口上。我的乾爹,西型馬村的中醫高俊齊先生就坐在了我家的堂屋裡。

2

"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奶奶只要說起我小時候的事,來了興頭。她說我脖頸上的項圈是一歲時戴上的。但我記得這個東西在脖頸裡纏著,已是四五歲以後的事了。長大後我問過奶奶,給我戴項圈是咋回事,她笑呵呵地說:“帶那東西可有些講究哩!”

“項圈”,是古人在孩子脖子上戴的一種裝飾物。有金、銀、銅、鐵、玉等各種項圈,大都墜有長命鎖,寓意圈住孩子、鎖住生命,辟邪免災。

有錢人給孩子戴的項圈是金銀或玉石做的。貧窮人家孩子戴的大都是鐵的。

帶項圈闢的習俗在我們村裡,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奶奶說,我落地的時候,像一個瘦猴子。

看著幾輩人熬了一根瘦小單薄、病懨懨的獨苗。父母熬煎了。迷信的奶奶那些時日裡,幾乎天天在祖宗牌位前祈求祖先保佑我,但那不會說話的紙牌位卻對我的小病不斷無可奈何。奶奶急了,顛著小腳走回東垣,請來了東垣上頗有名氣的神婆黃仙娥。

神婆吃完了母親為她做的哨子面,要父親備齊了一疊黃表紙,一把香,一支毛筆,一碟硃砂,一碗水,便對著我家牌位做起了神事。在煙霧繚繞中,她念念有詞,手舞足蹈,請神拜藥。一會兒神仙附身,便喝令仙童拿紙筆來。父親急忙呈上紙筆,神婆即把硃砂倒在水碗裡,用毛筆蘸著在黃表紙上畫了起來,畫滿了一張黃表紙,神婆還陽了。她氣喘吁吁地把黃表紙貼在我家門後的門閂上方,然後說:貼上神符,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

但這一紙神符,並沒有管了多大用。神婆走了沒有幾天,我便不斷地咳嗽哮喘。父母被我整了個失魂落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父親幾乎找遍了西塬上的鄉村郎中。奶奶說,那時侯,我幾乎天天喝各種單方草藥熬的藥水,那咳嗽哮喘才慢了些。

那年九月的一天,到型馬西溝裡挖煤的父親把十字河邊的神漢成先生請到了家。成先生比東垣那個神婆沉穩得多,沒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看了看我的面相,便定定的坐在了我家堂屋的圈椅裡,一臉正經地對父親說:這娃難管,要給他戴個項圈,項圈上要用“貴子紅”布裹住縫上,孩子長一歲,縫一層,要一直縫到十六歲。還要為孩子買一把“長命鎖”,鎖的正面要有“長命百歲”四字,後面要有“榮華富貴”四字,墜在“項圈”下。這樣,就把娃身子圈住了,小命鎖住了,以後就沒事了。

那一夜,成先生出門時,回頭對父親說:給娃認一個會看病的乾爹就更好了。

這樣,我滿週歲的那一天,項圈就戴在了脖子上,長命鎖就貼在了胸口上。我的乾爹,西型馬村的中醫高俊齊先生就坐在了我家的堂屋裡。

2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了項圈,我並沒有從此安然無恙。

按照奶奶的說法,六七歲以前,我就沒有一天讓他們安生過。

那些年的冬天,西塬上的雪下得忒早。一到下雪天,我就咳嗽哮喘。白天還輕些,夜間便一陣陣鬧騰個不停。有時候,折磨的父母一夜不能閤眼。為了我,父母沒少麻煩我那乾爹,他們經常在深夜裡,用褥子裹著我,急匆匆抱到乾爹家。乾爹為我也受了許多難過,只要聽到父親急切的吆喝,不管寒風刺骨還是大雪紛飛,立馬開門把父母迎進家門,為我喂藥打針。奶奶在我大了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要不是你有個會看病的乾爹,你那小命恐怕難保。”

春天來了的時候,那花呀草呀的都支楞楞地活泛起來了,我渾身上下也燥癢癢地不安起來。什麼疹啊痘啊的都爭先恐後地冒出來了。這裡疼那裡癢把大人們弄得焦頭爛額。乾爹讓我父親去找些表藥之類的樹枝草葉,母親便把這些枝葉熬成湯水讓我喝,還用湯藥給我洗身子。但這些東西治表不治裡,我六七歲那年,身子裡的病毒發作,兩條小腿上出了連瘡,左大腿上長了一個大膿包,害得我站不起來了,主治內科的乾爹也無從下手,他和父親一商量,便把我背到了村南的土外科醫生家。

村南的這個外科醫生,在陳村南塬上家喻戶曉,專治創傷膿包一類的病。那一套切除創傷膿包的外科刀具,可不是現在醫院裡那些銀光閃閃、小巧玲瓏的手術器械。那是他專門打造的鐵質傢伙。單從這個醫生的外表看,病人就怵他三分,兩條濃眉豎著,眼眶中的兩顆眼珠瞪得骨碌圓,左腮上一片黑痣十分顯眼。因此村人們都說他心狠手硬。

那天我見到他便嚇哭了。但我卻清楚的記得,那醫生笑呵呵地在我的腿上摸著揉著,還不住地說著:別怕、別怕,不疼、不疼。在我沉靜下來的瞬間,卻見他手裡突然閃出一把像後來我見過的刻字刀一樣的小刀,沒等我反映過來,那大腿上的膿包便被他一刀割開了。那鑽心地疼痛立刻蔓延到全身。我忍不住疼痛罵不絕口,抱著我的父親見我拽壞了項圈,臉上頓時蒼白,一巴掌打在我的嘴上,我不敢吭氣了,眼淚像小溪一樣流個不停。我那乾爹只說了父親一句:“看吧娃慣成啥啦。以後可要有些教指(教育)哩!”

父親聽了乾爹的話,再也不慣我了。也是從這一天起,我見了父親那一張沉沉的臉,心裡就怯乎。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等父親把我揹回家,母親看到我淚眼婆娑,不住的埋怨父親;而奶奶見到我拽壞了項圈,一下子慌神了。奶奶說:“項圈”是孩子的保命圈,弄斷了,可不得了!以後娃有個啥事,看你倆哭天沒淚!她趕快吆喝著母親,照護著把項圈縫好,週週整整地又戴在了我的脖子上。接著便嚷著父親去鄰村裡請來神婆,又在堂屋裡的牌位前安置了一番。

3


"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奶奶只要說起我小時候的事,來了興頭。她說我脖頸上的項圈是一歲時戴上的。但我記得這個東西在脖頸裡纏著,已是四五歲以後的事了。長大後我問過奶奶,給我戴項圈是咋回事,她笑呵呵地說:“帶那東西可有些講究哩!”

“項圈”,是古人在孩子脖子上戴的一種裝飾物。有金、銀、銅、鐵、玉等各種項圈,大都墜有長命鎖,寓意圈住孩子、鎖住生命,辟邪免災。

有錢人給孩子戴的項圈是金銀或玉石做的。貧窮人家孩子戴的大都是鐵的。

帶項圈闢的習俗在我們村裡,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奶奶說,我落地的時候,像一個瘦猴子。

看著幾輩人熬了一根瘦小單薄、病懨懨的獨苗。父母熬煎了。迷信的奶奶那些時日裡,幾乎天天在祖宗牌位前祈求祖先保佑我,但那不會說話的紙牌位卻對我的小病不斷無可奈何。奶奶急了,顛著小腳走回東垣,請來了東垣上頗有名氣的神婆黃仙娥。

神婆吃完了母親為她做的哨子面,要父親備齊了一疊黃表紙,一把香,一支毛筆,一碟硃砂,一碗水,便對著我家牌位做起了神事。在煙霧繚繞中,她念念有詞,手舞足蹈,請神拜藥。一會兒神仙附身,便喝令仙童拿紙筆來。父親急忙呈上紙筆,神婆即把硃砂倒在水碗裡,用毛筆蘸著在黃表紙上畫了起來,畫滿了一張黃表紙,神婆還陽了。她氣喘吁吁地把黃表紙貼在我家門後的門閂上方,然後說:貼上神符,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

但這一紙神符,並沒有管了多大用。神婆走了沒有幾天,我便不斷地咳嗽哮喘。父母被我整了個失魂落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父親幾乎找遍了西塬上的鄉村郎中。奶奶說,那時侯,我幾乎天天喝各種單方草藥熬的藥水,那咳嗽哮喘才慢了些。

那年九月的一天,到型馬西溝裡挖煤的父親把十字河邊的神漢成先生請到了家。成先生比東垣那個神婆沉穩得多,沒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看了看我的面相,便定定的坐在了我家堂屋的圈椅裡,一臉正經地對父親說:這娃難管,要給他戴個項圈,項圈上要用“貴子紅”布裹住縫上,孩子長一歲,縫一層,要一直縫到十六歲。還要為孩子買一把“長命鎖”,鎖的正面要有“長命百歲”四字,後面要有“榮華富貴”四字,墜在“項圈”下。這樣,就把娃身子圈住了,小命鎖住了,以後就沒事了。

那一夜,成先生出門時,回頭對父親說:給娃認一個會看病的乾爹就更好了。

這樣,我滿週歲的那一天,項圈就戴在了脖子上,長命鎖就貼在了胸口上。我的乾爹,西型馬村的中醫高俊齊先生就坐在了我家的堂屋裡。

2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了項圈,我並沒有從此安然無恙。

按照奶奶的說法,六七歲以前,我就沒有一天讓他們安生過。

那些年的冬天,西塬上的雪下得忒早。一到下雪天,我就咳嗽哮喘。白天還輕些,夜間便一陣陣鬧騰個不停。有時候,折磨的父母一夜不能閤眼。為了我,父母沒少麻煩我那乾爹,他們經常在深夜裡,用褥子裹著我,急匆匆抱到乾爹家。乾爹為我也受了許多難過,只要聽到父親急切的吆喝,不管寒風刺骨還是大雪紛飛,立馬開門把父母迎進家門,為我喂藥打針。奶奶在我大了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要不是你有個會看病的乾爹,你那小命恐怕難保。”

春天來了的時候,那花呀草呀的都支楞楞地活泛起來了,我渾身上下也燥癢癢地不安起來。什麼疹啊痘啊的都爭先恐後地冒出來了。這裡疼那裡癢把大人們弄得焦頭爛額。乾爹讓我父親去找些表藥之類的樹枝草葉,母親便把這些枝葉熬成湯水讓我喝,還用湯藥給我洗身子。但這些東西治表不治裡,我六七歲那年,身子裡的病毒發作,兩條小腿上出了連瘡,左大腿上長了一個大膿包,害得我站不起來了,主治內科的乾爹也無從下手,他和父親一商量,便把我背到了村南的土外科醫生家。

村南的這個外科醫生,在陳村南塬上家喻戶曉,專治創傷膿包一類的病。那一套切除創傷膿包的外科刀具,可不是現在醫院裡那些銀光閃閃、小巧玲瓏的手術器械。那是他專門打造的鐵質傢伙。單從這個醫生的外表看,病人就怵他三分,兩條濃眉豎著,眼眶中的兩顆眼珠瞪得骨碌圓,左腮上一片黑痣十分顯眼。因此村人們都說他心狠手硬。

那天我見到他便嚇哭了。但我卻清楚的記得,那醫生笑呵呵地在我的腿上摸著揉著,還不住地說著:別怕、別怕,不疼、不疼。在我沉靜下來的瞬間,卻見他手裡突然閃出一把像後來我見過的刻字刀一樣的小刀,沒等我反映過來,那大腿上的膿包便被他一刀割開了。那鑽心地疼痛立刻蔓延到全身。我忍不住疼痛罵不絕口,抱著我的父親見我拽壞了項圈,臉上頓時蒼白,一巴掌打在我的嘴上,我不敢吭氣了,眼淚像小溪一樣流個不停。我那乾爹只說了父親一句:“看吧娃慣成啥啦。以後可要有些教指(教育)哩!”

父親聽了乾爹的話,再也不慣我了。也是從這一天起,我見了父親那一張沉沉的臉,心裡就怯乎。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等父親把我揹回家,母親看到我淚眼婆娑,不住的埋怨父親;而奶奶見到我拽壞了項圈,一下子慌神了。奶奶說:“項圈”是孩子的保命圈,弄斷了,可不得了!以後娃有個啥事,看你倆哭天沒淚!她趕快吆喝著母親,照護著把項圈縫好,週週整整地又戴在了我的脖子上。接著便嚷著父親去鄰村裡請來神婆,又在堂屋裡的牌位前安置了一番。

3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著項圈的童年一天也沒有享受到長命鎖上的祝福,貧窮與飢餓像夢魘一樣不斷地纏繞著我。

在我幼年的記憶裡,太多的是父親的嘆息和母親的淚水。那些年裡,白日飯後靠在父親的大腿旁,仰臉瞅著從他嘴裡冒出的縷縷旱菸隨著他的嘆息飄忽在堂屋裡漆黑的樓板上;夜晚把頭埋在母親的懷抱裡,聽著她搖動縫花車那悽美的嗡嗡聲,任憑那清涼的淚水在脖頸裡流淌。這些成了至今我心頭抹不掉的印記。

我不記得父母為我的童年買過一次糖果,卻記得奶奶領著我去老舅家吃糖蛋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每年正月裡,有兩家親戚要走。村北的乾爹家,是父親帶著我必去的地方;從濟源落戶南登阪的老舅家,每年奶奶必去,總要帶著我去。記憶中,每年去幹爹家,乾孃都會給我五毛錢的壓歲錢;去老舅家,老妗也會給我五毛錢。去姑姑家,給二毛錢,姑姑們也是作難哩!在那個年代,五毛錢就是一張不小的錢,能稱幾斤鹽,夠我們一家人吃好長時間哩!去老舅家還有一種誘惑,做小生意的老舅家有糖果吃。記得第一次去老舅家,老舅給了我一顆綠色的糖蛋,我茫然不知那東西怎麼吃,是奶奶把糖蛋塞進了我的嘴裡,方知那東西是那樣的甜美。

後來奶奶告訴我,那年我已經四歲。

我進了學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至今記在心裡。

那時我六歲,坐在教室的中間。那天放學的鐘聲敲響,學童們到院裡站隊,還沒站定,一個小男孩驚乍乍地叫起來:“我的糖蛋丟了!”隨即,跑進教室,一會便出來了。老師問他找到了沒有,他攤開手裡捏著的糖蛋,點了點頭。那是一顆紅綠道道相間的糖蛋。看著這像琉球一樣的東西,一大半學生瞪大了眼睛,他們不認識這東西就是甜滋滋的糖蛋蛋,他們沒吃過糖蛋!

其實,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居住的窮鄉僻壤裡,是買不到水果糖的。能吃上糖蛋的孩子,大都是大人們手頭有些小錢,在集鎮和城裡的店鋪裡買的。

我稀奇糖蛋,父親沒錢買不來,母親心裡不好受,就想著辦法讓我們吃甜食。那些年過年的時候,母親為我們煮的“麻糖”和“甜丸”至今我還想吃。用軟柿子摻和著玉米麵,外面裹著一層白麵炸的一種條形麵食叫“麻糖”;用熟紅薯和麵做成圓蛋蛋在油鍋裡炸熟叫“甜丸”。這是那些年我家年節裡最好吃的美食。母親為了我們能較長時間的享用,把它們放在籃子裡,掛在屋頂的棚木上。因而那時節,我的眼球也就不斷地在那棚木上轉悠,嘴裡的饞水也就不住地往進吸溜。

然而在我的記憶裡,卻沒有見過母親吃那好吃的“麻糖”。

4


"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奶奶只要說起我小時候的事,來了興頭。她說我脖頸上的項圈是一歲時戴上的。但我記得這個東西在脖頸裡纏著,已是四五歲以後的事了。長大後我問過奶奶,給我戴項圈是咋回事,她笑呵呵地說:“帶那東西可有些講究哩!”

“項圈”,是古人在孩子脖子上戴的一種裝飾物。有金、銀、銅、鐵、玉等各種項圈,大都墜有長命鎖,寓意圈住孩子、鎖住生命,辟邪免災。

有錢人給孩子戴的項圈是金銀或玉石做的。貧窮人家孩子戴的大都是鐵的。

帶項圈闢的習俗在我們村裡,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奶奶說,我落地的時候,像一個瘦猴子。

看著幾輩人熬了一根瘦小單薄、病懨懨的獨苗。父母熬煎了。迷信的奶奶那些時日裡,幾乎天天在祖宗牌位前祈求祖先保佑我,但那不會說話的紙牌位卻對我的小病不斷無可奈何。奶奶急了,顛著小腳走回東垣,請來了東垣上頗有名氣的神婆黃仙娥。

神婆吃完了母親為她做的哨子面,要父親備齊了一疊黃表紙,一把香,一支毛筆,一碟硃砂,一碗水,便對著我家牌位做起了神事。在煙霧繚繞中,她念念有詞,手舞足蹈,請神拜藥。一會兒神仙附身,便喝令仙童拿紙筆來。父親急忙呈上紙筆,神婆即把硃砂倒在水碗裡,用毛筆蘸著在黃表紙上畫了起來,畫滿了一張黃表紙,神婆還陽了。她氣喘吁吁地把黃表紙貼在我家門後的門閂上方,然後說:貼上神符,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

但這一紙神符,並沒有管了多大用。神婆走了沒有幾天,我便不斷地咳嗽哮喘。父母被我整了個失魂落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父親幾乎找遍了西塬上的鄉村郎中。奶奶說,那時侯,我幾乎天天喝各種單方草藥熬的藥水,那咳嗽哮喘才慢了些。

那年九月的一天,到型馬西溝裡挖煤的父親把十字河邊的神漢成先生請到了家。成先生比東垣那個神婆沉穩得多,沒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看了看我的面相,便定定的坐在了我家堂屋的圈椅裡,一臉正經地對父親說:這娃難管,要給他戴個項圈,項圈上要用“貴子紅”布裹住縫上,孩子長一歲,縫一層,要一直縫到十六歲。還要為孩子買一把“長命鎖”,鎖的正面要有“長命百歲”四字,後面要有“榮華富貴”四字,墜在“項圈”下。這樣,就把娃身子圈住了,小命鎖住了,以後就沒事了。

那一夜,成先生出門時,回頭對父親說:給娃認一個會看病的乾爹就更好了。

這樣,我滿週歲的那一天,項圈就戴在了脖子上,長命鎖就貼在了胸口上。我的乾爹,西型馬村的中醫高俊齊先生就坐在了我家的堂屋裡。

2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了項圈,我並沒有從此安然無恙。

按照奶奶的說法,六七歲以前,我就沒有一天讓他們安生過。

那些年的冬天,西塬上的雪下得忒早。一到下雪天,我就咳嗽哮喘。白天還輕些,夜間便一陣陣鬧騰個不停。有時候,折磨的父母一夜不能閤眼。為了我,父母沒少麻煩我那乾爹,他們經常在深夜裡,用褥子裹著我,急匆匆抱到乾爹家。乾爹為我也受了許多難過,只要聽到父親急切的吆喝,不管寒風刺骨還是大雪紛飛,立馬開門把父母迎進家門,為我喂藥打針。奶奶在我大了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要不是你有個會看病的乾爹,你那小命恐怕難保。”

春天來了的時候,那花呀草呀的都支楞楞地活泛起來了,我渾身上下也燥癢癢地不安起來。什麼疹啊痘啊的都爭先恐後地冒出來了。這裡疼那裡癢把大人們弄得焦頭爛額。乾爹讓我父親去找些表藥之類的樹枝草葉,母親便把這些枝葉熬成湯水讓我喝,還用湯藥給我洗身子。但這些東西治表不治裡,我六七歲那年,身子裡的病毒發作,兩條小腿上出了連瘡,左大腿上長了一個大膿包,害得我站不起來了,主治內科的乾爹也無從下手,他和父親一商量,便把我背到了村南的土外科醫生家。

村南的這個外科醫生,在陳村南塬上家喻戶曉,專治創傷膿包一類的病。那一套切除創傷膿包的外科刀具,可不是現在醫院裡那些銀光閃閃、小巧玲瓏的手術器械。那是他專門打造的鐵質傢伙。單從這個醫生的外表看,病人就怵他三分,兩條濃眉豎著,眼眶中的兩顆眼珠瞪得骨碌圓,左腮上一片黑痣十分顯眼。因此村人們都說他心狠手硬。

那天我見到他便嚇哭了。但我卻清楚的記得,那醫生笑呵呵地在我的腿上摸著揉著,還不住地說著:別怕、別怕,不疼、不疼。在我沉靜下來的瞬間,卻見他手裡突然閃出一把像後來我見過的刻字刀一樣的小刀,沒等我反映過來,那大腿上的膿包便被他一刀割開了。那鑽心地疼痛立刻蔓延到全身。我忍不住疼痛罵不絕口,抱著我的父親見我拽壞了項圈,臉上頓時蒼白,一巴掌打在我的嘴上,我不敢吭氣了,眼淚像小溪一樣流個不停。我那乾爹只說了父親一句:“看吧娃慣成啥啦。以後可要有些教指(教育)哩!”

父親聽了乾爹的話,再也不慣我了。也是從這一天起,我見了父親那一張沉沉的臉,心裡就怯乎。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等父親把我揹回家,母親看到我淚眼婆娑,不住的埋怨父親;而奶奶見到我拽壞了項圈,一下子慌神了。奶奶說:“項圈”是孩子的保命圈,弄斷了,可不得了!以後娃有個啥事,看你倆哭天沒淚!她趕快吆喝著母親,照護著把項圈縫好,週週整整地又戴在了我的脖子上。接著便嚷著父親去鄰村裡請來神婆,又在堂屋裡的牌位前安置了一番。

3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著項圈的童年一天也沒有享受到長命鎖上的祝福,貧窮與飢餓像夢魘一樣不斷地纏繞著我。

在我幼年的記憶裡,太多的是父親的嘆息和母親的淚水。那些年裡,白日飯後靠在父親的大腿旁,仰臉瞅著從他嘴裡冒出的縷縷旱菸隨著他的嘆息飄忽在堂屋裡漆黑的樓板上;夜晚把頭埋在母親的懷抱裡,聽著她搖動縫花車那悽美的嗡嗡聲,任憑那清涼的淚水在脖頸裡流淌。這些成了至今我心頭抹不掉的印記。

我不記得父母為我的童年買過一次糖果,卻記得奶奶領著我去老舅家吃糖蛋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每年正月裡,有兩家親戚要走。村北的乾爹家,是父親帶著我必去的地方;從濟源落戶南登阪的老舅家,每年奶奶必去,總要帶著我去。記憶中,每年去幹爹家,乾孃都會給我五毛錢的壓歲錢;去老舅家,老妗也會給我五毛錢。去姑姑家,給二毛錢,姑姑們也是作難哩!在那個年代,五毛錢就是一張不小的錢,能稱幾斤鹽,夠我們一家人吃好長時間哩!去老舅家還有一種誘惑,做小生意的老舅家有糖果吃。記得第一次去老舅家,老舅給了我一顆綠色的糖蛋,我茫然不知那東西怎麼吃,是奶奶把糖蛋塞進了我的嘴裡,方知那東西是那樣的甜美。

後來奶奶告訴我,那年我已經四歲。

我進了學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至今記在心裡。

那時我六歲,坐在教室的中間。那天放學的鐘聲敲響,學童們到院裡站隊,還沒站定,一個小男孩驚乍乍地叫起來:“我的糖蛋丟了!”隨即,跑進教室,一會便出來了。老師問他找到了沒有,他攤開手裡捏著的糖蛋,點了點頭。那是一顆紅綠道道相間的糖蛋。看著這像琉球一樣的東西,一大半學生瞪大了眼睛,他們不認識這東西就是甜滋滋的糖蛋蛋,他們沒吃過糖蛋!

其實,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居住的窮鄉僻壤裡,是買不到水果糖的。能吃上糖蛋的孩子,大都是大人們手頭有些小錢,在集鎮和城裡的店鋪裡買的。

我稀奇糖蛋,父親沒錢買不來,母親心裡不好受,就想著辦法讓我們吃甜食。那些年過年的時候,母親為我們煮的“麻糖”和“甜丸”至今我還想吃。用軟柿子摻和著玉米麵,外面裹著一層白麵炸的一種條形麵食叫“麻糖”;用熟紅薯和麵做成圓蛋蛋在油鍋裡炸熟叫“甜丸”。這是那些年我家年節裡最好吃的美食。母親為了我們能較長時間的享用,把它們放在籃子裡,掛在屋頂的棚木上。因而那時節,我的眼球也就不斷地在那棚木上轉悠,嘴裡的饞水也就不住地往進吸溜。

然而在我的記憶裡,卻沒有見過母親吃那好吃的“麻糖”。

4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童年第一次見世面,是老縣城裡的“臘八會”。

老縣城在黃河岸邊。那座古城是垣曲人嚮往的地方。老縣城的廟會“四月八”和“臘月八”,是那時農人們的盛大節日。

那年趕“臘八會”,是父親領著我去的。

出發的那天早晨,母親一早起了床,為我擦拭了糊滿垢痂的棉襖,然後叫我起床。她把棉襖在柴禾鍋圪嶗裡烤熱,嚴嚴實實地捂在了我的身上。接著,又細心地把我脖頸裡的項圈擦淨。吃了飯,我和父親上路了。

我蹦躂著走在父親的前頭,紅項圈在脖子裡不停的晃悠著,父親和他那一幫夥計們看著樂呵著。走過型馬南塬那一道凹,再上一面坡時,我蔫了下來。看著我紅彤彤的臉上流著汗水,父親把我背了起來。

伏在父親寬厚的背上,胸口暖烘烘的我不一會就迷糊起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覺得脖子上的項圈被人拽斷了,睜開眼時,卻是父親拉著項圈把我叫醒了。

臘八會是人們置辦年貨的廟會。像流水一樣的人群,幾乎要把老縣城那狹窄的街道擠破了。父親怕我被人踩著,把我託上他的肩頭,隨著人流走東關、去西關、下南關、上北關。看了耍把戲、唱大戲、捏泥人······我便吆喝著肚飢了。

在北關的一個飯鋪前,父親停了下來,店主見父親領著戴項圈的孩子走來,說一聲:“給你來兩碗葷面吧?”父親搖了搖頭:“舀一碗胡辣湯,拿一個燒餅吧”。那是我第一次喝胡辣湯,覺得是那樣的好喝。一口接一口的喝著,以致嗆的咳嗽起來,出了一臉的汗,鼻涕也流進了碗裡。吃完了,父親拉著我要走,我卻說沒吃飽還想吃。“聽話,咱回家再吃。”父親說。“哥,我這還有五分零錢,讓娃再喝一碗。”同行的鄰里明叔說。“不啦。”父親揹著我就走。我哭了。

回家的路是爬坡的路,我沒走多遠就走不動了,父親又背上了我。

那一天,父親揹著我走了三十里路。

那一天,父親在廟會上連口水都沒喝。

5


"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奶奶只要說起我小時候的事,來了興頭。她說我脖頸上的項圈是一歲時戴上的。但我記得這個東西在脖頸裡纏著,已是四五歲以後的事了。長大後我問過奶奶,給我戴項圈是咋回事,她笑呵呵地說:“帶那東西可有些講究哩!”

“項圈”,是古人在孩子脖子上戴的一種裝飾物。有金、銀、銅、鐵、玉等各種項圈,大都墜有長命鎖,寓意圈住孩子、鎖住生命,辟邪免災。

有錢人給孩子戴的項圈是金銀或玉石做的。貧窮人家孩子戴的大都是鐵的。

帶項圈闢的習俗在我們村裡,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奶奶說,我落地的時候,像一個瘦猴子。

看著幾輩人熬了一根瘦小單薄、病懨懨的獨苗。父母熬煎了。迷信的奶奶那些時日裡,幾乎天天在祖宗牌位前祈求祖先保佑我,但那不會說話的紙牌位卻對我的小病不斷無可奈何。奶奶急了,顛著小腳走回東垣,請來了東垣上頗有名氣的神婆黃仙娥。

神婆吃完了母親為她做的哨子面,要父親備齊了一疊黃表紙,一把香,一支毛筆,一碟硃砂,一碗水,便對著我家牌位做起了神事。在煙霧繚繞中,她念念有詞,手舞足蹈,請神拜藥。一會兒神仙附身,便喝令仙童拿紙筆來。父親急忙呈上紙筆,神婆即把硃砂倒在水碗裡,用毛筆蘸著在黃表紙上畫了起來,畫滿了一張黃表紙,神婆還陽了。她氣喘吁吁地把黃表紙貼在我家門後的門閂上方,然後說:貼上神符,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

但這一紙神符,並沒有管了多大用。神婆走了沒有幾天,我便不斷地咳嗽哮喘。父母被我整了個失魂落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父親幾乎找遍了西塬上的鄉村郎中。奶奶說,那時侯,我幾乎天天喝各種單方草藥熬的藥水,那咳嗽哮喘才慢了些。

那年九月的一天,到型馬西溝裡挖煤的父親把十字河邊的神漢成先生請到了家。成先生比東垣那個神婆沉穩得多,沒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看了看我的面相,便定定的坐在了我家堂屋的圈椅裡,一臉正經地對父親說:這娃難管,要給他戴個項圈,項圈上要用“貴子紅”布裹住縫上,孩子長一歲,縫一層,要一直縫到十六歲。還要為孩子買一把“長命鎖”,鎖的正面要有“長命百歲”四字,後面要有“榮華富貴”四字,墜在“項圈”下。這樣,就把娃身子圈住了,小命鎖住了,以後就沒事了。

那一夜,成先生出門時,回頭對父親說:給娃認一個會看病的乾爹就更好了。

這樣,我滿週歲的那一天,項圈就戴在了脖子上,長命鎖就貼在了胸口上。我的乾爹,西型馬村的中醫高俊齊先生就坐在了我家的堂屋裡。

2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了項圈,我並沒有從此安然無恙。

按照奶奶的說法,六七歲以前,我就沒有一天讓他們安生過。

那些年的冬天,西塬上的雪下得忒早。一到下雪天,我就咳嗽哮喘。白天還輕些,夜間便一陣陣鬧騰個不停。有時候,折磨的父母一夜不能閤眼。為了我,父母沒少麻煩我那乾爹,他們經常在深夜裡,用褥子裹著我,急匆匆抱到乾爹家。乾爹為我也受了許多難過,只要聽到父親急切的吆喝,不管寒風刺骨還是大雪紛飛,立馬開門把父母迎進家門,為我喂藥打針。奶奶在我大了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要不是你有個會看病的乾爹,你那小命恐怕難保。”

春天來了的時候,那花呀草呀的都支楞楞地活泛起來了,我渾身上下也燥癢癢地不安起來。什麼疹啊痘啊的都爭先恐後地冒出來了。這裡疼那裡癢把大人們弄得焦頭爛額。乾爹讓我父親去找些表藥之類的樹枝草葉,母親便把這些枝葉熬成湯水讓我喝,還用湯藥給我洗身子。但這些東西治表不治裡,我六七歲那年,身子裡的病毒發作,兩條小腿上出了連瘡,左大腿上長了一個大膿包,害得我站不起來了,主治內科的乾爹也無從下手,他和父親一商量,便把我背到了村南的土外科醫生家。

村南的這個外科醫生,在陳村南塬上家喻戶曉,專治創傷膿包一類的病。那一套切除創傷膿包的外科刀具,可不是現在醫院裡那些銀光閃閃、小巧玲瓏的手術器械。那是他專門打造的鐵質傢伙。單從這個醫生的外表看,病人就怵他三分,兩條濃眉豎著,眼眶中的兩顆眼珠瞪得骨碌圓,左腮上一片黑痣十分顯眼。因此村人們都說他心狠手硬。

那天我見到他便嚇哭了。但我卻清楚的記得,那醫生笑呵呵地在我的腿上摸著揉著,還不住地說著:別怕、別怕,不疼、不疼。在我沉靜下來的瞬間,卻見他手裡突然閃出一把像後來我見過的刻字刀一樣的小刀,沒等我反映過來,那大腿上的膿包便被他一刀割開了。那鑽心地疼痛立刻蔓延到全身。我忍不住疼痛罵不絕口,抱著我的父親見我拽壞了項圈,臉上頓時蒼白,一巴掌打在我的嘴上,我不敢吭氣了,眼淚像小溪一樣流個不停。我那乾爹只說了父親一句:“看吧娃慣成啥啦。以後可要有些教指(教育)哩!”

父親聽了乾爹的話,再也不慣我了。也是從這一天起,我見了父親那一張沉沉的臉,心裡就怯乎。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等父親把我揹回家,母親看到我淚眼婆娑,不住的埋怨父親;而奶奶見到我拽壞了項圈,一下子慌神了。奶奶說:“項圈”是孩子的保命圈,弄斷了,可不得了!以後娃有個啥事,看你倆哭天沒淚!她趕快吆喝著母親,照護著把項圈縫好,週週整整地又戴在了我的脖子上。接著便嚷著父親去鄰村裡請來神婆,又在堂屋裡的牌位前安置了一番。

3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著項圈的童年一天也沒有享受到長命鎖上的祝福,貧窮與飢餓像夢魘一樣不斷地纏繞著我。

在我幼年的記憶裡,太多的是父親的嘆息和母親的淚水。那些年裡,白日飯後靠在父親的大腿旁,仰臉瞅著從他嘴裡冒出的縷縷旱菸隨著他的嘆息飄忽在堂屋裡漆黑的樓板上;夜晚把頭埋在母親的懷抱裡,聽著她搖動縫花車那悽美的嗡嗡聲,任憑那清涼的淚水在脖頸裡流淌。這些成了至今我心頭抹不掉的印記。

我不記得父母為我的童年買過一次糖果,卻記得奶奶領著我去老舅家吃糖蛋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每年正月裡,有兩家親戚要走。村北的乾爹家,是父親帶著我必去的地方;從濟源落戶南登阪的老舅家,每年奶奶必去,總要帶著我去。記憶中,每年去幹爹家,乾孃都會給我五毛錢的壓歲錢;去老舅家,老妗也會給我五毛錢。去姑姑家,給二毛錢,姑姑們也是作難哩!在那個年代,五毛錢就是一張不小的錢,能稱幾斤鹽,夠我們一家人吃好長時間哩!去老舅家還有一種誘惑,做小生意的老舅家有糖果吃。記得第一次去老舅家,老舅給了我一顆綠色的糖蛋,我茫然不知那東西怎麼吃,是奶奶把糖蛋塞進了我的嘴裡,方知那東西是那樣的甜美。

後來奶奶告訴我,那年我已經四歲。

我進了學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至今記在心裡。

那時我六歲,坐在教室的中間。那天放學的鐘聲敲響,學童們到院裡站隊,還沒站定,一個小男孩驚乍乍地叫起來:“我的糖蛋丟了!”隨即,跑進教室,一會便出來了。老師問他找到了沒有,他攤開手裡捏著的糖蛋,點了點頭。那是一顆紅綠道道相間的糖蛋。看著這像琉球一樣的東西,一大半學生瞪大了眼睛,他們不認識這東西就是甜滋滋的糖蛋蛋,他們沒吃過糖蛋!

其實,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居住的窮鄉僻壤裡,是買不到水果糖的。能吃上糖蛋的孩子,大都是大人們手頭有些小錢,在集鎮和城裡的店鋪裡買的。

我稀奇糖蛋,父親沒錢買不來,母親心裡不好受,就想著辦法讓我們吃甜食。那些年過年的時候,母親為我們煮的“麻糖”和“甜丸”至今我還想吃。用軟柿子摻和著玉米麵,外面裹著一層白麵炸的一種條形麵食叫“麻糖”;用熟紅薯和麵做成圓蛋蛋在油鍋裡炸熟叫“甜丸”。這是那些年我家年節裡最好吃的美食。母親為了我們能較長時間的享用,把它們放在籃子裡,掛在屋頂的棚木上。因而那時節,我的眼球也就不斷地在那棚木上轉悠,嘴裡的饞水也就不住地往進吸溜。

然而在我的記憶裡,卻沒有見過母親吃那好吃的“麻糖”。

4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童年第一次見世面,是老縣城裡的“臘八會”。

老縣城在黃河岸邊。那座古城是垣曲人嚮往的地方。老縣城的廟會“四月八”和“臘月八”,是那時農人們的盛大節日。

那年趕“臘八會”,是父親領著我去的。

出發的那天早晨,母親一早起了床,為我擦拭了糊滿垢痂的棉襖,然後叫我起床。她把棉襖在柴禾鍋圪嶗裡烤熱,嚴嚴實實地捂在了我的身上。接著,又細心地把我脖頸裡的項圈擦淨。吃了飯,我和父親上路了。

我蹦躂著走在父親的前頭,紅項圈在脖子裡不停的晃悠著,父親和他那一幫夥計們看著樂呵著。走過型馬南塬那一道凹,再上一面坡時,我蔫了下來。看著我紅彤彤的臉上流著汗水,父親把我背了起來。

伏在父親寬厚的背上,胸口暖烘烘的我不一會就迷糊起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覺得脖子上的項圈被人拽斷了,睜開眼時,卻是父親拉著項圈把我叫醒了。

臘八會是人們置辦年貨的廟會。像流水一樣的人群,幾乎要把老縣城那狹窄的街道擠破了。父親怕我被人踩著,把我託上他的肩頭,隨著人流走東關、去西關、下南關、上北關。看了耍把戲、唱大戲、捏泥人······我便吆喝著肚飢了。

在北關的一個飯鋪前,父親停了下來,店主見父親領著戴項圈的孩子走來,說一聲:“給你來兩碗葷面吧?”父親搖了搖頭:“舀一碗胡辣湯,拿一個燒餅吧”。那是我第一次喝胡辣湯,覺得是那樣的好喝。一口接一口的喝著,以致嗆的咳嗽起來,出了一臉的汗,鼻涕也流進了碗裡。吃完了,父親拉著我要走,我卻說沒吃飽還想吃。“聽話,咱回家再吃。”父親說。“哥,我這還有五分零錢,讓娃再喝一碗。”同行的鄰里明叔說。“不啦。”父親揹著我就走。我哭了。

回家的路是爬坡的路,我沒走多遠就走不動了,父親又背上了我。

那一天,父親揹著我走了三十里路。

那一天,父親在廟會上連口水都沒喝。

5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上學後,我發現戴項圈的不止我一個。我班裡,還有幾個戴項圈的男孩。其中南地的拴住、西街的田園和北溝的河聲和我一樣,都是窮家的孩子。

三年自然災害是窮家孩子雪上加霜的日子。那時,已是小學六年級的我們,正是發育成長的時期,但日復一日的飢餓,讓我們在生存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頓頓的稀飯喝得人鼻青臉腫,走不到學校就肚飢了。不少學生上學兜裡都裝著吃的。我們家是外來戶,沒有陳年拾掇的那些秕穀芝麻老底,上學時,口袋裡連黑窩窩也裝不上,奶奶就往我口袋裡塞上一個紅薯,到後來,紅薯沒了,就裝一個煮熟了的胡蘿蔔。

紅薯是那時人們的主要吃食。上課的時候,紅薯產生的脹氣讓孩子們的屁股不停地響,各種古怪的聲音此起彼伏,忍不住的笑聲,在各個座位間流淌瀰漫。執教的老師忍俊不住,威嚴的面孔也就有了笑容。

也有課間不吃紅薯的,河聲就是一個。他家住在河邊,他爹勤勞實在,開了幾塊荒地,還能澆上水,就有了些收成。河聲兜裡裝的是窩窩頭。那是用玉米麵攪著穀糠做的,還摻著甜柿子,吃著很美。

幾個學生要求用紅薯與河聲換窩頭吃,還有幾個乾脆向河聲要著吃。河聲不願意,那幾個學生就死磨硬纏,“河聲,叫吃一塊吧!”“夥計,就吃一點點嘛!”河聲沒法,那窩窩頭就與他們分著吃,肚裡也就成了紅薯。

河聲的窩窩頭讓我眼紅死了。

那一天,看著河聲和幾個同學分著吃窩頭,我肚裡饞得嗷嗷叫。我走到河聲跟前。“給我吃一點吧!”“不。”河聲走開了。那一刻,我臉紅脖子粗,無地自容。

此後,河聲不管和誰分著吃,我看也不看。

長大了的時候,我們幾個戴項圈的同學坐到了一起,說起了當年的情景,都笑了。河聲說:“那時我要再讓你吃,我就沒有了。”

6


"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奶奶只要說起我小時候的事,來了興頭。她說我脖頸上的項圈是一歲時戴上的。但我記得這個東西在脖頸裡纏著,已是四五歲以後的事了。長大後我問過奶奶,給我戴項圈是咋回事,她笑呵呵地說:“帶那東西可有些講究哩!”

“項圈”,是古人在孩子脖子上戴的一種裝飾物。有金、銀、銅、鐵、玉等各種項圈,大都墜有長命鎖,寓意圈住孩子、鎖住生命,辟邪免災。

有錢人給孩子戴的項圈是金銀或玉石做的。貧窮人家孩子戴的大都是鐵的。

帶項圈闢的習俗在我們村裡,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奶奶說,我落地的時候,像一個瘦猴子。

看著幾輩人熬了一根瘦小單薄、病懨懨的獨苗。父母熬煎了。迷信的奶奶那些時日裡,幾乎天天在祖宗牌位前祈求祖先保佑我,但那不會說話的紙牌位卻對我的小病不斷無可奈何。奶奶急了,顛著小腳走回東垣,請來了東垣上頗有名氣的神婆黃仙娥。

神婆吃完了母親為她做的哨子面,要父親備齊了一疊黃表紙,一把香,一支毛筆,一碟硃砂,一碗水,便對著我家牌位做起了神事。在煙霧繚繞中,她念念有詞,手舞足蹈,請神拜藥。一會兒神仙附身,便喝令仙童拿紙筆來。父親急忙呈上紙筆,神婆即把硃砂倒在水碗裡,用毛筆蘸著在黃表紙上畫了起來,畫滿了一張黃表紙,神婆還陽了。她氣喘吁吁地把黃表紙貼在我家門後的門閂上方,然後說:貼上神符,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

但這一紙神符,並沒有管了多大用。神婆走了沒有幾天,我便不斷地咳嗽哮喘。父母被我整了個失魂落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父親幾乎找遍了西塬上的鄉村郎中。奶奶說,那時侯,我幾乎天天喝各種單方草藥熬的藥水,那咳嗽哮喘才慢了些。

那年九月的一天,到型馬西溝裡挖煤的父親把十字河邊的神漢成先生請到了家。成先生比東垣那個神婆沉穩得多,沒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看了看我的面相,便定定的坐在了我家堂屋的圈椅裡,一臉正經地對父親說:這娃難管,要給他戴個項圈,項圈上要用“貴子紅”布裹住縫上,孩子長一歲,縫一層,要一直縫到十六歲。還要為孩子買一把“長命鎖”,鎖的正面要有“長命百歲”四字,後面要有“榮華富貴”四字,墜在“項圈”下。這樣,就把娃身子圈住了,小命鎖住了,以後就沒事了。

那一夜,成先生出門時,回頭對父親說:給娃認一個會看病的乾爹就更好了。

這樣,我滿週歲的那一天,項圈就戴在了脖子上,長命鎖就貼在了胸口上。我的乾爹,西型馬村的中醫高俊齊先生就坐在了我家的堂屋裡。

2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了項圈,我並沒有從此安然無恙。

按照奶奶的說法,六七歲以前,我就沒有一天讓他們安生過。

那些年的冬天,西塬上的雪下得忒早。一到下雪天,我就咳嗽哮喘。白天還輕些,夜間便一陣陣鬧騰個不停。有時候,折磨的父母一夜不能閤眼。為了我,父母沒少麻煩我那乾爹,他們經常在深夜裡,用褥子裹著我,急匆匆抱到乾爹家。乾爹為我也受了許多難過,只要聽到父親急切的吆喝,不管寒風刺骨還是大雪紛飛,立馬開門把父母迎進家門,為我喂藥打針。奶奶在我大了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要不是你有個會看病的乾爹,你那小命恐怕難保。”

春天來了的時候,那花呀草呀的都支楞楞地活泛起來了,我渾身上下也燥癢癢地不安起來。什麼疹啊痘啊的都爭先恐後地冒出來了。這裡疼那裡癢把大人們弄得焦頭爛額。乾爹讓我父親去找些表藥之類的樹枝草葉,母親便把這些枝葉熬成湯水讓我喝,還用湯藥給我洗身子。但這些東西治表不治裡,我六七歲那年,身子裡的病毒發作,兩條小腿上出了連瘡,左大腿上長了一個大膿包,害得我站不起來了,主治內科的乾爹也無從下手,他和父親一商量,便把我背到了村南的土外科醫生家。

村南的這個外科醫生,在陳村南塬上家喻戶曉,專治創傷膿包一類的病。那一套切除創傷膿包的外科刀具,可不是現在醫院裡那些銀光閃閃、小巧玲瓏的手術器械。那是他專門打造的鐵質傢伙。單從這個醫生的外表看,病人就怵他三分,兩條濃眉豎著,眼眶中的兩顆眼珠瞪得骨碌圓,左腮上一片黑痣十分顯眼。因此村人們都說他心狠手硬。

那天我見到他便嚇哭了。但我卻清楚的記得,那醫生笑呵呵地在我的腿上摸著揉著,還不住地說著:別怕、別怕,不疼、不疼。在我沉靜下來的瞬間,卻見他手裡突然閃出一把像後來我見過的刻字刀一樣的小刀,沒等我反映過來,那大腿上的膿包便被他一刀割開了。那鑽心地疼痛立刻蔓延到全身。我忍不住疼痛罵不絕口,抱著我的父親見我拽壞了項圈,臉上頓時蒼白,一巴掌打在我的嘴上,我不敢吭氣了,眼淚像小溪一樣流個不停。我那乾爹只說了父親一句:“看吧娃慣成啥啦。以後可要有些教指(教育)哩!”

父親聽了乾爹的話,再也不慣我了。也是從這一天起,我見了父親那一張沉沉的臉,心裡就怯乎。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等父親把我揹回家,母親看到我淚眼婆娑,不住的埋怨父親;而奶奶見到我拽壞了項圈,一下子慌神了。奶奶說:“項圈”是孩子的保命圈,弄斷了,可不得了!以後娃有個啥事,看你倆哭天沒淚!她趕快吆喝著母親,照護著把項圈縫好,週週整整地又戴在了我的脖子上。接著便嚷著父親去鄰村裡請來神婆,又在堂屋裡的牌位前安置了一番。

3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著項圈的童年一天也沒有享受到長命鎖上的祝福,貧窮與飢餓像夢魘一樣不斷地纏繞著我。

在我幼年的記憶裡,太多的是父親的嘆息和母親的淚水。那些年裡,白日飯後靠在父親的大腿旁,仰臉瞅著從他嘴裡冒出的縷縷旱菸隨著他的嘆息飄忽在堂屋裡漆黑的樓板上;夜晚把頭埋在母親的懷抱裡,聽著她搖動縫花車那悽美的嗡嗡聲,任憑那清涼的淚水在脖頸裡流淌。這些成了至今我心頭抹不掉的印記。

我不記得父母為我的童年買過一次糖果,卻記得奶奶領著我去老舅家吃糖蛋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每年正月裡,有兩家親戚要走。村北的乾爹家,是父親帶著我必去的地方;從濟源落戶南登阪的老舅家,每年奶奶必去,總要帶著我去。記憶中,每年去幹爹家,乾孃都會給我五毛錢的壓歲錢;去老舅家,老妗也會給我五毛錢。去姑姑家,給二毛錢,姑姑們也是作難哩!在那個年代,五毛錢就是一張不小的錢,能稱幾斤鹽,夠我們一家人吃好長時間哩!去老舅家還有一種誘惑,做小生意的老舅家有糖果吃。記得第一次去老舅家,老舅給了我一顆綠色的糖蛋,我茫然不知那東西怎麼吃,是奶奶把糖蛋塞進了我的嘴裡,方知那東西是那樣的甜美。

後來奶奶告訴我,那年我已經四歲。

我進了學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至今記在心裡。

那時我六歲,坐在教室的中間。那天放學的鐘聲敲響,學童們到院裡站隊,還沒站定,一個小男孩驚乍乍地叫起來:“我的糖蛋丟了!”隨即,跑進教室,一會便出來了。老師問他找到了沒有,他攤開手裡捏著的糖蛋,點了點頭。那是一顆紅綠道道相間的糖蛋。看著這像琉球一樣的東西,一大半學生瞪大了眼睛,他們不認識這東西就是甜滋滋的糖蛋蛋,他們沒吃過糖蛋!

其實,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居住的窮鄉僻壤裡,是買不到水果糖的。能吃上糖蛋的孩子,大都是大人們手頭有些小錢,在集鎮和城裡的店鋪裡買的。

我稀奇糖蛋,父親沒錢買不來,母親心裡不好受,就想著辦法讓我們吃甜食。那些年過年的時候,母親為我們煮的“麻糖”和“甜丸”至今我還想吃。用軟柿子摻和著玉米麵,外面裹著一層白麵炸的一種條形麵食叫“麻糖”;用熟紅薯和麵做成圓蛋蛋在油鍋裡炸熟叫“甜丸”。這是那些年我家年節裡最好吃的美食。母親為了我們能較長時間的享用,把它們放在籃子裡,掛在屋頂的棚木上。因而那時節,我的眼球也就不斷地在那棚木上轉悠,嘴裡的饞水也就不住地往進吸溜。

然而在我的記憶裡,卻沒有見過母親吃那好吃的“麻糖”。

4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童年第一次見世面,是老縣城裡的“臘八會”。

老縣城在黃河岸邊。那座古城是垣曲人嚮往的地方。老縣城的廟會“四月八”和“臘月八”,是那時農人們的盛大節日。

那年趕“臘八會”,是父親領著我去的。

出發的那天早晨,母親一早起了床,為我擦拭了糊滿垢痂的棉襖,然後叫我起床。她把棉襖在柴禾鍋圪嶗裡烤熱,嚴嚴實實地捂在了我的身上。接著,又細心地把我脖頸裡的項圈擦淨。吃了飯,我和父親上路了。

我蹦躂著走在父親的前頭,紅項圈在脖子裡不停的晃悠著,父親和他那一幫夥計們看著樂呵著。走過型馬南塬那一道凹,再上一面坡時,我蔫了下來。看著我紅彤彤的臉上流著汗水,父親把我背了起來。

伏在父親寬厚的背上,胸口暖烘烘的我不一會就迷糊起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覺得脖子上的項圈被人拽斷了,睜開眼時,卻是父親拉著項圈把我叫醒了。

臘八會是人們置辦年貨的廟會。像流水一樣的人群,幾乎要把老縣城那狹窄的街道擠破了。父親怕我被人踩著,把我託上他的肩頭,隨著人流走東關、去西關、下南關、上北關。看了耍把戲、唱大戲、捏泥人······我便吆喝著肚飢了。

在北關的一個飯鋪前,父親停了下來,店主見父親領著戴項圈的孩子走來,說一聲:“給你來兩碗葷面吧?”父親搖了搖頭:“舀一碗胡辣湯,拿一個燒餅吧”。那是我第一次喝胡辣湯,覺得是那樣的好喝。一口接一口的喝著,以致嗆的咳嗽起來,出了一臉的汗,鼻涕也流進了碗裡。吃完了,父親拉著我要走,我卻說沒吃飽還想吃。“聽話,咱回家再吃。”父親說。“哥,我這還有五分零錢,讓娃再喝一碗。”同行的鄰里明叔說。“不啦。”父親揹著我就走。我哭了。

回家的路是爬坡的路,我沒走多遠就走不動了,父親又背上了我。

那一天,父親揹著我走了三十里路。

那一天,父親在廟會上連口水都沒喝。

5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上學後,我發現戴項圈的不止我一個。我班裡,還有幾個戴項圈的男孩。其中南地的拴住、西街的田園和北溝的河聲和我一樣,都是窮家的孩子。

三年自然災害是窮家孩子雪上加霜的日子。那時,已是小學六年級的我們,正是發育成長的時期,但日復一日的飢餓,讓我們在生存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頓頓的稀飯喝得人鼻青臉腫,走不到學校就肚飢了。不少學生上學兜裡都裝著吃的。我們家是外來戶,沒有陳年拾掇的那些秕穀芝麻老底,上學時,口袋裡連黑窩窩也裝不上,奶奶就往我口袋裡塞上一個紅薯,到後來,紅薯沒了,就裝一個煮熟了的胡蘿蔔。

紅薯是那時人們的主要吃食。上課的時候,紅薯產生的脹氣讓孩子們的屁股不停地響,各種古怪的聲音此起彼伏,忍不住的笑聲,在各個座位間流淌瀰漫。執教的老師忍俊不住,威嚴的面孔也就有了笑容。

也有課間不吃紅薯的,河聲就是一個。他家住在河邊,他爹勤勞實在,開了幾塊荒地,還能澆上水,就有了些收成。河聲兜裡裝的是窩窩頭。那是用玉米麵攪著穀糠做的,還摻著甜柿子,吃著很美。

幾個學生要求用紅薯與河聲換窩頭吃,還有幾個乾脆向河聲要著吃。河聲不願意,那幾個學生就死磨硬纏,“河聲,叫吃一塊吧!”“夥計,就吃一點點嘛!”河聲沒法,那窩窩頭就與他們分著吃,肚裡也就成了紅薯。

河聲的窩窩頭讓我眼紅死了。

那一天,看著河聲和幾個同學分著吃窩頭,我肚裡饞得嗷嗷叫。我走到河聲跟前。“給我吃一點吧!”“不。”河聲走開了。那一刻,我臉紅脖子粗,無地自容。

此後,河聲不管和誰分著吃,我看也不看。

長大了的時候,我們幾個戴項圈的同學坐到了一起,說起了當年的情景,都笑了。河聲說:“那時我要再讓你吃,我就沒有了。”

6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母親為我的項圈縫上最後一圈“貴子紅”,是在1960年的春天。

那時,母親的胃病已經到了後期,她知道,世上已經沒有她很多的日子了。在一個夕陽如血的紅昏裡,母親摘下了我脖子上的項圈,她用大躍進留給她一層厚繭的瘦手,用她過去繡花的鋼針,精心地把一層嶄新的“貴子紅”縫在項圈上。縫完了,母親把我拉到她的懷裡。

“明年我就給娃縫不成了!恓惶娃,以後媽就見不上你了!”說罷,母親淚如雨下。

那天,母親抱了我好久。她那抽泣的聲音,抖動的雙肩,至今在我的腦際閃現。她那不盡的淚水,順著我的額頭流進脖頸,那種冰涼至今仍在我的心中流淌。

又一年,型馬村裡有“運動”了,破除迷信的吆喝聲,讓規矩的父親害怕了。她給奶奶說,把娃的項圈摘了吧?可奶奶不願意,她怕孫子沒了項圈,就沒有了神的保護。但她又怕當隊長的父親受了連累,戴在脖子上的項圈就摘下來了。

摘了項圈,我的脖子上利索了,出氣也覺得順當了。

看著我沒了項圈,奶奶誠惶誠恐了。

作者簡介

"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奶奶只要說起我小時候的事,來了興頭。她說我脖頸上的項圈是一歲時戴上的。但我記得這個東西在脖頸裡纏著,已是四五歲以後的事了。長大後我問過奶奶,給我戴項圈是咋回事,她笑呵呵地說:“帶那東西可有些講究哩!”

“項圈”,是古人在孩子脖子上戴的一種裝飾物。有金、銀、銅、鐵、玉等各種項圈,大都墜有長命鎖,寓意圈住孩子、鎖住生命,辟邪免災。

有錢人給孩子戴的項圈是金銀或玉石做的。貧窮人家孩子戴的大都是鐵的。

帶項圈闢的習俗在我們村裡,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奶奶說,我落地的時候,像一個瘦猴子。

看著幾輩人熬了一根瘦小單薄、病懨懨的獨苗。父母熬煎了。迷信的奶奶那些時日裡,幾乎天天在祖宗牌位前祈求祖先保佑我,但那不會說話的紙牌位卻對我的小病不斷無可奈何。奶奶急了,顛著小腳走回東垣,請來了東垣上頗有名氣的神婆黃仙娥。

神婆吃完了母親為她做的哨子面,要父親備齊了一疊黃表紙,一把香,一支毛筆,一碟硃砂,一碗水,便對著我家牌位做起了神事。在煙霧繚繞中,她念念有詞,手舞足蹈,請神拜藥。一會兒神仙附身,便喝令仙童拿紙筆來。父親急忙呈上紙筆,神婆即把硃砂倒在水碗裡,用毛筆蘸著在黃表紙上畫了起來,畫滿了一張黃表紙,神婆還陽了。她氣喘吁吁地把黃表紙貼在我家門後的門閂上方,然後說:貼上神符,妖魔鬼怪就不敢來了。

但這一紙神符,並沒有管了多大用。神婆走了沒有幾天,我便不斷地咳嗽哮喘。父母被我整了個失魂落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父親幾乎找遍了西塬上的鄉村郎中。奶奶說,那時侯,我幾乎天天喝各種單方草藥熬的藥水,那咳嗽哮喘才慢了些。

那年九月的一天,到型馬西溝裡挖煤的父親把十字河邊的神漢成先生請到了家。成先生比東垣那個神婆沉穩得多,沒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看了看我的面相,便定定的坐在了我家堂屋的圈椅裡,一臉正經地對父親說:這娃難管,要給他戴個項圈,項圈上要用“貴子紅”布裹住縫上,孩子長一歲,縫一層,要一直縫到十六歲。還要為孩子買一把“長命鎖”,鎖的正面要有“長命百歲”四字,後面要有“榮華富貴”四字,墜在“項圈”下。這樣,就把娃身子圈住了,小命鎖住了,以後就沒事了。

那一夜,成先生出門時,回頭對父親說:給娃認一個會看病的乾爹就更好了。

這樣,我滿週歲的那一天,項圈就戴在了脖子上,長命鎖就貼在了胸口上。我的乾爹,西型馬村的中醫高俊齊先生就坐在了我家的堂屋裡。

2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了項圈,我並沒有從此安然無恙。

按照奶奶的說法,六七歲以前,我就沒有一天讓他們安生過。

那些年的冬天,西塬上的雪下得忒早。一到下雪天,我就咳嗽哮喘。白天還輕些,夜間便一陣陣鬧騰個不停。有時候,折磨的父母一夜不能閤眼。為了我,父母沒少麻煩我那乾爹,他們經常在深夜裡,用褥子裹著我,急匆匆抱到乾爹家。乾爹為我也受了許多難過,只要聽到父親急切的吆喝,不管寒風刺骨還是大雪紛飛,立馬開門把父母迎進家門,為我喂藥打針。奶奶在我大了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要不是你有個會看病的乾爹,你那小命恐怕難保。”

春天來了的時候,那花呀草呀的都支楞楞地活泛起來了,我渾身上下也燥癢癢地不安起來。什麼疹啊痘啊的都爭先恐後地冒出來了。這裡疼那裡癢把大人們弄得焦頭爛額。乾爹讓我父親去找些表藥之類的樹枝草葉,母親便把這些枝葉熬成湯水讓我喝,還用湯藥給我洗身子。但這些東西治表不治裡,我六七歲那年,身子裡的病毒發作,兩條小腿上出了連瘡,左大腿上長了一個大膿包,害得我站不起來了,主治內科的乾爹也無從下手,他和父親一商量,便把我背到了村南的土外科醫生家。

村南的這個外科醫生,在陳村南塬上家喻戶曉,專治創傷膿包一類的病。那一套切除創傷膿包的外科刀具,可不是現在醫院裡那些銀光閃閃、小巧玲瓏的手術器械。那是他專門打造的鐵質傢伙。單從這個醫生的外表看,病人就怵他三分,兩條濃眉豎著,眼眶中的兩顆眼珠瞪得骨碌圓,左腮上一片黑痣十分顯眼。因此村人們都說他心狠手硬。

那天我見到他便嚇哭了。但我卻清楚的記得,那醫生笑呵呵地在我的腿上摸著揉著,還不住地說著:別怕、別怕,不疼、不疼。在我沉靜下來的瞬間,卻見他手裡突然閃出一把像後來我見過的刻字刀一樣的小刀,沒等我反映過來,那大腿上的膿包便被他一刀割開了。那鑽心地疼痛立刻蔓延到全身。我忍不住疼痛罵不絕口,抱著我的父親見我拽壞了項圈,臉上頓時蒼白,一巴掌打在我的嘴上,我不敢吭氣了,眼淚像小溪一樣流個不停。我那乾爹只說了父親一句:“看吧娃慣成啥啦。以後可要有些教指(教育)哩!”

父親聽了乾爹的話,再也不慣我了。也是從這一天起,我見了父親那一張沉沉的臉,心裡就怯乎。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等父親把我揹回家,母親看到我淚眼婆娑,不住的埋怨父親;而奶奶見到我拽壞了項圈,一下子慌神了。奶奶說:“項圈”是孩子的保命圈,弄斷了,可不得了!以後娃有個啥事,看你倆哭天沒淚!她趕快吆喝著母親,照護著把項圈縫好,週週整整地又戴在了我的脖子上。接著便嚷著父親去鄰村裡請來神婆,又在堂屋裡的牌位前安置了一番。

3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戴著項圈的童年一天也沒有享受到長命鎖上的祝福,貧窮與飢餓像夢魘一樣不斷地纏繞著我。

在我幼年的記憶裡,太多的是父親的嘆息和母親的淚水。那些年裡,白日飯後靠在父親的大腿旁,仰臉瞅著從他嘴裡冒出的縷縷旱菸隨著他的嘆息飄忽在堂屋裡漆黑的樓板上;夜晚把頭埋在母親的懷抱裡,聽著她搖動縫花車那悽美的嗡嗡聲,任憑那清涼的淚水在脖頸裡流淌。這些成了至今我心頭抹不掉的印記。

我不記得父母為我的童年買過一次糖果,卻記得奶奶領著我去老舅家吃糖蛋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每年正月裡,有兩家親戚要走。村北的乾爹家,是父親帶著我必去的地方;從濟源落戶南登阪的老舅家,每年奶奶必去,總要帶著我去。記憶中,每年去幹爹家,乾孃都會給我五毛錢的壓歲錢;去老舅家,老妗也會給我五毛錢。去姑姑家,給二毛錢,姑姑們也是作難哩!在那個年代,五毛錢就是一張不小的錢,能稱幾斤鹽,夠我們一家人吃好長時間哩!去老舅家還有一種誘惑,做小生意的老舅家有糖果吃。記得第一次去老舅家,老舅給了我一顆綠色的糖蛋,我茫然不知那東西怎麼吃,是奶奶把糖蛋塞進了我的嘴裡,方知那東西是那樣的甜美。

後來奶奶告訴我,那年我已經四歲。

我進了學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至今記在心裡。

那時我六歲,坐在教室的中間。那天放學的鐘聲敲響,學童們到院裡站隊,還沒站定,一個小男孩驚乍乍地叫起來:“我的糖蛋丟了!”隨即,跑進教室,一會便出來了。老師問他找到了沒有,他攤開手裡捏著的糖蛋,點了點頭。那是一顆紅綠道道相間的糖蛋。看著這像琉球一樣的東西,一大半學生瞪大了眼睛,他們不認識這東西就是甜滋滋的糖蛋蛋,他們沒吃過糖蛋!

其實,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居住的窮鄉僻壤裡,是買不到水果糖的。能吃上糖蛋的孩子,大都是大人們手頭有些小錢,在集鎮和城裡的店鋪裡買的。

我稀奇糖蛋,父親沒錢買不來,母親心裡不好受,就想著辦法讓我們吃甜食。那些年過年的時候,母親為我們煮的“麻糖”和“甜丸”至今我還想吃。用軟柿子摻和著玉米麵,外面裹著一層白麵炸的一種條形麵食叫“麻糖”;用熟紅薯和麵做成圓蛋蛋在油鍋裡炸熟叫“甜丸”。這是那些年我家年節裡最好吃的美食。母親為了我們能較長時間的享用,把它們放在籃子裡,掛在屋頂的棚木上。因而那時節,我的眼球也就不斷地在那棚木上轉悠,嘴裡的饞水也就不住地往進吸溜。

然而在我的記憶裡,卻沒有見過母親吃那好吃的“麻糖”。

4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童年第一次見世面,是老縣城裡的“臘八會”。

老縣城在黃河岸邊。那座古城是垣曲人嚮往的地方。老縣城的廟會“四月八”和“臘月八”,是那時農人們的盛大節日。

那年趕“臘八會”,是父親領著我去的。

出發的那天早晨,母親一早起了床,為我擦拭了糊滿垢痂的棉襖,然後叫我起床。她把棉襖在柴禾鍋圪嶗裡烤熱,嚴嚴實實地捂在了我的身上。接著,又細心地把我脖頸裡的項圈擦淨。吃了飯,我和父親上路了。

我蹦躂著走在父親的前頭,紅項圈在脖子裡不停的晃悠著,父親和他那一幫夥計們看著樂呵著。走過型馬南塬那一道凹,再上一面坡時,我蔫了下來。看著我紅彤彤的臉上流著汗水,父親把我背了起來。

伏在父親寬厚的背上,胸口暖烘烘的我不一會就迷糊起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覺得脖子上的項圈被人拽斷了,睜開眼時,卻是父親拉著項圈把我叫醒了。

臘八會是人們置辦年貨的廟會。像流水一樣的人群,幾乎要把老縣城那狹窄的街道擠破了。父親怕我被人踩著,把我託上他的肩頭,隨著人流走東關、去西關、下南關、上北關。看了耍把戲、唱大戲、捏泥人······我便吆喝著肚飢了。

在北關的一個飯鋪前,父親停了下來,店主見父親領著戴項圈的孩子走來,說一聲:“給你來兩碗葷面吧?”父親搖了搖頭:“舀一碗胡辣湯,拿一個燒餅吧”。那是我第一次喝胡辣湯,覺得是那樣的好喝。一口接一口的喝著,以致嗆的咳嗽起來,出了一臉的汗,鼻涕也流進了碗裡。吃完了,父親拉著我要走,我卻說沒吃飽還想吃。“聽話,咱回家再吃。”父親說。“哥,我這還有五分零錢,讓娃再喝一碗。”同行的鄰里明叔說。“不啦。”父親揹著我就走。我哭了。

回家的路是爬坡的路,我沒走多遠就走不動了,父親又背上了我。

那一天,父親揹著我走了三十里路。

那一天,父親在廟會上連口水都沒喝。

5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上學後,我發現戴項圈的不止我一個。我班裡,還有幾個戴項圈的男孩。其中南地的拴住、西街的田園和北溝的河聲和我一樣,都是窮家的孩子。

三年自然災害是窮家孩子雪上加霜的日子。那時,已是小學六年級的我們,正是發育成長的時期,但日復一日的飢餓,讓我們在生存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頓頓的稀飯喝得人鼻青臉腫,走不到學校就肚飢了。不少學生上學兜裡都裝著吃的。我們家是外來戶,沒有陳年拾掇的那些秕穀芝麻老底,上學時,口袋裡連黑窩窩也裝不上,奶奶就往我口袋裡塞上一個紅薯,到後來,紅薯沒了,就裝一個煮熟了的胡蘿蔔。

紅薯是那時人們的主要吃食。上課的時候,紅薯產生的脹氣讓孩子們的屁股不停地響,各種古怪的聲音此起彼伏,忍不住的笑聲,在各個座位間流淌瀰漫。執教的老師忍俊不住,威嚴的面孔也就有了笑容。

也有課間不吃紅薯的,河聲就是一個。他家住在河邊,他爹勤勞實在,開了幾塊荒地,還能澆上水,就有了些收成。河聲兜裡裝的是窩窩頭。那是用玉米麵攪著穀糠做的,還摻著甜柿子,吃著很美。

幾個學生要求用紅薯與河聲換窩頭吃,還有幾個乾脆向河聲要著吃。河聲不願意,那幾個學生就死磨硬纏,“河聲,叫吃一塊吧!”“夥計,就吃一點點嘛!”河聲沒法,那窩窩頭就與他們分著吃,肚裡也就成了紅薯。

河聲的窩窩頭讓我眼紅死了。

那一天,看著河聲和幾個同學分著吃窩頭,我肚裡饞得嗷嗷叫。我走到河聲跟前。“給我吃一點吧!”“不。”河聲走開了。那一刻,我臉紅脖子粗,無地自容。

此後,河聲不管和誰分著吃,我看也不看。

長大了的時候,我們幾個戴項圈的同學坐到了一起,說起了當年的情景,都笑了。河聲說:“那時我要再讓你吃,我就沒有了。”

6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母親為我的項圈縫上最後一圈“貴子紅”,是在1960年的春天。

那時,母親的胃病已經到了後期,她知道,世上已經沒有她很多的日子了。在一個夕陽如血的紅昏裡,母親摘下了我脖子上的項圈,她用大躍進留給她一層厚繭的瘦手,用她過去繡花的鋼針,精心地把一層嶄新的“貴子紅”縫在項圈上。縫完了,母親把我拉到她的懷裡。

“明年我就給娃縫不成了!恓惶娃,以後媽就見不上你了!”說罷,母親淚如雨下。

那天,母親抱了我好久。她那抽泣的聲音,抖動的雙肩,至今在我的腦際閃現。她那不盡的淚水,順著我的額頭流進脖頸,那種冰涼至今仍在我的心中流淌。

又一年,型馬村裡有“運動”了,破除迷信的吆喝聲,讓規矩的父親害怕了。她給奶奶說,把娃的項圈摘了吧?可奶奶不願意,她怕孫子沒了項圈,就沒有了神的保護。但她又怕當隊長的父親受了連累,戴在脖子上的項圈就摘下來了。

摘了項圈,我的脖子上利索了,出氣也覺得順當了。

看著我沒了項圈,奶奶誠惶誠恐了。

作者簡介

一歲時父母給我戴了項圈,以求辟邪免災,然而卻並沒因此安然無恙

作者簡介:王士敏,山西垣曲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東方散文》、《散文福地》編委、運城市書法、攝影家協會會員,垣曲縣作家協會主席,垣曲縣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