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六旬護林員巡山13年:

22本日記連載護林點滴

“今天我到大柏林退耕還林區巡山,發現三社張有青在林區放羊16只,我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今天我到三十里鋪和東川村公路沿線的退耕還林地帶巡山,沒有發現破壞林木的人和事,也沒有火情出現。”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六旬護林員巡山13年:

22本日記連載護林點滴

“今天我到大柏林退耕還林區巡山,發現三社張有青在林區放羊16只,我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今天我到三十里鋪和東川村公路沿線的退耕還林地帶巡山,沒有發現破壞林木的人和事,也沒有火情出現。”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這樣隻言片語的記錄,有總結的護林防火經驗,有巡山管護的奇趣見聞,也有巡山時遇到林地放羊的當地老鄉時,要麼是苦口婆心講封山禁牧,要麼是規勸不成發生口角的委屈。

這些日記的主人公是一位巡山13年的護林員,如今已61歲,仍舊守護著安定區巉口鎮近2萬畝林地,他叫朱強國。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六旬護林員巡山13年:

22本日記連載護林點滴

“今天我到大柏林退耕還林區巡山,發現三社張有青在林區放羊16只,我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今天我到三十里鋪和東川村公路沿線的退耕還林地帶巡山,沒有發現破壞林木的人和事,也沒有火情出現。”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這樣隻言片語的記錄,有總結的護林防火經驗,有巡山管護的奇趣見聞,也有巡山時遇到林地放羊的當地老鄉時,要麼是苦口婆心講封山禁牧,要麼是規勸不成發生口角的委屈。

這些日記的主人公是一位巡山13年的護林員,如今已61歲,仍舊守護著安定區巉口鎮近2萬畝林地,他叫朱強國。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日前,朱強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專門從家裡櫃子搬出一摞日記本,他一本本翻著,細數每一頁發生的故事。他說,“起初,寫日記是梳理當天工作的一種方式,想著日後再翻出來,也是一種不錯的回憶。”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他逐漸老去,“記性不太好”使得朱強國寫日記的習慣成為他工作上的好幫手,“巡山時,發現林木出現問題,但我又不能及時解決時,就順手從口袋掏出日記本記下來,事後拿去請教技術員,防治的法子我也就記在這本子上。”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六旬護林員巡山13年:

22本日記連載護林點滴

“今天我到大柏林退耕還林區巡山,發現三社張有青在林區放羊16只,我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今天我到三十里鋪和東川村公路沿線的退耕還林地帶巡山,沒有發現破壞林木的人和事,也沒有火情出現。”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這樣隻言片語的記錄,有總結的護林防火經驗,有巡山管護的奇趣見聞,也有巡山時遇到林地放羊的當地老鄉時,要麼是苦口婆心講封山禁牧,要麼是規勸不成發生口角的委屈。

這些日記的主人公是一位巡山13年的護林員,如今已61歲,仍舊守護著安定區巉口鎮近2萬畝林地,他叫朱強國。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日前,朱強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專門從家裡櫃子搬出一摞日記本,他一本本翻著,細數每一頁發生的故事。他說,“起初,寫日記是梳理當天工作的一種方式,想著日後再翻出來,也是一種不錯的回憶。”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他逐漸老去,“記性不太好”使得朱強國寫日記的習慣成為他工作上的好幫手,“巡山時,發現林木出現問題,但我又不能及時解決時,就順手從口袋掏出日記本記下來,事後拿去請教技術員,防治的法子我也就記在這本子上。”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六旬護林員巡山13年:

22本日記連載護林點滴

“今天我到大柏林退耕還林區巡山,發現三社張有青在林區放羊16只,我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今天我到三十里鋪和東川村公路沿線的退耕還林地帶巡山,沒有發現破壞林木的人和事,也沒有火情出現。”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這樣隻言片語的記錄,有總結的護林防火經驗,有巡山管護的奇趣見聞,也有巡山時遇到林地放羊的當地老鄉時,要麼是苦口婆心講封山禁牧,要麼是規勸不成發生口角的委屈。

這些日記的主人公是一位巡山13年的護林員,如今已61歲,仍舊守護著安定區巉口鎮近2萬畝林地,他叫朱強國。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日前,朱強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專門從家裡櫃子搬出一摞日記本,他一本本翻著,細數每一頁發生的故事。他說,“起初,寫日記是梳理當天工作的一種方式,想著日後再翻出來,也是一種不錯的回憶。”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他逐漸老去,“記性不太好”使得朱強國寫日記的習慣成為他工作上的好幫手,“巡山時,發現林木出現問題,但我又不能及時解決時,就順手從口袋掏出日記本記下來,事後拿去請教技術員,防治的法子我也就記在這本子上。”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朱強國記錄的本子足足有22本,他說自己學歷不高,腦袋裡記不住太多東西,就用這種最傳統的方法,沒事了翻翻看,看得次數多了,也就“裝”在心裡了。

“林二代”:如今扛在肩上的鐵杴,

曾經是父親手中的利器

“路上還有積雪,上山時注意腳下。”

“山林裡有蛇,你自己操心,多提防著點兒。”

一位值崗十多年的老護林員,面對兒子接替自己風餐露宿的護林工作時,他滿眼心疼,總要多叮囑幾句。但兒子每每背上乾糧、肩扛鐵杴出門時,他又會說,“要護好林子。”

護林隊員一步一個腳印,數十年行走大山十分艱辛,但他們仍舊堅守。王金生 攝

今年37歲的劉海平就是上述“兒子”的角色,他從小看著父親常年穿梭在山林,工作一整天回家時,衣服鞋子滿是潮氣。天下雨時,他知道那是雨水打溼;天放晴時,他就納悶,“父親身上怎麼還潮溼,總有一股黴味。”

後來,父親年齡大了,幹不動了,他接替了父親巡山的工作。起初,因為“子承父業”的誇獎,這份工作給他帶來很多榮譽,在之後一次次巡山栽樹、防火鏟毒的過程中,他重新認識了這個崗位,少的是榮譽,多的是艱辛,他也像父親年輕時一樣,身上總有幹不了的潮氣。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六旬護林員巡山13年:

22本日記連載護林點滴

“今天我到大柏林退耕還林區巡山,發現三社張有青在林區放羊16只,我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今天我到三十里鋪和東川村公路沿線的退耕還林地帶巡山,沒有發現破壞林木的人和事,也沒有火情出現。”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這樣隻言片語的記錄,有總結的護林防火經驗,有巡山管護的奇趣見聞,也有巡山時遇到林地放羊的當地老鄉時,要麼是苦口婆心講封山禁牧,要麼是規勸不成發生口角的委屈。

這些日記的主人公是一位巡山13年的護林員,如今已61歲,仍舊守護著安定區巉口鎮近2萬畝林地,他叫朱強國。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日前,朱強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專門從家裡櫃子搬出一摞日記本,他一本本翻著,細數每一頁發生的故事。他說,“起初,寫日記是梳理當天工作的一種方式,想著日後再翻出來,也是一種不錯的回憶。”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他逐漸老去,“記性不太好”使得朱強國寫日記的習慣成為他工作上的好幫手,“巡山時,發現林木出現問題,但我又不能及時解決時,就順手從口袋掏出日記本記下來,事後拿去請教技術員,防治的法子我也就記在這本子上。”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朱強國記錄的本子足足有22本,他說自己學歷不高,腦袋裡記不住太多東西,就用這種最傳統的方法,沒事了翻翻看,看得次數多了,也就“裝”在心裡了。

“林二代”:如今扛在肩上的鐵杴,

曾經是父親手中的利器

“路上還有積雪,上山時注意腳下。”

“山林裡有蛇,你自己操心,多提防著點兒。”

一位值崗十多年的老護林員,面對兒子接替自己風餐露宿的護林工作時,他滿眼心疼,總要多叮囑幾句。但兒子每每背上乾糧、肩扛鐵杴出門時,他又會說,“要護好林子。”

護林隊員一步一個腳印,數十年行走大山十分艱辛,但他們仍舊堅守。王金生 攝

今年37歲的劉海平就是上述“兒子”的角色,他從小看著父親常年穿梭在山林,工作一整天回家時,衣服鞋子滿是潮氣。天下雨時,他知道那是雨水打溼;天放晴時,他就納悶,“父親身上怎麼還潮溼,總有一股黴味。”

後來,父親年齡大了,幹不動了,他接替了父親巡山的工作。起初,因為“子承父業”的誇獎,這份工作給他帶來很多榮譽,在之後一次次巡山栽樹、防火鏟毒的過程中,他重新認識了這個崗位,少的是榮譽,多的是艱辛,他也像父親年輕時一樣,身上總有幹不了的潮氣。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雨水、露水,還有汗水,長時間行走在山林中間,見不著太陽,衣服溼了自然是身上的體溫蒸發,蒸發不了的水汽,時間久了就成一股特殊的味道。

“早上7點,父親扛著鐵杴,我揹著樹苗。”劉海平回憶自己第一次栽樹,是11歲那年,他跟著父親體驗護林工作,在父親的指導下成功栽植樹苗,他說感觸最深的,是種樹本身的意義。

如今扛在他肩上的鐵杴,曾經是父親手中的利器,歷經時間的打磨,這把鐵杴的手柄處已光滑無比,長木把兒有些彎曲,鐵片上已是鏽跡斑斑。

"

作者:張婧

雜草叢生、坡陡石滾、獨木穿河

溪流解渴、幹餅充飢……

這是一支隊伍

數十年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甘肅省定西市,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地方

有一群人,他們背苗上山、步行運水

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早晨7點,他們揹著乾糧準時出發

穿梭在茫茫山林之中,一走就是一整天

風裡去、雨裡來……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堅守一線“不離崗”:

傾其所有,守護林地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話,“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

只有苗木正常成活、生長,林場豐富的落葉及落物才能預防水土流失,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定西人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來要改變當地荒煙蔓草之窘境。尤其是2000年以來,定西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目前,該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在林場中,有這樣一支隊伍,全市近萬名護林員日日行走在山林之間,他們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護林防火、禁種鏟毒、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

定西市會川林場的護林員黨革平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上世紀90年代,會川林場9個管護站全是70年代修建的危舊房屋,僅有10名護林員,且老齡化嚴重。黨革平回憶30年前的林場時說,當時單位資金有限,工資拖欠嚴重,隊伍中士氣低迷,人心渙散,甚至有人打算一走了之。

“當年我才20出頭,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對護林沒啥經驗。一晃30年過去了,我在這座山林摸爬滾打成了一位老林人。期間,我也受命擔任了場長一職。”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已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他帶領的隊伍也成為61人的大規模。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黨革平見管護站破壞嚴重,他就帶頭維修重建;隊員們在護林站工作生活不能保障,他就接通站點水電設施,配置辦公用品;見與自己同吃住的隊友衣帽破損厲害,他又想方設法為大家購置冬夏兩季護林防火服裝和鞋帽。

“長年拖欠隊員工資一直是我的心頭事,後來,我在附近村社承包耕地150畝建設育苗基地,移植雲杉苗20萬株、油松苗30萬株,基地經濟效益不錯,拖欠大家工資的事就有了著落。”黨革平說,工作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大夥兒們幹勁十足。尤其一部分隊員,為了護好林子,傾盡所有都值得。

“由於工作性質,我們常年與山林為伴,陰暗潮溼,吃飯沒準點,隊員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風溼病、胃病。”黨革平說,在他們看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病。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10年前的踏查行動中,我身患重感冒,但又有任務在身,在禁毒踏查和個人安危面前,我選擇了前者。”帶病堅守在禁種鏟毒踏查一線的護林員包新月說,他明知道踏查期間要駐紮在海拔3000米高的黃鄉溝基地,白天巡山20多公里路,夜間冷得哆嗦卻只能住帳篷。

即使他格外當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當他踏查到大麥地牧點時,高海拔和惡劣環境導致肺部感染,引起咯血。當晚,時任林場護林指導員的黨革平連夜驅車,將他送往1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由於病情嚴重,包新月第二天又被轉往蘭州的醫院進行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肺部腫瘤。數月之後,包新月雖然病情痊癒辦理了出院手續,但他一刻也沒有閒,重回工作崗位的他依舊開始風雨無阻的護林工作。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日,黨革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就在今年,正值踏查行動期間,43歲護林員張青山父親過世,當地鄉俗為守孝7天,而僅僅過了3天,張青山料理完後事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繼續開始工作。”

黨革平說,類似這種事,張青山不是隊伍中的第一例,自願3天就返回基地的還有隊員王海亮、柳生平、陸恆明等。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六旬護林員巡山13年:

22本日記連載護林點滴

“今天我到大柏林退耕還林區巡山,發現三社張有青在林區放羊16只,我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今天我到三十里鋪和東川村公路沿線的退耕還林地帶巡山,沒有發現破壞林木的人和事,也沒有火情出現。”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這樣隻言片語的記錄,有總結的護林防火經驗,有巡山管護的奇趣見聞,也有巡山時遇到林地放羊的當地老鄉時,要麼是苦口婆心講封山禁牧,要麼是規勸不成發生口角的委屈。

這些日記的主人公是一位巡山13年的護林員,如今已61歲,仍舊守護著安定區巉口鎮近2萬畝林地,他叫朱強國。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日前,朱強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專門從家裡櫃子搬出一摞日記本,他一本本翻著,細數每一頁發生的故事。他說,“起初,寫日記是梳理當天工作的一種方式,想著日後再翻出來,也是一種不錯的回憶。”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他逐漸老去,“記性不太好”使得朱強國寫日記的習慣成為他工作上的好幫手,“巡山時,發現林木出現問題,但我又不能及時解決時,就順手從口袋掏出日記本記下來,事後拿去請教技術員,防治的法子我也就記在這本子上。”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朱強國記錄的本子足足有22本,他說自己學歷不高,腦袋裡記不住太多東西,就用這種最傳統的方法,沒事了翻翻看,看得次數多了,也就“裝”在心裡了。

“林二代”:如今扛在肩上的鐵杴,

曾經是父親手中的利器

“路上還有積雪,上山時注意腳下。”

“山林裡有蛇,你自己操心,多提防著點兒。”

一位值崗十多年的老護林員,面對兒子接替自己風餐露宿的護林工作時,他滿眼心疼,總要多叮囑幾句。但兒子每每背上乾糧、肩扛鐵杴出門時,他又會說,“要護好林子。”

護林隊員一步一個腳印,數十年行走大山十分艱辛,但他們仍舊堅守。王金生 攝

今年37歲的劉海平就是上述“兒子”的角色,他從小看著父親常年穿梭在山林,工作一整天回家時,衣服鞋子滿是潮氣。天下雨時,他知道那是雨水打溼;天放晴時,他就納悶,“父親身上怎麼還潮溼,總有一股黴味。”

後來,父親年齡大了,幹不動了,他接替了父親巡山的工作。起初,因為“子承父業”的誇獎,這份工作給他帶來很多榮譽,在之後一次次巡山栽樹、防火鏟毒的過程中,他重新認識了這個崗位,少的是榮譽,多的是艱辛,他也像父親年輕時一樣,身上總有幹不了的潮氣。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雨水、露水,還有汗水,長時間行走在山林中間,見不著太陽,衣服溼了自然是身上的體溫蒸發,蒸發不了的水汽,時間久了就成一股特殊的味道。

“早上7點,父親扛著鐵杴,我揹著樹苗。”劉海平回憶自己第一次栽樹,是11歲那年,他跟著父親體驗護林工作,在父親的指導下成功栽植樹苗,他說感觸最深的,是種樹本身的意義。

如今扛在他肩上的鐵杴,曾經是父親手中的利器,歷經時間的打磨,這把鐵杴的手柄處已光滑無比,長木把兒有些彎曲,鐵片上已是鏽跡斑斑。

在這裡栽活棵樹曾比養活孩子還難,但他們卻護住了萬畝森林

近年來,這群護林員育林面積達數千公頃。經過三十多年的封育管護,該林場管護的林區已成為渭源縣最原始、最精華的森林資源,是全縣生態屏障的主體和核心,林區的甘肅萬畝青年林已成為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定西市提供官方資料,全市林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35%,有林地面積達到343.4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5.16%增加到12.0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