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時光|田小榮:賣篾耷扇

田小榮(武勝)

夏日下鄉,見一老奶奶手裡搖著一把篾耷扇,感到既驚訝又親切。

篾耷扇又稱竹篾扇,主要用慈竹做材料,取材方便。在科技不發達、經濟落後的年代,篾耷扇為城鄉居民最為常見的納涼工具。

經濟匱乏的年代,農民賺錢的機會少,有手藝的農民就地取材製作篾耷扇出售補貼家用。有的人家為搶佔第一批市場,年前就開始準備材料,備置半成品或成品。扇子有了市場,也就有專業生產扇子和販賣扇子的人群。

母親心靈手巧,是編篾耷扇的好手。一家人稱鹽打油和走人戶的禮信錢,外加零花錢,都出自她那打滿繭疤的雙手。我小時候,常伴著母親製作篾耷扇,有時也幫她打打下手,將製作好的竹扇背到街上去換錢。

母親常常是在參加生產隊勞動之餘、擠出休息時間做扇子。編制一把扇子要花費很多精力。那個年代,付出與收益不對等,現代人會感到不可思議。一把上等材料的青篾扇子僅賣兩角錢,一把稍次的黃篾扇子才賣一角錢。即使是那樣廉價,全家人也樂在其中,大人細娃齊上陣,掙取那不容易掙到的丁點利潤,緩解家庭經濟開支的緊張狀態。

1970年代的一個逢場天,天氣炎熱。年僅8歲的我,揹著母親熬更守夜製作的100把篾笆扇到鄉場叫賣,遭遇一群鄰縣過來的扇販子。他們的扇子數量大、花色多、品種全,加之他們人高馬大,敞開喉嚨吆喝,相互殺價更是不惜血本:一把黃篾扇子竟把價格殺到5分錢。

待到散場,我100把扇子只賣出5把青篾扇子,總共賣得1塊錢。眼看即將散市,再也無人問津,被太陽烤得汗流滿面的我,又熱又餓,完不成任務,心裡著急,更捨不得花錢去飲食店買點吃的。餓的心慌,就在場口邊花一分錢買一杯涼水兌的帶甜味的薄荷茶解渴。然後,頂著午後毒辣的陽光,將一大揹簍扇子往家裡背。

10裡山路,我走了3個多小時,到家已是傍晚時分。見到母親的那一刻,不知是受了委屈或是餓得難受,我嚎啕大哭起來。母親接下我的揹簍,撫摸著我被背索勒出殷紅血印的稚嫩肩膀,心酸的淚水也止不住滴在我的臉頰上。

待到喝上母親備好的一碗綠豆稀飯,我那顆傷痛的心才稍微得以安定。那100把扇子,趕了5個場鎮,賣了半個月才脫手。

儘管時隔多年,但那段賣扇的記憶一直刻骨銘心。

【“時光”欄目徵稿啟事】

講真實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數控制在1200字內,原創首發。面向四川省內徵稿。勿用附件,標題務必註明“時光”。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