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3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變成自卑型人格,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不完美媽媽 爆炸母嬰課堂 2019-04-03

如今的社會競爭性非常強,許多公司在招聘的時候,可能不會在意你的長相如何、學識多深,更注重的是有沒有果敢自信的品格。然而家庭環境是決定一個人以後性格走向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然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待。但如果你忽略了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面前經常有以下3種行為,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變得自卑,很難有出息。

父母的3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變成自卑型人格,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1、對待金錢“錙銖必較”:

有些父母不但不捨得給自己花錢,在給孩子花錢的時候也特別小心謹慎,天天把“別亂花錢”、“錢不是大風颳來的”等話語掛在嘴邊。但當孩子看見同齡的小朋友擁有太多自己沒有的物品,一開始會覺得羨慕、沮喪,但逐漸就會生出自卑的心理。

而且這類家長等到孩子長大了以後,更多的不是關心孩子的情感生活、心理狀態,而是對孩子進行過多的索取,希望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多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回報,使孩子面對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父母的3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變成自卑型人格,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2、從不誇獎孩子:

每個人不是生來就自信的,許多有自卑心理的人都跟我們反映,認為感受不到父母的肯定是導致自己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謙虛”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體現在父母身上就有點變味了。孩子的排名有所上升,家長對他說的是“驕傲什麼?又沒進前三”;孩子興致沖沖告訴家長自己所在的籃球隊得了季軍,家長對他說的是“有啥好高興的,又不是冠軍”。

父母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對孩子的誇讚之詞會讓他驕傲,因為誇讚更能讓孩子感覺到關注和認可、樹立起十足的自信心,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好。

父母的3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變成自卑型人格,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3、在外人面前責罵孩子: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在親戚朋友面前對自己孩子的缺點指指點點,時常還會與其他孩子作比較。殊不知此時孩子的內心是非常低落的,即使是想為自己辯解幾句,礙於大人的顏面也不敢說出口。久而久之就變得越來越自卑、話也越來越少。

此外孩子長期受到父母言辭上的“打擊”,會讓他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在家裡也沒有發言權,慢慢與父母越來越疏遠。即使有心裡話也不會跟父母說,並且產生“自己非常多餘”的心理。

父母的3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變成自卑型人格,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如果你本身就經歷過父母的以上行為形成了自卑型人格,那麼需要做到的是自己儘量調整心態。即使改變不了也沒關係,畢竟父母我們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儘量做到不把這些行為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讓他變成自信陽光的人。

各位家長,為了孩子的心理髮育,應儘早杜絕這樣做。如果還有什麼問題的話,不妨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