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不完美媽媽 跳槽那些事兒 紀錄片 教育眼鏡片 2019-06-06

最近看了一部叫《富哥哥窮弟弟》英國紀錄片。

講述:哥哥伊凡和弟弟大衛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家庭,哥哥比弟弟大一歲,父親是警察,媽媽是銀行小職員。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哥哥事業有成家境富裕,而弟弟一事無成生活窘迫,一對親生兄弟卻過著完全不同的人生。節目組為了消除三十年來兩兄弟之間的誤會,安排他們住進對方家裡八天,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

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孩子,10歲以前就要開始社會化的過程

記錄片裡的哥哥很小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了,哥哥回憶說,自己從8歲開始幫鄰居遛狗、剪草坪、送報紙,起早貪黑的打零工。

哥哥很小就開始承擔責任貼補家用,而弟弟因為父母偏愛,所以一直在家裡吃喝玩樂,日常做的也是破壞公物、賣小黃書來賺香菸錢的“蠢事”,弟弟成了普通家庭裡,富養出來的小孩。

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哥哥


弟弟小時候,沒有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養成克服困難、直面困難的心智模式;弟弟成年後,幹工作總是沒長性,頻繁換工作。

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弟弟


現在,職場裡也不乏頻繁換工作的年輕人,畢業三、五年後還是沒培養出連貫性的業務能力。

這與他們小時候的心智模式、行為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應聘者有堅持五年以上的特長,如彈古琴、畫畫、跆拳道等,會成為其加分項;應聘者特長很多,但都是練習時間不長,技藝不精,這樣的應聘者極有可能是“遇困難就逃”的頻繁跳槽。

家長可以自檢一下,我們的孩子有沒有一項特長技能是持續在堅持的。

孩子,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社會化宜早不宜晚

社會化,是指與他人相處時自己要有責任、做任何選擇都是要付出成本及等價交換的相處原則,這是成人世界裡的規則。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充分的社會化,有助於他自身能力的培養。

孩子在10歲前要開始社會化的過程,瞭解成人世界的規則;不能遇到障礙阻力就選擇逃避、選擇毀約,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策略。

如同紀錄片裡的弟弟,一直在採用習慣性防禦來逃避事件,不想幹的事就習慣找藉口。

弟弟掛在嘴邊的理論是,富人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吸窮人的血變富的嗎?

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弟弟


也許真有這回事,但是他說的並不是基於一個事實判斷而是一個價值判斷,用來為自己的懦弱、懶惰而辯護。

在弟弟生病或遇困難時,哥哥把錢給媽媽,然後由媽媽再給弟弟,但是弟弟說他哥哥一直很冷漠,從來不管他,拿錢給他治病的時候,他不會去問這個錢是哪來的,他的潛意識當中是在迴避這個事實。

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媽媽


弟弟的社交圈子是一群底層的朋友,總是在抱怨資本家是如何剝削窮人的,經常討論星象學——一些小行星連成一條線的時候,地球就要爆炸。

這種防禦性的自我辯護理論跟弟弟的思維模式是一樣的,他們期待著有一種外來的力量改變現狀或是毀掉現狀。

哥哥的成功源於小時候在家養成的自律勤勉

真正的進入哥哥的生活,弟弟發現哥哥其實很勤勞,要做企業家很不容易,他哥哥是變富了,但是哥哥身上很多東西並沒有變,比如他小時候在家裡養成的那種自律勤勉的習慣;

而在弟弟看來哥哥過得很辛苦、很不值,還不如自己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實際上是自由散漫的生活來的愜意。

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哥哥


其實,兄弟兩個人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及生活環境已經固化下來了,八天的生活空間互換很難改變彼此。

公司裡的實習學生說,在校大學生的日常,會分成兩派:一派忙著談戀愛、玩遊戲、刷影視劇;另一派忙著跑實驗室、圖書館、實習單位。

公司裡有個大二的實習生,小姑娘家境非常好,但她爸爸每學期只給她2000元的生活費,剩下的全靠她自己做家庭教師、做翻譯貼補;女孩對實習工作也很負責任,工作交給她就兩字——放心。

而這樣的孩子,都是從小養成的行為模式,不是上了大學後一時習得的。

親兄弟為何一個千萬富翁一個窮困潦倒?幼年時期的行為給出答案

兄弟兩人兒時合影


這個紀錄片給我們家長的啟示是:必須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懂得負責任;

孩子要明確的意識到,你的這個行為會導致的結果;

孩子要意識到做,任何選擇都是有成本的,哪怕選擇不吃苦、不努力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日後這些苦都會翻倍找回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