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專欄作者 | 碗仔


01

“為什麼我就非得要聽你的呢?”


前幾天,

我在後臺收到一條求助留言。

25歲的她,最近特別抑鬱。

1個月前,她和男友分手,

因為,父母反對。

男友做著小生意,不算富裕,

但生活衣食無憂。

可她父母覺得,

做生意的都靠不住,

非逼著她去見自己選定的相親對象,

為此,他們抗爭了5年

父母甚至威脅:

“如果你非要和他在一起,

我們就斷絕關係”。

她不明白,

為什麼他們總喜歡控制別人的生活?

畢業了,你要按照我的意願找份穩定的工作。

工作了,你要找個我滿意的對象結婚。

結婚了,你最好在2年內讓我抱孫子。

正如我們的生活,經常充斥這樣的對話:

“你那工作浪費時間,聽我的去考公務員”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

“不聽我的,你會吃虧”......

她問父母:“為什麼我就非得要聽你的呢?”

恰逢最近,

由竇驍、苗苗主演的,

國內首部聚焦心理治癒電視劇——

《愛上你治癒我》給出了答案:

父母的強控制慾,

其實是從未真正信任過孩子。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02

不被信任的孩子

一生都在渴望肯定


30多歲的王大帥,是大家眼中的“瘋子”。

誰會想到,

她曾是共享單車CEO。

可如今,

公司破產,人去樓空,單車被亂扔亂停。

她無法接受創業失敗的結果,

站在病床上不依不饒:

“我公司好好的呢,

公司的天塌下來有我頂著呢”。

母親破口大罵:

“你還要欺騙自己到什麼時候?”

她一直認為,

造成今天“丟人現眼”的局面,

完全是女兒咎由自取

王大帥呢?

她以為,母親早就等著看她笑話。

從小到大,她都活在對母親的恐懼中。

小學的時候,

母親不讓她過週末,

不是輔導班,就是興趣班。

對於普通孩子而言,

考個95分就算是高分,

但母親要求必須100分。

有次她考了83分,

儘管已經是全班第一名,

但還是不符合母親的期望,

被狠揍一頓,

罰跪3小時的搓衣板。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成年後的她,開始創業,

當年,共享單車的新概念很火爆,

無數投資人爭先恐後地投她的項目,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騎她的共享單車。

她覺得自己是一方霸主,驕傲極了。

跑到媽媽面前,想告訴她:

“我不按你的設計去生活,

能活得很好,也能活得更好”。

然而,她怎麼都不會想到,

媽媽仍然諷刺她:

“你這樣的好日子不會長久的”。

她說:“媽媽把我當成了一個木偶,

無論我多努力,

她都看不到一點點讚賞,

你就相信我一次不可以嗎?”

她渴望被信任,

被無條件接納與尊重。

但,一切都沒有,

換來的只是更多的質疑。

製片人吳紅梅說: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

很多父母怎麼做都不滿足,

甚至難以取悅,

整個大環境都喜歡挫折式教育,

我們就永遠得不到鼓勵,

這也是對人的一種摧殘”。

那些不被信任的孩子,

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

一生都在渴望他人肯定與鼓勵中掙扎。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03

不信任的真相,

是父母缺乏安全感

人本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話,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與王大帥用一生去證明自己不同,

楊飛甚至懷疑:

“我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個錯誤?”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有暴力傾向的他,

凡事能動手絕不動嘴,

因為與同學打架,

被送進醫院精神科,

他,才19歲

醫生告訴楊父,

孩子可能承受太多的心理壓力。

但,楊父不以為然。

“誰家的孩子不是這樣長大的?

真正的爺們都是委屈憋大的”。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在他的原生家庭裡,

捱打是家常便飯,

皮帶根本不算什麼,

他的父親更是抄起什麼就扔什麼。

而他頭上遺留的疤,

都是被板凳腿砸的。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我都是這麼過來的,

為什麼你就不可以?

矯情。

對不起,

這從不是孩子的問題。

大多數父母並不知道,

他們無法真正相信孩子,

所以需要控制,

而這種強烈的控制慾,

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就像楊父,

他那“引以為傲”的童年經歷,

早就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

已經種下了被忽略、被傷害的種子。

那是不被接納、不被信任後的不安。

成年後即使外表強勢,

內心卻非常不自信,

那是一個極度需要被證明和看見的自我。

這種不安全感,驅使他無法信任孩子。

當孩子不聽從父母的安排,

或者脫離他的視線,

但凡表現出一點獨立的意味,

便會觸發他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為了那份穩定的安全感,

他要千方百計地控制孩子。

於是,

楊飛死活不肯參加鋼琴考級試,

他覺得孩子在瞎胡鬧,

暴揍一頓就聽話了。

楊飛整天窩在家裡打遊戲,

他認為一定是孩子沒學好,

染上了網癮。

二話不說,

就把孩子連拖帶綁地強制送進網癮中心。

楊飛說:

“鋼琴是他喜歡的,

興趣班都是他給我報的,

我連嘗試其他東西的機會都沒有”。


或許,這就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時常在“聽自己”與“聽父母”之間糾結,

最終慢慢喪失自我,

卻從沒有說“不”的權利。

導演程檣告訴我:

“父母要有能力,

才能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讓他們得到保護與支持”。

我認為,

這種所謂的能力,

還伴隨著父母的足夠自信。

說實話,

比起孩子,更需要療愈的,

是父母的內心。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04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期待,

是“我相信你”


不可避免的是,

父母仍舊是最初養育我們的重要權威。

他們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期待,

就成了我們最初的命運。

導演程檣接受採訪時,聊起了自己的故事:

女兒正在上小學,興趣廣泛,

不但喜歡冰球,

還一度鍾情於陶笛、尤克里裡等樂器,

甚至還喜歡畫畫,學英語......

在許多父母看來,

孩子一點也不定性,

不如像楊飛父親,安排孩子考級,

說不定還能拿獎,

作為進入名校的敲門磚。

不管孩子喜不喜歡,

只需要拋下“為你好”就敷衍了事。

但,程檣堅決拒絕。

因為,

他有足夠的能力,支撐他的自信,

從而給予孩子最大的信任。

“我能夠引導孩子去思考:

你喜歡幹什麼?

你能幹什麼?

你要幹什麼?”

所以,

女兒很自信,也很有自己的主見。

說到這,我想起球王貝利。

他是個貧民窟的孩子,

儘管如此,貝利還有一個足球夢。

一開始,媽媽並不認可,

甚至三番四次阻撓。

因為,她的丈夫,

就是被這個夢想,使全家陷入貧窮。

她已經預知,

孩子選擇這條路,很可能會受苦,

她糾結,是否讓孩子重蹈覆轍?

最後,她還是選擇相信孩子,

讓她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後來,貝利拼盡全力進入世界盃,

因為膝蓋受傷,努力付諸東流。

他沮喪地打電話給媽媽:

“我錯了,我應該聽你的話,好好唸書”。

這與王大帥創業失敗的沮喪一模一樣。

與之不同的是,母親沒有阻撓,

反而流著淚,堅定告訴兒子:

“我們尊重你的選擇,不管發生什麼,

我們永遠愛你。”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最後,貝利不負眾望,

成了世界稱讚的“足球歷史最佳球員”,

出場 1366 次,進 1283 球 ,

這一數字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而這種父母無條件信任孩子,

給予合理期待的結果,

心理學上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05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1968年,羅森塔爾來到一所鄉村小學,

從每個年級選了3個班,

並對這群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試”。

他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發給校長,

並叮囑他們務必保密。

實際上,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選的。

8個月後,羅森塔爾發現,

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普遍提高,

性格更外向,自信心與求知慾都更強。

更有意思的是,

孩子們並沒有得到明確的信息,

老師通過情緒、態度等積極方式影響他們。

在這個實驗中,權威的期待發揮了作用。

老師、父母,都代表最重要的權威。

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與態度,

可以極大程度上影響孩子。

最好的養育環境是抱持的。

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

孩子承受失敗的時候,支持他。

這種積極期待,

是以孩子為中心,

而不是以父母的期待為中心。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是帶著理解、愛與接納的眼睛,

並且看見的是我自己,

而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我們。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06

自我覺察,

是這個時代最難得的稀缺品


有人問:

“我們提起這些成長創傷,

是否要歸罪於原生家庭?”

製片人吳紅梅聊起創作初期的調研,

她發現,

很多中國年輕人難以從這種困境中突破,

因為自己與父母無法分離,

例如,你不能找喜歡的工作,

而這種相處模式,

延續到婚姻、愛情,

甚至代際傳遞到自己的小孩,

所以他們非常焦灼與焦慮。

如果你處於一種不被信任,

卻又極其痛苦的狀態,

請允許自己對父母憤怒,

那並不羞恥。

武志紅說過,

恨是關係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如果不能恨,

就不會有愛。

只有保持憤怒,才能有和解。

我們不是為了去埋怨自己的父母,

或者找到一個自我救贖的方式,

而是理解我的童年發生了什麼,

它對我一生的影響是什麼。

吳紅梅想借這部劇告訴眾人:

“即使你生在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

你未必一輩子就這麼糟糕,

很重要的一個突破點是,

你敢不敢去跟你的家人做一定的分離?”

“只有當你自己意識到,

我需要從某種環境、

某種慣常的認知習慣做分離,

你才能有真正的成長”。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分離?

第一,

尋找生命裡給予你積極影響的重要他人,

他們往往可以幫你走出困境。

就像劇中的侯俊銘。

25歲的他,

從小對母親言聽計從,

從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達自我。

畢業後,

為了逃避母親的安排,

他總以Gap Year為由,遲遲不肯就業,

實則卻是自己悄悄求職。

後來,

因為對母親所在醫院的一個女孩情有獨鍾,

他迅速接受母親的安排,

到醫院上班。

未料,

女孩覺得他總順著母親的意願,

而更應該做的,

是找到自己。

在女孩與心理醫生的鼓勵下,

他把之前的種種不滿,

在母親面前一吐為快,

甚至主動搬了家,辭了工作,

找到自己喜歡的遊戲設計類工作。

吳紅梅說,

好的愛情關係,

可以成為你暫停原生家庭惡性循環的轉變點。

這便是我們說的“重要他人”。

指一個人在心理人格及融入社會的過程中,

對自己具有重要影響的人,

他們可以是父母、老師、同伴、戀人。

在與他們的相處模式中,

在他們對我們的要求與期待中,

在他們給我們的情感反饋中,

逐漸形成一個這段關係中的自我。

每一個重要他人,

都參與了塑造我們的自我。

而這就關聯到第二點,

找回自我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說,

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

也就是成為自己。

所謂自己,

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

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結果,

那麼我們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

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

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而尋找重要他人也好,

找回自我也罷,

我們都需要一個大前提:自我覺察

這與吳紅梅的創作初衷不謀而合,

“我非常希望中國人能夠有自我的覺察能力,

這部劇的創作初衷,

也是想引導大家關注自己的內在”。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07

最後


所謂信任,

其實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父母。

當父母不夠信任孩子,

很容易將自己的生命價值綁在孩子身上,

令我們感到額外焦慮。

當孩子長期生活在被忽視的環境下,

很容易為了得到認可,

失去自己。

而導演曹盾聊起這部劇帶給他的影響時說,

如果我發現自己情緒不好,

或者身邊的人有情緒問題,

我會懂得堅持讓自己或他人去看心理諮詢。

我們得了病都知道要去醫院,

但往往我們心理出了問題,

卻不認為這是病,

其實它真的是病了。

這種認知對我個人來說,

是一種成長。

願你在人生路上,

找回自己,

願每一個父母,

都學會無條件信任孩子,學會放手。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真敢拍啊!首部國產心理治癒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