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檔案日:四百多年的廈門記憶都在這裡珍藏

博物館 颱風 中國歷史 抗日戰爭 福建閩南網 2017-06-10

[廈門新聞-閩南網]

今天是第十個“國際檔案日”,為您講述廈門市檔案局館的故事。

國際檔案日:四百多年的廈門記憶都在這裡珍藏

市檔案館整理歸檔的“莫蘭蒂”颱風檔案。

國際檔案日:四百多年的廈門記憶都在這裡珍藏

廈門檳榔中學學生參觀市檔案館檔案裱糊現場。

國際檔案日

1948年6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一場專家會議,決定成立國際檔案理事會(ICA)。2007年11月,為了慶祝2008年將到來的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60週年紀念日,ICA全體成員決定,將每年的6月9日定為國際檔案日。

2013年,國家檔案局把每年的“國際檔案日”定為全國檔案部門的宣傳日,開展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今年的主題是“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

廈門市湖濱北路80號,是市檔案局和市檔案館的地址。它安靜地隱藏於繁華的市中心,這座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建築裡,保管著廈門市自明朝以來的30餘萬卷(件)檔案,歷史跨度達400多年。廈門市檔案館是“國家一級檔案館”和“全國檔案事業綜合評估先進單位”,館藏海後灘事件檔案和鼓浪嶼會審公堂檔案是全省首批“珍貴文獻檔案”。

在市檔案館3000多平方米的狹小空間裡,工作人員默默奉獻,日復一日地進行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鑑定、修復工作。市檔案館就像一座“記憶博物館”,為廈門市民儲存著城市記憶。

今天是第十個“國際檔案日”,讓我們一起走進市檔案館,聽聽它的故事。

【故事1】保存重建家園珍貴記憶

2016年9月,“莫蘭蒂”颱風重創廈門,給全市經濟、生產、生活等造成重大損失。在全市人民投入家園重建的同時,一場收集、整理、保存城市記憶的工作,正在廈門市檔案局緊鑼密鼓地進行。

2016年9月21日,《廈門市檔案局關於做好颱風“莫蘭蒂”重大自然災害文件材料歸檔工作的通知》迅速印發到市直各單位,全市人民、市直各單位,尤其是電力、供水、通信、園林、港口、建築等行業主管部門抗災救災、災後重建中形成的文件資料、會議紀要、工作記錄等,快速地以文字、圖表、照片、錄音、錄像等形式匯聚起來,按照《廈門市重大活動檔案管理規定》整理歸檔,集中向市檔案館移交。到2016年年底,市檔案館已收集整理與本次重大自然災害相關的檔案、文件1000多件,圖片1900多張、音頻54件、視頻15件,並整理成專題檔案永久保存;同時,市檔案局館安排專人收集有關此次災害的各級媒體報道、政府文件等,累計文檔744個,涉及圖片2628張,視頻37個。藉助檔案,市委市政府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決策部署被留存下來,各級各部門投入抗災搶險、家園重建的行動被留存下來,全市人民同心守護美麗家園的壯舉被留存下來……廈門市檔案局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的快速反應和有效處置,得到國家檔案局的關注和肯定,其官方網站作了重點報道,並以信息簡報的形式,向中央辦公廳、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報告,向全國各地檔案部門通報。

【故事2】完整還原工人文化宮歷史

廈門市工人文化宮50年的風雨歷程,是廈門市半個世紀前進發展的縮影,每一名普通市民都有在這裡駐足觀看或親身參與各種活動的經歷,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為編輯《廈門工人文化宮的記憶》紀錄片及書籍,工作人員來到市檔案館,查閱文化宮自成立以來的文件資料,查找到文化宮籌辦、擴建以及舉辦重大活動等一系列完整資料,真實還原了這段屬於廈門市民的歷史記憶。

一直以來,廈門市檔案館緊緊圍繞“重要人物、重大活動、重點建設、富有地方特色”開展檔案接收徵集,相繼出臺《收集檔案範圍和辦法實施細則》《名人檔案徵集辦法》等文件,加大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保存價值檔案的接收徵集力度。

接收的1920年-1921年間新加坡《叻報》(電子版),成為研究新加坡華僑和閩南歷史的珍貴資料;徵集到一批批珍貴的僑批檔案,填補多年來的館藏空白;徵集的明朝萬曆年間地契,把館藏紙質檔案的年限上延了100多年;還有廈門地方老字號檔案資料、老報刊資料、口述歷史檔案等陸續進館,廈門的歷史在檔案裡重現。為廈門發展變遷中的農村“留住鄉愁”,首次確定在集美田頭村、海滄青礁村、同安白交祠村、翔安馬塘村開展“鄉村記憶檔案”工程建設。2016年,市檔案館啟動“館藏民國檔案數字化”,館藏4.6萬卷民國檔案終於邁入數字化進程,塵封的歷史記憶得到現代化技術手段的保護。

【故事3】收集資料“館藏廈門”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市檔案館通過網站、微信、微博等陸續發佈11期信息,公佈館藏曆史資料80多份;和廈門日報社等單位在《廈門日報》開設“見證——廈門抗戰風雲”欄目,登載15期13個整版抗戰檔案信息;歷時8年,走訪、收錄全國各大城市圖書館和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的文獻館、檔案館資料,出版20餘萬字的《見證:1938廈門》,深刻剖析日軍侵華史,用原始檔案有力回擊日方刻意抹殺罪惡歷史的言行。2016年,市檔案館提出“館藏廈門”建設構想,把反映廈門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語言文字源流、地方民俗、城市發展沿革等內容的檔案資料收集進館;舉辦“聽見歷史的聲音”檔案接收儀式,廈門新聞廣播電臺製作的《臺海大喇叭:演繹38年“對臺戲”》 《跨越海峽的無線電波:廈門電臺的對臺史》《連戰首次廈漳行:馬崎連氏300年來第一次返鄉祭祖之行》等13段近57分鐘的珍貴音頻資料入藏市檔案館,邁出了“館藏廈門”的第一步。

在編寫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材料、彙編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資料、收集保存市領導重要工作資料中,檔案工作發揮重要作用,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便民服務】解決市民燃眉之急

很多時候,市檔案館不僅幫助廈門從時光的海洋裡打撈出珍貴的記憶碎片,更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廈門市民的燃眉之急。市民劉先生1974年到囷瑤大隊當知青,如今到了退休年齡,準備辦理退休手續。他了解到,“上山下鄉”的時間可計入工齡,但苦於沒有證明材料,於是求助於海滄區檔案館。區檔案館經過多方查找,在1974年的《廈門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申請登記表》中找到劉先生的名字,讓他可以放心地申辦退休手續。

檔案的價值在於利用。市檔案館制定執行《檔案窗口優質服務辦法》,主動捕捉民生需求,為讓群眾少跑腿,市檔案局進一步規範和簡化辦事程序、辦理時限和審批流程,提升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水平,率先開展財政票據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試點工作,通過了財政部、國家檔案局驗收,並將“廈門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幫學生了解廈門歷史

當前,市檔案館正積極推進與龍巖市檔案館建立“跨館利用”的合作關係,當年的“知青”將有望在異地查閱相關檔案。市檔案館利用館藏,開闢新的服務形式,與中、小學校探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將市檔案館打造成為中、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實踐的第二課堂。2016年,首屆“夢想寄存·相約檔案館”活動拉開序幕,來自檳榔中學的24名中學生,在市檔案館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志願講解員培訓;同期,近600名初一學生進館參觀檔案工作現場,逐一填寫夢想檔案,投入市檔案館專門準備的“時光郵筒”,期待三年後開啟,活動為初中學生打開了解廈門歷史的新窗口。(本組文/記者 何無痕 本組圖/市檔案館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