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博物館 文物 法律 甦醒 魅力青白江 2017-05-23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2017年5月18日是第41屆國際博物館日。在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宣傳和紀念活動。青白江的小夥伴們不妨走進家門口的博物館,從不同的視角來了解我們這座城市。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如何“以史鑑今、啟迪後人”,培養群眾的“文化自信”?

▶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功能?

▶如何提高服務水平,建立面向中小學生的長效機制?

近期,區博物館全面啟動“魅力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以實際行動對以上問題作出迴應。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從觀賞到“體驗”

讓青少年深度感知歷史

“快來看,我找到兩漢時期的鶴形銅薰爐了!”“我發現宋朝耀州窯瓷盤了。”……在博物館展廳內,尋到“寶貝”的學生們興奮地歡呼。區博物館聯合區實驗小學、玉虹小學、城廂學校、龍王學校、北大附中等學校開展的“闖關守寶”文化體驗活動,正在持續有效的順利進行。實驗小學帶隊老師說:“真沒想到對這些孩子有這麼大的觸動,以後我們還會多多組織這樣的活動。”學生們也紛紛表示參加本次活動收穫很多,回校後會把自己的收穫和心得分享給更多的同學。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讓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區博物館館長廖羽指出,在以往的青少年參觀活動中,中小學生通常無法專心致志地在參觀過程中聽取講解,而對一些互動的體驗活動,比如“拓片製作體驗”興趣很大,更容易在活動中汲取營養。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區博物館除了針對中小學生的特點調整了講解重點以外,還特別推出了“探祕尋寶”研學遊活動,在博物館內設置若干小項目和機關,再將學生分為幾個小隊,通過參加相關活動記住相關歷史知識,並在收穫知識的同時收穫友誼,也培養了團隊意識。自今年4月全面啟動“萬名學子同遊博物館——中小學生歷史文化現場教學活動”以來,已有8所學校的600餘名中小學生參與活動,取得了顯著的實際效果。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讓文物“走出去”

貼近群眾“潤物細無聲”

“博物館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館藏,而在於用這些館藏傳播文化,以史鑑今,啟迪後人。因此,提高館藏文物利用率,讓沉睡的文物甦醒,進一步促進文物與民眾之間的互動,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廖羽說,“要讓文物活起來,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文物開口說話,講好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5月5日下午,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清泉鎮花園社區開展“流動博物館”走基層活動。活動通過展板展示、現場講解、發放宣傳資料、有獎知識問答等形式,向社區群眾宣傳了歷史文化、法律及科普小常識。“不出社區,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博物館珍貴的館藏文物,真長見識啊!等下次家裡聚會時,我一定要帶親戚朋友到區博物館開開眼界。”社區居民王玲霞興奮地說。

怎樣讓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居住在鄉村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博服務?區博物館大力開展“流動博物館”走基層,讓“流動博物館”與文化館的流動文化演出車共享資源,經常性地深入到田間村落、社區院落,通過有獎問答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老百姓學習文化、學習歷史,瞭解當前的最新時事和大政方針,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每當“流動博物館”服務車停下來,總有不少鄉親聞訊而來,大家積極參與、爭相作答,喜滋滋地領取屬於自己的獎品。可能他們都不曾意識到,在活動中自己對於中華文明、對於家鄉的歷史文化又有了更多的瞭解……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貼近群眾和“潤物細無聲”,正是“流動博物館”的重要特徵。目前,“流動博物館走基層”還吸收了其它單位的黨員和志願者參與,正在努力打造成為青白江區基層黨建特色品牌。

此外,區博物館還積極開展“清白文化”書畫攝影展、少兒書畫展、民間鑑寶等不同類型的館辦活動,建立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在老百姓與博物館之間搭建起了良好的交流平臺。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聽故事看“新品”

文化之旅中感受文化力量

曙光初現、煥彩華章、風華正茂、古城舊影,走進博物館,可以放慢腳步,感受時光的流轉,聆聽歲月的聲音,體驗一場別樣的文化之旅。

25歲的李納是一名講解員,播音專業畢業的她儀態優雅,一口流暢的普通話字正腔圓,讓前來觀賞的遊客頻頻點頭。她雖然只有25歲,卻已經在博物館工作了4年,她說,“我是城廂鎮人,西街是小時候常去的地方,從小就喜歡歷史,喜歡聽家裡長輩講老故事。”李納大四實習的時候來到區博物館講解,畢業之後就留在了這裡。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李納說,博物館一般下午或週末人比較多,“最高興的是,每次我講解完,都能聽到遊客對博物館的高度評價,感受到家鄉的歷史文化魅力。”她經常與遊客交流,“我為自己是青白江人感到驕傲,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今年區博物館對“青白江歷史文化陳列”部分文物進行了更換,有55件文物與大家見面。“蟬形玉琀,國家三級文物,出土於大同鎮戰鬥村。長6.9釐米,寬3.4釐米,厚1釐米。玉琀又稱“飯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在古人看來,蟬是清高聲遠、潔身自好的象徵,因此蟬的造型很早就為中國先民所使用,生以為佩,死以為琀。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寄託著人死後蟄伏於地下精神不滅、生命往復,有朝一日像蟬一樣破土而出、獲得新生的願望……”說起這些文物的相關知識,李納滔滔不絕。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518文博服務工程”:是立足區博物館和我區實際情況,借國際博物館日而提出。“5”即持續組織全區尤其是鄉村學校的中小學生參觀博物館並開展歷史文化現場教學活動,力爭每年參與人數達到5000人次以上;“1”即每年面向城鄉居民和特殊人群舉辦10場主題多樣、內容豐富的講座活動;“8”即每年開展“流動博物館走基層”和其它館辦活動80次。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青白江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QBJTV-1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節目預告單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青白江電視臺影視文藝頻道QBJTV-2

2017年5月20日 星期

節目預告單

以史鑑今|青白江博物館“518文博服務工程”成效初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