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對父子厲害,國家級博物館請他們造船

點擊標題下「文明寧波」可快速關注

寧波這對父子厲害,國家級博物館請他們造船

地處寧波市寧海強蛟下蒲村的一幢四層樓房,既是吳堅平的家,也是他和父親的工作坊。

一樓的大廳光線通明,堆滿了各種木板,散發著陣陣清香。兩張工作臺上,放著還未完全加工好的船坯。

“一個看似簡單的蓬叉架,就要花一天的時間。”吳堅平說,航模的每一個部件都是手工做出來的。

作為一個從事船模製作十多年的老船匠,撫摸著這些“寶貝”,吳堅平充滿感情,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

放下手中的活,父子倆領著大家上了二樓。寬敞的客廳裡展示著4艘各具特色、大小不一的船模。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浙東沿海一帶常見的捕魚船“綠眉毛”,有做工精緻的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主帥船。

寧波這對父子厲害,國家級博物館請他們造船

“兒子從小耳濡目染,20來歲開始就跟著我學造船。”吳堅平的父親吳維垚今年78歲,身板硬朗,聲音洪亮。

老人說,下蒲曾是個臨海的小漁村,村民大多以出海打漁為生,每戶人家都有一艘木質漁船。他的父親既是漁民,又是擅長造船的匠人。父親把這門手藝傳給了他,他又傳給了下一代,“三代人造船的歷史加起來有一百多年”。

隨著鋼質漁船逐步替代木質漁船,父子倆一度很糾結:這門手藝還要不要堅持下去?

割捨不下這份熱情,於是吳堅平轉型做起了船模。模型船和漁船在技藝上有很大的區別,造型上也更講究精準和美觀。

這對父子倆來說,又是一次挑戰。

寧波這對父子厲害,國家級博物館請他們造船

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主帥船船模

2011年,吳堅平受邀為山東蓬萊博物館打造古船。他召集了十多個人,花了一年時間,完成了3艘長30多米、寬6米的大船的建造。

放桅杆的時候,我拿著斧頭敲了2個多小時,最後鋼絲一剪斷,桅杆分毫不差地落入船體。”吳堅平向筆者描述著當時的情形,“桅杆如果放歪了,整艘船就毀了;如果鑿得過於用力,桅杆就可能戳穿船底。

漸漸地,父子倆精湛的造船手藝在行業內傳開來,一些高校的教授也慕名找上門來,希望合作造船。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是首座國家級海洋博物館。

幾年前,吳堅平走進這座展示神祕海洋世界的殿堂,建造了60米長、8米寬的“福船”。這艘1000多噸的原船,是吳堅平建造的最大仿古船。

在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吳堅平父子倆參與修復了保存較為完整的獨木舟。吳維垚還和其他匠人一起,依照《清明上河圖》裡的汴河客船的樣式,為博物館製作了一艘汴河客船。在上海航海博物館、嘉興博物館、長興太湖博物館裡,都留下了他們製作的航模。

“各個時代的古船各具特色,我們做古船模型,既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又要運用嫻熟的技藝,把它完美地復出來。”吳堅平說。

寧波這對父子厲害,國家級博物館請他們造船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浙東沿海一帶常見的綠眉毛船船模

從一個普通的造船匠,歷練成為船模設計、製作的土專家,吳堅平堅信:“除了平時刻苦的鑽研,還需要堅守。”

曾經,他也轉過行,但憑著對造船的熱愛,他最終又回到了父親身邊,傳承了這門手藝。

以後做船的人越來越少,這門手藝很有可能失傳。” 吳維垚表示,他本來有十幾個徒弟,現在除了兒子,其他人都轉行了。

儘管年事已高,但吳維垚老人依然雄心不減。“只要自己有力氣,還想繼續鑽研古代造船工藝,多造幾隻船模。”父子倆希望能與職業學校開展合作,開設船模製作課程,讓更多年輕人來學習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中國的船舶文化。

為父子工匠手藝點寧波這對父子厲害,國家級博物館請他們造船

來源:甬派客戶端

編輯:妙朵兒 責任編輯:蘇葉子

寧波這對父子厲害,國家級博物館請他們造船

微信號:wmwolai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