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有不知多少馬兒悲慘的死在人類的胯下

獸皮與鷹翼

翼騎兵最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他們背後那張揚的一對羽翼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翼騎兵身穿升級過的阿尼瑪板甲,身披虎皮,身後的羽翼高高揚起,衝鋒陷陣......然而很遺憾,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個場景。在翼騎兵最鼎盛的幾十年裡的繪畫藝術中並沒有出現後世藝術創造裡那個誇張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馬鞍上的兩根插著羽毛的短短的木條。而且哪怕就這樣簡單的裝飾也只存在於閱兵和儀仗當中,真正上陣是不會攜帶任何羽翼裝飾的,它不僅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對騎手本身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阻礙。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有不知多少馬兒悲慘的死在人類的胯下

獸皮與鷹翼

翼騎兵最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他們背後那張揚的一對羽翼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翼騎兵身穿升級過的阿尼瑪板甲,身披虎皮,身後的羽翼高高揚起,衝鋒陷陣......然而很遺憾,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個場景。在翼騎兵最鼎盛的幾十年裡的繪畫藝術中並沒有出現後世藝術創造裡那個誇張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馬鞍上的兩根插著羽毛的短短的木條。而且哪怕就這樣簡單的裝飾也只存在於閱兵和儀仗當中,真正上陣是不會攜帶任何羽翼裝飾的,它不僅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對騎手本身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阻礙。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德利 deli 土耳其語直譯是"瘋狂的"、"瘋子",在這個語境裡是形容騎兵作戰異常勇猛

翼騎兵得名於翼飾,使用獸皮和翼飾的習慣則學習自奧斯曼帝國的德利騎兵;他們披掛獸皮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那時,一些作戰勇敢,家境富裕的戰士會購買甚至自己獵捕食肉動物的獸皮,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直接披掛在盔甲上作戰,他們一般選用豹子、老虎、熊類和狼的毛皮使用。最早關於翼飾的記載也來源於這個時期,早期翼飾的製作並不複雜,選用一根包著銅皮的紅色木條,鑽上一排小洞,然後用鷹、鶴、鴕鳥等大型禽類的羽毛固定在上面。這樣的翼飾可以安裝在盔甲背部的特質插槽裡,也可以安裝在馬鞍上。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有不知多少馬兒悲慘的死在人類的胯下

獸皮與鷹翼

翼騎兵最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他們背後那張揚的一對羽翼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翼騎兵身穿升級過的阿尼瑪板甲,身披虎皮,身後的羽翼高高揚起,衝鋒陷陣......然而很遺憾,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個場景。在翼騎兵最鼎盛的幾十年裡的繪畫藝術中並沒有出現後世藝術創造裡那個誇張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馬鞍上的兩根插著羽毛的短短的木條。而且哪怕就這樣簡單的裝飾也只存在於閱兵和儀仗當中,真正上陣是不會攜帶任何羽翼裝飾的,它不僅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對騎手本身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阻礙。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德利 deli 土耳其語直譯是"瘋狂的"、"瘋子",在這個語境裡是形容騎兵作戰異常勇猛

翼騎兵得名於翼飾,使用獸皮和翼飾的習慣則學習自奧斯曼帝國的德利騎兵;他們披掛獸皮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那時,一些作戰勇敢,家境富裕的戰士會購買甚至自己獵捕食肉動物的獸皮,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直接披掛在盔甲上作戰,他們一般選用豹子、老虎、熊類和狼的毛皮使用。最早關於翼飾的記載也來源於這個時期,早期翼飾的製作並不複雜,選用一根包著銅皮的紅色木條,鑽上一排小洞,然後用鷹、鶴、鴕鳥等大型禽類的羽毛固定在上面。這樣的翼飾可以安裝在盔甲背部的特質插槽裡,也可以安裝在馬鞍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編制

翼騎兵的主要兵源是施拉赤塔階層,這個特殊的貴族階級佔整個波蘭人口的10%左右,如此龐大的數量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翼騎兵的基本單位是由"連隊"(Synonymous)組成,一個連隊的隊長(Rotmister)的硬性指標除了戰功之外,也必須是個有錢人。他至少要擁有幾個小村莊或莊園,只有依靠這些產業的來的財富才能負擔起其餘並不富裕的戰友的裝備負擔。

理論上,翼騎兵連隊的各項開支應該都是由國家承擔的,但國庫往往財力不足,所以這個責任就由連隊長包辦了。當然,這也不一定是虧本的買賣,畢竟身為隊長有統領之權,一場勝利戰鬥後最大的榮耀和戰利品也自然歸隊長所有。一支連隊的規模大概有100名左右的騎兵。注意,這100騎兵可不都是翼騎兵,一般來說翼騎兵的數量只有20~30名,剩下的都是騎馬侍從。

那麼要組件一支連隊的流程是什麼?首先,作為一個比較有錢的施拉赤塔,你會收到一封來自國王的授權徵兵令。然後你就要尋找尋找一些隊員(Towarzysz 就是除你之外的翼騎兵)並把幫助他們徵兵的錢交給他們,通常一個隊員可以招募2~3名侍從(Pocztowy),然後他們就組成了一個戰鬥小隊(Poczet)。隊長以下的20餘名翼騎兵隊員一般也得是施拉赤塔,他們可以是波蘭貴族、立陶宛貴族、立陶宛韃靼貴族、波蘭化的哥薩克甚至有錢的平民等到。如果碰到比較有錢的隊長,他手下一支連隊的數量可能達到200~300人。

隊長之下則是副隊長(Porucznik),隊副一般由隊長直接委任,一開始只是負責傳遞命令。後來隊長漸漸淡出指揮責任,一個連隊真正的軍事指揮官就是隊副了。然後還有專門扛戰旗的旗手(Chorazy),騎手通常來說只是個榮譽職位,沒有實權。

這裡隊長承擔隊員的支出主要是招募侍從用的,並不是盔甲武器支出。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有不知多少馬兒悲慘的死在人類的胯下

獸皮與鷹翼

翼騎兵最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他們背後那張揚的一對羽翼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翼騎兵身穿升級過的阿尼瑪板甲,身披虎皮,身後的羽翼高高揚起,衝鋒陷陣......然而很遺憾,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個場景。在翼騎兵最鼎盛的幾十年裡的繪畫藝術中並沒有出現後世藝術創造裡那個誇張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馬鞍上的兩根插著羽毛的短短的木條。而且哪怕就這樣簡單的裝飾也只存在於閱兵和儀仗當中,真正上陣是不會攜帶任何羽翼裝飾的,它不僅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對騎手本身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阻礙。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德利 deli 土耳其語直譯是"瘋狂的"、"瘋子",在這個語境裡是形容騎兵作戰異常勇猛

翼騎兵得名於翼飾,使用獸皮和翼飾的習慣則學習自奧斯曼帝國的德利騎兵;他們披掛獸皮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那時,一些作戰勇敢,家境富裕的戰士會購買甚至自己獵捕食肉動物的獸皮,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直接披掛在盔甲上作戰,他們一般選用豹子、老虎、熊類和狼的毛皮使用。最早關於翼飾的記載也來源於這個時期,早期翼飾的製作並不複雜,選用一根包著銅皮的紅色木條,鑽上一排小洞,然後用鷹、鶴、鴕鳥等大型禽類的羽毛固定在上面。這樣的翼飾可以安裝在盔甲背部的特質插槽裡,也可以安裝在馬鞍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編制

翼騎兵的主要兵源是施拉赤塔階層,這個特殊的貴族階級佔整個波蘭人口的10%左右,如此龐大的數量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翼騎兵的基本單位是由"連隊"(Synonymous)組成,一個連隊的隊長(Rotmister)的硬性指標除了戰功之外,也必須是個有錢人。他至少要擁有幾個小村莊或莊園,只有依靠這些產業的來的財富才能負擔起其餘並不富裕的戰友的裝備負擔。

理論上,翼騎兵連隊的各項開支應該都是由國家承擔的,但國庫往往財力不足,所以這個責任就由連隊長包辦了。當然,這也不一定是虧本的買賣,畢竟身為隊長有統領之權,一場勝利戰鬥後最大的榮耀和戰利品也自然歸隊長所有。一支連隊的規模大概有100名左右的騎兵。注意,這100騎兵可不都是翼騎兵,一般來說翼騎兵的數量只有20~30名,剩下的都是騎馬侍從。

那麼要組件一支連隊的流程是什麼?首先,作為一個比較有錢的施拉赤塔,你會收到一封來自國王的授權徵兵令。然後你就要尋找尋找一些隊員(Towarzysz 就是除你之外的翼騎兵)並把幫助他們徵兵的錢交給他們,通常一個隊員可以招募2~3名侍從(Pocztowy),然後他們就組成了一個戰鬥小隊(Poczet)。隊長以下的20餘名翼騎兵隊員一般也得是施拉赤塔,他們可以是波蘭貴族、立陶宛貴族、立陶宛韃靼貴族、波蘭化的哥薩克甚至有錢的平民等到。如果碰到比較有錢的隊長,他手下一支連隊的數量可能達到200~300人。

隊長之下則是副隊長(Porucznik),隊副一般由隊長直接委任,一開始只是負責傳遞命令。後來隊長漸漸淡出指揮責任,一個連隊真正的軍事指揮官就是隊副了。然後還有專門扛戰旗的旗手(Chorazy),騎手通常來說只是個榮譽職位,沒有實權。

這裡隊長承擔隊員的支出主要是招募侍從用的,並不是盔甲武器支出。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名翼騎兵隊員和他的侍從

侍從也是可以披甲執銳上陣作戰的,只是他們的裝備要明顯次於翼騎兵,通常只是被用來防守側翼等沒那麼容易獲得榮譽的戰鬥。侍從的待遇是比較糟糕的,而且一旦稍有不慎就會被主人解僱。他們幾乎負責一切戰鬥之外的雜事,除了為主人穿戴盔甲,他們還要照料馬匹,看守貨物,管理牲畜,保養主人的盔甲武器等等。翼騎兵是不屑於去做雜務的,空閒時間裡,他們更熱衷鍛鍊武藝和身體,和其他同伴社交互動,豪飲伏特加之類的......

但即便如此辛苦,也是有許多人非常想去當侍從的,長時間的軍事生涯中,如果侍從作戰勇敢,積累了不少財富和戰鬥經驗,他們完全可以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然後加入其他的正規騎兵單位中,獲得社會階級的提升。侍從的裝備一般來講就是簡單的碟形頭盔和鎖子甲,有的連最基本的盔甲都沒有,只能穿著武裝衣作戰。再往下則是隨軍僕役,他們可以是工匠,樂手,牧師,醫生等技術工種,一般只呆在營地裡,並不直接參戰。

一支100人的連隊裡,只有那20~30名翼騎兵才是隊長真正意義上的戰友,因為他們是要共同承擔戰鬥中的經濟及其他風險。每位翼騎兵的標準服役週期是3~5年,有些相對較窮或沒有繼承權的人會選擇留在軍隊裡融入行伍,以求得軍事職位上的提升。成為一名翼騎兵是非常光榮的,就算一位不是很有錢的翼騎兵也比普通的施拉赤塔的社會地位更高,更受尊敬,因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征戰。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有不知多少馬兒悲慘的死在人類的胯下

獸皮與鷹翼

翼騎兵最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他們背後那張揚的一對羽翼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翼騎兵身穿升級過的阿尼瑪板甲,身披虎皮,身後的羽翼高高揚起,衝鋒陷陣......然而很遺憾,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個場景。在翼騎兵最鼎盛的幾十年裡的繪畫藝術中並沒有出現後世藝術創造裡那個誇張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馬鞍上的兩根插著羽毛的短短的木條。而且哪怕就這樣簡單的裝飾也只存在於閱兵和儀仗當中,真正上陣是不會攜帶任何羽翼裝飾的,它不僅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對騎手本身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阻礙。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德利 deli 土耳其語直譯是"瘋狂的"、"瘋子",在這個語境裡是形容騎兵作戰異常勇猛

翼騎兵得名於翼飾,使用獸皮和翼飾的習慣則學習自奧斯曼帝國的德利騎兵;他們披掛獸皮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那時,一些作戰勇敢,家境富裕的戰士會購買甚至自己獵捕食肉動物的獸皮,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直接披掛在盔甲上作戰,他們一般選用豹子、老虎、熊類和狼的毛皮使用。最早關於翼飾的記載也來源於這個時期,早期翼飾的製作並不複雜,選用一根包著銅皮的紅色木條,鑽上一排小洞,然後用鷹、鶴、鴕鳥等大型禽類的羽毛固定在上面。這樣的翼飾可以安裝在盔甲背部的特質插槽裡,也可以安裝在馬鞍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編制

翼騎兵的主要兵源是施拉赤塔階層,這個特殊的貴族階級佔整個波蘭人口的10%左右,如此龐大的數量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翼騎兵的基本單位是由"連隊"(Synonymous)組成,一個連隊的隊長(Rotmister)的硬性指標除了戰功之外,也必須是個有錢人。他至少要擁有幾個小村莊或莊園,只有依靠這些產業的來的財富才能負擔起其餘並不富裕的戰友的裝備負擔。

理論上,翼騎兵連隊的各項開支應該都是由國家承擔的,但國庫往往財力不足,所以這個責任就由連隊長包辦了。當然,這也不一定是虧本的買賣,畢竟身為隊長有統領之權,一場勝利戰鬥後最大的榮耀和戰利品也自然歸隊長所有。一支連隊的規模大概有100名左右的騎兵。注意,這100騎兵可不都是翼騎兵,一般來說翼騎兵的數量只有20~30名,剩下的都是騎馬侍從。

那麼要組件一支連隊的流程是什麼?首先,作為一個比較有錢的施拉赤塔,你會收到一封來自國王的授權徵兵令。然後你就要尋找尋找一些隊員(Towarzysz 就是除你之外的翼騎兵)並把幫助他們徵兵的錢交給他們,通常一個隊員可以招募2~3名侍從(Pocztowy),然後他們就組成了一個戰鬥小隊(Poczet)。隊長以下的20餘名翼騎兵隊員一般也得是施拉赤塔,他們可以是波蘭貴族、立陶宛貴族、立陶宛韃靼貴族、波蘭化的哥薩克甚至有錢的平民等到。如果碰到比較有錢的隊長,他手下一支連隊的數量可能達到200~300人。

隊長之下則是副隊長(Porucznik),隊副一般由隊長直接委任,一開始只是負責傳遞命令。後來隊長漸漸淡出指揮責任,一個連隊真正的軍事指揮官就是隊副了。然後還有專門扛戰旗的旗手(Chorazy),騎手通常來說只是個榮譽職位,沒有實權。

這裡隊長承擔隊員的支出主要是招募侍從用的,並不是盔甲武器支出。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名翼騎兵隊員和他的侍從

侍從也是可以披甲執銳上陣作戰的,只是他們的裝備要明顯次於翼騎兵,通常只是被用來防守側翼等沒那麼容易獲得榮譽的戰鬥。侍從的待遇是比較糟糕的,而且一旦稍有不慎就會被主人解僱。他們幾乎負責一切戰鬥之外的雜事,除了為主人穿戴盔甲,他們還要照料馬匹,看守貨物,管理牲畜,保養主人的盔甲武器等等。翼騎兵是不屑於去做雜務的,空閒時間裡,他們更熱衷鍛鍊武藝和身體,和其他同伴社交互動,豪飲伏特加之類的......

但即便如此辛苦,也是有許多人非常想去當侍從的,長時間的軍事生涯中,如果侍從作戰勇敢,積累了不少財富和戰鬥經驗,他們完全可以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然後加入其他的正規騎兵單位中,獲得社會階級的提升。侍從的裝備一般來講就是簡單的碟形頭盔和鎖子甲,有的連最基本的盔甲都沒有,只能穿著武裝衣作戰。再往下則是隨軍僕役,他們可以是工匠,樂手,牧師,醫生等技術工種,一般只呆在營地裡,並不直接參戰。

一支100人的連隊裡,只有那20~30名翼騎兵才是隊長真正意義上的戰友,因為他們是要共同承擔戰鬥中的經濟及其他風險。每位翼騎兵的標準服役週期是3~5年,有些相對較窮或沒有繼承權的人會選擇留在軍隊裡融入行伍,以求得軍事職位上的提升。成為一名翼騎兵是非常光榮的,就算一位不是很有錢的翼騎兵也比普通的施拉赤塔的社會地位更高,更受尊敬,因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征戰。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沃伊切赫城下的閱兵

在中前期翼騎兵的戰鬥中,"支隊"(Huf)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單位,之一個支隊在戰場上下轄若干連隊。後來在於瑞典多次交手後,波蘭人也學習到更加先進的軍事體系,團(Pulk)取代了支隊的概念,每個團下轄4~10個連隊。

翼騎兵的薪酬

翼騎兵帶給施拉赤塔在政治、社會和軍事地位的提升作用要遠遠大於軍餉,因為翼騎兵部隊並不能被當做普通的軍隊看待。然而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可以領到高於其他同行的薪水。

16世紀晚期到"大洪水"時期,翼騎兵的季度收入從15茲羅提逐漸漲到60茲羅提,這筆錢對應的並非是人頭數,而是"馬頭數",即一個翼騎兵擁有的馬匹數量而決定的。假如一名叫益達斯基的翼騎兵基本工資是20茲羅提,他有1匹戰馬、1匹馱馬和1匹挽馬,那益達斯基就有60茲羅提的收入。隊長的收入是最多的,有時一位隊長名下有高達20匹馬......這是基本工資。此外隊長還會向下發放每季度每一百匹馬150茲羅提的補助,後來變成單獨分給個人的錢,不過錢的總量沒變。17世紀中葉後,還有一種"蕭條期津貼",這筆錢是基本工資的兩倍。

翼騎兵戰術

翼騎兵在波立聯邦是最為昂貴、稀少和精銳的兵種,尋常戰鬥不會輕易動員翼騎兵參加。只有在舉國之力的大戰之前,翼騎兵才會步入戰場。前期到中期,翼騎兵的戰術簡單而有效,即反覆衝鋒,撕裂陣型。

有時他們會在戰鬥前做個簡單的祈禱,之後會在隊長的指揮下進入交戰區域。技藝嫻熟的翼騎兵在抵達衝鋒距離(100米)前,為了節省體力和規避子彈,會採用比較鬆散的隊形踱步前進,越往前速度越快,隊形越緊密。

在距離敵人約100米時,翼騎兵會全力衝鋒,在衝鋒過程中一邊祈禱不被子彈射到,一邊迅速轉換陣列,將鬆散的隊形變成非常緊密的"牆式衝鋒"陣列。在距離敵人50米時,隊長會下令端平騎槍,翼騎兵此時就會把科皮亞長矛的末端放進一個系在馬鞍上的皮質套筒(Tok)內,這樣可以節省力氣,也能最大程度發揮長矛的衝擊力。然後他們會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在紀律、訓練和裝備上的優勢,以勢不可擋之力撕裂、摧毀敵人的陣型。事實上,除了著名的瑞典長槍陣之外,鮮有敵人能擋住這摧枯拉朽的進攻。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有不知多少馬兒悲慘的死在人類的胯下

獸皮與鷹翼

翼騎兵最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他們背後那張揚的一對羽翼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翼騎兵身穿升級過的阿尼瑪板甲,身披虎皮,身後的羽翼高高揚起,衝鋒陷陣......然而很遺憾,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個場景。在翼騎兵最鼎盛的幾十年裡的繪畫藝術中並沒有出現後世藝術創造裡那個誇張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馬鞍上的兩根插著羽毛的短短的木條。而且哪怕就這樣簡單的裝飾也只存在於閱兵和儀仗當中,真正上陣是不會攜帶任何羽翼裝飾的,它不僅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對騎手本身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阻礙。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德利 deli 土耳其語直譯是"瘋狂的"、"瘋子",在這個語境裡是形容騎兵作戰異常勇猛

翼騎兵得名於翼飾,使用獸皮和翼飾的習慣則學習自奧斯曼帝國的德利騎兵;他們披掛獸皮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那時,一些作戰勇敢,家境富裕的戰士會購買甚至自己獵捕食肉動物的獸皮,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直接披掛在盔甲上作戰,他們一般選用豹子、老虎、熊類和狼的毛皮使用。最早關於翼飾的記載也來源於這個時期,早期翼飾的製作並不複雜,選用一根包著銅皮的紅色木條,鑽上一排小洞,然後用鷹、鶴、鴕鳥等大型禽類的羽毛固定在上面。這樣的翼飾可以安裝在盔甲背部的特質插槽裡,也可以安裝在馬鞍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編制

翼騎兵的主要兵源是施拉赤塔階層,這個特殊的貴族階級佔整個波蘭人口的10%左右,如此龐大的數量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翼騎兵的基本單位是由"連隊"(Synonymous)組成,一個連隊的隊長(Rotmister)的硬性指標除了戰功之外,也必須是個有錢人。他至少要擁有幾個小村莊或莊園,只有依靠這些產業的來的財富才能負擔起其餘並不富裕的戰友的裝備負擔。

理論上,翼騎兵連隊的各項開支應該都是由國家承擔的,但國庫往往財力不足,所以這個責任就由連隊長包辦了。當然,這也不一定是虧本的買賣,畢竟身為隊長有統領之權,一場勝利戰鬥後最大的榮耀和戰利品也自然歸隊長所有。一支連隊的規模大概有100名左右的騎兵。注意,這100騎兵可不都是翼騎兵,一般來說翼騎兵的數量只有20~30名,剩下的都是騎馬侍從。

那麼要組件一支連隊的流程是什麼?首先,作為一個比較有錢的施拉赤塔,你會收到一封來自國王的授權徵兵令。然後你就要尋找尋找一些隊員(Towarzysz 就是除你之外的翼騎兵)並把幫助他們徵兵的錢交給他們,通常一個隊員可以招募2~3名侍從(Pocztowy),然後他們就組成了一個戰鬥小隊(Poczet)。隊長以下的20餘名翼騎兵隊員一般也得是施拉赤塔,他們可以是波蘭貴族、立陶宛貴族、立陶宛韃靼貴族、波蘭化的哥薩克甚至有錢的平民等到。如果碰到比較有錢的隊長,他手下一支連隊的數量可能達到200~300人。

隊長之下則是副隊長(Porucznik),隊副一般由隊長直接委任,一開始只是負責傳遞命令。後來隊長漸漸淡出指揮責任,一個連隊真正的軍事指揮官就是隊副了。然後還有專門扛戰旗的旗手(Chorazy),騎手通常來說只是個榮譽職位,沒有實權。

這裡隊長承擔隊員的支出主要是招募侍從用的,並不是盔甲武器支出。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名翼騎兵隊員和他的侍從

侍從也是可以披甲執銳上陣作戰的,只是他們的裝備要明顯次於翼騎兵,通常只是被用來防守側翼等沒那麼容易獲得榮譽的戰鬥。侍從的待遇是比較糟糕的,而且一旦稍有不慎就會被主人解僱。他們幾乎負責一切戰鬥之外的雜事,除了為主人穿戴盔甲,他們還要照料馬匹,看守貨物,管理牲畜,保養主人的盔甲武器等等。翼騎兵是不屑於去做雜務的,空閒時間裡,他們更熱衷鍛鍊武藝和身體,和其他同伴社交互動,豪飲伏特加之類的......

但即便如此辛苦,也是有許多人非常想去當侍從的,長時間的軍事生涯中,如果侍從作戰勇敢,積累了不少財富和戰鬥經驗,他們完全可以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然後加入其他的正規騎兵單位中,獲得社會階級的提升。侍從的裝備一般來講就是簡單的碟形頭盔和鎖子甲,有的連最基本的盔甲都沒有,只能穿著武裝衣作戰。再往下則是隨軍僕役,他們可以是工匠,樂手,牧師,醫生等技術工種,一般只呆在營地裡,並不直接參戰。

一支100人的連隊裡,只有那20~30名翼騎兵才是隊長真正意義上的戰友,因為他們是要共同承擔戰鬥中的經濟及其他風險。每位翼騎兵的標準服役週期是3~5年,有些相對較窮或沒有繼承權的人會選擇留在軍隊裡融入行伍,以求得軍事職位上的提升。成為一名翼騎兵是非常光榮的,就算一位不是很有錢的翼騎兵也比普通的施拉赤塔的社會地位更高,更受尊敬,因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征戰。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沃伊切赫城下的閱兵

在中前期翼騎兵的戰鬥中,"支隊"(Huf)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單位,之一個支隊在戰場上下轄若干連隊。後來在於瑞典多次交手後,波蘭人也學習到更加先進的軍事體系,團(Pulk)取代了支隊的概念,每個團下轄4~10個連隊。

翼騎兵的薪酬

翼騎兵帶給施拉赤塔在政治、社會和軍事地位的提升作用要遠遠大於軍餉,因為翼騎兵部隊並不能被當做普通的軍隊看待。然而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可以領到高於其他同行的薪水。

16世紀晚期到"大洪水"時期,翼騎兵的季度收入從15茲羅提逐漸漲到60茲羅提,這筆錢對應的並非是人頭數,而是"馬頭數",即一個翼騎兵擁有的馬匹數量而決定的。假如一名叫益達斯基的翼騎兵基本工資是20茲羅提,他有1匹戰馬、1匹馱馬和1匹挽馬,那益達斯基就有60茲羅提的收入。隊長的收入是最多的,有時一位隊長名下有高達20匹馬......這是基本工資。此外隊長還會向下發放每季度每一百匹馬150茲羅提的補助,後來變成單獨分給個人的錢,不過錢的總量沒變。17世紀中葉後,還有一種"蕭條期津貼",這筆錢是基本工資的兩倍。

翼騎兵戰術

翼騎兵在波立聯邦是最為昂貴、稀少和精銳的兵種,尋常戰鬥不會輕易動員翼騎兵參加。只有在舉國之力的大戰之前,翼騎兵才會步入戰場。前期到中期,翼騎兵的戰術簡單而有效,即反覆衝鋒,撕裂陣型。

有時他們會在戰鬥前做個簡單的祈禱,之後會在隊長的指揮下進入交戰區域。技藝嫻熟的翼騎兵在抵達衝鋒距離(100米)前,為了節省體力和規避子彈,會採用比較鬆散的隊形踱步前進,越往前速度越快,隊形越緊密。

在距離敵人約100米時,翼騎兵會全力衝鋒,在衝鋒過程中一邊祈禱不被子彈射到,一邊迅速轉換陣列,將鬆散的隊形變成非常緊密的"牆式衝鋒"陣列。在距離敵人50米時,隊長會下令端平騎槍,翼騎兵此時就會把科皮亞長矛的末端放進一個系在馬鞍上的皮質套筒(Tok)內,這樣可以節省力氣,也能最大程度發揮長矛的衝擊力。然後他們會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在紀律、訓練和裝備上的優勢,以勢不可擋之力撕裂、摧毀敵人的陣型。事實上,除了著名的瑞典長槍陣之外,鮮有敵人能擋住這摧枯拉朽的進攻。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牆式衝鋒

科皮亞長矛在插進對方身體時,矛身會斷裂,它對無甲或輕甲甚至鍊甲目標的殺傷力非常巨大,即便身穿板甲也會因為衝擊力而被擊倒。大量手持長矛的翼騎兵可以有效撕裂對手的陣線,為步兵的進擊提供了幫助。如果一次衝擊後,敵人的陣線並沒有突破,翼騎兵會返回後方,在僕役的幫助下更換新的長矛,然後發起第二輪衝擊。當備用長矛用光後,翼騎兵會在下次衝鋒的時候拔出破甲劍,將劍柄抵在膝蓋上作為一根短矛使用。長達1.5米的精鋼劍刃會無情的刺穿任何輕型甲冑,有時也會刺進板甲的關節縫隙中殺傷敵人。

不能神化翼騎兵的衝鋒,實際上後期古斯塔夫改革後的訓練有素的長槍步兵陣完全可以擋住翼騎兵的衝鋒,面對可怕的長矛森林,就算是翼騎兵也只能敗下陣來,就更別提其他騎兵了。然而歷史上翼騎兵在1605年的基爾霍姆之戰中確實有正面突破瑞典長槍陣並且獲勝的記錄,儘管這是唯一一次。不過在之後的戰爭中,翼騎兵通過合理的戰術安排,還是多次給予瑞典軍以重創。

傳統的翼騎兵戰術其實就是依靠衝鋒來瓦解、撕裂敵人的陣型。但在面對瑞典人的長矛森林時,翼騎兵就琢磨出了新的戰術:首先利用裝備火器的輕裝騎兵對敵人的步兵抵近射擊,然後迅速撤退。在對方陷入混亂時翼騎兵利用這個空檔發起衝鋒,此時敵人的火槍剛剛射擊,還沒有裝填完畢,翼騎兵的突然衝鋒會讓他們難以短時間內協調好防禦陣型。如果一次突擊沒能成功,翼騎兵會迅速撤退,裝填好子彈的輕騎兵會迅速衝過去再重複上一步驟。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效的戰術。

在後來基涅夫戰役時,翼騎兵在地形極端不利,且面對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指揮的瑞典步兵時吃了不少苦頭。他們採用了一種新的混編衝鋒戰術,在翼騎兵衝鋒的陣線裡還安插了一隊手持火器的輕騎兵,他們共同頂著槍林彈雨和火炮轟炸衝到瑞典長槍陣面前,在翼騎兵即將與敵人接戰的一瞬間,輕騎兵抵近射擊最前排的瑞典步兵。第一排瑞典步兵剛剛倒下,後面翼騎兵的長矛就已經戳進第二排步兵的胸口了。

"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任何對歐洲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感興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波蘭胡薩羽翼騎兵(Winged Hussars)這個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在很多人腦海裡,提到波蘭,或許不知道貴族民主制或五·三憲法,但這個有著帥氣盔甲,誇張雙翅的的東歐勁旅就真稱得上是眾所周知。

波蘭龐大的貴族階層其實更類似關隴集團的府兵,在國家的上升期他們忠勇尚武,浴血奮戰,為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兵源,並自配精良的裝備。經過一代雄主斯特凡·巴托裡的軍事改革,波蘭翼騎兵成為單兵戰力稱雄歐陸的王者之騎。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他們是同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美麗的戰士之一

驃騎兵的由來

赫赫有名的波蘭翼騎兵是驃騎兵的一種。

驃騎兵的英文單詞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詞源則來自於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裝騎兵,他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偵察和偷襲能力。

14世紀末期,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塞爾維亞後,將侵略的矛頭直指歐洲,首當其衝的就是匈牙利王國。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中,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與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並肩作戰,因為一次失敗的衝鋒導致波·匈聯軍戰敗。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稱為"Rác"。

匈雅提的兒子馬提亞斯·科爾溫(馬加什一世)後來成為了匈牙利國王,統治匈牙利32年。馬提亞斯·科爾溫將這支新生的騎兵軍種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訓練和裝備,使之成為了一支強悍的部隊。科爾溫將其編入"匈牙利黑軍"的戰鬥序列中,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與奧斯曼、神羅、波蘭的戰爭中展現了出色的戰鬥能力。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早期的匈牙利驃騎兵部隊,東西方軍事科技交融的產物

後來隨著雅蓋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這一優秀的騎兵軍種也被順理成章地"引進"波立邦聯。在所有的波蘭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薩騎兵的年代為16世紀初,這有力的佐證了彼時的波蘭王國積極吸納匈牙利驃騎兵進入到本國的軍事體系中。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傳統的中西歐重甲騎士被發現不適合在波蘭北部的沼澤和東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戰鬥。

最早,波蘭王國直接僱傭匈牙利驃騎兵作戰,後來則直接招募本國人員編入波蘭驃騎兵部隊中。在與莫斯科大公國的奧爾沙之戰中,波蘭驃騎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兩翼的進攻和後續的追擊被認為高效而強力。

這個階段的驃騎兵還帶有濃濃的匈牙利風格,他們用黑色毛氈製作的帽子跟後世工業革命時代的高筒禮帽有幾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屬圈裝飾,內部則有一圈鐵皮加固防禦,高聳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他們不穿盔甲,僅依靠一件喬潘聶(joupanes 一種係扣到腰部,下襬及膝,類似波蘭祖潘長袍的衣物)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飾,一種短頭蓬緊身衣,滑膛槍時代驃騎兵緊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們的武器包括彎刀、長槍、釘頭錘、圓杖、戰斧、鶴嘴鋤和弓箭,還有一扇巴爾幹風格的木盾輔助防禦。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驃騎兵形象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身著喬潘聶或曼特的戰士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軍事體系的建立

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是真正意義上的波蘭翼騎兵之父。傳統的波蘭驃騎兵主要由波立聯邦的地方貴族施拉赤塔階層組成。波蘭中小型貴族的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他們也有著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武器與馬匹。

16世紀後半葉,波蘭驃騎兵已經開始緩慢地重裝化,在斯特凡·巴託雷時期,他為波蘭驃騎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託雷國王以四五百個特蘭西瓦尼亞人和匈牙利驃騎兵組成了自己的衛隊,驃騎兵們從此不再使用巴爾幹盾和華麗的服飾,去掉華麗但防禦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傳統的波蘭長大衣,兼有禦寒和武裝衣的功效)外罩鐵製頭盔與板鍊甲,同時為他們裝備一杆足夠長的一次性騎槍,使其衝擊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對翼騎兵部隊改革的結果是建立了一支大為靈活機動而又具備極高紀律性的新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陪伴波蘭參議院進入巴黎的翼騎兵部隊,畫中的翅膀形象經過美化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巴託雷時期的翼騎兵

翼騎兵的武器

"那些對他們的裝備,如帶著長條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對那些使用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的口頭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空前絕後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無窮魅力與威武雄壯。" ——意大利使節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加冕禮後的感慨

科皮亞長矛(Kopia),這是一種從巴爾幹、匈牙利地區傳至波蘭的騎槍武器。與傳統西歐騎槍相比,波蘭科皮亞長矛由杉木製成,中間挖空,然後將兩條材料的橫截面粘連在一起,這樣就導致科皮亞長矛更加輕便。相比之傳統西歐騎槍,科皮亞長矛更加修長,通常有4.5~6.2米長。這樣的長度更好的保護了騎手,在面對同樣使用長槍作戰的步兵時可以先一步殺傷敵人,而且這樣的長度也使夾槍衝鋒的威力更進一步。

長矛有一種特質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後半部分,騎手通常將手放在球的後方抓住長矛,因此也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鍛鋼槍頭處被固定上一個絲綢製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當時,小旗上可以裝飾任何圖案,是五花八門的。但在現代藝術繪畫中翼騎兵的矛旗大多數是紅白兩色,代指波蘭國旗。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位拿著巴爾幹盾牌的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Szabla)在斯特凡·巴託雷改革軍備之前就作為制式兵器廣泛裝備於翼騎兵部隊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軍刀只有一個簡易的十字型護手,後來巴託雷國王親自下令改良,主要是為它增加了一個用以保護手指的鐵鏈。隨著時間的推進,鐵鏈逐漸變成更加堅固的護手罩。這種軍刀幾乎就是為騎馬作戰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彎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運動中發揮出無以輪比的砍殺性能。

刀柄長約90-100毫米;刀刃寬約35-37毫米;護手長約120毫米;刀刃厚度約10-12毫米;刀刃長度825-870毫米;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無護手版的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扎布拉軍刀

斯扎布拉軍刀的設計樣式深刻影響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佩刀風格,在波立聯邦滅亡後,依然有來自西歐的軍官與技術工匠前來波蘭區域學習和研究這種武器,為本國騎兵軍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改良靈感。後來拿破崙時期,西歐、中歐國家騎兵部隊使用的彎刀都有波蘭斯扎布拉軍刀的影子。後來被廣大西歐國家吸取改良,並在波蘭滅亡後的線列戰時期廣泛配備於騎兵部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破甲刺劍(Koncerz)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使用的闊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nadziak破甲錘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電影中的簧輪槍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whellock 簧輪槍,是燧發槍的前身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使用反曲弓作戰的波蘭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反曲弓

翼騎兵的甲冑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為翼騎兵的制式頭盔,見證了這個兵種的興衰榮辱。這種頭盔帶小帽簷,兩塊護頰(有一個心形的耳洞,用來讓翼騎兵聽清命令),一條標誌性的龍蝦尾護頸,還有一塊在帽簷上的活動護面。這種頭盔當然不是波蘭原產的,它的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東歐、南歐國家因為與其長期作戰,也吸取了對手的裝備設計,融入到自身的武備當中。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幾種主流的頭盔款式

阿尼瑪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貨,最早由亞平寧半島的鐵匠發明。其最大的特點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塊條狀鋼片拼接成龍蝦尾部狀,再用皮帶和鉚釘在背面固定。相比傳統的板甲,阿尼瑪板條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於量產和修復,靈活性也很好。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斯特凡·巴託雷國王才將此甲規定為翼騎兵的制式鎧甲。

除了胸甲外,翼騎兵還被要求在內部穿一個鍊甲袖衣,這種鍊甲去掉了軀幹的防護,只保留了雙臂的鎖環。因為軀幹已經有胸甲防護,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鎖環,這樣既可以減輕防具的總重量,也可以節約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鍊甲短裙用以保護易受攻擊的大腿,這就是翼騎兵第一次重裝化和規範化後的裝備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斯特凡·巴託雷改革後的翼騎兵制式裝備,特立獨行的"重驃騎兵"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阿尼瑪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波蘭克拉科夫博物館藏

阿尼瑪甲升級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期間出現的,這位國王主導了翼騎兵最後一次重大的軍備改革。傳統的阿尼瑪甲的防護力已不滿足於熱兵器威力越發強大的戰場,一種上胸部為整體板塊,腹部為板條型的款式被創造了出來。這種鎧甲的鍛造工藝不僅是波蘭的最高技術,也是同時代整個歐洲板甲工藝的一流水準。

新式鎧甲的"胸肌"部分為一整塊厚度為3~5mm的,中部被打出稜脊的拋光鋼板製成。下方由疊加的五塊靈活的鋼板條保護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樣,護喉甲輔助防禦上胸部和頸部。肩甲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下連接幾片板條甲,胳膊內側也有板條甲護住,整個上臂甲由鉚釘和皮帶相連。下臂甲是由一整塊板甲防禦住手背外側,內側為一個護腕。因為昂貴以及翼騎兵的戰術特點,腿甲使用的相對較少,可根據個人財力選擇搭配。

事實證明,即便在火器技術發展迅猛的17世紀上半葉,更加靈活的新式阿尼瑪鎧甲也足以勝任翼騎兵的防禦工作。它完全可以抵禦住同時期火槍子彈的衝擊,普通的近戰兵器更是難以將其破壞。此外,它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禦力的基礎上做的最大優化,戰馬可以更長時間承載騎手來回衝鋒作戰。

阿尼瑪鎧甲的顏值就不用說了,拋光到銀光閃閃的甲面在太陽的照射下會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麗金屬質感。在手藝嫻熟的制甲師傅手裡,鎧甲邊緣的金色包銅、銅製玫瑰和其他形狀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著黃燦燦的十字裝飾和聖母瑪利亞等圖案。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各式披風

戰馬

十七世紀中葉,波蘭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馬,與本土馬雜交後的新馬種身材高大,衝鋒速度極快,耐力和負重俱佳。它們在通宵行軍後,第二天還要經受數十次的高強度衝鋒,之後還有力氣去追擊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可以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波蘭產的戰馬是全歐洲質量第一流的。波蘭戰馬翼騎兵非常珍愛它們的戰馬,除了馬兒本身的優秀素質外,高昂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優秀的戰馬的費用達到了200茲羅提,加上剩餘的裝備成本,總共高達5100茲羅提,這昂貴的費用足夠買下一座村莊。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就確立了馬匹禁止出口的規定,試圖冒險的人將會受到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懲罰。戰馬是最昂貴的,馱馬和挽馬的價格更低一些,每個翼騎兵小隊都需要更多馬匹來駝運裝載各種物資的馬車。

翼騎兵作戰時,戰馬的損耗率是非常高的,這主要因為馬匹本身並不披甲,而且往往從事最危險的衝鋒任務。實際上,大批戰馬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戶外露營不周到的照顧,傷口感染、感冒和過度勞累大量殺死這些美麗卻脆弱的生命。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有不知多少馬兒悲慘的死在人類的胯下

獸皮與鷹翼

翼騎兵最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他們背後那張揚的一對羽翼了,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翼騎兵身穿升級過的阿尼瑪板甲,身披虎皮,身後的羽翼高高揚起,衝鋒陷陣......然而很遺憾,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個場景。在翼騎兵最鼎盛的幾十年裡的繪畫藝術中並沒有出現後世藝術創造裡那個誇張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馬鞍上的兩根插著羽毛的短短的木條。而且哪怕就這樣簡單的裝飾也只存在於閱兵和儀仗當中,真正上陣是不會攜帶任何羽翼裝飾的,它不僅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對騎手本身的靈活性也是一個阻礙。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德利 deli 土耳其語直譯是"瘋狂的"、"瘋子",在這個語境裡是形容騎兵作戰異常勇猛

翼騎兵得名於翼飾,使用獸皮和翼飾的習慣則學習自奧斯曼帝國的德利騎兵;他們披掛獸皮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那時,一些作戰勇敢,家境富裕的戰士會購買甚至自己獵捕食肉動物的獸皮,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直接披掛在盔甲上作戰,他們一般選用豹子、老虎、熊類和狼的毛皮使用。最早關於翼飾的記載也來源於這個時期,早期翼飾的製作並不複雜,選用一根包著銅皮的紅色木條,鑽上一排小洞,然後用鷹、鶴、鴕鳥等大型禽類的羽毛固定在上面。這樣的翼飾可以安裝在盔甲背部的特質插槽裡,也可以安裝在馬鞍上。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的編制

翼騎兵的主要兵源是施拉赤塔階層,這個特殊的貴族階級佔整個波蘭人口的10%左右,如此龐大的數量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翼騎兵的基本單位是由"連隊"(Synonymous)組成,一個連隊的隊長(Rotmister)的硬性指標除了戰功之外,也必須是個有錢人。他至少要擁有幾個小村莊或莊園,只有依靠這些產業的來的財富才能負擔起其餘並不富裕的戰友的裝備負擔。

理論上,翼騎兵連隊的各項開支應該都是由國家承擔的,但國庫往往財力不足,所以這個責任就由連隊長包辦了。當然,這也不一定是虧本的買賣,畢竟身為隊長有統領之權,一場勝利戰鬥後最大的榮耀和戰利品也自然歸隊長所有。一支連隊的規模大概有100名左右的騎兵。注意,這100騎兵可不都是翼騎兵,一般來說翼騎兵的數量只有20~30名,剩下的都是騎馬侍從。

那麼要組件一支連隊的流程是什麼?首先,作為一個比較有錢的施拉赤塔,你會收到一封來自國王的授權徵兵令。然後你就要尋找尋找一些隊員(Towarzysz 就是除你之外的翼騎兵)並把幫助他們徵兵的錢交給他們,通常一個隊員可以招募2~3名侍從(Pocztowy),然後他們就組成了一個戰鬥小隊(Poczet)。隊長以下的20餘名翼騎兵隊員一般也得是施拉赤塔,他們可以是波蘭貴族、立陶宛貴族、立陶宛韃靼貴族、波蘭化的哥薩克甚至有錢的平民等到。如果碰到比較有錢的隊長,他手下一支連隊的數量可能達到200~300人。

隊長之下則是副隊長(Porucznik),隊副一般由隊長直接委任,一開始只是負責傳遞命令。後來隊長漸漸淡出指揮責任,一個連隊真正的軍事指揮官就是隊副了。然後還有專門扛戰旗的旗手(Chorazy),騎手通常來說只是個榮譽職位,沒有實權。

這裡隊長承擔隊員的支出主要是招募侍從用的,並不是盔甲武器支出。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一名翼騎兵隊員和他的侍從

侍從也是可以披甲執銳上陣作戰的,只是他們的裝備要明顯次於翼騎兵,通常只是被用來防守側翼等沒那麼容易獲得榮譽的戰鬥。侍從的待遇是比較糟糕的,而且一旦稍有不慎就會被主人解僱。他們幾乎負責一切戰鬥之外的雜事,除了為主人穿戴盔甲,他們還要照料馬匹,看守貨物,管理牲畜,保養主人的盔甲武器等等。翼騎兵是不屑於去做雜務的,空閒時間裡,他們更熱衷鍛鍊武藝和身體,和其他同伴社交互動,豪飲伏特加之類的......

但即便如此辛苦,也是有許多人非常想去當侍從的,長時間的軍事生涯中,如果侍從作戰勇敢,積累了不少財富和戰鬥經驗,他們完全可以為自己置辦一身盔甲,然後加入其他的正規騎兵單位中,獲得社會階級的提升。侍從的裝備一般來講就是簡單的碟形頭盔和鎖子甲,有的連最基本的盔甲都沒有,只能穿著武裝衣作戰。再往下則是隨軍僕役,他們可以是工匠,樂手,牧師,醫生等技術工種,一般只呆在營地裡,並不直接參戰。

一支100人的連隊裡,只有那20~30名翼騎兵才是隊長真正意義上的戰友,因為他們是要共同承擔戰鬥中的經濟及其他風險。每位翼騎兵的標準服役週期是3~5年,有些相對較窮或沒有繼承權的人會選擇留在軍隊裡融入行伍,以求得軍事職位上的提升。成為一名翼騎兵是非常光榮的,就算一位不是很有錢的翼騎兵也比普通的施拉赤塔的社會地位更高,更受尊敬,因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征戰。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沃伊切赫城下的閱兵

在中前期翼騎兵的戰鬥中,"支隊"(Huf)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單位,之一個支隊在戰場上下轄若干連隊。後來在於瑞典多次交手後,波蘭人也學習到更加先進的軍事體系,團(Pulk)取代了支隊的概念,每個團下轄4~10個連隊。

翼騎兵的薪酬

翼騎兵帶給施拉赤塔在政治、社會和軍事地位的提升作用要遠遠大於軍餉,因為翼騎兵部隊並不能被當做普通的軍隊看待。然而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可以領到高於其他同行的薪水。

16世紀晚期到"大洪水"時期,翼騎兵的季度收入從15茲羅提逐漸漲到60茲羅提,這筆錢對應的並非是人頭數,而是"馬頭數",即一個翼騎兵擁有的馬匹數量而決定的。假如一名叫益達斯基的翼騎兵基本工資是20茲羅提,他有1匹戰馬、1匹馱馬和1匹挽馬,那益達斯基就有60茲羅提的收入。隊長的收入是最多的,有時一位隊長名下有高達20匹馬......這是基本工資。此外隊長還會向下發放每季度每一百匹馬150茲羅提的補助,後來變成單獨分給個人的錢,不過錢的總量沒變。17世紀中葉後,還有一種"蕭條期津貼",這筆錢是基本工資的兩倍。

翼騎兵戰術

翼騎兵在波立聯邦是最為昂貴、稀少和精銳的兵種,尋常戰鬥不會輕易動員翼騎兵參加。只有在舉國之力的大戰之前,翼騎兵才會步入戰場。前期到中期,翼騎兵的戰術簡單而有效,即反覆衝鋒,撕裂陣型。

有時他們會在戰鬥前做個簡單的祈禱,之後會在隊長的指揮下進入交戰區域。技藝嫻熟的翼騎兵在抵達衝鋒距離(100米)前,為了節省體力和規避子彈,會採用比較鬆散的隊形踱步前進,越往前速度越快,隊形越緊密。

在距離敵人約100米時,翼騎兵會全力衝鋒,在衝鋒過程中一邊祈禱不被子彈射到,一邊迅速轉換陣列,將鬆散的隊形變成非常緊密的"牆式衝鋒"陣列。在距離敵人50米時,隊長會下令端平騎槍,翼騎兵此時就會把科皮亞長矛的末端放進一個系在馬鞍上的皮質套筒(Tok)內,這樣可以節省力氣,也能最大程度發揮長矛的衝擊力。然後他們會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在紀律、訓練和裝備上的優勢,以勢不可擋之力撕裂、摧毀敵人的陣型。事實上,除了著名的瑞典長槍陣之外,鮮有敵人能擋住這摧枯拉朽的進攻。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牆式衝鋒

科皮亞長矛在插進對方身體時,矛身會斷裂,它對無甲或輕甲甚至鍊甲目標的殺傷力非常巨大,即便身穿板甲也會因為衝擊力而被擊倒。大量手持長矛的翼騎兵可以有效撕裂對手的陣線,為步兵的進擊提供了幫助。如果一次衝擊後,敵人的陣線並沒有突破,翼騎兵會返回後方,在僕役的幫助下更換新的長矛,然後發起第二輪衝擊。當備用長矛用光後,翼騎兵會在下次衝鋒的時候拔出破甲劍,將劍柄抵在膝蓋上作為一根短矛使用。長達1.5米的精鋼劍刃會無情的刺穿任何輕型甲冑,有時也會刺進板甲的關節縫隙中殺傷敵人。

不能神化翼騎兵的衝鋒,實際上後期古斯塔夫改革後的訓練有素的長槍步兵陣完全可以擋住翼騎兵的衝鋒,面對可怕的長矛森林,就算是翼騎兵也只能敗下陣來,就更別提其他騎兵了。然而歷史上翼騎兵在1605年的基爾霍姆之戰中確實有正面突破瑞典長槍陣並且獲勝的記錄,儘管這是唯一一次。不過在之後的戰爭中,翼騎兵通過合理的戰術安排,還是多次給予瑞典軍以重創。

傳統的翼騎兵戰術其實就是依靠衝鋒來瓦解、撕裂敵人的陣型。但在面對瑞典人的長矛森林時,翼騎兵就琢磨出了新的戰術:首先利用裝備火器的輕裝騎兵對敵人的步兵抵近射擊,然後迅速撤退。在對方陷入混亂時翼騎兵利用這個空檔發起衝鋒,此時敵人的火槍剛剛射擊,還沒有裝填完畢,翼騎兵的突然衝鋒會讓他們難以短時間內協調好防禦陣型。如果一次突擊沒能成功,翼騎兵會迅速撤退,裝填好子彈的輕騎兵會迅速衝過去再重複上一步驟。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效的戰術。

在後來基涅夫戰役時,翼騎兵在地形極端不利,且面對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指揮的瑞典步兵時吃了不少苦頭。他們採用了一種新的混編衝鋒戰術,在翼騎兵衝鋒的陣線裡還安插了一隊手持火器的輕騎兵,他們共同頂著槍林彈雨和火炮轟炸衝到瑞典長槍陣面前,在翼騎兵即將與敵人接戰的一瞬間,輕騎兵抵近射擊最前排的瑞典步兵。第一排瑞典步兵剛剛倒下,後面翼騎兵的長矛就已經戳進第二排步兵的胸口了。

輕騎兵之王——縱橫東歐原野的波蘭翼騎兵

參考資料:

[1]《波蘭史》;

[2]《波蘭通史》;

[3]《波蘭簡史》;

[4]《Osprey - Warrior 094 - Polish Winged Hussar 1576 - 1775》;

[5]《Osprey - Men at Arms 188 - Polish Armies 1569-1696 Part 2》;

[6]《Osprey - Men at Arms 184 - Polish Armies 1569-1696 Part 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