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省保”」一座古墓,一段故事,一個神祕的氏族

畢昇 文物 蘭江 沈括 蘭溪發佈 2017-07-16
「探訪“省保”」一座古墓,一段故事,一個神祕的氏族

無聲遣流年

畢家明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明晚期

地點:蘭溪市蘭江街道畢家行政村畢家村西南邊

順著風光旖旎的蘭江一路往西北方向前行,過靈羊島,在畢家排澇站往左拐進畢家村。這是一個建在小山丘上的樹木蔥蘢的小村莊,民居鱗次櫛比,依山就勢佈局。雖然古色古香的房屋不多,但千年古村的風貌仍依稀可見,老街小巷親切宜人的尺度還在。走在村中的小路上,偶聞鳥語花香,只覺寧靜安詳。

沿著進村那條小路左轉上坡,再往左邊路口下坡,眼前豁然開朗———這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半山坳,山坳深處是一座面向蘭江、造型罕見的有青石墓亭護衛的古墓,氣勢不凡,是典型的大氣簡潔明式建築風格。墓頂與石亭牌坊脊相連並且覆蓋,墓在後面,石亭牌坊在前,相距大約1.33米。

「探訪“省保”」一座古墓,一段故事,一個神祕的氏族

鑽進墓亭,只見墓亭與墓之間的空地雜草叢生,幾叢高高的菸草燦燦地開著一簇簇淺紫的花。定睛細看,古墓正中的青石墓面已毀。這座四柱三樓式石亭牌坊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墓亭的歇山頂全部用青石製作,明間的前簷柱是方形的,抹角內幽,下面是礁礩形柱礎,二柱之間設有大額枋,月樑造型,斷面近矩形,兩端用龍鬚紋圖案來裝飾。柱頂是一斗三升柱頭科,柱頭科間架設有方形檁條,檁條正面的浮雕是仙鶴祥雲圖案,構圖簡約,刀工流暢。

歇山頂青石屋面被明代匠人精細地雕成瓦楞狀,簷口用瓦當滴水裝飾,花紋清晰大氣。次間結構與明間相仿,但屋面比明間低,礩形柱礎與下面的地伏連成一體,柱頂也用一斗三升柱頭科承託方檁,但尺寸明顯比明間小,表面也沒有雕飾,而靠明間柱子一側則用出一跳丁頭拱承託。屋面的做法也相仿,但屋面正脊及吻獸己毀。

「探訪“省保”」一座古墓,一段故事,一個神祕的氏族

這座古墓選址考究,符合古代墓葬的風水理論,前面拜堂開闊,又有半月塘、井,面向蘭江,背靠山丘,墓穴做在山坳之中,是藏風聚水之處,前有山水親臨,後有山石依靠。錢鎮祥說,這座古墓沒有經過大修,時代信息純正,特別是歇山頂石亭,型制獨特,明代建築特徵明顯。

2005年9月,畢家明墓被公佈為蘭溪市級文保點,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作了複查登記,今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畢家明墓是蘭溪民間傳奇人物

畢矮之墓

這座造型獨特、做工考究的明代古墓究竟是何人之墓?不少當地人說,這座墓是蘭溪民間傳奇人物畢矮的墓。

畢矮原名畢文彩,明末清初(1609~1676)蘭溪市原女埠鎮畢家村人。民間傳說中的畢矮風趣幽默,很有智慧,他的傳奇故事就像阿凡提的故事那麼多,很多蘭溪人都是聽著畢矮的故事長大的。

「探訪“省保”」一座古墓,一段故事,一個神祕的氏族

說起畢矮,很多人都知道那個關於鹹菜肉面的故事。有一天,畢矮外出後提早回家,聞到廚房裡傳出的撲鼻肉香,就悄悄上樓了。他從正對灶頭的樓板小孔中向下一瞧,見嫂子正在煮一小鍋豬肉麵條,原來嫂子又在吃獨食。畢矮從罈子裡掏出一把鹹菜,在麵條將熟時,對準小孔將鹹菜汁滴進面鍋裡。嫂子見有褐色水從樓板縫裡滴到鍋裡,以為是貓尿,大嘆“可惜”。她皺著眉頭剛想將麵條倒掉,正好畢矮走了進廚房。嫂子說:“畢矮,你來得正好,我燒了一鍋豬肉面,你趕快趁熱吃把。”畢矮假意謙讓了一番,然後就一碗碗盛面吃。嫂子故意問:“好吃嗎?”畢矮笑著說:“好吃好吃!鹹菜湯燒豬肉面,嫂子好手藝,嫂子好手藝!”嫂子一聽,知道又被畢矮捉弄了,想去盛碗麵來吃,可鍋裡已經空了。

從明朝末年起,畢矮的故事廣泛流傳於蘭溪及龍遊、建德等周邊縣市,數百年來經過街頭巷尾、田頭地角、茶館酒肆的口耳相傳,以及民間藝人的不斷豐富充實,目前流傳下來的畢矮故事大約有100多篇,如《失而復得的官印》《怒懲渡霸頭》《棒打老豬娘》等,都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了畢矮智慧的形象。在蘭溪人心目中,畢矮已經成了智慧的化身,是反抗邪惡勢力、達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的象徵。

2006年,畢矮故事被列入蘭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申報列入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2年獲稱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代表性文化符號。2014年,省委、省政府把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畢家村結合實際,將畢氏宗祠改建為文化禮堂,而宗祠南側的福廳,則被改建成了畢矮故事非遺館。

畢家村人自稱是活字印刷術

發明者畢昇的族裔

說起自家的先祖,畢家村村民畢維銀不無自豪地說,他們是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的族裔。

畢昇(約970-1051),北宋歙州(湖北英山)人,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技藝》中記載:“版印書籍唐尚未盛為之,有馮贏王始印五經,以後典籍皆為版本。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字……”沈括只說畢昇是個布衣,籍貫及生平都沒有交代。

蘭江水滔滔不絕,滾滾向前,那些湮沒在流年裡的往事,只有從傳記和宗譜裡細細求索。

「探訪“省保”」一座古墓,一段故事,一個神祕的氏族

據《壁峰河南畢氏宗譜》及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撰寫的《畢氏宗譜遺像風水圖記》載:“宋有丞相畢士安,嗣後子孫繁衍……自處州遂昌縣白水村而遷蘭溪經商。宋元祐(1086~1093)在瀫水之濱定居”。畢家始祖畢士安與畢昇父親畢士奇、叔父畢士華是同輩堂兄弟,畢士奇、畢士華均承祖業雕刻印刷。畢昇隨叔父在錢塘(今杭州)的畢氏印刷坊工作,他因為雕版太笨,太不方便,出現差錯無法改動等弊端,便萌生制活字的念頭。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記載,畢士安生於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38),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字仁叟,一字舜舉。太公名畢宗昱,任本縣令;爺爺名畢球,任本州島別駕;父親名畢義林,累闢使府,修觀城令。身為北宋名相的畢士安不但向宋真宗舉薦寇準一起擔任宰相,還為中國文學史培養了一位大作家王禹偁(982-1001),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先驅。

另有資料表明,畢家村始祖惠五公,名肇初,字文邦,與畢昇的孫子文顯、文斌、文忠是同輩的堂兄弟,畢昇生前曾經與畢家村先祖畢士安有過多次親密接觸。

當代學者馬民權先生對畢昇作了20多年研究。其成果顯示:畢昇父輩均承祖業雕版印刷。他的叔父畢士華在宣州(安徽)、益州(四川)、錢塘(杭州)、荊州等地,開設了畢氏印坊。

畢昇從小眉清目秀,聰明過人。13歲參加縣考中了頭名,由於平時喜歡穿白色衣衫,故有“白衣秀才”之稱。畢昇曾去首都汴京拜見了堂叔畢士安,當時畢士安59歲,任朝廷宰相。他在堂叔家住了好幾天,堂叔再三勉勵他好好讀書,好好學藝,好好做人,還說得空要帶他去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17歲那年,畢昇受父命送雕版印製的經書去烏雲山寺,在佛光會上與同鄉才女李妙音一見鍾情,難捨難分。畢昇告訴妙音,他曾經到過金華、東陽,因為金華是宋時全國四大印書中心之一。

19歲的下半年,畢昇與李妙音成婚。“白衣秀才”雖然聰明透頂好讀書,卻不熱衷仕途,只傾心於雕版印刷術。23歲那年,畢昇的父親病故,由於宋真宗御詔,畢昇不得不告別妻兒二赴汴京,去協助堂叔畢士安印製《國書》。後來畢士安也因病去世,畢昇為趕時間完成《國書》印製任務,在汴京八大印坊推行活字版印刷技術。想不到,由於水墨印刷、氣溫變化等緣故,版面高低不平變形,《國書》印製失敗。當時是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大怒,嚴懲八大印坊坊主,畢昇挺身而出承擔主要責任,被判死刑。幸好被義士袁鬥等人相救,改死罪轉沙門島終身黥面監禁,畢昇宣告膠泥活版印刷技術研製成功不久,妻子妙音病逝。後來,畢昇三赴錢塘(杭州)推行膠泥活版印刷術,在給愛妻超度亡靈而單身赴靈隱寺還願途中,遭到夙敵、鄉人肖祥暗算,翻船遇難於錢塘江中。

很多年以後,畢昇後裔因用膠泥活字偽造錢幣被朝廷發現,滿門抄斬。僥倖逃脫的族人,改姓田、姓萬,如今湖北英山雖有叫畢家鋪的村莊,但沒有一個畢姓人了。天高皇帝遠,蘭溪畢家村人膽子大,堅持不改姓氏,也不暴露與畢昇的血緣關係。

畢家村保存的《河南畢氏宗譜序》記載:畢家村人是北宋名相畢士安之後,從處州(今麗水市)之遂昌縣白水村遷蘭溪。所以畢家村人自稱北宋名相畢士安的裔孫,是畢昇的族裔。

(來源:金華髮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