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之利弊

丙肝 傳染病 乙肝 藥品 送給自己一個微笑 送給自己一個微笑 2017-10-09

有思想的人在接受任何重要的醫藥治療之前,都會先探知治療法可能帶來的效益和所冒的風險。輸血又如何?現今輸血是醫藥界的一項重要工具。許多真正關心病人的醫生可能毫不猶豫地向病人輸血。有些人甚至將輸血稱為生命的恩物。

輸血之利弊

現代輸血治療策略

從現代輸血學發展的觀點來看,能不輸血就不輸血、能少輸就不多輸、非要輸血最好採取自身輸血才是最佳的輸血治療策略。過往對輸血的認識存在誤區:完全性的認為輸血利大於弊,輸血可提供循環和營養支持,但對輸血的風險卻視而不見或者不加重視。如今各種輸血統計學分析結果都表明不輸血、少輸血以及必要時候的自體輸血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案。

輸血之利弊

能不輸就不輸

為什麼能不輸血就不輸血呢?當一次性失血超過全血量的15%時,機體的代償機能將不足以維持血壓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機體活動障礙,此時可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臨床症狀選擇是否開啟輸血治療。輸血治療最大的作用就是恢復並保持人體由於血液喪失而出現紊亂的生理功能,具有其他治療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但輸異體血帶來的風險卻也不容忽視。在輸血過程中或結束後,因輸入血液或其製品或所用輸注用具而產生的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釋的新的症狀或體徵稱之為輸血不良反應。輸血不良反應可分類為免疫性反應、非免疫性反應,主要包括:1.過敏反應,如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2.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輸血後短期內或輸血過程中即發生寒戰、發熱);3.輸血後紫癜(不同部位的出血、皮膚廣泛的淤點與淤斑、齒齦出血、鼻出血、黑便);4.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達90%以上);5.輸血性血色病(臨床表現為皮膚色素沉著、肝功能損害等);6.大量輸血後反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腫等、枸櫞酸鈉中毒、出血傾向、血管微栓塞、低溫反應、細菌汙染反應、溶血反應)。除此以外,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更是近年來引爆輸血相關新聞報道的熱點,諸如某車禍受重傷/地貧患兒因大量/長期輸血感染疾病不時見諸報道。雖然目前已竭盡所能加強對血液製品傳染性疾病的篩查和控制,但由於醫學水平的限制,早期傳染病病毒(常見的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檢出“窗口期”仍會在不短的時間內繼續成為輸血治療安全的攔路虎,此外可以經輸血傳播的疾病除了我們輸血前檢測的乙肝、丙肝、梅毒、艾滋外,還有很多我們常見的但是不檢測的例如皰疹、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愛潑斯坦-巴爾二氏病毒)、弓形體病、錐蟲病[非洲昏睡病和恰加斯氏病]、利什曼病、布魯氏菌病[波狀熱]、斑疹傷寒、絲蟲病、麻疹、沙門氏菌病和科羅拉多壁蝨熱病等等。綜合以上可知,不合時機、沒有必要的輸血不僅不會給患者帶來福音,還會增加患者的負擔,甚至造成二次傷害。

輸血之利弊

能少輸就少輸

多次多劑量的輸異體血增加了以上所列輸血不良反應及輸血傳染病的風險。有文獻對美國、西班牙、加拿大、挪威、英國、德國等11家醫院共1360例超大量輸血(定義為48小時內輸注超過20單位紅細胞)病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般意義的超大量輸血患者5天生存率為71%,30天生存率為60%,而48小時內輸注超過60單位紅細胞患者的5天生存率為54%,30天生存率為48%,可看出患者5天及30天生存率與紅細胞用量成負相關。用血量的上升與生存率的下降毫無疑問具有關聯,越是重症的患者越需要更多的輸血支持。但是超大量輸血隨之而來的血栓形成、DIC、獲得傳染病等風險急劇升高,充血性心力衰竭更是成為致死的一個獨立風險因素。

輸血之利弊

自體輸血

自體輸血是指臨床上採用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滿足本人手術或緊急情況時需要的一種輸血療法,因具有降低輸血不良和輸血相關傳染病概率的好處,已逐漸向稀有血型、有嚴重輸血不良患者、骨髓移植及腫瘤放化療等患者推廣。

輸血之利弊

總的來說,血液成分、血液劑量、受血者,這三者都選擇正確,才是現代輸血的原則,堅決做到“能不輸則不輸,能少輸則少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