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餘而力不足,北洋新軍非袁氏私軍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一百七十九):用虛養心,用德養人,用仁養天下萬物。

在晚清史上,北洋一脈的分量很足,李鴻章的舊北洋一柱擎天,以至於甲午之役兩敗俱傷,方能解清廷心中之忌憚。然而即便如李鴻章之師曾國藩,麾下湘軍集團三千里長江盡懸“曾”字旗的實力,到頭來仍是投子認輸的宿命。“湘軍”作為曾之私軍,“兵為將有,餉由己出”,以至於可以層層效忠,曾國藩成為湘軍無可替代的“扛纛人”。但是清末編練的北洋新軍,雖然一直有袁氏私軍之說,其實這位北洋軍閥的“大家長”,表示自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畢竟北洋新軍不具備私人軍隊的兩大屬性,那就是財餉獨立和忠誠於統帥。餉銀之獨立,是指軍隊的一切開支,來源於統帥所割據的地盤,而非中樞財政,而軍隊的效忠對象,是主公而非國家。

心有餘而力不足,北洋新軍非袁氏私軍

清廷官員檢閱北洋新軍

但是,北洋新軍之例外,在於袁項城擴編新軍時,所需300萬兩軍費中,清廷戶部仍直接負擔了200萬兩。北洋六鎮成軍後,自光緒三十年起,之後的兩年,每年每鎮需銀150萬兩,這筆錢也大部由清廷負擔:第二鎮、第三鎮由戶部直接撥款,第一鎮由清廷直接控制的旗政收入負擔,第四鎮和第六鎮的餉銀,由戶部特許留下的本應上繳的山東稅收和永平鹽稅負擔,第五鎮也是取餉于山東稅賦。也就是說,北洋軍的經費嚴重依賴於清廷,至於發薪水時的小聰明,更多的只是一種故作聰明的自欺欺人。而且,清廷給予北洋軍的軍費中,有將近三分之二是以分攤的形式,從除去直隸和山東的其他省份中徵收而來的。

心有餘而力不足,北洋新軍非袁氏私軍

北洋新軍

換而言之 ,“地方督撫喪失了重要財源,北洋新軍練兵處則有了穩定的經濟支持”,可謂是一舉兩得。此外則是北洋新軍的忠誠度問題,畢竟“忠誠”這個詞本身就不可以被量化,無法用某些東西去衡量,只能從袁氏和北洋新軍之間關係的本質來觀察,像湘軍營伍皆為同鄉,具備“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的明顯特徵。而北洋軍官的組成,大致可分為三類:北洋嫡系,淮軍舊部,和留日士官生。北洋嫡系是指袁氏在小站練兵時,親自挑選的無門無派的軍官,代表人物為以“北洋三傑”著稱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他們的忠誠度也最高。

心有餘而力不足,北洋新軍非袁氏私軍

袁世凱

淮軍舊部的代表人物是薑桂題和張勳。薑桂題是袁保恆的把兄弟,袁世凱一直尊稱其為“老叔”,薑桂題私下裡則稱袁世凱為“老四”。所以很難說薑桂題和袁是上下級的關係,忠誠則更加談不上。至於張勳,北洋內部都相信其對清廷的忠誠,要超過對袁之感。在南北和談時,段祺瑞甚至建議袁世凱將其除掉以絕後患。關於效忠對象,張勳說:“袁公之知不可負,君臣之義不能忘。袁公不負朝廷,勳安敢負袁公?”這話聽起來合情合理,但這也證明張勳對袁的忠誠,是建立在袁對清廷的忠誠之上。早在北洋六鎮成軍前,清廷也特意往北洋新軍中摻沙子,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通過良弼在北洋軍內重用留日士官生。

心有餘而力不足,北洋新軍非袁氏私軍

北洋新軍操練

最終,經過多年運作,士官生們已經在北洋軍中佔據了部分高位,代表人物為人稱“士官三傑”的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以及協統藍天蔚。所以通過袁氏與北洋新軍的關係分析,他們之間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主公和私軍,之間也並不是那樣密不可分,所以袁對北洋新軍的控制力,堪稱是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是相對於孱弱的清廷要更強勢一些,至於袁世凱和北洋嫡系之間,甚至都給人一種“小人喻於利”的感覺,畢竟“五將軍密電”不僅僅是貽笑西南,而是砸了“老頭子”自詡鐵桶一樣的江山。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湘軍志》、《軍閥論》、《北洋集團崛起研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