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職場潛敵的識別和清理策略'

"

任何的權謀家都講究防患於未然,尤其是在選擇敵人、鬥爭敵人這一塊,尤為明顯,更加看重先下手為強。通過這一段通鑑材料,詳細的給大家分析說明如何選擇和除掉潛敵:

【出處】《資治通鑑》第107卷 晉紀29

【原文】劉顯地廣兵強,雄於北方。會其兄弟乖爭,魏長史張兗言於魏王珪曰:“顯志在併吞,今不乘其內潰而取之,必為後患。然吾不能獨克,請與燕共攻之。”珪從之,復遣安同乞師於燕。

【譯文】匈奴都首領劉顯屬地廣大、兵馬強壯,在北方稱雄。正巧遇到兄弟之間發生權力爭鬥,北魏長史張兗便對魏王拓跋珪說:“劉顯這個人的志向就是要吞併我們,現在如果不趁他們內部崩潰而消滅他們,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後患。但是我們又沒有能力自己戰勝他們,不妨請燕國和我們一起進攻他。”聽從拓跋珪了他的話,又派安同去後燕國請求出兵。

【解析】

1、潛敵的三大要素

把敵人消滅在萌芽中,這樣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但是如何就知道萌芽中的這個人就是敵人呢?不在於他對自己是不是有恩怨,是不是性格好壞,而是看著三點:

首先,他是不是有能力。如果能力和自己相差好遠,或是沒有競爭的可能,這個自然不用考慮,核心的關鍵就是和自己相差無幾,而且對自己的可替代性太強。

其次,他是不是有野心。一個有能力沒有什麼心機的職場老黃牛幾乎是不用考慮的,而一個有野心的人,就不用了,他眼裡充滿著權力的慾望。你不除掉他,他也會找機會除掉你。

最後,就是資源有限。任何部門和公司,能夠攫取的位置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須要分出一個你死我活。因為任何時候,資源越大,競爭就越早、越大。

而劉顯兵強馬壯有能力,而且還有稱雄北方的野心,在一個就是北魏也在北方。這就意味著,劉顯就是北魏的潛敵。如果北魏現在不除掉,以後需要更大的成本去除掉。

"

任何的權謀家都講究防患於未然,尤其是在選擇敵人、鬥爭敵人這一塊,尤為明顯,更加看重先下手為強。通過這一段通鑑材料,詳細的給大家分析說明如何選擇和除掉潛敵:

【出處】《資治通鑑》第107卷 晉紀29

【原文】劉顯地廣兵強,雄於北方。會其兄弟乖爭,魏長史張兗言於魏王珪曰:“顯志在併吞,今不乘其內潰而取之,必為後患。然吾不能獨克,請與燕共攻之。”珪從之,復遣安同乞師於燕。

【譯文】匈奴都首領劉顯屬地廣大、兵馬強壯,在北方稱雄。正巧遇到兄弟之間發生權力爭鬥,北魏長史張兗便對魏王拓跋珪說:“劉顯這個人的志向就是要吞併我們,現在如果不趁他們內部崩潰而消滅他們,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後患。但是我們又沒有能力自己戰勝他們,不妨請燕國和我們一起進攻他。”聽從拓跋珪了他的話,又派安同去後燕國請求出兵。

【解析】

1、潛敵的三大要素

把敵人消滅在萌芽中,這樣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但是如何就知道萌芽中的這個人就是敵人呢?不在於他對自己是不是有恩怨,是不是性格好壞,而是看著三點:

首先,他是不是有能力。如果能力和自己相差好遠,或是沒有競爭的可能,這個自然不用考慮,核心的關鍵就是和自己相差無幾,而且對自己的可替代性太強。

其次,他是不是有野心。一個有能力沒有什麼心機的職場老黃牛幾乎是不用考慮的,而一個有野心的人,就不用了,他眼裡充滿著權力的慾望。你不除掉他,他也會找機會除掉你。

最後,就是資源有限。任何部門和公司,能夠攫取的位置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須要分出一個你死我活。因為任何時候,資源越大,競爭就越早、越大。

而劉顯兵強馬壯有能力,而且還有稱雄北方的野心,在一個就是北魏也在北方。這就意味著,劉顯就是北魏的潛敵。如果北魏現在不除掉,以後需要更大的成本去除掉。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職場潛敵的識別和清理策略

2、除掉潛敵的時機

潛敵通過上述的三個要素很快就能夠識別出來,但是知道潛敵了,除掉他,也是需要選擇時機的,而不是隨意就開展一場戰鬥,這樣容易魚死網破。利用好時機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是利用錯誤。沒有人不犯錯,關鍵是我們如何在他犯錯的時候做文章,要不斷地拓展他的錯誤,弄得損失巨大,人盡皆知,這樣就讓他很難有競爭資格了。

其次是利用矛盾。人不可能出處面面俱到,總有得罪人的時候,這時候,就要善於把潛敵對外的矛盾,把矛盾對象和目標的關係激化起來,為我所用。

最後是利用偏見。在職場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個人的情感和認識,都有自己的好惡。這就需要利用一切機會,讓領導對自的潛敵形成偏見。從而產生厭惡。

劉顯就是和自己的兄弟產生了矛盾,這個內部的矛盾,帶來了整體力量的削弱。這就給北魏帶來的機會。所以,北魏的拓跋珪,選擇了這個利用矛盾的時機。

3、除掉潛敵的實力

如何下手除掉潛敵呢?很多人會想到自己要赤膊上陣。其實這才是大錯特錯的,任何時候,都不能獨自上陣,這樣會暴漏自己的野心,能在幕後,絕不前臺,能用盟友,絕不獨鬥。

通鑑原文“吾不能獨克”通用翻譯都是“但是我們又沒有能力自己戰勝他們”這是錯誤的翻譯。權謀家的意思就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不自己打,而是不能自己單獨去打。

在職場如果我們先除掉自己的潛敵,我們如果公然的和目標對立起來,即使自己打贏了,領導也不會有啥好印象,覺得你太過陰暗和權謀。所以,必須要放在眾人之中,隱藏自己。

這樣的好處有三個,一個是自己沒有當眾暴漏野心,不會被失敗者死咬著自己一方不放。第二是,拉入盟友,能夠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第三就是,避免自己被第三方利用。

所以,拓跋珪不是自己沒能力,而是沒有必要,所以引進了後燕,一起對劉顯用兵。避免了打不贏劉顯,有避免了自己損失,更杜絕了被後燕在背後捅刀子。

但是這真正的結局是如何呢,通鑑有記載“朔方部落首領劉衛辰向後燕進獻馬匹,被劉顯搶走。後燕國主慕容垂勃然大怒,派遣太原王慕容楷率領兵馬協助趙王慕容麟進攻劉顯,把劉顯打得大敗。劉顯逃奔到馬邑的西部山區。魏王拓跋又帶領兵馬與慕容麟一起在彌澤攻擊劉顯,再一次打敗了他。劉顯走投無路,投奔西燕。慕容麟接收了劉顯殘留下來的全部兵馬,繳獲馬、牛、羊等戰利品成千上萬。”

貌似劉顯自己主動搶了劉衛辰送禮後燕的禮物。所以後燕主動出擊了。其實,我們想想都知道劉顯不會反這樣低級的錯誤,自己在和兄弟內亂,這時候樹敵,找抽?原因只能是,北魏偽裝成劉顯的部隊來搶劫了送禮隊伍,這就是故意栽贓,從而挑撥後燕和劉顯的矛盾,自己坐山觀虎鬥。有沒有可能,是後燕自己搶了自己,這樣藉口是劉顯從而開展呢?應該不會,沒有人會為一個禮物,不譴責,直接上手去打,這樣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事情。劉顯被滅,得到了物質,其實背後偷偷笑的其實是北魏,一個簡單的栽贓,就挑撥了盟友,讓劉顯滅亡了。兵不血刃的除掉了潛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