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
"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高中班主任王光斌老師去世了!乍一聽聞這個消息,湧上心頭的,不是悲傷逆流成河!老師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順應天命,也挺好的。而生老病死,人生常態,我們總需學會接受。相信若有在天之靈,老師亦會在天上,用他悲憫的目光,安詳地注視他曾深愛的這片土地!

但是思緒卻不由自主,懷念源於情不自禁……

依稀記得,在那個春風撲面的八十年代,學習似乎並不是我們高中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老師教了些什麼課本知識,已經記不得了,但陪伴我們走過的求學時光,卻依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重現。


"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高中班主任王光斌老師去世了!乍一聽聞這個消息,湧上心頭的,不是悲傷逆流成河!老師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順應天命,也挺好的。而生老病死,人生常態,我們總需學會接受。相信若有在天之靈,老師亦會在天上,用他悲憫的目光,安詳地注視他曾深愛的這片土地!

但是思緒卻不由自主,懷念源於情不自禁……

依稀記得,在那個春風撲面的八十年代,學習似乎並不是我們高中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老師教了些什麼課本知識,已經記不得了,但陪伴我們走過的求學時光,卻依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重現。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怎樣概括我的恩師?狷介?應該是吧。不迎合,不趨附,把學生當子女,默默耕耘在平凡講臺。白襯衫,黑褲子,手工縫製的黑布鞋,是他一貫的樣子。頭髮不濃密,眼神不犀利,步履還算輕快,樸實得近乎鄰居大伯。那時有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散文《範愛農》,王老師教這篇課文的情形永遠定格在記憶深處,他的眼珠偶爾一翻,讓人直覺得“眼球白多黑少”簡直就是說的老師自己。更奇的是,他給自己的兒子就取了個“愛農”的名字。這究竟純屬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不得而知,但老師耿介正直之風骨總覺得與那篇文章有些相得益彰。有關老師的性情,那時未諳世事的我們難以深入瞭解,但這個印象卻伴隨我走過久遠的時光,亦似乎植根於我後來的人生裡。

在如今教育形勢下,老師保姆式陪伴已成為常態,而那時,我們的自由空間卻是極大極大的。一週可以有四天晚上看電影,可以停下學習去抬大糞給柑子樹上肥,下課可以到小河邊洗衣服,晚上可以在操場騎自行車閒聊天……無比寬鬆自由的高中生活,多少人撒著歡兒去玩樂!唯一讓我們覺得我們也是高三學生的,是王老師每天清晨早早到教室門口,通報每位同學到教室時是幾時幾分。那份嚴謹,那份執著,是無聲的敦促,讓你不得不心生敬畏。像個老母雞護幼雛一樣撲在一群學生娃娃當中,是那時已不再年輕的王老師。躲在他視線之外,是自習時書本遮掩下的交頭接耳,是晚就寢後熱鬧嘈雜的寢室夜談,甚至是某些“膽大妄為”之人的青春蒙動……


"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高中班主任王光斌老師去世了!乍一聽聞這個消息,湧上心頭的,不是悲傷逆流成河!老師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順應天命,也挺好的。而生老病死,人生常態,我們總需學會接受。相信若有在天之靈,老師亦會在天上,用他悲憫的目光,安詳地注視他曾深愛的這片土地!

但是思緒卻不由自主,懷念源於情不自禁……

依稀記得,在那個春風撲面的八十年代,學習似乎並不是我們高中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老師教了些什麼課本知識,已經記不得了,但陪伴我們走過的求學時光,卻依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重現。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怎樣概括我的恩師?狷介?應該是吧。不迎合,不趨附,把學生當子女,默默耕耘在平凡講臺。白襯衫,黑褲子,手工縫製的黑布鞋,是他一貫的樣子。頭髮不濃密,眼神不犀利,步履還算輕快,樸實得近乎鄰居大伯。那時有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散文《範愛農》,王老師教這篇課文的情形永遠定格在記憶深處,他的眼珠偶爾一翻,讓人直覺得“眼球白多黑少”簡直就是說的老師自己。更奇的是,他給自己的兒子就取了個“愛農”的名字。這究竟純屬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不得而知,但老師耿介正直之風骨總覺得與那篇文章有些相得益彰。有關老師的性情,那時未諳世事的我們難以深入瞭解,但這個印象卻伴隨我走過久遠的時光,亦似乎植根於我後來的人生裡。

在如今教育形勢下,老師保姆式陪伴已成為常態,而那時,我們的自由空間卻是極大極大的。一週可以有四天晚上看電影,可以停下學習去抬大糞給柑子樹上肥,下課可以到小河邊洗衣服,晚上可以在操場騎自行車閒聊天……無比寬鬆自由的高中生活,多少人撒著歡兒去玩樂!唯一讓我們覺得我們也是高三學生的,是王老師每天清晨早早到教室門口,通報每位同學到教室時是幾時幾分。那份嚴謹,那份執著,是無聲的敦促,讓你不得不心生敬畏。像個老母雞護幼雛一樣撲在一群學生娃娃當中,是那時已不再年輕的王老師。躲在他視線之外,是自習時書本遮掩下的交頭接耳,是晚就寢後熱鬧嘈雜的寢室夜談,甚至是某些“膽大妄為”之人的青春蒙動……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八十年代末,我們雖無溫飽之虞,但物質生活也並不豐裕。每週上學放假都是步行,食堂飯食極為粗劣,常常趁週末帶些醃菜佐餐,或者一包快餐面佐料就可以衝一碗湯大家搶著喝。儘管如此,除少數幾個人晚自習後還點著煤油燈發奮苦讀,更多的人並沒認識到非要頭懸梁錐刺股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飽嘗生活艱辛的他很為我們的前途擔憂,總希望他的學生們能夠跳出農門吃碗輕省飯,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那個年代最經典的“皮鞋草鞋”論,遺憾的是,少年的心,管他將來穿皮鞋還是草鞋呢,好玩才是第一位的。於是乎,大冬天跑到寢室揭男生被子把他們拎起來,晚上在寢室外守候個別晚歸的女生,似乎就成了老師瑣碎的日常。

匆匆那年,我們就那樣平淡地畢業了。高考之後填志願那天,在二中空曠操場上,遠遠就看見王老師身影。心懷忐忑地走近,不敢直視老師目光,只怯怯地叫一聲“老師”,生怕會有一頓數落,卻聽見老師說,“你啊你,差幾分就上了降線本科。”那語氣,沒有責備,只有惋惜,也有失落。至今想來,那彷彿來自慈父心中的深深惋惜,依然讓人潸然淚下。

後來就是面對尷尬的分數,順其自然地走進師專,從事教育這麼多年。很多苦惱困惑的日子,面對紛繁瑣事,疲憊、無奈的時侯,想起那些與老師相處的時日,他的一片素心,半生付出,便也放下急躁,靜候花開。不能不說,老師當年之行,已成為同樣為師之我,默默效仿的榜樣。後來某年教師節,我的學生送我一本週國平的《朝聖的心路》,讀到其中一篇《守望的角度》,說他特別鍾情“守望者”之名,老師默默守望我們的身影,再次在腦際浮現。他何嘗不是一群不更事的少年的守望者?誠如周國平所言,守望的生涯,使守林者心明眼亮,不染塵囂,生命也因此單純而富有。


"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高中班主任王光斌老師去世了!乍一聽聞這個消息,湧上心頭的,不是悲傷逆流成河!老師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順應天命,也挺好的。而生老病死,人生常態,我們總需學會接受。相信若有在天之靈,老師亦會在天上,用他悲憫的目光,安詳地注視他曾深愛的這片土地!

但是思緒卻不由自主,懷念源於情不自禁……

依稀記得,在那個春風撲面的八十年代,學習似乎並不是我們高中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老師教了些什麼課本知識,已經記不得了,但陪伴我們走過的求學時光,卻依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重現。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怎樣概括我的恩師?狷介?應該是吧。不迎合,不趨附,把學生當子女,默默耕耘在平凡講臺。白襯衫,黑褲子,手工縫製的黑布鞋,是他一貫的樣子。頭髮不濃密,眼神不犀利,步履還算輕快,樸實得近乎鄰居大伯。那時有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散文《範愛農》,王老師教這篇課文的情形永遠定格在記憶深處,他的眼珠偶爾一翻,讓人直覺得“眼球白多黑少”簡直就是說的老師自己。更奇的是,他給自己的兒子就取了個“愛農”的名字。這究竟純屬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不得而知,但老師耿介正直之風骨總覺得與那篇文章有些相得益彰。有關老師的性情,那時未諳世事的我們難以深入瞭解,但這個印象卻伴隨我走過久遠的時光,亦似乎植根於我後來的人生裡。

在如今教育形勢下,老師保姆式陪伴已成為常態,而那時,我們的自由空間卻是極大極大的。一週可以有四天晚上看電影,可以停下學習去抬大糞給柑子樹上肥,下課可以到小河邊洗衣服,晚上可以在操場騎自行車閒聊天……無比寬鬆自由的高中生活,多少人撒著歡兒去玩樂!唯一讓我們覺得我們也是高三學生的,是王老師每天清晨早早到教室門口,通報每位同學到教室時是幾時幾分。那份嚴謹,那份執著,是無聲的敦促,讓你不得不心生敬畏。像個老母雞護幼雛一樣撲在一群學生娃娃當中,是那時已不再年輕的王老師。躲在他視線之外,是自習時書本遮掩下的交頭接耳,是晚就寢後熱鬧嘈雜的寢室夜談,甚至是某些“膽大妄為”之人的青春蒙動……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八十年代末,我們雖無溫飽之虞,但物質生活也並不豐裕。每週上學放假都是步行,食堂飯食極為粗劣,常常趁週末帶些醃菜佐餐,或者一包快餐面佐料就可以衝一碗湯大家搶著喝。儘管如此,除少數幾個人晚自習後還點著煤油燈發奮苦讀,更多的人並沒認識到非要頭懸梁錐刺股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飽嘗生活艱辛的他很為我們的前途擔憂,總希望他的學生們能夠跳出農門吃碗輕省飯,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那個年代最經典的“皮鞋草鞋”論,遺憾的是,少年的心,管他將來穿皮鞋還是草鞋呢,好玩才是第一位的。於是乎,大冬天跑到寢室揭男生被子把他們拎起來,晚上在寢室外守候個別晚歸的女生,似乎就成了老師瑣碎的日常。

匆匆那年,我們就那樣平淡地畢業了。高考之後填志願那天,在二中空曠操場上,遠遠就看見王老師身影。心懷忐忑地走近,不敢直視老師目光,只怯怯地叫一聲“老師”,生怕會有一頓數落,卻聽見老師說,“你啊你,差幾分就上了降線本科。”那語氣,沒有責備,只有惋惜,也有失落。至今想來,那彷彿來自慈父心中的深深惋惜,依然讓人潸然淚下。

後來就是面對尷尬的分數,順其自然地走進師專,從事教育這麼多年。很多苦惱困惑的日子,面對紛繁瑣事,疲憊、無奈的時侯,想起那些與老師相處的時日,他的一片素心,半生付出,便也放下急躁,靜候花開。不能不說,老師當年之行,已成為同樣為師之我,默默效仿的榜樣。後來某年教師節,我的學生送我一本週國平的《朝聖的心路》,讀到其中一篇《守望的角度》,說他特別鍾情“守望者”之名,老師默默守望我們的身影,再次在腦際浮現。他何嘗不是一群不更事的少年的守望者?誠如周國平所言,守望的生涯,使守林者心明眼亮,不染塵囂,生命也因此單純而富有。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慚愧的是,工作之後,雖然與老師咫尺之隔,卻並不常常走動。平庸如我,總是覺得無顏面對。問起而今種種,我該如何作答?是細數無數虛度的時光,還是抱怨蒼天不予我厚愛?辜負恩師厚望,不如不見是我逃避的藉口。所幸恩師八十高齡壽誕,商朋滿座之時,我和楊萍兒見證了他的幸福笑容。那知足快樂的笑臉讓我們惶恐的心稍感安慰!

得知恩師仙逝,舊日同學齊聚弔唁,唏噓喟嘆,感慨良多。某君戲言,當年老師總在班上念你範文,為何不趁此良機以謝師恩,以致緬懷?我不敢告知頭晚輾轉已有隻言片語之感懷,支支吾吾只道筆力不濟難言師恩之萬一。也許還是另一位同學概括地精闢,“光斌老師,磊落一生。樸素之風,很少能及。嚴苛之態,歷歷在目。偶爾風趣,渾然一體。”寥寥數語,盡顯老師之真性情。

記得跟王老師學過陶淵明的《輓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願恩師與高山同在!縱然時光流逝,那份素樸的情誼依舊如涓涓細流,綿延不絕。


"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高中班主任王光斌老師去世了!乍一聽聞這個消息,湧上心頭的,不是悲傷逆流成河!老師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順應天命,也挺好的。而生老病死,人生常態,我們總需學會接受。相信若有在天之靈,老師亦會在天上,用他悲憫的目光,安詳地注視他曾深愛的這片土地!

但是思緒卻不由自主,懷念源於情不自禁……

依稀記得,在那個春風撲面的八十年代,學習似乎並不是我們高中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老師教了些什麼課本知識,已經記不得了,但陪伴我們走過的求學時光,卻依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重現。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怎樣概括我的恩師?狷介?應該是吧。不迎合,不趨附,把學生當子女,默默耕耘在平凡講臺。白襯衫,黑褲子,手工縫製的黑布鞋,是他一貫的樣子。頭髮不濃密,眼神不犀利,步履還算輕快,樸實得近乎鄰居大伯。那時有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散文《範愛農》,王老師教這篇課文的情形永遠定格在記憶深處,他的眼珠偶爾一翻,讓人直覺得“眼球白多黑少”簡直就是說的老師自己。更奇的是,他給自己的兒子就取了個“愛農”的名字。這究竟純屬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不得而知,但老師耿介正直之風骨總覺得與那篇文章有些相得益彰。有關老師的性情,那時未諳世事的我們難以深入瞭解,但這個印象卻伴隨我走過久遠的時光,亦似乎植根於我後來的人生裡。

在如今教育形勢下,老師保姆式陪伴已成為常態,而那時,我們的自由空間卻是極大極大的。一週可以有四天晚上看電影,可以停下學習去抬大糞給柑子樹上肥,下課可以到小河邊洗衣服,晚上可以在操場騎自行車閒聊天……無比寬鬆自由的高中生活,多少人撒著歡兒去玩樂!唯一讓我們覺得我們也是高三學生的,是王老師每天清晨早早到教室門口,通報每位同學到教室時是幾時幾分。那份嚴謹,那份執著,是無聲的敦促,讓你不得不心生敬畏。像個老母雞護幼雛一樣撲在一群學生娃娃當中,是那時已不再年輕的王老師。躲在他視線之外,是自習時書本遮掩下的交頭接耳,是晚就寢後熱鬧嘈雜的寢室夜談,甚至是某些“膽大妄為”之人的青春蒙動……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八十年代末,我們雖無溫飽之虞,但物質生活也並不豐裕。每週上學放假都是步行,食堂飯食極為粗劣,常常趁週末帶些醃菜佐餐,或者一包快餐面佐料就可以衝一碗湯大家搶著喝。儘管如此,除少數幾個人晚自習後還點著煤油燈發奮苦讀,更多的人並沒認識到非要頭懸梁錐刺股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飽嘗生活艱辛的他很為我們的前途擔憂,總希望他的學生們能夠跳出農門吃碗輕省飯,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那個年代最經典的“皮鞋草鞋”論,遺憾的是,少年的心,管他將來穿皮鞋還是草鞋呢,好玩才是第一位的。於是乎,大冬天跑到寢室揭男生被子把他們拎起來,晚上在寢室外守候個別晚歸的女生,似乎就成了老師瑣碎的日常。

匆匆那年,我們就那樣平淡地畢業了。高考之後填志願那天,在二中空曠操場上,遠遠就看見王老師身影。心懷忐忑地走近,不敢直視老師目光,只怯怯地叫一聲“老師”,生怕會有一頓數落,卻聽見老師說,“你啊你,差幾分就上了降線本科。”那語氣,沒有責備,只有惋惜,也有失落。至今想來,那彷彿來自慈父心中的深深惋惜,依然讓人潸然淚下。

後來就是面對尷尬的分數,順其自然地走進師專,從事教育這麼多年。很多苦惱困惑的日子,面對紛繁瑣事,疲憊、無奈的時侯,想起那些與老師相處的時日,他的一片素心,半生付出,便也放下急躁,靜候花開。不能不說,老師當年之行,已成為同樣為師之我,默默效仿的榜樣。後來某年教師節,我的學生送我一本週國平的《朝聖的心路》,讀到其中一篇《守望的角度》,說他特別鍾情“守望者”之名,老師默默守望我們的身影,再次在腦際浮現。他何嘗不是一群不更事的少年的守望者?誠如周國平所言,守望的生涯,使守林者心明眼亮,不染塵囂,生命也因此單純而富有。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慚愧的是,工作之後,雖然與老師咫尺之隔,卻並不常常走動。平庸如我,總是覺得無顏面對。問起而今種種,我該如何作答?是細數無數虛度的時光,還是抱怨蒼天不予我厚愛?辜負恩師厚望,不如不見是我逃避的藉口。所幸恩師八十高齡壽誕,商朋滿座之時,我和楊萍兒見證了他的幸福笑容。那知足快樂的笑臉讓我們惶恐的心稍感安慰!

得知恩師仙逝,舊日同學齊聚弔唁,唏噓喟嘆,感慨良多。某君戲言,當年老師總在班上念你範文,為何不趁此良機以謝師恩,以致緬懷?我不敢告知頭晚輾轉已有隻言片語之感懷,支支吾吾只道筆力不濟難言師恩之萬一。也許還是另一位同學概括地精闢,“光斌老師,磊落一生。樸素之風,很少能及。嚴苛之態,歷歷在目。偶爾風趣,渾然一體。”寥寥數語,盡顯老師之真性情。

記得跟王老師學過陶淵明的《輓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願恩師與高山同在!縱然時光流逝,那份素樸的情誼依舊如涓涓細流,綿延不絕。


聽到老師去世的消息,雖未悲傷逆流成河,懷念卻情不自禁


作者簡介:向冬雲,女,湖北秭歸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生於七十年代,敏而好學,樂而從教。左手志士心血,右手園丁情懷。願借春風化桃李,不辭金針度有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