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百年北大第一位博士,一生不為功利,病魔纏身仍為學生奉獻

百年學府北大從來都不缺人才,

培養出了無數個商場精英,

但在北大百年的歷史上,

有這麼一個人,

明明才華橫溢,

卻不為名利動心。

明明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卻只鍾愛教育事業,

甘願從事很多高階知識分子不關注的基礎教學工作。

他勤勞一生,

心裡沒有金錢,

只為能幫助到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

他就是,

北大百年曆史上的第一個博士,

學術界真正的教授,

張築生。

張築生的人生,就如名字一般,為助(築)人而生,雖然自幼體弱多病,兒時大病一場留下後遺症,13歲時還因一次醫療事故導致左臂殘廢,他卻仍笑看人生,他說,“上帝總是公平的,當它關上一道門的時候,也會為我打開一扇窗,身體雖然殘疾了,但是腦子還能用,依然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他是百年北大第一位博士,一生不為功利,病魔纏身仍為學生奉獻

1940年,張築生出生在貴州省貴陽市,兒時體弱多病,被認為是一個可能不會活很久的孩子,年少時期,他又因一次事故,導致身體殘疾。

在那個年代下,一個健全的人活著都需要勇氣,張築生卻從來不覺得因為左手廢了就要自暴自棄,左手不能動,右手照樣可以吃飯、幹活,不影響生活。

青年時期的張築生雖然腦瓜聰明依舊十分刻苦,憑藉驚人的毅力和天賦,他後來考上了四川大學,並攻讀自己喜愛的數學專業,1978年之後,他又考入北大,攻讀研究生,成為著名數學家廖山濤的弟子,即便是在北大這個匯聚人才的學府,張築生的思維能力都是異常出眾的。

據說,當時北大有一道考題,由於老師出現失誤,導致題目無解,很多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解答才是正確的,只有張築生認為題目是無解的,後來,老師站了出來,說出題有問題確實無解,不僅沒給他扣分,在那次考試中還給張築生加了10分,當時有老師甚至認為,張築生的能力以超越了研究生該有的水平。

其實在那次考試之前,很多學生看到張築生時並不是很尊重他,因為他身患殘疾。

但在那次考試後,再也沒有人敢嘲笑這個連老師都敬佩的學生,張築生在學校裡一下就火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非常敬佩他。

1981年,在北大開學典禮上,張築生作為研究生代表發言,那次演講,講的樸實真誠,他說,他的理想就是為中國數學趕上並超越國際水平做出一份貢獻。

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在研究生的3年時間裡,他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每天醉心於學習,整日泡在圖書館。很多同學甚至都覺得他瘋了,他卻不以為然。

功夫永遠都不會負有心人,機會也擁遠在有準備的人手裡,張築生就這樣憑藉自己的勤奮+才華終在1982年這一天,震驚了北大。

在那次提交的碩士畢業論文中,他直接就把著名數學家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個給搞定了,負責答辯的老師都傻眼了,他們從來都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後來一番思量決定,應授予張築生博士學位!

但是校長卻沒同意!

因為處在特殊時期,學校裡任何一件大事發生可能都會帶來正負兩面的影響,為了慎重起見,校長並沒有同意老師們的決定,但後來校長心裡又嘀咕了起來,看到張築生如此勤奮的表現時,他決定應穩妥起見,於是請來了100多位專家給張築生搞一場博士論文答辯會,當他們看到張築生時,也被震驚了,就這樣張築生成為了百年北大的第一位博士,前無古人!

後來,經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的推薦,張築生得到了出國的機會,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學。

他是百年北大第一位博士,一生不為功利,病魔纏身仍為學生奉獻

他是百年北大第一位博士,一生不為功利,病魔纏身仍為學生奉獻

這是他第一次出國,就來到了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母校,在這裡張築生忽然意識到,中國的數學界與國際水平仍存差距。

光自己厲害能帶來的影響並不是很大,若能整體提升學生的能力才是更加重要的事,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跟國際數學一較高下。

如何走出改變的第一步?

要先從教材方面入手,回國之後,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下,張築生幹起了新編教材的工作,而這種工作對於當時留洋回來的學生來說,是沒有人願意幹的,也沒人幹,張築生卻覺得很有意義。

有一位瞭解情況的老師也勸過他,“科研成果才是立身之本。”

但張築生卻認為,數學強,首先要學生強。

自己成就再大,如果不能授人以漁,也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結果這教材一編,就是5年,基礎課一上就是12年!

1996年,張築生編著成功的《數學分析新講》一、二、三冊相繼面世,一出版,就引起了轟動。

甚至是一些名師講課時,都把它當做首選教材來用!

廖山濤一生鮮少夸人,唯獨對這個弟子除外,特別是當他看到這個教材時說道,“有了這本書,一大批年輕人可以順利走到學科的前沿。”

他是百年北大第一位博士,一生不為功利,病魔纏身仍為學生奉獻

張築生雖然為學生做了很多事,在外界看來卻也有一些遺憾,比如他一生只寫了三本書,科研成果太少,這種情況在高校根本吃不開。

北大數學院當時有62個教授,一共45名博導,卻沒有張築生的身影!他前後評了5次,一次都沒評上過!

沒有博導的頭銜,自然也會少了很多待遇,張築生卻這麼看待這個問題,“我科研成果少,正常,因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教授。”

可能是兒時落下病根,後來又不太愛惜自己的身體,在《數學分析新講》面世後不久,他就被查出了鼻咽癌,後來由於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又轉移到肝部,在生命最後的5年,他唾腺損壞,肝癌引發腰部以下浮腫,他還患有嚴重結腸炎,一天上幾十次廁所,苦不堪言。

北大勸他全休,好好回去養病,他卻還要堅持上課,說化療可以挺得住,不能影響學生功課!

在他患病期間,他還成為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國家隊主教練,直到去世之前,都是國家隊主教練!

他經常白天上課,晚上不休息還要查閱資料,只為想盡辦法幫助中國的學生提高數學水平!

他帶著病從加拿大轉戰阿根廷,在70多個國家的比賽中,連拿五屆總分第一!

令人惋惜,天妒英才!

這位願意為學生付出一生,不看中功名利祿的人最終還是沒能跑贏病魔的糾纏!

2001年9月,張築生的身體已經虛弱到無法走路了,但他仍然不顧院領導的勸阻,想方設法去到學校上課,因為這是他一生最愛的事情,數學就是他的信仰。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02年1月11日,這一天,是張築生最後一次踏入教室。

確切地說,是被抬進的教室,因為那時,張築生已經完全失去方向感,但是,這一天,是他的微分拓撲學考試,他堅持要親自監考。

在點完名,宣讀完考紀之後,整整3個小時的監考時間,張築生坐在講臺上,一動不動,宛若一尊雕像。

在結束這場考試之後,學生們的成績跟評語很快就出來了,張築生也終於倒下了,被緊急送往醫院。

在醫院裡,張築生回想起自己的一生:雖然手臂殘疾,沒能實現兒時的夢想;雖然沒能留下更多的知識財富,只寫了3本書(《微分動力系統原理》、《數學分析新講》、《微分拓撲講義》);

雖然在為海淀區教師上進修課的8年間,前6年分文未取,後2年也才拿到每月10元的補貼,家徒四壁,更加沒有別人的寶馬;

雖然直到最後也沒能夠評上博導。。。

但是,他說他只是想踏踏實實做點事,他也努力做到了,於心無愧。對於北大的“冷落”,也沒有絲毫的怨氣和不滿。

他說“我的工作量不夠,科研成果不多,也屬正常。我只是一個普通教授。”

他最欣慰的就是學生們待他很好,“無論是北大舊有的學生,還是奧賽團的學生,常來看我,有的遠在德國、澳大利亞,常打電話問候我。這世界上有人記得你,惦念你,這也就足矣。”

2001年後,張築生的身體徹底不行了,甚至走都走不動了,可他還一心想去看看學生們。

2002年2月,偉大的數學家,北大第一個博士,張築生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學生們。

他生前總說,自己只是為數學為教育邁出了一小步。

但又有幾個人敢說自己比他邁出的一小步更大呢?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