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回到國內的劉連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塊頭都明顯比周邊的人更為出眾,可見他在經過十幾年的嚴酷野外生活之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其本身體格的優秀健壯程度可見一斑。

出生於1922年的小野田寬郎在1944年登陸菲律賓時22歲,體檢結果為體重121斤,身高約1米63,這樣的身材比例可謂矮小精壯。1974年他投降時剛好52歲,在過去的30年中身體始終非常健康,幾乎沒有生過病,體檢結果顯示其身高為159.8釐米,體重97斤,比1944年時輕了24斤,但血壓、心肺等指標與30來歲的年輕人差不多,也沒有缺乏維生素的症狀。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回到國內的劉連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塊頭都明顯比周邊的人更為出眾,可見他在經過十幾年的嚴酷野外生活之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其本身體格的優秀健壯程度可見一斑。

出生於1922年的小野田寬郎在1944年登陸菲律賓時22歲,體檢結果為體重121斤,身高約1米63,這樣的身材比例可謂矮小精壯。1974年他投降時剛好52歲,在過去的30年中身體始終非常健康,幾乎沒有生過病,體檢結果顯示其身高為159.8釐米,體重97斤,比1944年時輕了24斤,但血壓、心肺等指標與30來歲的年輕人差不多,也沒有缺乏維生素的症狀。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上午,小野田寬郎的原上司谷口義美少佐向他當面宣讀投降命令的場景,當時52歲的小野田每天能揹負著超過40公斤的隨身裝備在熱帶雨林中健步如飛地巡邏、偵察和作戰。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的體質都非常優秀,前者身高體壯足以熬過北海道缺衣少食的嚴寒環境,後者矮小精幹更為適應盧邦島熱帶叢林的游擊戰生涯,因此在體格對比方面兩者可謂棋逢對手、伯仲之間。

四、生存意志對比

野外生存的環境十分惡劣,一旦身處絕境,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容易放棄,最終被困難所壓垮。劉連仁在生存意志方面可以算是一位求生欲特別強烈的人,從煤礦出逃的行為就表明他不想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決心,而十多年的荒野生活中其一直抱有活著回到家鄉與妻兒團聚的信念,這也是支撐他堅持到獲救的最大動力。劉連仁在北海道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日本已經投降,他的心中充斥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日本人的痛恨,這都賦予了他堅定活下去的信心。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回到國內的劉連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塊頭都明顯比周邊的人更為出眾,可見他在經過十幾年的嚴酷野外生活之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其本身體格的優秀健壯程度可見一斑。

出生於1922年的小野田寬郎在1944年登陸菲律賓時22歲,體檢結果為體重121斤,身高約1米63,這樣的身材比例可謂矮小精壯。1974年他投降時剛好52歲,在過去的30年中身體始終非常健康,幾乎沒有生過病,體檢結果顯示其身高為159.8釐米,體重97斤,比1944年時輕了24斤,但血壓、心肺等指標與30來歲的年輕人差不多,也沒有缺乏維生素的症狀。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上午,小野田寬郎的原上司谷口義美少佐向他當面宣讀投降命令的場景,當時52歲的小野田每天能揹負著超過40公斤的隨身裝備在熱帶雨林中健步如飛地巡邏、偵察和作戰。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的體質都非常優秀,前者身高體壯足以熬過北海道缺衣少食的嚴寒環境,後者矮小精幹更為適應盧邦島熱帶叢林的游擊戰生涯,因此在體格對比方面兩者可謂棋逢對手、伯仲之間。

四、生存意志對比

野外生存的環境十分惡劣,一旦身處絕境,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容易放棄,最終被困難所壓垮。劉連仁在生存意志方面可以算是一位求生欲特別強烈的人,從煤礦出逃的行為就表明他不想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決心,而十多年的荒野生活中其一直抱有活著回到家鄉與妻兒團聚的信念,這也是支撐他堅持到獲救的最大動力。劉連仁在北海道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日本已經投降,他的心中充斥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日本人的痛恨,這都賦予了他堅定活下去的信心。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被北海道的獵戶所發現的劉連仁(左),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圖中日本人已經給他穿上了保暖的翻皮上衣,鬚髮也已修剪。

小野田寬郎也具有十分強烈的求生慾望,但支撐他這種慾望的源泉不是家鄉和親人,而是狂熱的武士道精神和絕對執行命令的服從力。他從一開始就接到潛伏在盧邦島執行遊擊戰的命令,而且除了向他直接下達這道任務的上級之外,他不相信也不接受其他任何人解除這道命令的行為。在此期間他也曾想到自殺,但他壓抑住了個人的一切慾望,他的生存意志也是全部建立在為了繼續執行任務的基礎之上,簡直是頑固到了極點。

小野田30年的野外經歷與其說是求生欲頑強,不如說是偏執狂加主觀臆斷的結果,在堅信“日本不可能戰敗”這一先入為主的觀念下,他拒絕承認日本投降的事實而選擇繼續在叢林中生存並頑抗到底,其執迷不悟的程度令人驚歎。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回到國內的劉連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塊頭都明顯比周邊的人更為出眾,可見他在經過十幾年的嚴酷野外生活之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其本身體格的優秀健壯程度可見一斑。

出生於1922年的小野田寬郎在1944年登陸菲律賓時22歲,體檢結果為體重121斤,身高約1米63,這樣的身材比例可謂矮小精壯。1974年他投降時剛好52歲,在過去的30年中身體始終非常健康,幾乎沒有生過病,體檢結果顯示其身高為159.8釐米,體重97斤,比1944年時輕了24斤,但血壓、心肺等指標與30來歲的年輕人差不多,也沒有缺乏維生素的症狀。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上午,小野田寬郎的原上司谷口義美少佐向他當面宣讀投降命令的場景,當時52歲的小野田每天能揹負著超過40公斤的隨身裝備在熱帶雨林中健步如飛地巡邏、偵察和作戰。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的體質都非常優秀,前者身高體壯足以熬過北海道缺衣少食的嚴寒環境,後者矮小精幹更為適應盧邦島熱帶叢林的游擊戰生涯,因此在體格對比方面兩者可謂棋逢對手、伯仲之間。

四、生存意志對比

野外生存的環境十分惡劣,一旦身處絕境,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容易放棄,最終被困難所壓垮。劉連仁在生存意志方面可以算是一位求生欲特別強烈的人,從煤礦出逃的行為就表明他不想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決心,而十多年的荒野生活中其一直抱有活著回到家鄉與妻兒團聚的信念,這也是支撐他堅持到獲救的最大動力。劉連仁在北海道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日本已經投降,他的心中充斥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日本人的痛恨,這都賦予了他堅定活下去的信心。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被北海道的獵戶所發現的劉連仁(左),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圖中日本人已經給他穿上了保暖的翻皮上衣,鬚髮也已修剪。

小野田寬郎也具有十分強烈的求生慾望,但支撐他這種慾望的源泉不是家鄉和親人,而是狂熱的武士道精神和絕對執行命令的服從力。他從一開始就接到潛伏在盧邦島執行遊擊戰的命令,而且除了向他直接下達這道任務的上級之外,他不相信也不接受其他任何人解除這道命令的行為。在此期間他也曾想到自殺,但他壓抑住了個人的一切慾望,他的生存意志也是全部建立在為了繼續執行任務的基礎之上,簡直是頑固到了極點。

小野田30年的野外經歷與其說是求生欲頑強,不如說是偏執狂加主觀臆斷的結果,在堅信“日本不可能戰敗”這一先入為主的觀念下,他拒絕承認日本投降的事實而選擇繼續在叢林中生存並頑抗到底,其執迷不悟的程度令人驚歎。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11日在菲律賓空軍基地舉行的投降儀式上,小野田寬郎面對各大媒體鏡頭致以標準的軍禮,其生存意志的頑強主要建立在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之上。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兩人的生存意志都頑強到超乎常人的地步,足以支撐他們在危險叢生的野外長年堅持生存,即使他們各自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在這一項對比上,二人可算是難分勝負、各有千秋。

五、生存技巧對比

劉連仁被日本人虜走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接受過任何野外生存技巧訓練。在北海道期間,他主要依靠本能在生存:夏天晝伏夜出,在樹林裡收集各種野果野菜,也偷偷到日本農民的地裡田間採集農作物;冬季大雪封山,身上的單薄衣物無法禦寒,野外也幾乎找不到食物,劉連仁就用鐵鍬在山上打洞,然後用積雪把洞口封閉只留一個小小的通氣口,他就窩在洞中學動物冬眠來熬過漫長而寒冷的時光。“冬眠”時就得靠吃儲存的食物,為了減少能量消耗他躺著幾乎不動彈,每天的食物需求量很少,一天甚至幾天才吃一頓飯,有時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才吃一口。

小野田寬郎則在日本陸軍中野學校(專門培養間諜的學校)接受過特訓,系統學習過野外生存的各種技巧,加上他隨身帶有各種裝備和武器,以及地處熱帶地區的盧邦島物產豐富便於隱蔽,因此在衣食住行等問題上均沒有遇到太大困難。正因為不會受到生存問題的困撓,小野田才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繼續執行遊擊戰的任務上面——騷擾當地的美國駐軍和菲律賓軍警,開展展示其存在的“狼煙作戰”(恐嚇當地島民、焚燒稻穀堆)。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回到國內的劉連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塊頭都明顯比周邊的人更為出眾,可見他在經過十幾年的嚴酷野外生活之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其本身體格的優秀健壯程度可見一斑。

出生於1922年的小野田寬郎在1944年登陸菲律賓時22歲,體檢結果為體重121斤,身高約1米63,這樣的身材比例可謂矮小精壯。1974年他投降時剛好52歲,在過去的30年中身體始終非常健康,幾乎沒有生過病,體檢結果顯示其身高為159.8釐米,體重97斤,比1944年時輕了24斤,但血壓、心肺等指標與30來歲的年輕人差不多,也沒有缺乏維生素的症狀。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上午,小野田寬郎的原上司谷口義美少佐向他當面宣讀投降命令的場景,當時52歲的小野田每天能揹負著超過40公斤的隨身裝備在熱帶雨林中健步如飛地巡邏、偵察和作戰。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的體質都非常優秀,前者身高體壯足以熬過北海道缺衣少食的嚴寒環境,後者矮小精幹更為適應盧邦島熱帶叢林的游擊戰生涯,因此在體格對比方面兩者可謂棋逢對手、伯仲之間。

四、生存意志對比

野外生存的環境十分惡劣,一旦身處絕境,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容易放棄,最終被困難所壓垮。劉連仁在生存意志方面可以算是一位求生欲特別強烈的人,從煤礦出逃的行為就表明他不想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決心,而十多年的荒野生活中其一直抱有活著回到家鄉與妻兒團聚的信念,這也是支撐他堅持到獲救的最大動力。劉連仁在北海道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日本已經投降,他的心中充斥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日本人的痛恨,這都賦予了他堅定活下去的信心。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被北海道的獵戶所發現的劉連仁(左),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圖中日本人已經給他穿上了保暖的翻皮上衣,鬚髮也已修剪。

小野田寬郎也具有十分強烈的求生慾望,但支撐他這種慾望的源泉不是家鄉和親人,而是狂熱的武士道精神和絕對執行命令的服從力。他從一開始就接到潛伏在盧邦島執行遊擊戰的命令,而且除了向他直接下達這道任務的上級之外,他不相信也不接受其他任何人解除這道命令的行為。在此期間他也曾想到自殺,但他壓抑住了個人的一切慾望,他的生存意志也是全部建立在為了繼續執行任務的基礎之上,簡直是頑固到了極點。

小野田30年的野外經歷與其說是求生欲頑強,不如說是偏執狂加主觀臆斷的結果,在堅信“日本不可能戰敗”這一先入為主的觀念下,他拒絕承認日本投降的事實而選擇繼續在叢林中生存並頑抗到底,其執迷不悟的程度令人驚歎。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11日在菲律賓空軍基地舉行的投降儀式上,小野田寬郎面對各大媒體鏡頭致以標準的軍禮,其生存意志的頑強主要建立在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之上。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兩人的生存意志都頑強到超乎常人的地步,足以支撐他們在危險叢生的野外長年堅持生存,即使他們各自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在這一項對比上,二人可算是難分勝負、各有千秋。

五、生存技巧對比

劉連仁被日本人虜走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接受過任何野外生存技巧訓練。在北海道期間,他主要依靠本能在生存:夏天晝伏夜出,在樹林裡收集各種野果野菜,也偷偷到日本農民的地裡田間採集農作物;冬季大雪封山,身上的單薄衣物無法禦寒,野外也幾乎找不到食物,劉連仁就用鐵鍬在山上打洞,然後用積雪把洞口封閉只留一個小小的通氣口,他就窩在洞中學動物冬眠來熬過漫長而寒冷的時光。“冬眠”時就得靠吃儲存的食物,為了減少能量消耗他躺著幾乎不動彈,每天的食物需求量很少,一天甚至幾天才吃一頓飯,有時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才吃一口。

小野田寬郎則在日本陸軍中野學校(專門培養間諜的學校)接受過特訓,系統學習過野外生存的各種技巧,加上他隨身帶有各種裝備和武器,以及地處熱帶地區的盧邦島物產豐富便於隱蔽,因此在衣食住行等問題上均沒有遇到太大困難。正因為不會受到生存問題的困撓,小野田才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繼續執行遊擊戰的任務上面——騷擾當地的美國駐軍和菲律賓軍警,開展展示其存在的“狼煙作戰”(恐嚇當地島民、焚燒稻穀堆)。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投降當天,小野田寬郎利用隨身裝備製作早餐,圖為早餐完畢後他回到帳篷內休息。因為接受過系統的生存技能培訓,加上當地物產豐富,裝備齊全的小野田在盧邦島30年中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沒有遇到太大問題。

老實巴交的農民劉連仁和接受過系統特訓的小野田寬郎,在生存技巧方面存在顯而易見的差距,可以說兩者完全不在一個層級,因此這項對比的結果是小野田在該領域的專業能力佔據明顯的優勢。

六、周邊威脅對比

北海道地廣人稀,冬季漫長且大雪封山,劉連仁害怕日本人的追捕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因此在很長時間內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威脅之外他很少會遭遇險境。13年間劉連仁偶遇的日本人多為當地的老弱農民,周邊具有威脅的野生動植物也相對較少,他曾有吃野果食物中毒的經歷,也遭遇過黑熊,不過這都是罕見的個案。此外,氣候因素也決定了當地的蚊蟲和傳染病源較少。

小野田寬郎所在的盧邦島的情況則全然不同,可以形容為危機四伏:蛇蠍蟲蟻肆虐,各種對人體有毒有害的動植物隨處可見,另外還有一點最大的區別是小野田一直與當地的武裝力量處於交戰狀態。自從美軍1945年2月登陸之後,盧邦島上的戰鬥就從沒有停息。在其他日軍陸續投降之後,小野田指揮的四人小分隊堅持游擊戰——先是與島上的美國駐軍,然後美軍撤走之後他們的主要敵人變為了當地的菲律賓軍警。島上的武裝力量在此期間曾組織了無數次的清剿行動和反遊擊作戰,直接的結果是導致小野田的兩名同伴分別在1954年和1972年被打死,最後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作戰,他本人在常年的戰鬥中也多次受傷。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回到國內的劉連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塊頭都明顯比周邊的人更為出眾,可見他在經過十幾年的嚴酷野外生活之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其本身體格的優秀健壯程度可見一斑。

出生於1922年的小野田寬郎在1944年登陸菲律賓時22歲,體檢結果為體重121斤,身高約1米63,這樣的身材比例可謂矮小精壯。1974年他投降時剛好52歲,在過去的30年中身體始終非常健康,幾乎沒有生過病,體檢結果顯示其身高為159.8釐米,體重97斤,比1944年時輕了24斤,但血壓、心肺等指標與30來歲的年輕人差不多,也沒有缺乏維生素的症狀。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上午,小野田寬郎的原上司谷口義美少佐向他當面宣讀投降命令的場景,當時52歲的小野田每天能揹負著超過40公斤的隨身裝備在熱帶雨林中健步如飛地巡邏、偵察和作戰。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的體質都非常優秀,前者身高體壯足以熬過北海道缺衣少食的嚴寒環境,後者矮小精幹更為適應盧邦島熱帶叢林的游擊戰生涯,因此在體格對比方面兩者可謂棋逢對手、伯仲之間。

四、生存意志對比

野外生存的環境十分惡劣,一旦身處絕境,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容易放棄,最終被困難所壓垮。劉連仁在生存意志方面可以算是一位求生欲特別強烈的人,從煤礦出逃的行為就表明他不想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決心,而十多年的荒野生活中其一直抱有活著回到家鄉與妻兒團聚的信念,這也是支撐他堅持到獲救的最大動力。劉連仁在北海道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日本已經投降,他的心中充斥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日本人的痛恨,這都賦予了他堅定活下去的信心。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被北海道的獵戶所發現的劉連仁(左),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圖中日本人已經給他穿上了保暖的翻皮上衣,鬚髮也已修剪。

小野田寬郎也具有十分強烈的求生慾望,但支撐他這種慾望的源泉不是家鄉和親人,而是狂熱的武士道精神和絕對執行命令的服從力。他從一開始就接到潛伏在盧邦島執行遊擊戰的命令,而且除了向他直接下達這道任務的上級之外,他不相信也不接受其他任何人解除這道命令的行為。在此期間他也曾想到自殺,但他壓抑住了個人的一切慾望,他的生存意志也是全部建立在為了繼續執行任務的基礎之上,簡直是頑固到了極點。

小野田30年的野外經歷與其說是求生欲頑強,不如說是偏執狂加主觀臆斷的結果,在堅信“日本不可能戰敗”這一先入為主的觀念下,他拒絕承認日本投降的事實而選擇繼續在叢林中生存並頑抗到底,其執迷不悟的程度令人驚歎。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11日在菲律賓空軍基地舉行的投降儀式上,小野田寬郎面對各大媒體鏡頭致以標準的軍禮,其生存意志的頑強主要建立在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之上。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兩人的生存意志都頑強到超乎常人的地步,足以支撐他們在危險叢生的野外長年堅持生存,即使他們各自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在這一項對比上,二人可算是難分勝負、各有千秋。

五、生存技巧對比

劉連仁被日本人虜走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接受過任何野外生存技巧訓練。在北海道期間,他主要依靠本能在生存:夏天晝伏夜出,在樹林裡收集各種野果野菜,也偷偷到日本農民的地裡田間採集農作物;冬季大雪封山,身上的單薄衣物無法禦寒,野外也幾乎找不到食物,劉連仁就用鐵鍬在山上打洞,然後用積雪把洞口封閉只留一個小小的通氣口,他就窩在洞中學動物冬眠來熬過漫長而寒冷的時光。“冬眠”時就得靠吃儲存的食物,為了減少能量消耗他躺著幾乎不動彈,每天的食物需求量很少,一天甚至幾天才吃一頓飯,有時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才吃一口。

小野田寬郎則在日本陸軍中野學校(專門培養間諜的學校)接受過特訓,系統學習過野外生存的各種技巧,加上他隨身帶有各種裝備和武器,以及地處熱帶地區的盧邦島物產豐富便於隱蔽,因此在衣食住行等問題上均沒有遇到太大困難。正因為不會受到生存問題的困撓,小野田才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繼續執行遊擊戰的任務上面——騷擾當地的美國駐軍和菲律賓軍警,開展展示其存在的“狼煙作戰”(恐嚇當地島民、焚燒稻穀堆)。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投降當天,小野田寬郎利用隨身裝備製作早餐,圖為早餐完畢後他回到帳篷內休息。因為接受過系統的生存技能培訓,加上當地物產豐富,裝備齊全的小野田在盧邦島30年中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沒有遇到太大問題。

老實巴交的農民劉連仁和接受過系統特訓的小野田寬郎,在生存技巧方面存在顯而易見的差距,可以說兩者完全不在一個層級,因此這項對比的結果是小野田在該領域的專業能力佔據明顯的優勢。

六、周邊威脅對比

北海道地廣人稀,冬季漫長且大雪封山,劉連仁害怕日本人的追捕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因此在很長時間內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威脅之外他很少會遭遇險境。13年間劉連仁偶遇的日本人多為當地的老弱農民,周邊具有威脅的野生動植物也相對較少,他曾有吃野果食物中毒的經歷,也遭遇過黑熊,不過這都是罕見的個案。此外,氣候因素也決定了當地的蚊蟲和傳染病源較少。

小野田寬郎所在的盧邦島的情況則全然不同,可以形容為危機四伏:蛇蠍蟲蟻肆虐,各種對人體有毒有害的動植物隨處可見,另外還有一點最大的區別是小野田一直與當地的武裝力量處於交戰狀態。自從美軍1945年2月登陸之後,盧邦島上的戰鬥就從沒有停息。在其他日軍陸續投降之後,小野田指揮的四人小分隊堅持游擊戰——先是與島上的美國駐軍,然後美軍撤走之後他們的主要敵人變為了當地的菲律賓軍警。島上的武裝力量在此期間曾組織了無數次的清剿行動和反遊擊作戰,直接的結果是導致小野田的兩名同伴分別在1954年和1972年被打死,最後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作戰,他本人在常年的戰鬥中也多次受傷。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上的菲律賓軍警在進行搜索小野田寬郎的行動,照片中可見他們隨身攜帶有武器,隨時可以將小野田置於死地。

就所處的大環境危險程度而言,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雙方區別很大:前者是在危險指數較小的地域過著隱居的野人生活,堅持13年後還是被當地獵戶發現並輕易地抓住;後者是在危險指數較大的地區主動出擊彰顯其存在,30年間躲過了無數次危險,最後在上級指揮官親自前來宣讀投降命令後才主動繳械。因此在這一項對比的結果中,小野田可謂是完勝劉連仁。

結語

綜合以上六個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二人分別在兩個指標上佔優、兩個指標持平、兩個指標告負,要分出高下確實比較難以判斷。兩者都是野外生存方面的牛人,知名度在世界範圍內都相當之高,以上的考量也不一定完全科學,其中還存在許多運氣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如果將雙方某一方面的位置對調,比如將劉連仁放到熱帶島嶼將小野田放到冰雪覆蓋的地區,或者給予劉連仁生存技巧培訓而將小野田轉為農民,抑或將小野田的裝備收回發放給劉連仁……結果又會怎樣呢?假設的事情誰也說不清,也許還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局。

"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一箇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者都因為戰爭的牽涉而成為野外生存的傳奇人物。前者被日軍抓為勞工,出逃後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作為遺留日本兵,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這兩個人在中國和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們的野外生存經歷被後人們廣為研究。那麼,這兩名荒野求生的達人,誰的綜合生存實力更技高一籌呢?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氣候對比

連仁1944年9月被日軍抓走後,經青島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礦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劉連仁逃進山林,開始了長達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眾所周知,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最北部,緯度介於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間,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加上洋流的原因,該地冬夏間氣溫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氣溫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暫,但冬季很長,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嚴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積雪,最深可超過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長達半年以上,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漫長的冬季和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的食物來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劉連仁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生存十幾年,實屬相當不易。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北海道冬季景色,該島緯度較高,每年大半時間為冬季,積雪期可長達6個月,對野外生存具有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觀小野田寬郎,他所處的菲律賓地區氣候環境則要優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軍登陸盧邦島之後就退入島上的叢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繳械投降。該島位於北緯12度左右,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8℃,一年只有兩個季節: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當地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具有相當便利的野外生存條件。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鳥瞰圖,該島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該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植被茂盛,物產豐富。

對比之下,劉連仁所處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處的盧邦島具有完全不同的氣候特徵,導致兩地的野外生存條件有著天淵之別。在氣候方面劉連仁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明顯遠大於小野田,所以在這一點的對比上劉連仁完勝。

二、裝備對比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點是裝備要到位。劉連仁作為一名逃亡的勞工,據他回憶當時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廚房抓了點乾糧,除了隨身穿著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沒有機會攜帶任何的其它裝備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幾年的時間裡,劉連仁的生活用具和衣著都相當簡陋,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日本人的破爛:衣服是撿來的,只要能禦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還是破爛的布條一律來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爐子都是撿自當地人遺棄的廢品,挖洞(劉連仁度過嚴冬的訣竅,後文會提到)的舊鐵鍬也是撿自日本人的工棚。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博物館中保存的劉連仁在逃亡期間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燒水壺,相當破舊和簡陋,全是日本人遺棄的破爛貨。

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期間的裝備用具,和劉連仁比較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小野田作為一名專門遺留在盧邦島上進行遊擊作戰的軍人,他的各種裝備一應俱全,無論是軍裝、鞋襪、水壺,還是雨具、帳篷、餐具,最為重要的是他隨身擁有多款武器,而且彈藥還非常充足。有了這些東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時便掌握了極大的主動性,這是劉連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國內後,小野田寬郎在盧邦島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計86件(約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揮刀、兩支步槍、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裝備,全部成為展示品向公眾展出。

在裝備對比上,劉連仁對比小野田寬郎具有絕對的劣勢,因此前者在進行野外生存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毫無疑問是遠遠大於後者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劉連仁依舊完勝小野田。

三、體格對比

人的體質和健壯程度在野外生存時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謂優勝劣汰物競天擇,嚴酷的大自然只會讓更為強健的人存活下來。1913年出生的劉連仁作為一名山東漢子,身高超過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當勞工時年齡處於壯年期的31歲,體重約為180斤,在當時的國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是身高體壯。據劉連仁回憶,在北海道煤礦的半年多時間內,同行的200多名中國勞工因為疾病、勞累、凍餓和日本人的折磨殺害僅剩下70來人,死亡率超過70%,他不僅能倖存下來且還能成功逃跑,其體格確實有過人之處。

在接下來的13年中,劉連仁能在北海道的惡劣生存環境裡堅持到獲救,雖然體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間沒有留下殘疾,回國之後活到2000年以87歲高齡才去世,可見他的內體和外體都是非常健碩的。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回到國內的劉連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塊頭都明顯比周邊的人更為出眾,可見他在經過十幾年的嚴酷野外生活之後依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其本身體格的優秀健壯程度可見一斑。

出生於1922年的小野田寬郎在1944年登陸菲律賓時22歲,體檢結果為體重121斤,身高約1米63,這樣的身材比例可謂矮小精壯。1974年他投降時剛好52歲,在過去的30年中身體始終非常健康,幾乎沒有生過病,體檢結果顯示其身高為159.8釐米,體重97斤,比1944年時輕了24斤,但血壓、心肺等指標與30來歲的年輕人差不多,也沒有缺乏維生素的症狀。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上午,小野田寬郎的原上司谷口義美少佐向他當面宣讀投降命令的場景,當時52歲的小野田每天能揹負著超過40公斤的隨身裝備在熱帶雨林中健步如飛地巡邏、偵察和作戰。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的體質都非常優秀,前者身高體壯足以熬過北海道缺衣少食的嚴寒環境,後者矮小精幹更為適應盧邦島熱帶叢林的游擊戰生涯,因此在體格對比方面兩者可謂棋逢對手、伯仲之間。

四、生存意志對比

野外生存的環境十分惡劣,一旦身處絕境,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容易放棄,最終被困難所壓垮。劉連仁在生存意志方面可以算是一位求生欲特別強烈的人,從煤礦出逃的行為就表明他不想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決心,而十多年的荒野生活中其一直抱有活著回到家鄉與妻兒團聚的信念,這也是支撐他堅持到獲救的最大動力。劉連仁在北海道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日本已經投降,他的心中充斥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日本人的痛恨,這都賦予了他堅定活下去的信心。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58年被北海道的獵戶所發現的劉連仁(左),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圖中日本人已經給他穿上了保暖的翻皮上衣,鬚髮也已修剪。

小野田寬郎也具有十分強烈的求生慾望,但支撐他這種慾望的源泉不是家鄉和親人,而是狂熱的武士道精神和絕對執行命令的服從力。他從一開始就接到潛伏在盧邦島執行遊擊戰的命令,而且除了向他直接下達這道任務的上級之外,他不相信也不接受其他任何人解除這道命令的行為。在此期間他也曾想到自殺,但他壓抑住了個人的一切慾望,他的生存意志也是全部建立在為了繼續執行任務的基礎之上,簡直是頑固到了極點。

小野田30年的野外經歷與其說是求生欲頑強,不如說是偏執狂加主觀臆斷的結果,在堅信“日本不可能戰敗”這一先入為主的觀念下,他拒絕承認日本投降的事實而選擇繼續在叢林中生存並頑抗到底,其執迷不悟的程度令人驚歎。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11日在菲律賓空軍基地舉行的投降儀式上,小野田寬郎面對各大媒體鏡頭致以標準的軍禮,其生存意志的頑強主要建立在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之上。

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兩人的生存意志都頑強到超乎常人的地步,足以支撐他們在危險叢生的野外長年堅持生存,即使他們各自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在這一項對比上,二人可算是難分勝負、各有千秋。

五、生存技巧對比

劉連仁被日本人虜走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接受過任何野外生存技巧訓練。在北海道期間,他主要依靠本能在生存:夏天晝伏夜出,在樹林裡收集各種野果野菜,也偷偷到日本農民的地裡田間採集農作物;冬季大雪封山,身上的單薄衣物無法禦寒,野外也幾乎找不到食物,劉連仁就用鐵鍬在山上打洞,然後用積雪把洞口封閉只留一個小小的通氣口,他就窩在洞中學動物冬眠來熬過漫長而寒冷的時光。“冬眠”時就得靠吃儲存的食物,為了減少能量消耗他躺著幾乎不動彈,每天的食物需求量很少,一天甚至幾天才吃一頓飯,有時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才吃一口。

小野田寬郎則在日本陸軍中野學校(專門培養間諜的學校)接受過特訓,系統學習過野外生存的各種技巧,加上他隨身帶有各種裝備和武器,以及地處熱帶地區的盧邦島物產豐富便於隱蔽,因此在衣食住行等問題上均沒有遇到太大困難。正因為不會受到生存問題的困撓,小野田才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繼續執行遊擊戰的任務上面——騷擾當地的美國駐軍和菲律賓軍警,開展展示其存在的“狼煙作戰”(恐嚇當地島民、焚燒稻穀堆)。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1974年3月9日投降當天,小野田寬郎利用隨身裝備製作早餐,圖為早餐完畢後他回到帳篷內休息。因為接受過系統的生存技能培訓,加上當地物產豐富,裝備齊全的小野田在盧邦島30年中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沒有遇到太大問題。

老實巴交的農民劉連仁和接受過系統特訓的小野田寬郎,在生存技巧方面存在顯而易見的差距,可以說兩者完全不在一個層級,因此這項對比的結果是小野田在該領域的專業能力佔據明顯的優勢。

六、周邊威脅對比

北海道地廣人稀,冬季漫長且大雪封山,劉連仁害怕日本人的追捕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因此在很長時間內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威脅之外他很少會遭遇險境。13年間劉連仁偶遇的日本人多為當地的老弱農民,周邊具有威脅的野生動植物也相對較少,他曾有吃野果食物中毒的經歷,也遭遇過黑熊,不過這都是罕見的個案。此外,氣候因素也決定了當地的蚊蟲和傳染病源較少。

小野田寬郎所在的盧邦島的情況則全然不同,可以形容為危機四伏:蛇蠍蟲蟻肆虐,各種對人體有毒有害的動植物隨處可見,另外還有一點最大的區別是小野田一直與當地的武裝力量處於交戰狀態。自從美軍1945年2月登陸之後,盧邦島上的戰鬥就從沒有停息。在其他日軍陸續投降之後,小野田指揮的四人小分隊堅持游擊戰——先是與島上的美國駐軍,然後美軍撤走之後他們的主要敵人變為了當地的菲律賓軍警。島上的武裝力量在此期間曾組織了無數次的清剿行動和反遊擊作戰,直接的結果是導致小野田的兩名同伴分別在1954年和1972年被打死,最後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作戰,他本人在常年的戰鬥中也多次受傷。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盧邦島上的菲律賓軍警在進行搜索小野田寬郎的行動,照片中可見他們隨身攜帶有武器,隨時可以將小野田置於死地。

就所處的大環境危險程度而言,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雙方區別很大:前者是在危險指數較小的地域過著隱居的野人生活,堅持13年後還是被當地獵戶發現並輕易地抓住;後者是在危險指數較大的地區主動出擊彰顯其存在,30年間躲過了無數次危險,最後在上級指揮官親自前來宣讀投降命令後才主動繳械。因此在這一項對比的結果中,小野田可謂是完勝劉連仁。

結語

綜合以上六個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二人分別在兩個指標上佔優、兩個指標持平、兩個指標告負,要分出高下確實比較難以判斷。兩者都是野外生存方面的牛人,知名度在世界範圍內都相當之高,以上的考量也不一定完全科學,其中還存在許多運氣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如果將雙方某一方面的位置對調,比如將劉連仁放到熱帶島嶼將小野田放到冰雪覆蓋的地區,或者給予劉連仁生存技巧培訓而將小野田轉為農民,抑或將小野田的裝備收回發放給劉連仁……結果又會怎樣呢?假設的事情誰也說不清,也許還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局。

劉連仁和小野田:中日最強單人野外生存能力大比拼

■劉連仁(左)和小野田寬郎(右),前者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艱難環境中堅持了13年,後者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打了30年游擊戰。同樣都是世界著名的野外生存牛人,兩人的生存能力綜合指數可謂是旗鼓相當、難分勝負。

最後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劉連仁和小野田寬郎二人的經歷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之下發生的。前者作為被強徵的勞工,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直接受害者,差點命喪北海道屍骨無存,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依舊拒絕劉連仁及遺屬的索賠請求;後者則是思想受日本軍國主義荼毒的執行者,在日本投降後不僅將自身30年的光陰耗費於菲律賓叢林中,還造成當地130名軍民的傷亡,回國後反而受到日本民眾的熱烈歡迎,這其中留給後人們的反思遠比單單比較兩人的生存能力更值得引起重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