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經過313名保守黨議員五輪投票後,英國保守黨黨首候選人僅剩鮑里斯·約翰遜和現任外交大臣傑里米亨特。

6月22日起,16萬保守黨黨員將在這兩位中間選出黨首,最終結果於7月末出爐。新選出的黨首將接替辭職的特蕾莎·梅成為英國首相。

而在之前的五輪投票中,鮑里斯·約翰遜一直遙遙領先於包括亨特在內的所有對手。

這不是約翰遜第一次衝擊黨首職位。早在2016年6月英國公投結果公佈、卡梅倫宣佈辭職之際,約翰遜就曾組織競選。這次候選人之一,環境大臣邁克爾·戈夫當時是約翰遜的競選經理。

而且,作為脫歐派的領袖,新近贏下公投的局勢讓當時的大多數人,甚至包括投票留歐的議員,多認為約翰遜-戈夫組合是取代卡梅倫內閣,完成脫歐任務的最佳人選。

三年前的意外退選不僅僅是約翰遜個人的遺憾。最近一些英國輿論開始假設,如果約翰遜-戈夫組合領導脫歐,就不會出現今天的僵局。

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鮑里斯·約翰遜離開家去參加英保守黨黨魁選舉最後兩輪投票

《泰晤士報》在6月16日認為,堅定脫歐的約翰遜在首相一職上會給政府明確的方向,戈夫則負責政策的具體細節。在兩人之間,將組建一支具備足夠行政能力、確保脫歐順利進行的政府隊伍。這篇文章甚至點明瞭約翰遜內閣的核心成員,戈夫會是內政大臣,桑吉·賈偉德會是財政大臣,傑里米·亨特會是外交大臣。有意思的是,如今約翰遜的對手亨特在當天宣佈如果約翰遜當選,他會“忠誠地”接受約翰遜的領導。

年少得志

1964年6月19日出生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的約翰遜是一位典型的英國世家子弟。約翰遜的父親斯坦利·約翰遜是位作家和政治家,外祖父詹姆斯·福西特在1972至1981年是歐洲委員會的人權專員署(European Commission for Human Rights)的主席。

1977年,13歲的約翰遜通過伊頓公學的入學考試並獲得僅70個名額的國王獎學金(King’s Scholarship),開始搭建後來幫助他進入報界和政界的同學網絡。也是這一時期,他開始用自己的中間名“鮑里斯”(Boris一名在巴爾幹半島常見)來稱呼自己,他那種引人關注的獨特人格也是在伊頓時期漸漸形成的。

1983年約翰遜贏得了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古典學專業的獎學金。和他同時在牛津大學讀書的那代本科生在21世紀初主導了英國的政壇和媒體,大衛·卡梅倫,邁克爾·戈夫和傑里米·亨特等後來保守黨的重量級成員在那時候就認識了約翰遜。

約翰遜在牛津時期很快成了校園的風雲人物。他得到由藍血學生組成的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的邀請,當選被稱為政治家搖籃的牛津大學辯論社(Oxford Union)的主席。

本科畢業後,約翰遜進入報界。他先是通過家族關係進入《泰晤士報》實習,但因為在一篇文章中杜撰了一句來自他教父的引文被開除。

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英國布里斯托的街頭壁畫,約翰遜常常被拿來與特朗普相比較

這之後,他又藉助牛津大學辯論社主席身份積累的人脈,進入了《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在《每日電訊報》約翰遜獲得了穩定的平臺,加上牛津大學古典學教育造就的典雅、犀利和揶揄式的文風,讓他迅速積累起一批忠實的中產階級讀者。

表演型政客

在《每日電訊報》任職期間,鮑里斯·約翰遜被派到"歐洲首都"布魯塞爾,專門報道歐洲事務。

他認為英國報界對歐共體的報道無聊而虔敬,他調轉筆鋒,專門寫聳人聽聞的文章,而歐洲共同體在他筆下也成了官僚主義笑話頻出的地方,就連避孕套尺寸也要強行標準化:約翰遜曾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歐共體執委會對意大利的避孕套最大寬度為54毫米提案不予考慮》。

這種吸睛熱文令約翰遜名聲大振,回到英國後,他被提拔至助理主編兼首席政治專欄作家;1999年更得到了《每日電訊報》姐妹報《旁觀者》(The Spectator)的主編職位。通過這兩份報紙積累的知名度和人脈,約翰遜在2001年當選保守黨議員後迅速成為政治名人。

八年的倫敦市長任期(2008-2016年)是約翰遜從政至今的最大成就。2008年5月的倫敦市長選舉中,約翰遜擊敗了已在倫敦市長位置上坐了八年的工黨左翼大佬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被認為是推動保守黨復興的關鍵事件。

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2015年11月10日,作為倫敦市長的約翰遜參觀耶胡達市場

當時保守黨已經失去議會多數黨地位超過十年,而倫敦從撒切爾時代就一直在利文斯通的耕耘下成了親工黨中心,所以約翰遜的參選並不被人看好。

在這種不利局面下,約翰遜採取強調個人特質和增加曝光率的策略,吸引選民關注,繼而扭轉輿情。“我投票給約翰遜因為他是一個逗笑好玩的人”,這樣的選民認同在約翰遜的政治生涯中第一次出現,逐漸成為他的個人標籤。

此後,搞笑氣質似乎賦予約翰遜某種特權。特別是在主持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約翰遜被滑索卡在20米高的半空,引發人群圍觀和嘲笑,但他仍舊以輕鬆幽默的語調對著觀眾開玩笑,不僅化解了尷尬還增加了人氣。卡梅倫在當時評論:“這世界上如果換了別的政客被卡在滑索上,那就是個災難。擱約翰遜身上,便絕對是榮耀”。

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鮑里斯· 約翰遜被吊在半空 / Vox

對於目前英國鼓勵選民直接對話政客的生態,受歡迎的搞笑氣質也反映了約翰遜出眾的演說能力。他是一位表演型政治家,“是我們這裡一頭真正的猛獸,他是那種我們所有人必須堅定立場與之一戰的人物”,保守黨候選人羅伊·斯圖爾特在今年6月初說。

堅定的疑歐派

約翰遜黨內聲望的積累與他長期經營的疑歐主義宣傳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89年,約翰遜就以批評歐共體的文章在英國政壇引起注目,甚至得到了時任首相撒切爾夫人的青睞。更重要的是,約翰遜的觀點契合了保守黨內當時正在興起的疑歐派的立場。

2016年脫歐公投前夕,疑歐主義者約翰遜的政治威望被推向高峰。約翰遜以倫敦市長和保守黨議員的身份加入脫歐陣營,公開挑戰時任黨首卡梅倫的留歐宣傳。在一個名為“投票離開”(Vote Leave)的跨黨派組織中,約翰遜的公共演說能力配合戈夫的組織策劃能力成為了塑造輿論的關鍵力量。

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2016年,約翰遜頻繁在報章發表論述呼籲民眾選擇脫歐

約翰遜宣稱,在英歐關係中,英國每週得交3.5億鎊給歐盟,但這筆錢應該資助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而且,約翰遜把“3.5億鎊”的說辭以標語形式塗在一輛名為“脫歐戰鬥巴士”的大客車裡面,前往各地宣傳。約翰遜還特別擅長一些討好選民的小技巧,他會拿著一塊康沃爾肉餡餅(Cornish pasty)打開“脫歐戰鬥巴士”的大門,迅速地與當地選民打成一片。

另外一個強化約翰遜的硬脫歐派形象的時刻發生在2018年7月9日。當時作為外交大臣的約翰遜宣佈不同意首相特蕾莎·梅於3天前敲定的脫歐方針“契克斯方案”(Chequers Plan)並辭職。3位內閣成員在當天與約翰遜一同辭職。在公開的辭職信中,約翰遜說特蕾莎·梅的方案會帶給英國“一個殖民地般的地位”。

這種“歐盟正在殖民英國”的論調是約翰遜疑歐論的核心。

2016年2月《每日電訊報》的一篇專欄文章裡,他宣稱,“我們正看到一種緩慢隱蔽的法律殖民化,因為歐盟正在公共政策的每一個領域進行滲透。有時候,這些歐盟規則聽起來完全就是愚蠢的,就像那種禁止你回收一個茶包,禁止8歲以下的小孩吹氣球,限制吸塵器的功率的規則一樣。”

2016年5月他在《每日電訊報》中說,“拿破崙、希特勒和很多人都試過,但結局都非常慘。歐盟的野心和他們一樣,只是手段不同。但是,擺在這些人面前的根本問題一直沒變,從來就沒人真正相信那所謂歐洲大同的理想”。

而最近,約翰遜的脫歐思路逐漸清晰,在第一輪黨首競選辯論之前,BBC對約翰遜最新的脫歐思路做了小結:

10月31日前英國必須完成脫歐,不管有協議沒協議。

對於達成協議,約翰遜希望將“愛爾蘭補底方案”(Irish backstop plan)從2018年11月英歐達成的協定中刪除。

他還說,“取得一個好協議的辦法是為無協議脫歐做好準備”。但是,無協議脫歐的結果會造成“一些動盪”。

他認為解決目前僵局的關鍵在於用其他安排替換掉協定中的愛爾蘭補底方案,從而避免一個硬邊界。

他會拒絕向歐盟支付390億英鎊的“分手費”。特蕾莎·梅的協定中規定英國在脫歐程序啟動後向歐盟支付這筆費用,為了結清英國作為成員國時規定的財政責任,數額與2014-2020年歐盟的財政預算期有關。

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保守黨候選人電視辯論現場

在上週6月18日BBC舉辦的保守黨候選人電視辯論中,當被問到英國是否能夠在2019年10月31日這個最後期限前離開歐盟,約翰遜回答道,這個最後期限是“完全行得通的(eminently feasible)”。

約翰遜在辯論中說,英國人民已經對目前的脫歐僵局“忍無可忍”了,如果這個僵局在10月31日後還在,保守黨會付出“真正慘痛的代價”;“如果我們讓10月31日來了再走,就像我們讓3月來了再走一樣,我認為公眾會越來越看不懂我們。”(文/李誠 責編/朱凱)

誰是鮑里斯·約翰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