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4歲的約翰遜當過記者、專欄作家、國會議員、倫敦市長,說話時候顯得有些笨拙,又口無遮攔。他時常失態,引起過風波無數,甚至有過幾段婚外情。

"

今年54歲的約翰遜當過記者、專欄作家、國會議員、倫敦市長,說話時候顯得有些笨拙,又口無遮攔。他時常失態,引起過風波無數,甚至有過幾段婚外情。

鮑里斯·約翰遜:當年《泰晤士報》記者,如今英國首相

鮑里斯·約翰遜。圖/IC

《財經》記者 江瑋/文 郝洲/編輯

7月23日,鮑里斯·約翰遜當選英國保守黨黨魁,並由此出任英國新一任首相。

在某種程度上,約翰遜被認為是英國版的特朗普。出現在公共場合的他不修邊幅、不拘小節,一頭亂糟糟的金髮是他標誌性的特徵。英國前副首相尼克·克萊格乾脆稱其為“有更大詞庫的特朗普”。

但約翰遜自己並不與特朗普惺惺相惜。在2016年3月的一次電視採訪中,約翰遜提到自己曾在紐約被誤認為是特朗普,並稱其為自己人生中“最糟糕的時刻之一”。

和同為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的校友、前英國首相卡梅倫比起來,約翰遜並非主流的精英政客。今年54歲的約翰遜當過記者、專欄作家、國會議員、倫敦市長,說話時候顯得有些笨拙,又口無遮攔。他時常失態,引起過風波無數,甚至有過幾段婚外情。

約翰遜最為人所知的一張照片是他懸掛在半空中。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擔任倫敦市長的他正在參加慶祝英國隊獲得金牌的一場活動,卻在嘗試高空滑降時被卡住。時任首相卡梅倫稱,(這種場面)對世界上任何政治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但對約翰遜而言卻是“絕對的勝利”。

英國脫歐舵手

這並非約翰遜第一次如此接近唐寧街10號。英國時任首相卡梅倫在2016年宣佈辭職後,約翰遜也一度被看好。但在他的盟友邁克爾·戈夫宣佈參選之後,約翰遜被迫退選。最終,當時還是內政大臣的特蕾莎·梅成為卡梅倫的繼任,約翰遜則加入梅的內閣,出任外交大臣,直到2018年7月因與梅在脫歐策略上產生分歧而辭職。

作為脫歐派的領導者,約翰遜表示如果自己當選,無論有沒有達成協議,英國都將在10月31日正式離開歐盟。他還威脅稱如果歐盟拒絕修改英國退出歐盟的協議,英國將拒絕向歐盟支付此前已經達成一致的脫歐費用。

“約翰遜可能帶領英國在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脫歐,儘管他認為如果他能讓歐盟27個成員做出讓步的話,他會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這種機會很渺茫但並非毫無希望。但議會將阻止無協議脫歐,這種情況下英國有可能再度延長脫歐時間表。”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政治學教授蒂姆·貝爾對《財經》記者表示。

在英國國內展開脫歐討論之初,約翰遜的立場是英國脫離歐盟可以擁有一個偉大的未來,但他更願意看到英國留在一個經過改革的歐盟。他曾在一篇沒有公開發表的專欄文章中寫道:“歐盟是我們家門口的市場,英國公司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和市場準入相比,歐盟會費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我們為什麼要放棄它。”

但最終發表的文章卻表達了截然相反的立場,約翰遜寫道:“我想要退出,我想要奪回對我們民主和我們國家的控制權。”他後來解釋說那篇沒有正式發表的文章是他為了理清思路明確自己立場而作。

2016年2月21日,約翰遜正式宣佈支持英國脫歐。當天,他對圍在家門外的數十名記者說:“在寫了30年這方面的文章之後……我有機會真正做一些事情。”

貝爾分析說,曾經在布魯塞爾擔任駐外記者的經歷強化了約翰遜的疑歐主義,但還沒有把他變成一個脫歐派,真正讓他變成脫歐派的是為了討好保守黨草根階層的慾望。

約翰遜的背書為脫歐陣營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當時脫歐陣營甚至還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組織,與英國政府支持的留歐派陣營相形見絀。

當卡梅倫試圖通過事實讓選民意識到脫歐帶來的經濟和政治風險,約翰遜和他的支持者則搭乘一輛紅色大巴在英國各地為脫歐造勢。車身上印著“讓我們拿回控制權”、“我們每週向歐盟支付3.5億英鎊”、“讓我們資助我們的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英國統計部門後來譴責他濫用數據,誤導選民。

在2016年6月23日公投前一天的辯論中,約翰遜將公投日稱為英國的獨立日。6月24日清晨,在公投結果明朗之後,卡梅倫宣佈辭職。約翰遜成為下一任首相的熱門人選。“約翰遜是一個明星政客,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領導脫歐陣營取勝。”貝爾說。

正當約翰遜準備正式宣佈參選保守黨領袖時,他卻聽到自己最重要的盟友、時任司法大臣邁克爾·戈夫宣佈競選黨首一職的消息。

戈夫和約翰遜在脫歐派陣營並肩作戰,一旦約翰遜宣佈參選,戈夫有望成為約翰遜的競選事務負責人。但在最後關頭,戈夫得出結論,認為約翰遜無法提供英國所需的領導力,決定放棄支持約翰遜參選,他還帶走了約翰遜的幾位得力助手。在判斷自己無法在黨內得到足夠支持之後,約翰遜宣佈棄選。

《每日電訊報》將戈夫的舉動形容為“一代人中最驚人的政治暗殺”。但戈夫沒有如願,最終成為英國新一任首相的是特蕾莎·梅。三年之後,在梅宣佈辭職後啟動的保守黨黨首選舉中,約翰遜和戈夫再次成為競爭對手,約翰遜抓住機會報了一箭之仇。在三選二的投票中,戈夫以兩票之差惜敗給外交大臣亨特。戈夫陣營宣稱,為了實現復仇,約翰遜陣營祕密將選票借給了亨特。

脫歐公投結束後,約翰遜受特蕾莎·梅之邀加入其內閣,擔任外交大臣。梅的這一任命曾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畢竟約翰遜的口無遮攔引發過諸多爭議。

在脫歐公投宣傳中,約翰遜把歐盟與希特勒做對比。成為外交大臣前,約翰遜曾批評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言論,因為奧巴馬認為英國應該留在歐盟。約翰遜撰文稱奧巴馬的肯尼亞血統使他對大英帝國有著祖傳的反感。他還曾說希拉里看起來像是“精神病院以虐人為樂的護士”。這些言論在他上任後與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舉行的發佈會上被美國記者一一複述,場面之尷尬讓克里只能強忍住不笑場。

外長生涯並沒有給約翰遜帶來太多改變。2017年,一名伊朗裔英國籍女記者扎克哈里在伊朗休假時被捕。約翰遜在英國議會下院外事專門委員會發言時說,扎克哈里在伊朗從事過培訓公民記者的工作,但這不是犯罪。這一說法為伊朗方面增加了指控證據,約翰遜不得不向伊朗方面澄清,更正被捕女記者在伊朗培訓記者的說法。

在梅的內閣中,約翰遜是硬脫歐派的代表人物,他拒絕為了維持和歐盟共同市場的關係而犧牲英國的自治權,要求將現有脫歐協議中涉及北愛爾蘭的保障方案刪除。他提議通過一個不含保障方案的脫歐協議,再協商如何在脫歐的過渡階段保持邊界的開放。

2018年7月初的一個週五,特蕾莎·梅在首相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召開內閣會議討論脫歐方案。約翰遜帶著硬脫歐派的方案而來,但到了晚上開始表現出支持梅的立場。直到兩天後,在時任脫歐大臣大衛·戴維斯宣佈因首相在脫歐談判中做出太多讓步而辭職後,約翰遜也宣佈辭去外交大臣一職。他在辭職信裡解釋說,他在週末複習了梅的脫歐方案,發現那些內容對他而言如鯁在喉。他還指出,英國的脫歐夢正在死亡,被不必要的自我懷疑扼制。

離開梅的內閣之後,約翰遜成為梅最嚴厲的批評者之一,他說梅的脫歐方案比英國留在歐盟還更糟糕。但約翰遜一旦成為英國首相,他將如何帶領英國脫歐仍充滿不確定性。歐盟已經明確表態不會做出讓步。在約翰遜不排除讓議會停擺以推進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之後,英國議會下院投票通過一份修正案,反對繞過議會、強行推動無協議脫歐的行為。

記者與首相之間的距離

約翰遜出生在紐約,在紐約、倫敦和布魯塞爾度過了他的童年生涯。回到英國之後,他進入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接受精英教育。在牛津大學期間,約翰遜擔任過牛津辯論社的主席。在培養出多位英國首相的牛津,辯論社被認為是成為首相的第一步。

從牛津畢業後,約翰遜先在諮詢公司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隨後決定進入新聞業。他的第一份記者工作是在英國《泰晤士報》,但幾個月後就被開除,原因是他把自己教父說的一句話編造為國王愛德華二世所說。

此後,約翰遜在《每日電訊報》找到了新的工作。1989年初,24歲的約翰遜被派往布魯塞爾,但那並非美差,因為歐盟發生的事情雖然重要卻被認為是乏味的。 布魯塞爾對約翰遜而言並不陌生,九歲那年他的父親被英國政府派往歐盟委員會工作,於是他和父母遷居布魯塞爾。約翰遜在這裡學會了法語。但當他以記者的身份重返布魯塞爾,卻故意假裝自己說一口糟糕的法語。

布魯塞爾充斥著親歐派的媒體同行,約翰遜反其道而行之,樹立了自己在新聞界的地位。在他的筆下,歐盟被描述為一個官僚主義到了瘋狂地步的機構。他寫過的報道包括歐盟採用嗅探器以確保肥料氣味一致,歐盟說蝸牛屬於魚類,歐盟計劃禁止英國香腸等。他還寫過一篇名為《德洛爾計劃統治歐洲》頭版稿件,德洛爾是當時的歐共體執委會主席。當時丹麥正要就是否加入歐共體舉行全民公投,約翰遜的這篇文章被反對陣營利用,最終幫助反對加入歐共體的陣營獲得公投勝利。

約翰遜的傳記作者安德魯·吉姆森相信這些報道使得約翰遜成為疑歐主義最有名的擁護者之一。這些報道盡管缺少事實和真相,卻因為有趣而頗受讀者歡迎。其他一些被派駐布魯塞爾的英國記者也被要求發表類似的報道,但他們在讀了約翰遜的報道後有時卻要懷疑自己和他是不是去的同一場發佈會。

儘管歐盟的確官僚主義嚴重,但約翰遜引領的報道趨勢卻使得歐盟的成就卻被徹底忽略。2017年,《泰晤士報》前外交事務編輯馬丁·弗雷舍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約翰遜的使命是煽動疑歐情緒,抓住每個機會拆穿歐盟,這種做法為他樹立了作為記者的聲名,也改寫了英國現代歷史。

從布魯塞爾回到倫敦以後,約翰遜成為《每日電訊報》首席政治專欄作家。1994年,他成為《旁觀者》雜誌的專欄作家,後來出任主編,直到2005年辭職。

約翰遜於1997年嘗試進入政壇,他當時代表保守黨候選人競選下議院議員,但輸給了工黨對手。2001年,約翰遜再次競選議員,終於如願以償。

2007年,約翰遜決定競選倫敦市長。競選期間,他將重點放在青少年犯罪和交通問題上,最終在2008年5月的選舉中以微弱優勢戰勝來自工黨的肯·利文斯通。

擔任倫敦市長是約翰遜引以為傲的政績。在宣佈競選保守黨黨魁時,他幾乎沒有提到作為外交大臣的經歷,而是集中回顧了8年的倫敦市長生涯,列舉自己如何改善了倫敦的交通,降低犯罪率,建造更多住房,稱這段經歷證明了他有能力應對短期困難,並有信心帶來長期的成功。“我帶領這座城市走出了騷亂和罷工以及在倫敦奧運會期間第一次遇到的眾多問題。”

“用一句話總結我的使命:我現在想在整個國家複製我們在倫敦的成功,釋放我們國家和人民的創新能量,修復它的分裂。”約翰遜說。

2008年,約翰遜曾作為倫敦市長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閉幕式,但他從北京市長那裡接過奧林匹克會旗時,觀眾發現他連西裝的鈕釦都沒扣上。約翰遜隨意散漫的風格引起爭議。

約翰遜在2012年的倫敦市長選舉中連任。在他的批評者看來,約翰遜的政治野心已經使他無心倫敦的政務。2015年,約翰遜重返議會,向保守黨黨魁一職發起衝擊。

2016年2月,在卡梅倫宣佈提前對英國是否脫離歐盟展開全民公投之後,約翰遜成為最早支持脫歐的主流政客,扛起了脫歐派的大旗。這場脫歐運動成為約翰遜政治生涯的分水嶺,他離保守黨黨首的寶座僅一步之遙。當卡梅倫在脫歐結果公佈後宣佈辭職,外界普遍相信約翰遜將取代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黨首,並出任英國首相。但他最終與唐寧街10號失之交臂。

自從今年6月宣佈參選以來,約翰遜變得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犯錯。約翰遜的內閣同僚安珀·拉德在2016年時評價約翰遜是保守黨的“生命和靈魂,但不是你想要的那種可以載你回家的人”。一份最近的民調顯示,60%的保守黨選民認為約翰遜缺乏成為一個好首相的品質。

“他在保守黨黨員和選民中頗受歡迎,因為他說的正是他們想要聽到的,尤其是在脫歐問題上。但他更為人所知的聲名是一個撒謊者和一個不稱職的人,這很明顯破壞了他在很多其他選民心中的聲望。”貝爾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