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健事件”後 保健食品江湖生變:直銷企業抱團“渡劫”'

"
我相信,隨著國內行業的不斷規範,我國保健食品會讓國人重拾信心。因為要說監管,國外的監管更加無法考證。

上世紀90年代紅火起來的保健品行業,從野蠻生長到如今品牌林立,彷彿形成了一條鄙視鏈:有“藍帽子”的看不上沒“藍帽子”的,進口看不上國產,藥店渠道看不上直銷渠道。

跑在隊伍前端的,是源於西方營養科學的膳食補充劑,中醫藥概念的在後面追趕。時至去年底,“權健事件”的爆發讓整個保健食品行業如履薄冰,瑟瑟寒風下,大家不得不抱團“渡劫”。

直銷渠道受影響最大,下滑比例超過50%,藥店渠道的也受政策和行業影響有所下滑,大家今年想得更多的是怎麼活下去。”國內一家老牌直銷企業的副總裁李靜(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2012年後直銷品牌放量式增長,海外品牌借道跨境電商進入境內,但渠道和產品屬性差異都在自己的“圈子”裡。不過,“權健事件”將行業瞬間拉入寒冬,企業現在抱團“渡劫”。

"
我相信,隨著國內行業的不斷規範,我國保健食品會讓國人重拾信心。因為要說監管,國外的監管更加無法考證。

上世紀90年代紅火起來的保健品行業,從野蠻生長到如今品牌林立,彷彿形成了一條鄙視鏈:有“藍帽子”的看不上沒“藍帽子”的,進口看不上國產,藥店渠道看不上直銷渠道。

跑在隊伍前端的,是源於西方營養科學的膳食補充劑,中醫藥概念的在後面追趕。時至去年底,“權健事件”的爆發讓整個保健食品行業如履薄冰,瑟瑟寒風下,大家不得不抱團“渡劫”。

直銷渠道受影響最大,下滑比例超過50%,藥店渠道的也受政策和行業影響有所下滑,大家今年想得更多的是怎麼活下去。”國內一家老牌直銷企業的副總裁李靜(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2012年後直銷品牌放量式增長,海外品牌借道跨境電商進入境內,但渠道和產品屬性差異都在自己的“圈子”裡。不過,“權健事件”將行業瞬間拉入寒冬,企業現在抱團“渡劫”。

“權健事件”後 保健食品江湖生變:直銷企業抱團“渡劫”


保健食品的兩端

在保健食品行業內,按照銷售渠道結構劃分,分為直銷以及非直銷兩大陣營,非直銷渠道主要由藥店、線上、商超三者構成。

安利公司是中國膳食補充劑領域的“拓荒者”,身後跟隨著一堆“仿製”安利模式的直銷企業,共同推動著保健食品的擴容。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為461億元,2017年已達到1673.3億元。2017年市場份額排名前五位的企業中有4家是直銷企業。

但直銷給人的印象並不太好。浙江某保健品直銷企業品牌總監王超(化名)對記者表示,有些企業分級“拉人頭”、高息返現的不規範操作讓很多人誤以為直銷和傳銷是一回事,90%以上的直銷企業都有保健食品業務,一些誇大功效、虛假宣傳的違規營銷話術也在傷害直銷行業。

“消費者不會記得是哪個具體企業有問題,新聞報道一出來,整個行業一起背鍋。”王超無奈地說,去年以來權健集團、華林集團等接二連三出負面新聞,對直銷行業傷害很大。

直銷企業的另一端,是逐漸成熟的非直銷渠道。龍頭企業湯臣倍健上市後的業績表現恰好是行業發展的軌跡圖。2011年到2016年,湯臣倍健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連續六年保持雙位數增長。這主要得益於人們對保健食品的“理解”。

“雖然消費者對直銷不接受,但對保健品的認識更理性了。”王超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保健品行業的“野蠻生長”,也見證過直銷的造富神話。他認為,消費者已經對“正規保健品”有了概念,尤其是年輕人通過“海淘”或跨境電商認識海外保健食品,對保健食品的接受程度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blackmores、Swisse、GNC等海外品牌就是通過這些新興的購買方式進入中國,並改寫著這裡的競爭格局。《2018淘寶全球購海淘白皮書》顯示,去年海淘保健品的人數同比增長89%。寧波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保健品是跨境進口商品購買的第三大品類。

所有消費品企業都不敢輕視年輕市場的潛力,年輕消費者更接受進口保健品,這也引得中國企業蜂擁而上,收購境外品牌、爭奪保健品市場份額。

2015年9月和2016年12月,合生元(現更名為健合集團)斥資人民幣近80億元收購Swisse全部股權,實現完全控股。緊隨其後的上海醫藥、澳優、湯臣倍健、哈藥集團接連出手,中國保健食品市場終於從良莠不齊過渡到品牌群雄爭霸的階段。

80後是進口保健品消費主力

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厭惡直銷保健的年輕人,開始沉淪在保健品的江湖”,這正是當下80後、90後保健品認知和消費的真實畫像。

在天貓國際上,共有90多種不同成分、超過800個品牌的進口保健品。天貓國際小二魯嶽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從天貓國際上的數據來看,進口保健品的消費中,80後年輕人佔比高達60%。而像Swisse這樣的品牌,36歲以下的消費者已經佔到了8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Swisse、安利、GNC、blacekmores等進口品牌在每年“雙十一”數據上一騎絕塵;而在北上廣深許多白領的辦公桌上,也常有進口保健品的身影。

“中青年對保健品和‘好的保健品’有自己的判斷,他們更傾向於購買進口保健品。”王超引用了中國消費者協會此前調研的數據,近半消費者認為進口品牌更信得過,“他們可能叫得出好幾個進口保健品,但卻說不出國產的”。

2018年天貓“雙十一”,Swisse以1.4億元成交量,榮登TOP10進口品類及品牌榜首。自稱“Swisse重度愛好者”的李明告訴記者,他每天清晨喝一杯維生素C泡騰片衝的水,再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搭配幾種維生素和鈣片。至於搭配的原理,李明稱來自Swisse天貓店上的推薦。久而久之,李明會定期給父母購買魚油、中老年鈣片。

“權健事件”成行業拐點

當同行都在豔羨將進口保健品收入囊中的中國企業時,一場寒冬卻在整個行業蔓延開來,導火索是“權健事件”。去年底,直銷企業權健被曝出涉嫌虛假宣傳、傳銷等諸多問題,由此將保健食品行業的市場亂象推向公眾面前,進而直接引發了國家層面的大規模整頓。

今年1月8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多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行動。首當其衝的是佔據保健食品行業半壁江山的直銷企業。

“在人們對直銷稍有改觀後,直銷卻又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這半年來企業開會都在討論如何降成本過冬,公司陸陸續續也走了一批人。”李靜對行業現狀比較悲觀,她在這家公司的工作時間已經超過十年,但她也不知道春天將何時到來。

直銷企業最擔憂的還是公眾對保健食品的不信任情緒。甚至有行業悲觀者認為,“權健事件”帶給保健食品行業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把行業“拖後”兩三年。

今年4月,因為公司負責公共事務的副總離職,李靜被董事長“加塞”了輿情和品牌工作。“上半年銷售衝擊比較大,老闆覺得公司需要加強品牌建設,多做輿論溝通,就給我增加了這塊的任務,希望提振業績”。

“上半年腰斬算情況好的,大家都想抱團取暖,度過寒冬。”王超說,國內90%以上直銷企業都把保健品做主要業務,中醫藥養生類受影響最大。直銷企業都面臨較大經營挑戰,但從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講,這種陣痛又能加速洗牌,把違規的企業淘汰出去。

行業風聲鶴唳,一些“扛不住”的直銷企業已經發不出工資,低迷的行情也蔓延到非直銷領域。湯臣倍健CEO林志成認為,這幾年行業快速發展,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如何發展得更紮實或更長遠,而是想著如何快速賺錢。“權健事件”給整個行業帶來利空,各家企業都無法避免這種負面影響。

儘管如此,受訪的多位企業人士仍對行業未來抱有信心。一家外資直銷企業巨頭內部人士坦言,很多企業由於百日行動主動整改主動收縮,所以上半年業績下調,但是未來這一塊的增長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首先可以看到,在淘寶京東售賣的保健品營業額都增長得比較好,證明消費者還是很需要保健食品,另外在健康中國的大環境下,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的作用和價值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該人士如是說。

林志成也提到,公司將進一步推廣膳食營養補充劑理念,引導消費者科學認知、瞭解、使用膳食營養補充劑,並在線上渠道實施更為精準和精細化的運作,同時拓展新的銷售渠道。


本文來源於每日經濟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