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那是火,那是燒熔的鉛,那是一千把插在我心上的刀子啊!

——維克多·雨果 《巴黎聖母院》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當地時間6:30(約北京時間16日0:30),正搭起腳手架進行維修工程的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火勢迅速蔓延,巴黎聖母院塔尖已經在大火中坍塌。

一則憂傷令人哭泣的消息。

關於巴黎聖母院,有一部經典名著。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一座教堂和一本書,長存於天地之間。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

巴黎聖母院名氣這麼大,一半功勞應當歸於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雨果偏愛宏偉和壯麗,而巴黎聖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壯美的建築,自然對這座聖母院情有獨鍾。雨果一開始醞釀寫一部氣勢宏偉的歷史小說,就決定以這座大教堂為中心,以傾注他對聖母院深厚的感情。

1829年雨果開始創作《巴黎聖母院》時遭逢七月革命,期間研究材料和筆記散失,但雨果卻一氣呵成,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1831年1月14日,《巴黎聖母院》首次出版,這座大教堂和這部小說就聯結在一起,再也分不開了。

這部小說改變了這座大教堂的命運,許多人都是慕小說之名前去參觀巴黎聖母院,這是物以文傳的絕好例證。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法]維克多·雨果

施康強 譯 譯林出版社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法]維克多·雨果 著

李玉民 譯 作家出版社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法]維克多·雨果 著

李玉民 譯 安徽文藝出版社

屬於全人類的的巴黎聖母院,屬於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 著

陳敬容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黎聖母院》的文學價值以及社會意義,影響深遠。這部小說,打破了以往古典主義的桎梏,是浪漫主義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聖母院》面世之後,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動畫片、戲劇等。

《巴黎聖母院》部分名句

1、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了。

2、這是黃昏的太陽,我們卻把它當成了黎明的曙光。

3、嚴酷只能嚇唬人們的心,凜冽的北風颳不掉行人的外衣,太陽的光輝照到行人身上,卻能使人漸漸熱起來,自動把外衣脫掉。

4、驕傲會使人倒黴,驕傲後面往往緊跟著毀滅和羞辱呢。

5、在那些建築物外表不可思議的千變萬化之中,卻依然存在著秩序和一致。樹幹總是一成不變,樹葉卻時落時生。

6、寬宏大量,是惟一能夠照亮偉大靈魂的光芒。

7、我知道的,那些都是謊話,但最可怕的是我還愛著你。

8、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在我們的才智、我們的道德、我們的氣質之間,存在著某種平衡,它們毫不間斷地自行發展,除非生活遭到重大的變故才會中斷。

9、鉅富並不是用漂亮文章取得的,最有學問的人冬天還生不起一爐好火呢。

10、最偉大的建築大半是社會的產物而不是個人的產物。與其說它們是天才的創作,不如說它們是勞苦大眾的藝術結晶。它們是民族的寶藏,世紀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才華不斷昇華所留下的殘渣。總之,它們是一種岩層。每個時代的浪潮都給它們增添沖積土,每一代人都在這座紀念性建築上鋪上他們自己的一層土,人類也是這樣做的。

11、窮困不假,潦倒未必。

12、詩人如缺少對現實和人類的感情,便無從和大地建立聯繫。

13、假如我自身存在,那麼這一切是否也實際存在?假如這一切都存在,那麼我是否也存在?

14、友誼就像兄妹倆,就像兩顆靈魂,相互接觸,卻不合在一起,又像手上的兩根指頭。

15、城市可以作文明之井,有好似溝渠。一個民族全副精力,整個生命和靈魂,都一滴一滴過濾,在這裡沉積。

16、從前,他完全生活在學問中。此後,他開始在現實中生活了。

17、他明白了人是需要感情的,他知道沒有溫情,沒有愛的生命,就像一個乾燥的車輪,轉動時格軋格軋的亂響。

18、人類的行動都是從兩個起點開始,在一個人那裡受到尊敬,在另一個人那裡卻被咒罵。

19、極端的痛苦,像極端的歡樂一樣不能經久,因為它過於猛烈。

20、保持健康的祕密就是適當的節制食物、飲料、睡眠和愛情。

選自《巴黎聖母院》(譯林出版社)譯序

——作者施康強

《巴黎聖母院》作於一八三一年,以一四八二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自然可以視作一部歷史小說。作者雨果(一八○二—一八八五)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浪漫主義巨匠出手寫小說,與英國小說家、歷史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奠基人司各脫的路子便有所不同,更多一點華採,幾分恢宏,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惡、醜皆被放大了若干倍。

中國的歷史小說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必須實有其人,主要情節必須確有其事。西洋的歷史小說相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往往是虛構的,倒是次要人物和次要情節有所依據,以便渲染歷史氛圍,營造一種“可信性”。司各脫如此,雨果亦復如此。《巴黎聖母院》中,吉卜賽舞女愛斯美拉達和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是完全虛構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確有其人,但實無其事。次要人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在聖母院廣場上圍觀棄嬰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處可查。雖然作者幾乎做到無一人無來歷,他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歷史材料的同時,為了小說結構和藝術的需要,也不惜“修改”歷史。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聖蹟劇作者詩人格蘭古瓦名載史冊,不過他生於一四七五年,一四八二年時還是個毛孩子。他成為聖蹟劇作者是後來的事,雨果讓他提前出生了二十年。

同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裡,印刷品、書籍作為思想主要載體的地位遭到音像製品越來越猛烈的衝擊,就差一位作家,一位思想家出來大喝一聲:“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廣播、電影、電視將要殺死書籍!”

其實,這個不會殺死那個,這一個和那一個有時甚至會相互促進。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觀眾的數目必定是讀者的幾十倍、幾百倍。意猶未足的觀眾回過頭來又會去讀小說。世人知有《巴黎聖母院》這部小說,知有雨果這位作家,往往是因為他們看過同名的電影。扮演愛斯美拉達的意大利影星琪娜·洛洛布里琪達為雨果立下的功績,超過加在一起的幾十部文學史教科書和幾百位文學教授。

聖母院教堂本身或許是最大的受益者,觀光巴黎的遊客每年數以百萬計,他們首先想看的是這座哥特式主教堂,因為他們讀過小說《巴黎聖母院》或者看過電影。人們不再建造哥特式教堂,但是人們知道保存傑出的文化和歷史遺蹟。

一座教堂和一本書,長存於天地之間。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蔡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