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對南方與西南諸族的統稱。到唐代,雲南諸族有“烏蠻”“白蠻”之分。烏蠻與白蠻有時又作“生蠻”“熟蠻”。烏蠻蜜與白蠻的區別主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漢化程度的深淺。而不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其族屬也有所不同。

一、東爨烏蠻的地域分佈

滇東地區的爨人,大約在劉宋時期分成東、西兩部。東爨的地域,為初唐時期的曲、靖、協、麻四州之地,相當於今雲南昭通地區、曲靖地區北部和貴州西部地區。東爨地區的部族,見於文獻記錄的,有從石門(今雲南巧家)至昆川(今雲南昆明)交通沿線的阿旁部落、阿爨部落、阿芋部落、暴蠻部落、盧鹿部落等。這些部落統稱為東烏蠻。其男人的頭髮綰成椎,女人則披頭散髮。“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師稱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每年毎戶必須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獻。大小事都要經鬼主用雄雞的兩髀骨,刺以竹籤,視其紋路多少與向背以定吉凶。

"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對南方與西南諸族的統稱。到唐代,雲南諸族有“烏蠻”“白蠻”之分。烏蠻與白蠻有時又作“生蠻”“熟蠻”。烏蠻蜜與白蠻的區別主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漢化程度的深淺。而不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其族屬也有所不同。

一、東爨烏蠻的地域分佈

滇東地區的爨人,大約在劉宋時期分成東、西兩部。東爨的地域,為初唐時期的曲、靖、協、麻四州之地,相當於今雲南昭通地區、曲靖地區北部和貴州西部地區。東爨地區的部族,見於文獻記錄的,有從石門(今雲南巧家)至昆川(今雲南昆明)交通沿線的阿旁部落、阿爨部落、阿芋部落、暴蠻部落、盧鹿部落等。這些部落統稱為東烏蠻。其男人的頭髮綰成椎,女人則披頭散髮。“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師稱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每年毎戶必須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獻。大小事都要經鬼主用雄雞的兩髀骨,刺以竹籤,視其紋路多少與向背以定吉凶。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二、西爨白蠻的地域分佈

西爨的地域,為初唐時的南寧州、昆州、黎州、歸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蠻之地,相當於今雲南的滇池地區、曲靖地區、楚雄州東部、紅河州、文山州等地。東西兩爨的中心區域位置,相對為東北與西南,並非正東與正西,之所以稱為東與西,是大概而言。西爨地區的部族統稱為“白蠻”,其族系與東烏蠻相同。

三、烏蠻和白蠻的形成

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同為“爨蠻”,他們有共同的風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體為漢晉時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與漢族較為接近;東爨烏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社會經濟尚處於落後階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點較多。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是同一“爨蠻”族系,因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不同,而形成烏蠻(生蠻)與白蠻(熟蠻)的差別。

"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對南方與西南諸族的統稱。到唐代,雲南諸族有“烏蠻”“白蠻”之分。烏蠻與白蠻有時又作“生蠻”“熟蠻”。烏蠻蜜與白蠻的區別主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漢化程度的深淺。而不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其族屬也有所不同。

一、東爨烏蠻的地域分佈

滇東地區的爨人,大約在劉宋時期分成東、西兩部。東爨的地域,為初唐時期的曲、靖、協、麻四州之地,相當於今雲南昭通地區、曲靖地區北部和貴州西部地區。東爨地區的部族,見於文獻記錄的,有從石門(今雲南巧家)至昆川(今雲南昆明)交通沿線的阿旁部落、阿爨部落、阿芋部落、暴蠻部落、盧鹿部落等。這些部落統稱為東烏蠻。其男人的頭髮綰成椎,女人則披頭散髮。“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師稱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每年毎戶必須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獻。大小事都要經鬼主用雄雞的兩髀骨,刺以竹籤,視其紋路多少與向背以定吉凶。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二、西爨白蠻的地域分佈

西爨的地域,為初唐時的南寧州、昆州、黎州、歸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蠻之地,相當於今雲南的滇池地區、曲靖地區、楚雄州東部、紅河州、文山州等地。東西兩爨的中心區域位置,相對為東北與西南,並非正東與正西,之所以稱為東與西,是大概而言。西爨地區的部族統稱為“白蠻”,其族系與東烏蠻相同。

三、烏蠻和白蠻的形成

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同為“爨蠻”,他們有共同的風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體為漢晉時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與漢族較為接近;東爨烏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社會經濟尚處於落後階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點較多。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是同一“爨蠻”族系,因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不同,而形成烏蠻(生蠻)與白蠻(熟蠻)的差別。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四、洱海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洱海地區的居民在漢代是昆明人。東漢末年,其他部族逐漸遷入洱海地區,有從滇東北和滇池地區遷來的漢姓人,從瀾滄江以西遷來的哀牢,從金沙江以北遷來的磨些。漢姓和契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東的今下關、鳳儀、祥雲、彌渡等地,形成一個以張氏為首領的酋邦,稱為“白子國”。昆明人則因外族的遷入逐漸退居洱海以北的今劍川、洱源等地。晉時,洱海以北的昆明人稱為“上方夷”;洱海以南的漢姓和人稱為“下方夷”

唐代前期,洱海地區諸部也分為“烏蠻”“白蠻”。烏蠻包括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諸部;白蠻包括青蛉蠻、西洱河蠻、雲南蠻、弄棟蠻和漢姓。烏蠻分佈在蒙舍(今巍山)、浪穹(今洱源)、鄧賧(今鄧川)、施浪(今劍川)、越析(今賓川)等地。白蠻則分佈在渠斂(今大理鳳儀)、勃弄(今彌渡)、越析(今賓川)、雲南(今祥雲)、青蛉(今大姚)、弄棟(今姚安)等地。

"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對南方與西南諸族的統稱。到唐代,雲南諸族有“烏蠻”“白蠻”之分。烏蠻與白蠻有時又作“生蠻”“熟蠻”。烏蠻蜜與白蠻的區別主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漢化程度的深淺。而不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其族屬也有所不同。

一、東爨烏蠻的地域分佈

滇東地區的爨人,大約在劉宋時期分成東、西兩部。東爨的地域,為初唐時期的曲、靖、協、麻四州之地,相當於今雲南昭通地區、曲靖地區北部和貴州西部地區。東爨地區的部族,見於文獻記錄的,有從石門(今雲南巧家)至昆川(今雲南昆明)交通沿線的阿旁部落、阿爨部落、阿芋部落、暴蠻部落、盧鹿部落等。這些部落統稱為東烏蠻。其男人的頭髮綰成椎,女人則披頭散髮。“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師稱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每年毎戶必須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獻。大小事都要經鬼主用雄雞的兩髀骨,刺以竹籤,視其紋路多少與向背以定吉凶。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二、西爨白蠻的地域分佈

西爨的地域,為初唐時的南寧州、昆州、黎州、歸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蠻之地,相當於今雲南的滇池地區、曲靖地區、楚雄州東部、紅河州、文山州等地。東西兩爨的中心區域位置,相對為東北與西南,並非正東與正西,之所以稱為東與西,是大概而言。西爨地區的部族統稱為“白蠻”,其族系與東烏蠻相同。

三、烏蠻和白蠻的形成

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同為“爨蠻”,他們有共同的風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體為漢晉時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與漢族較為接近;東爨烏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社會經濟尚處於落後階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點較多。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是同一“爨蠻”族系,因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不同,而形成烏蠻(生蠻)與白蠻(熟蠻)的差別。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四、洱海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洱海地區的居民在漢代是昆明人。東漢末年,其他部族逐漸遷入洱海地區,有從滇東北和滇池地區遷來的漢姓人,從瀾滄江以西遷來的哀牢,從金沙江以北遷來的磨些。漢姓和契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東的今下關、鳳儀、祥雲、彌渡等地,形成一個以張氏為首領的酋邦,稱為“白子國”。昆明人則因外族的遷入逐漸退居洱海以北的今劍川、洱源等地。晉時,洱海以北的昆明人稱為“上方夷”;洱海以南的漢姓和人稱為“下方夷”

唐代前期,洱海地區諸部也分為“烏蠻”“白蠻”。烏蠻包括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諸部;白蠻包括青蛉蠻、西洱河蠻、雲南蠻、弄棟蠻和漢姓。烏蠻分佈在蒙舍(今巍山)、浪穹(今洱源)、鄧賧(今鄧川)、施浪(今劍川)、越析(今賓川)等地。白蠻則分佈在渠斂(今大理鳳儀)、勃弄(今彌渡)、越析(今賓川)、雲南(今祥雲)、青蛉(今大姚)、弄棟(今姚安)等地。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五、烏蠻和白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

烏蠻主要從事遊牧業,他們隨水草畜牧,夏處高山,冬入深谷。具有遊牧民族“尚戰死,惡病亡”的標悍之風,各部均有勝兵數萬。白蠻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其耕種的方式與收穫的產量與中原地區大體相同,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與富庶的蜀川(今四川)相當,已是人眾生活殷實的富裕地區。白蠻社會尚無世襲的大酋長,數十百戶為聚落,各據山川,互不統率。

白蠻的語言與漢族大體相同,所以說其發音最正。烏蠻中除蒙舍蠻與漢語接近外,共他都與漢語有所不同,如有的名稱與漢語叫法不一,“四聲訛重。”白蠻的服飾與漢略同,住房上棟下字,也悉與漢同。白蠻諸部中的大部分人有姓氏,如楊、李、趙、張、董等,皆為漢姓。白蠻,人死後三日內埋葬,依照漢法建築基穴。烏蠻不行葬,人死後三日焚屍,其骨灰埋掩在土壤裡。

"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對南方與西南諸族的統稱。到唐代,雲南諸族有“烏蠻”“白蠻”之分。烏蠻與白蠻有時又作“生蠻”“熟蠻”。烏蠻蜜與白蠻的區別主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漢化程度的深淺。而不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其族屬也有所不同。

一、東爨烏蠻的地域分佈

滇東地區的爨人,大約在劉宋時期分成東、西兩部。東爨的地域,為初唐時期的曲、靖、協、麻四州之地,相當於今雲南昭通地區、曲靖地區北部和貴州西部地區。東爨地區的部族,見於文獻記錄的,有從石門(今雲南巧家)至昆川(今雲南昆明)交通沿線的阿旁部落、阿爨部落、阿芋部落、暴蠻部落、盧鹿部落等。這些部落統稱為東烏蠻。其男人的頭髮綰成椎,女人則披頭散髮。“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師稱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每年毎戶必須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獻。大小事都要經鬼主用雄雞的兩髀骨,刺以竹籤,視其紋路多少與向背以定吉凶。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二、西爨白蠻的地域分佈

西爨的地域,為初唐時的南寧州、昆州、黎州、歸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蠻之地,相當於今雲南的滇池地區、曲靖地區、楚雄州東部、紅河州、文山州等地。東西兩爨的中心區域位置,相對為東北與西南,並非正東與正西,之所以稱為東與西,是大概而言。西爨地區的部族統稱為“白蠻”,其族系與東烏蠻相同。

三、烏蠻和白蠻的形成

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同為“爨蠻”,他們有共同的風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體為漢晉時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與漢族較為接近;東爨烏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社會經濟尚處於落後階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點較多。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是同一“爨蠻”族系,因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不同,而形成烏蠻(生蠻)與白蠻(熟蠻)的差別。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四、洱海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洱海地區的居民在漢代是昆明人。東漢末年,其他部族逐漸遷入洱海地區,有從滇東北和滇池地區遷來的漢姓人,從瀾滄江以西遷來的哀牢,從金沙江以北遷來的磨些。漢姓和契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東的今下關、鳳儀、祥雲、彌渡等地,形成一個以張氏為首領的酋邦,稱為“白子國”。昆明人則因外族的遷入逐漸退居洱海以北的今劍川、洱源等地。晉時,洱海以北的昆明人稱為“上方夷”;洱海以南的漢姓和人稱為“下方夷”

唐代前期,洱海地區諸部也分為“烏蠻”“白蠻”。烏蠻包括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諸部;白蠻包括青蛉蠻、西洱河蠻、雲南蠻、弄棟蠻和漢姓。烏蠻分佈在蒙舍(今巍山)、浪穹(今洱源)、鄧賧(今鄧川)、施浪(今劍川)、越析(今賓川)等地。白蠻則分佈在渠斂(今大理鳳儀)、勃弄(今彌渡)、越析(今賓川)、雲南(今祥雲)、青蛉(今大姚)、弄棟(今姚安)等地。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五、烏蠻和白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

烏蠻主要從事遊牧業,他們隨水草畜牧,夏處高山,冬入深谷。具有遊牧民族“尚戰死,惡病亡”的標悍之風,各部均有勝兵數萬。白蠻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其耕種的方式與收穫的產量與中原地區大體相同,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與富庶的蜀川(今四川)相當,已是人眾生活殷實的富裕地區。白蠻社會尚無世襲的大酋長,數十百戶為聚落,各據山川,互不統率。

白蠻的語言與漢族大體相同,所以說其發音最正。烏蠻中除蒙舍蠻與漢語接近外,共他都與漢語有所不同,如有的名稱與漢語叫法不一,“四聲訛重。”白蠻的服飾與漢略同,住房上棟下字,也悉與漢同。白蠻諸部中的大部分人有姓氏,如楊、李、趙、張、董等,皆為漢姓。白蠻,人死後三日內埋葬,依照漢法建築基穴。烏蠻不行葬,人死後三日焚屍,其骨灰埋掩在土壤裡。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洱海地區眾多的蠻族,以社會經濟發展的先進與落後,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大小而區別為烏蠻與白蠻。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接近的稱之為白蠻;反之,則稱為烏蠻。白蠻的生產方式、語言、姓氏、服飾、葬法,已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只是在某些風俗習慣上仍保持著“蠻”的特點,是介於“蠻”“漢”之間的部族。烏蠻則是在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保持固有特點,並受漢文化影響較小的蠻族。

六、今四川西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今四川西昌地區諸蠻,也分為烏蠻與白蠻。邛部有六姓,其中一姓為白蠻,五姓為烏蠻,而初裹的五姓,全是烏蠻;東欽蠻的兩姓,全是白蠻。其他如:雷蠻、夢蠻諸部也有烏蠻、白蠻的分別。四川西昌地區諸蠻以姓氏區分為烏蠻、白蠻,其具體內容不詳於記錄。

"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對南方與西南諸族的統稱。到唐代,雲南諸族有“烏蠻”“白蠻”之分。烏蠻與白蠻有時又作“生蠻”“熟蠻”。烏蠻蜜與白蠻的區別主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漢化程度的深淺。而不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其族屬也有所不同。

一、東爨烏蠻的地域分佈

滇東地區的爨人,大約在劉宋時期分成東、西兩部。東爨的地域,為初唐時期的曲、靖、協、麻四州之地,相當於今雲南昭通地區、曲靖地區北部和貴州西部地區。東爨地區的部族,見於文獻記錄的,有從石門(今雲南巧家)至昆川(今雲南昆明)交通沿線的阿旁部落、阿爨部落、阿芋部落、暴蠻部落、盧鹿部落等。這些部落統稱為東烏蠻。其男人的頭髮綰成椎,女人則披頭散髮。“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師稱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每年毎戶必須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獻。大小事都要經鬼主用雄雞的兩髀骨,刺以竹籤,視其紋路多少與向背以定吉凶。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二、西爨白蠻的地域分佈

西爨的地域,為初唐時的南寧州、昆州、黎州、歸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蠻之地,相當於今雲南的滇池地區、曲靖地區、楚雄州東部、紅河州、文山州等地。東西兩爨的中心區域位置,相對為東北與西南,並非正東與正西,之所以稱為東與西,是大概而言。西爨地區的部族統稱為“白蠻”,其族系與東烏蠻相同。

三、烏蠻和白蠻的形成

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同為“爨蠻”,他們有共同的風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體為漢晉時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與漢族較為接近;東爨烏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社會經濟尚處於落後階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點較多。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是同一“爨蠻”族系,因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不同,而形成烏蠻(生蠻)與白蠻(熟蠻)的差別。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四、洱海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洱海地區的居民在漢代是昆明人。東漢末年,其他部族逐漸遷入洱海地區,有從滇東北和滇池地區遷來的漢姓人,從瀾滄江以西遷來的哀牢,從金沙江以北遷來的磨些。漢姓和契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東的今下關、鳳儀、祥雲、彌渡等地,形成一個以張氏為首領的酋邦,稱為“白子國”。昆明人則因外族的遷入逐漸退居洱海以北的今劍川、洱源等地。晉時,洱海以北的昆明人稱為“上方夷”;洱海以南的漢姓和人稱為“下方夷”

唐代前期,洱海地區諸部也分為“烏蠻”“白蠻”。烏蠻包括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諸部;白蠻包括青蛉蠻、西洱河蠻、雲南蠻、弄棟蠻和漢姓。烏蠻分佈在蒙舍(今巍山)、浪穹(今洱源)、鄧賧(今鄧川)、施浪(今劍川)、越析(今賓川)等地。白蠻則分佈在渠斂(今大理鳳儀)、勃弄(今彌渡)、越析(今賓川)、雲南(今祥雲)、青蛉(今大姚)、弄棟(今姚安)等地。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五、烏蠻和白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

烏蠻主要從事遊牧業,他們隨水草畜牧,夏處高山,冬入深谷。具有遊牧民族“尚戰死,惡病亡”的標悍之風,各部均有勝兵數萬。白蠻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其耕種的方式與收穫的產量與中原地區大體相同,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與富庶的蜀川(今四川)相當,已是人眾生活殷實的富裕地區。白蠻社會尚無世襲的大酋長,數十百戶為聚落,各據山川,互不統率。

白蠻的語言與漢族大體相同,所以說其發音最正。烏蠻中除蒙舍蠻與漢語接近外,共他都與漢語有所不同,如有的名稱與漢語叫法不一,“四聲訛重。”白蠻的服飾與漢略同,住房上棟下字,也悉與漢同。白蠻諸部中的大部分人有姓氏,如楊、李、趙、張、董等,皆為漢姓。白蠻,人死後三日內埋葬,依照漢法建築基穴。烏蠻不行葬,人死後三日焚屍,其骨灰埋掩在土壤裡。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洱海地區眾多的蠻族,以社會經濟發展的先進與落後,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大小而區別為烏蠻與白蠻。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接近的稱之為白蠻;反之,則稱為烏蠻。白蠻的生產方式、語言、姓氏、服飾、葬法,已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只是在某些風俗習慣上仍保持著“蠻”的特點,是介於“蠻”“漢”之間的部族。烏蠻則是在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保持固有特點,並受漢文化影響較小的蠻族。

六、今四川西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今四川西昌地區諸蠻,也分為烏蠻與白蠻。邛部有六姓,其中一姓為白蠻,五姓為烏蠻,而初裹的五姓,全是烏蠻;東欽蠻的兩姓,全是白蠻。其他如:雷蠻、夢蠻諸部也有烏蠻、白蠻的分別。四川西昌地區諸蠻以姓氏區分為烏蠻、白蠻,其具體內容不詳於記錄。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據明代的《炎徼紀聞》、《松潘邊圖》及地方誌書,可推知今四川西昌地區以大姓為烏蠻(黑人),以小姓為白蠻(白人),與近代西昌族以貴族(大姓)為黑爨,被族控制的曲諾(奴隸、小姓)為白爨的情況相類似。古代四川西昌地區烏蠻與白蠻服飾有明顯的區別:烏蠻“婦人衣黑,其長曳地”;白蠻“婦人衣白,長不過膝。”服飾色彩與長短的不同反映了大姓、小姓的差別與等級的高低。至今,傈僳族仍以服飾的色彩和式樣區分為黑、白、花三種:穿黑布衣服的叫黑傈僳,穿白布衣服的叫白傈僳族,穿花布衣服的叫花傈僳。

七、烏蠻與白蠻是否是族別的專用稱謂

唐代雲南,“群蠻種類,多不可記。”有烏蠻與白蠻的稱謂,泛指各地社會文化高低不一的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涵義。爨地是以同一族系(爨)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同的部落區分為烏蠻、白蠻;洱海地區則是以不同族系的社會文化類型區別為烏蠻與白蠻。所以,雖然同用“烏蠻”“白蠻”的稱謂,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具體內容與實際情況,不能混為一談。

"

隋唐時,我國雲南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民族,種類繁多、名號難於詳記。唐代初年,散居在洱海周圍的“西洱河蠻”諸部,已有較發展的農業,出現了城郭村邑;“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等諸部則形成六個較大的首邦,割據一方,不相統屬。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並滅西洱河蠻,征服五詔,在洱海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南詔政權。開元ニ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封其首領為雲南王。南詔迅速強大,並向四面進行擴張,當其強盛之時,包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曾與唐王朝共存二百餘年的民族政權對唐朝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西南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對南方與西南諸族的統稱。到唐代,雲南諸族有“烏蠻”“白蠻”之分。烏蠻與白蠻有時又作“生蠻”“熟蠻”。烏蠻蜜與白蠻的區別主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漢化程度的深淺。而不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其族屬也有所不同。

一、東爨烏蠻的地域分佈

滇東地區的爨人,大約在劉宋時期分成東、西兩部。東爨的地域,為初唐時期的曲、靖、協、麻四州之地,相當於今雲南昭通地區、曲靖地區北部和貴州西部地區。東爨地區的部族,見於文獻記錄的,有從石門(今雲南巧家)至昆川(今雲南昆明)交通沿線的阿旁部落、阿爨部落、阿芋部落、暴蠻部落、盧鹿部落等。這些部落統稱為東烏蠻。其男人的頭髮綰成椎,女人則披頭散髮。“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師稱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每年毎戶必須出一頭牛或一隻羊,到鬼主家祭獻。大小事都要經鬼主用雄雞的兩髀骨,刺以竹籤,視其紋路多少與向背以定吉凶。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二、西爨白蠻的地域分佈

西爨的地域,為初唐時的南寧州、昆州、黎州、歸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蠻之地,相當於今雲南的滇池地區、曲靖地區、楚雄州東部、紅河州、文山州等地。東西兩爨的中心區域位置,相對為東北與西南,並非正東與正西,之所以稱為東與西,是大概而言。西爨地區的部族統稱為“白蠻”,其族系與東烏蠻相同。

三、烏蠻和白蠻的形成

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同為“爨蠻”,他們有共同的風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體為漢晉時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與漢族較為接近;東爨烏蠻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社會經濟尚處於落後階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點較多。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是同一“爨蠻”族系,因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不同,而形成烏蠻(生蠻)與白蠻(熟蠻)的差別。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四、洱海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洱海地區的居民在漢代是昆明人。東漢末年,其他部族逐漸遷入洱海地區,有從滇東北和滇池地區遷來的漢姓人,從瀾滄江以西遷來的哀牢,從金沙江以北遷來的磨些。漢姓和契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東的今下關、鳳儀、祥雲、彌渡等地,形成一個以張氏為首領的酋邦,稱為“白子國”。昆明人則因外族的遷入逐漸退居洱海以北的今劍川、洱源等地。晉時,洱海以北的昆明人稱為“上方夷”;洱海以南的漢姓和人稱為“下方夷”

唐代前期,洱海地區諸部也分為“烏蠻”“白蠻”。烏蠻包括昆明蠻、哀牢蠻、磨些蠻諸部;白蠻包括青蛉蠻、西洱河蠻、雲南蠻、弄棟蠻和漢姓。烏蠻分佈在蒙舍(今巍山)、浪穹(今洱源)、鄧賧(今鄧川)、施浪(今劍川)、越析(今賓川)等地。白蠻則分佈在渠斂(今大理鳳儀)、勃弄(今彌渡)、越析(今賓川)、雲南(今祥雲)、青蛉(今大姚)、弄棟(今姚安)等地。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五、烏蠻和白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

烏蠻主要從事遊牧業,他們隨水草畜牧,夏處高山,冬入深谷。具有遊牧民族“尚戰死,惡病亡”的標悍之風,各部均有勝兵數萬。白蠻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其耕種的方式與收穫的產量與中原地區大體相同,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與富庶的蜀川(今四川)相當,已是人眾生活殷實的富裕地區。白蠻社會尚無世襲的大酋長,數十百戶為聚落,各據山川,互不統率。

白蠻的語言與漢族大體相同,所以說其發音最正。烏蠻中除蒙舍蠻與漢語接近外,共他都與漢語有所不同,如有的名稱與漢語叫法不一,“四聲訛重。”白蠻的服飾與漢略同,住房上棟下字,也悉與漢同。白蠻諸部中的大部分人有姓氏,如楊、李、趙、張、董等,皆為漢姓。白蠻,人死後三日內埋葬,依照漢法建築基穴。烏蠻不行葬,人死後三日焚屍,其骨灰埋掩在土壤裡。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洱海地區眾多的蠻族,以社會經濟發展的先進與落後,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大小而區別為烏蠻與白蠻。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接近的稱之為白蠻;反之,則稱為烏蠻。白蠻的生產方式、語言、姓氏、服飾、葬法,已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只是在某些風俗習慣上仍保持著“蠻”的特點,是介於“蠻”“漢”之間的部族。烏蠻則是在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保持固有特點,並受漢文化影響較小的蠻族。

六、今四川西昌地區的烏蠻與白蠻

今四川西昌地區諸蠻,也分為烏蠻與白蠻。邛部有六姓,其中一姓為白蠻,五姓為烏蠻,而初裹的五姓,全是烏蠻;東欽蠻的兩姓,全是白蠻。其他如:雷蠻、夢蠻諸部也有烏蠻、白蠻的分別。四川西昌地區諸蠻以姓氏區分為烏蠻、白蠻,其具體內容不詳於記錄。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據明代的《炎徼紀聞》、《松潘邊圖》及地方誌書,可推知今四川西昌地區以大姓為烏蠻(黑人),以小姓為白蠻(白人),與近代西昌族以貴族(大姓)為黑爨,被族控制的曲諾(奴隸、小姓)為白爨的情況相類似。古代四川西昌地區烏蠻與白蠻服飾有明顯的區別:烏蠻“婦人衣黑,其長曳地”;白蠻“婦人衣白,長不過膝。”服飾色彩與長短的不同反映了大姓、小姓的差別與等級的高低。至今,傈僳族仍以服飾的色彩和式樣區分為黑、白、花三種:穿黑布衣服的叫黑傈僳,穿白布衣服的叫白傈僳族,穿花布衣服的叫花傈僳。

七、烏蠻與白蠻是否是族別的專用稱謂

唐代雲南,“群蠻種類,多不可記。”有烏蠻與白蠻的稱謂,泛指各地社會文化高低不一的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涵義。爨地是以同一族系(爨)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同的部落區分為烏蠻、白蠻;洱海地區則是以不同族系的社會文化類型區別為烏蠻與白蠻。所以,雖然同用“烏蠻”“白蠻”的稱謂,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具體內容與實際情況,不能混為一談。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諸族出現烏蠻與白蠻,烏白二蠻是如何形成的?

​“蠻”是南方、西南民族的統稱,不是具體民族的專用名稱。“烏”“白”二字所要說明的是:同一族系中不同集團間,或同一地區諸系間,社會經濟文化的高低差異,風俗習慣的區別,漢化程度的深淺。白蠻的社會經濟相對進步些,烏蠻的社會經濟相對落後些;白蠻的漢化程度深一些,烏蠻較為穩定地保持著本民族的固有特質而較少改變。因之,“烏蠻”“白蠻”也是泛指不同文化類型的人們共同的泛稱,不是具體族名的專門名稱。明確這一點,不僅對我們認識唐代雲南諸民族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們認識今天雲南諸民族的源流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趙呂甫《雲南志校釋》

《新唐書·南蠻傳》

《炎徼紀聞》

《松潘邊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