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誕生之後:官員集中培訓百姓興奮沸騰,估地等前期工作已展開

白洋澱 經濟 建築 環境保護 環球網 2017-04-07

中央設立雄安新區的決定成了清明小長假最熱的話題,當地群眾到底如何看雄安新區的未來?2日,《環球時報》記者來到位於北京以南100多公里的雄縣,雖然時值清明小長假,但從北京經京臺高速、大廣高速來到這裡只花費了一個多小時,雙向8車道的高速路上車流並不多,交通非常便利。

“雄安”誕生之後:官員集中培訓百姓興奮沸騰,估地等前期工作已展開

和一般的北方縣城並無兩樣,雄縣街頭沒有太高的建築,私營醫院、農機產品的廣告和隨意佔道的小商販組成了這座60萬人縣城的基本街景。不過,從高速出口一處“協同京津、共創財富,積極對接京津協同發展產業轉移”的巨型廣告牌上,已經可以聞出這裡蓄勢待發的味道。

“雄安”誕生之後:官員集中培訓百姓興奮沸騰,估地等前期工作已展開

安新等縣幹部集中培訓消化精神

4月3日的安新縣委縣政府大院車輛進出非常頻繁,門衛告訴前來採訪的《環球時報》記者說,雖然是清明小長假,但現在是特殊時期,所以工作人員都在崗。下午1點左右,幾輛大巴由外駛入大院,一位工作人員下車後向記者透露,安新縣政府工作人員正在接受培訓,進一步學習中央關於成立雄安新區的指示精神。“我們都還沒來得及吃飯。”

這位幹部口中的“培訓”,指的就是3日上午召開的“雄安新區駐村工作學習培訓會議”,據瞭解,參會者包括河北保定市下轄雄縣、容城、安新三縣村以上幹部。對於具體會議內容,他不願多談,只說“我們都感到非常振奮。”

“雄安”誕生之後:官員集中培訓百姓興奮沸騰,估地等前期工作已展開

白洋澱年輕人沸騰了:本地解決兒女教育和就業

著名景區白洋澱畔的宋莊位於三縣的中心地帶,戶籍人口為900多,耕地面積已從80年代的800畝逐漸下降,進城務工或者經商已經成為人們收入的主要來源。《環球時報》記者在村裡邂逅了靠水而居,經營農家樂的老張師傅,張師傅透露,在4月1日雄安新區成立的信息還未公佈之前,安新縣就已經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他家的房屋已經被縣裡進行了面積估量和地面建設情況的統計。對於雄安的未來,他認為“以後作為大城市,這肯定是高樓大廈,街道乾淨整潔!”

“早就有傳聞搬遷,這次是真的了。”張師傅說,對於即將到來的搬遷,村裡年輕人大多很興奮,因為他們機會更多了。“當然,一些老人會眷戀老宅,會擔心在新的安置地住不慣。不過作為村民,我們堅決支持中央的戰略,國家的發展方向肯定是越來越好的。”

正如張師傅所說,他的女兒張女士正在做建材生意,她告訴記者:“我周圍的年輕人聽到中央成立雄安新區的消息之後,一下子就沸騰了。”

記者瞭解到,4月2日,安新縣全縣範圍內就中央成立雄安新區就進行了精神宣貫,毗鄰安新縣城的宋莊村村支部張書記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縣裡開會主要內容就是宣傳中央關於設立雄安新區的精神,主要內容跟中央電視臺4月1日晚播出的內容一致。“之前我們也不清楚中央成立了雄安新區,得知這一消息,確實非常振奮,按中央精神,這將是一個智慧、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城市。”曾經去過上海浦東和深圳特區張支書說,“我感覺這個新區會借鑑上海浦東新區和深圳特區的經驗,規格沒準會超過深圳和浦東呢!”

“我們肯定要毫無保留的貫徹中央的精神,與中央保持協調一致。”張支書表示,作為村支部書記,現階段要保證大家原來的生活節奏不被打亂,管控好本村的事情,來配合新區建設。

保定人擔心投資流走?專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4月3日,《環球時報》記者在保定採訪了一位從事銷售工作的劉先生,他說,對雄安新區的建立,保定市民非常驚訝,之前幾乎一點兒風聲都沒有。劉先生表示,他為這三個縣的朋友和親戚感到高興,因為這肯定會帶來當地房地產的飆升以及工作機會的增加。

“雄安”誕生之後:官員集中培訓百姓興奮沸騰,估地等前期工作已展開

圖:雄縣、安新等縣由於靠近白洋澱,旅遊資源豐富

不過,他也從一位保定市民的角度談了一點擔憂,他擔心這三個靠近白洋澱的環境相對比較好的地區未來很可能要從保定“分出去”,“好的投資以後會不會更多流向雄安新區?”不過,劉先生也說,因為全國一盤棋,他身邊的大多數保定朋友非常能理解新區的建立對整個保定乃至全國的意義。他認為,保定大多數群眾心情也是比較平靜的,而且應該也是支持的。

對於這位保定市民的擔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建設雄安新區和建設“一帶一路”一樣,政策上統籌協調之後,要實現設施聯通。張燕生指出,雄安新區應當與周邊地區實現“同城化”,也就是說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應該按照市場和經濟的規律實現互聯互通,不應受到行政區域的影響。

央企和大學遷址?專家:短則三年長則十年

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發佈以來,對於央企和大學是否會遷址的猜測不斷,當地百姓更是關注這一點。前文提到的白洋澱張女士談起這個話題顯得很興奮:“之前盼望著兒女考上大學,進城工作,雄安新區之後,我們就不用再辛苦供孩子進城上大學了,直接本地解決教育和就業問題了。”

一位學院路高校的老師4月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辦個分校或者遷部分本科去,有可能。但整體遷移,可能性不大。”根據介紹,該名老師所在高校已經在六環外建了校區,但本校區保留。此外,人大已經在通州建設了新校區。“我估計高校都一樣,不會讓擴大規模,存量不變,增量外遷。”

對於近日在網上流傳的一份“預計遷往雄安新區的87家央企名單”,《環球時報》記者聯繫了其中幾家進行核實,位列其中的幾家均表示未聽到過類似消息。不過,幾家企業人士均認為,中央建設雄安新區一張白紙重新開始,將各個先進理念、創新思路在特區體現、應用,並不是簡單的搬遷。

“只有實現雄安新區的同城化,使該地區的公共服務與京津均衡,才能吸引人才紮根雄安,因為那裡有機會。”對於“遷址”話題,張燕生研究員表示,央企和高校搬遷涉及許多中高端人才,要想吸引這些人才在雄安新區落戶,就必須考慮其子女的教育問題,這就涉及到高質量教育資源的配給。除此之外,醫療、養老等基礎設施建設也一定要跟上,否則即便搬遷過去,也只能成為一個工作場所,很難吸引人才紮根。總的來說,雄安新區的建設應該遵循三句話: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遵循社會規律,實現包容性發展;遵循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此一來,央企和高校搬遷的週期有多長?張燕生表示,“一般來說,一個新區的建設短則3年,中則5年,長則10年。”建設新區涉及基礎設施建設,都是長線項目,既然雄安新區是千年工程,不妨從長計議。過去我們追求數字和規模的時候,講究“快”;現在我們追求的是質量和效益,講究“慢”。慢工出細活,慢就是快。雄安新區的建設,一定要在慢中求質量求效益,產業和經濟結構要邁向中高端,還要重視創新驅動。張燕生強調,對雄安新區來說,綠色發展、智慧發展和宜居發展也很重要,這樣才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環球時報記者 謝戎彬 倪浩 範凌志 郭媛丹 邢曉婧)

相關推薦

推薦中...